怎樣正確觀心
根據清涼月老師教學錄音整理
雙層燈籠圖
我們曾經用雙層燈籠來形容思維的整體概況。燈籠裏面的蠟燭代表思維的根本狀態,也就是如來藏,外面的兩層燈籠代表思維的衍生狀態,其中裏面的那一層代表思維的對立分別念,因為這些對立分別念頭不和具體的事物相結合,是抽象的念頭,比如:我與他,喜歡與厭惡等,所以我們稱之為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外面的那層燈籠紙代表思維的相續性,思維在這裏結合具體的人事物展開邏輯相續性,我們把思維的這種狀態稱作思維的事相續狀態。
由於思維的事相續狀態比較容易打破,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比較隱蔽,尤其重要的是只有當你從思維的根本狀態出來的時候,你才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與之相反的,當你從燈籠外面向裏面進的時候,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總是牢牢地和思維的根本狀態結合在一起,構成我們平常人的思維本體。我們平常人的思維由思維本體和思維對象兩部分構成,但因為這裏的思維本體並不是思維的根本狀態,而是思維的根本狀態和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緊緊結合在一起的產物,因此我們把這裏的思維本體稱作假心,而把思維的根本狀態稱作真心。假心就是我們平常認為的我,真心是沒有“我”這種概念的。
接下來,我們首先談怎樣斬斷思維的相續性,也就是思維的事相續狀態,讓思維無法展開邏輯。斬斷思維的相續性,方法非常多,這方面的講解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因此,我們這裏把重點放在講解對觀心這個概念的正確理解上。在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我們的思維由思維本體和思維對象構成,這種思維對象可以是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帶來的資訊,也可以是記憶中的生活資料。這樣,你將看到觀心的範疇是非常大的,通常人往往把觀心狹義的局限為心中的念頭了。
正是因為觀心的範疇很大,所以我們把觀心分為生活中的觀心和靜坐中的觀心。
生活中的觀心,舉例來說,在生活中當你看到綻放的鮮花時你會高興,並展開想像。這時候你就要進行觀心了。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看到花,花的形狀顏色,你開始高興,高興是什麼樣的,高興會引起身體產生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發展的具體情況怎樣,當你展開邏輯思維的時候,你要知道自己正在進行邏輯思維,你要對邏輯思維的每一個細小的進程都清清楚楚。
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而憤怒時,你要觀心,你要清楚地知道現在在生氣,生氣時身體有哪些變化,要對身體上一絲一毫的變化都要清清楚楚。同樣的,你要對此時的思想情況清清楚楚,尤其當思維進入邏輯相續狀態時,你要對思維的邏輯過程清清楚楚。
當你煩躁時,你要清清楚楚地掌握煩躁在身和心兩方面的一絲一毫的變化。同樣的,當你嗅到異乎尋常的氣味時,當你吃到異乎尋常的食物時,當你聽到出乎意料的消息時,當你身體上某個部位不舒服時,等等,你都要對身和心變化過程的每一個細節清清楚楚。
這就是生活中的觀心,你要活在當下,觀在當下,不離其心,不走其神。
在靜坐中,當身體的感覺沒有消失時,你同樣還要象上面那樣觀心。當身體的感覺全部消失後,也就是當感官不再攝入資訊時,心(假心)開始加工記憶中的資訊。這時候,由於身體不再強化思維,導致思維無法輕易展開邏輯相續性,這樣就比較容易斬斷思維的相續性。當思維不再相續的時候,我們就容易放下念頭了。這時候每出現一個念頭,我們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輕輕鬆松地放下,而且是徹底放下,絲毫不會拖泥帶水。漸漸地,念頭之間出現了距離,前一個念頭下去,隔了一會兒,後一個念頭才出現。
上下兩個念頭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長,於是有人就把念頭之間這個暫時沒有念頭的狀態當做思維的根本狀態,當做真心。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這裏雖然沒有念頭,只有思維本體,但這裏的思維本體是思維的抽象分別狀態和思維的根本狀態緊密結合的產物,是假心,還沒有回到燈籠裏面,還不是思維的根本狀態,不是真心。如果你的老師把這裏當做真心,那麼他必然會教你要牢牢看住念頭,不讓念頭起。
當念頭升起的時候,一定要清清楚楚,不隨念頭跑,讓它自然消失,同時,不能等待,也就是不能迎接念頭升起。
然而,在思維的根本狀態,情況卻與之恰恰相反。真心對一切清清楚楚,但卻無法升起念頭,這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希望能夠產生念頭,但卻很難產生念頭。事實上,能夠產生念頭的的確確是一個特異功能,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特異功能。在真心狀態,如果你想產生念頭,那麼你必須付出極大努力,然後會首先升起一種很強的心力,這種心力就是強烈的分別執著心力。隨著這種心力的升起,念頭立刻產生。
許多人在這裏往往走上錯誤的道路,認賊為父。禪宗裏那些玩弄口頭禪的狂人往往就是如此,他們把思維相續性斬斷後的狀態當做了思維的根本狀態,當做了真心。試想一下,真心是超越時間,沒有時間相的,換句話說,就是你想坐多長時間就能坐多長時間,但這些人能嗎?近代禪宗的敗落,就是因為這些玩弄口頭禪的狂人認賊為父的結果。這些人沒有實證基礎,並不知道自己是認賊為父,卻反而自以為已經明瞭心性而沾沾自喜,動輒教訓那些精進禪坐的人。今天這種勢頭似乎並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恰恰相反,隨著大批知識份子的加入,這種熱衷於口頭禪的風氣愈演愈烈,我們幾乎在每個佛教群裏都能看到這種情況。
《西遊記》為了提醒我們認清真心和假心,特設真假孫悟空這一章。可惜我們辜負了導師們的良苦用心,導致許多人已經接近真理,卻因為那微小的一步而非常遺憾地與真理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