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
清凉月
今天咱們看“過渡狀態”。
關於過渡狀態,我們應該有一個瞭解,就是在思維的所有狀態中只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思維根本狀態,一個就是思維衍生狀態,並沒有過渡狀態。但是因為我們平時是住於思維內容的,而你想回歸思維根本狀態,你想開悟,你必須先住於思維本體,從思維內容住於思維本體,然後才談得上開悟,這樣來說住於思維本體這個階段就相當於一個過渡狀態了。所以一定要瞭解並沒有真正的過渡狀態,所謂的過渡狀態是我們現在生活在低級思維狀態,必須先住於思維本體然後才可以回歸。一定要瞭解這一點。
至於為什麼沒有過渡狀態,這是因為思維根本狀態和思維衍生狀態的區別就在於執著心力,執著心力使這兩邊的這兩種思維狀態是一種相反的狀態,兩種相反狀態之間就沒有過渡狀態。一定要瞭解這一點。如果兩種思維狀態之間是一種相生的關係,它們沒有一種嚴格的對立,那麼它們之間是有過渡狀態的。舉例來說,從禪定到我們現在一般的平時這種狀態,它就有一個過渡的狀態,這就是欲界定這個地方。因為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和禪定二者沒有本質的區別,僅僅只是思維內容和觀察的側重點有區別,其他的方面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它們有過渡狀態。再舉例來說,我們睡眠和我們平時醒的這種狀態,它們之間也沒有嚴格的本質的區別,二者是屬於同一個思維狀態下的,只是兩種力的作用比例的對比關係發生變化,並不是兩種相反力的單獨的存在,也就是要麼單獨的向心力存在,要麼單獨的離心力存在,不是這樣的,僅僅是兩種力的對比發生變化,所以它有個過渡狀態,從睡眠狀態出來之後,你還覺得自己迷迷糊糊的,然後睡不著,或者剛和別人吵了一架,你去睡覺的時候你也覺得睡不著,這就是它有一個過渡狀態。一定要瞭解為什麼沒有過渡狀態。當我們瞭解住於思維本體狀態,就相當於一個過渡狀態的時候,那我們就把實證的側重點放在住於思維本體。
看87頁,“思維衍生狀態分為高低不同很多狀態,這些狀態之間存在著從高到低的逐漸演變過程”,這就是一定要瞭解思維之間的演變,思維之間的演變一定要掌握的非常熟練。因為你想知道回去的路,你必須知道過來的路,要想回到山中你必須知道山中的路,要不然你是回不去的。所以思維的演變過程一定要瞭解,這個過程如果不了解,實證都是比較盲目的。
“正是由於高低不同的思維狀態之間,存在著這種逐漸演變關係,因此相鄰的兩種思維狀態之間存在一個過渡狀態”,這側重於指思維衍生狀態。過渡狀態在思維根本狀態和思維衍生狀態之間是沒有這種情況的。這個剛才談過了。
“現在這種低級思維狀態,是由思維本體和思維內容構成,我們是住於思維內容不是住於思維本體。”,這就是咱們剛才談的,把住於思維本體這個階段當作過渡狀態。然後思維本體這個過渡狀態它的重要性,這一點是一般專門練禪定的人是體會不到的,因為一切禪定都是在思維內容上進行變化的。只有通過“觀心”,你才能夠真正的體驗到過渡狀態相當於一個十字路口一樣,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狀態,到了這個地方之後,你想進入禪定中,也就稍稍加一個念頭,加一個“住於念頭之間的距離”,就是“不讓念頭起”,加這樣一個念頭,馬上進入禪定中;如果你想回歸如來藏狀態,那麼就不要加入任何觀念,就回歸如來藏狀態了;如果你想退下來到我們現在這種狀態,那麼你就隨便選一個念頭展開相續性,馬上就回歸現在這思維狀態。所以住於思維本體這個狀態是我們實證中必須掌握的一個狀態,這個狀態掌握之後,你的人生才能夠真正的自在。咱們以前說過一句話就是,科學的使用各種思維狀態。你怎樣才能科學使用各種思維狀態,那就必須能夠安住於思維本體。只有做到這一點你才能夠科學的使用各種思維狀態,要不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你禪定的功夫多高,無論你神通多麼的大,這些在科學使用各個思維狀態這一點是統統不起作用的。一定要瞭解,必須是住於思維本體,你才能夠真正的科學使用各種思維狀態。
這就是下麵談的,看88頁,“加入一個觀念,希望念頭消失,這樣就住於無念狀態,就進入了禪定中了”,這裏有一個簡單的鑒別,就是一般的無念那是因為你住於其中一個觀念,就是不讓念頭起,住於這樣一個觀念所以導致無念,並不是真正的無念。再一個就是,觀無我也是這樣,這裏的無我是通過一種觀法,這一個大家可能在其他地方接觸很多,通過一種觀法,住於一種無我的境界,這是一種相似如來藏狀態,並不是真正的思維根本狀態,這個咱們以後到思維根本狀態那一章還要談。
一般情況下常見的,也就是在禪定中常見的一些觀法,就是這種無念、無我、空、無想等等這些觀法,這些觀法它們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心力比較弱,能夠克服那些自動產生的念頭,自動產生的念頭心力比較強。正是因為這些心力比較弱,所以能夠讓執著心力暫時不發生作用,能夠不退失,能夠保證暫時不退失。
在很多地方大家都學過止觀,止觀法門,就是先止後觀。你用了很多很多的比如觀慢動作等等方法,它總之都屬於一種止的方法。由止的方法達到了一個定中,在定中之後為什麼要觀,那是因為防止退失,先止後觀。
用觀心的方法,觀和止是同時的,觀就是止,因為觀能讓思維相續性無法展開,所以它本身就是止,同時這個觀又能夠為回歸如來藏創造條件,能夠安住於這種思維本體,所以“觀心”的方法屬於止觀同時的。也就是說通過觀心,你住於思維本體之後就不需要再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如果你要證入禪定的話你必須先用一些止。用止的方法進入禪定之後,還必須再觀,如果不觀,你將無法住於禪定中,很快就會退失。所以這是觀心和其他觀法它們之間本質的不同,觀心是一步到位,其他的方法必須再用第二步,通過“觀”然後才能住於那種狀態。
下麵咱們再看,過渡狀態它的一個特徵,就是念頭自生自滅,這是過渡狀態的標準。就是你怎麼判斷你現在住於過渡狀態?那就是念頭自生自滅。如果你覺得在實證的過程中念頭不停的展開,那說明是住於現在這種一般狀態的。如果你覺得在實證的過程中念頭隔一段時間才出現,也就是念頭之間出現這種明顯的距離,說明是住於一般禪定狀態。而念頭自生自滅,這個地方念頭之間沒有明顯的距離,前一個念頭下去後一個念頭馬上產生,也就是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之間沒有任何因果關係。就像咱們以前舉過的例子,就像下雨天那個魚在池塘裏面,一會兒跳出來,一會兒跳出來,跳出來馬上又下去,跳出來馬上又下去,也就是念頭自生自滅,這是一個必須的標準,如果觀不到這一點,那就不是住於思維本體。
同時我們還要瞭解一點,就是在思維的衍生狀態,你是不可能無念的,如果你覺得證到某一個階段念頭沒有了,那只能說明一點,就是你住於其中一個觀念了,而絕不可能念頭沒有,因為執著心力它的一個根本的功能就是產生念頭,而絕不可能是沒有念頭的,一定要瞭解這一點。即使住於思維本體,那麼這時候念頭也是自生自滅,而是不可能沒有念頭的。所以我們必須掌握一種規律,那就是一旦你發現沒有念頭的時候,要馬上回過來檢查,你自己住於哪個觀念了,一定要瞭解在思維衍生狀態是絕不可能沒有念頭的。
下麵咱們再看,“由於執著心力有從輕到重的演變過程,因此起到產生念頭的心力大小方面不一樣”。這個是念頭的演變,這個以後咱們還會詳細談的。念頭的演變是幾個思維特徵的演變的其中一個表現。我們思維的演變分為幾個方面的演變,包括:思維功能的演變、念頭的演變、思維狀態的演變等等。當然思維內容方面還包括物質方面很多特徵,這些方面的演變。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是由很多特徵很多功能構成的,每一個特徵,每一個功能,在思維狀態演變過程中,都發生了不同的演變,那麼這些演變過程,我們都必須瞭解。瞭解之後我們才能順著這些演變的過程,然後重新返回去,證入那種高級狀態。
這裏就是簡單的介紹“念頭的演變”,念頭的演變是和執著心力的演變過程成正比。念頭的演變,第一是念頭的這些內容。內容剛開始的是比較抽象的這些念頭,對立分別念頭,這是從思維的狀態方面來分類念頭,緊接著就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念頭。這些念頭它們在思維的狀態方面表現為,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沒有因果聯繫,緊接著念頭將開始進入我們現在這種狀態。這是說“念頭”的演變情況,第一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在一起;第二就是相續性,按照某一個念頭展開相續性。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念頭開始和具體的境界,表現為境界,也就是境界化的念頭,比如說我們見到的人事物,見到的山河大地等等這些境界,就是境界化的念頭。
境界化的念頭,因為我們平時住於相續性思維狀態的,所以你看到的這些境界,統統都是相續性的。你想證入一種狀態,就是這些境界也是念頭,證入這種狀態必須達到一定功夫,也就是咱們過去說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必須到這種狀態才可以。這種狀態是必須住於思維本體。住於思維本體之後,一切境界的到來,都是對這種思維本體的一種衝擊一樣,你將來可以體會到這一點。而不是像現在,你看到一些境界,立刻就住於這些境界。未來你將達到一種境界,就是這些境界的出現,都是對你所住的那種狀態,一種明顯的一種衝擊,也就是明顯的一種感覺。而你是住於那種,它對你造成的那種衝擊那種體驗,而不是住於這個思維內容。這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時候,你必須達到的這種狀態。
這種狀態,如果以前有的人練過氣功,在這方面有過體驗,或者是你在練習禪定的過程中,達到了一個樂坐狀態,你基本也有這樣的體驗。比如說你達到樂坐狀態,外界的聲音或者什麼傳過來,你將不再去體驗那個聲音是什麼聲音,誰在說話等等等等,而是在體驗它對你造成的干擾,你不再去管那個內容了,而是管這種干擾,就是體驗它是一種念頭,一種干擾一種念頭。
這一點又像那個小學生一樣,小學生聽老師講課,然後他要打瞌睡,老師講課的聲音,內容他不了解,他只知道這是一種聲音,這種聲音是他需要警戒的,是對他的干擾。這個就必須在實證中,在這方面達到一定層次然後才可以。這一點和那個練氣功的人一樣,練氣功的人是,當你證得一個微觀的氣團的時候,當你和這個氣團保持一致的時候,那麼外界的一切聲音,都是對這個氣團的衝擊,你會去體驗這種衝擊的力量,干擾的力量,而不會去體驗那個念頭,體驗外界那個聲音是什麼樣的內容,你不會去體驗它的內容。
所以這個就是,在實證中,必須住於其中的一種境界,就是住於思維本體,然後這時候,你才能夠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麼這些山和水是什麼?境界化的念頭。一切都是境界。
這是念頭的分類。從抽象的念頭,到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一起的念頭,然後再演變為境界化的念頭,這就是觀心它分的層次。按照念頭級別,按照念頭層次的不同,觀心是分為幾個層次的。也就是住於思維本體是分幾個層次的。咱們以後再談。
下麵再看,“從現在這種低級思維狀態,進入到過渡狀態,我們只能進入過渡狀態的較為低級的階段”,這個指的是過渡狀態的層次,住於思維本體的層次,這個咱們以後再談。
從現在這種狀態,進入住於思維本體,能夠看到的,只能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在一起的,具體化的念頭,而一定不可能看到,一對一對這些念頭,不會看到這些念頭的。我們看到的都是和具體的人事物結合到一起的這些念頭,這些念頭的心力,還是比較強的,但是它們和境界化的念頭相比,心力又弱了一點。也就是當我們能夠看到境界的時候,你的心力已經是明顯增強。同樣的道理,你在練禪定過程,得意生身的過程中,能夠看到光,看到虛空,可見的虛空,無論你覺得這些境界多麼的美好,那麼它都比你沒有看到這些物質境界之前的那種狀態,那心力要強,也就是層次要低。這就是為什麼你證入光這個層次,證入虛空這個層次,你還必須完成最後一個階段,那就是說必須解決這個虛空的問題,可見的虛空的問題,證入更高級的狀態,那就是“心境”,也就是說在證意生身的時候,得陽神之後,你最後必須有一個過程,就是破除虛空。
也就是說,為什麼要破虛空,怎麼破虛空,什麼是虛空,等等,這個都必須認識,認識之後你才知道還必須有最後一步,沒有最後一步,前面的功夫統統都是白搭的,不起作用的。也就是無論前面你覺得見光啊,氣機啊等等,多麼的美好,這些統統不起作用,因為什麼,這些境界執著心比較強,隨時都可以喪失,除非你完成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破除虛空的階段。
所謂破除虛空,就牽扯一個虛空的演變。虛空是怎樣演變的?比如說你得意生身的時候,得陽神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種光,光和這種可見的虛空它們是同一個層次的,可見的虛空和光是同時產生的,二者是一體兩面的。也就是說當你能夠看見光的時候,你將立刻能證入和虛空一體的狀態。當你能證入和虛空一體狀態的時候,你同樣能證入光的狀態,二者是一回事的。這種狀態屬於一種物質境界,凡一切可見的物質的境界,統統都是心力比較強的。那麼這時候,你必須再達到另一步,就是不見任何物質境界,也就是高級禪定是不見任何物質境界的。也就是你必須有一個過程,就是粉碎虛空的過程,也就是真正的還虛的過程。在道家裏面,為什麼有最後這一步,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一個牽扯到一個虛空的演變。也就是虛空,我們可見的虛空它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樣演變的,這個我們也需要瞭解。這就牽扯到物質特徵的演變。關於物質特徵的演變,咱們之後還要談。
下麵咱們再看“執著心力不僅能夠產生這種心力比較重的念頭,而且還會自動選擇這些念頭,這樣我們就必然向下發展,進入現在這樣這種狀態”。上面咱們談的這些都是,住於思維本體之後,它的幾個發展方向。幾個發展方向是怎樣發展的,中間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個上面咱們都談了。要瞭解這個過程是怎樣產生的,怎樣發展的,中間又出現哪些演變。
看89頁,“從過渡狀態的向上和向下兩種演變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前一種演變就是主動加入一種觀念,也就是說入禪定,從住於思維本體這個狀態證入高級禪定是怎樣證入的,加入一種觀念,所加入的這種觀念,它會有一個特徵,就是能減輕執著心力,這樣就能夠住於高級思維狀態。而後一種情況是任由選擇性思維自己選擇,選擇這些自動出現的念頭,然後就退下來”。一定要瞭解,為什麼選擇這些自動出現的念頭,就一定能退下來,而不是返回去證入高級狀態,這是因為凡是自動出現的念頭,統統都是執著心比你現在所處這種狀態比較強的,當你選擇這些念頭的時候,就一定退下來。
這就是說,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你是體驗不到的,因為你整天都生活在念頭的這種狀態,你覺得這個任何念頭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高與低的,你就是住於這些念頭,你也沒覺得現在就退入鬼道了,你現在體會不到這一點。在高級禪定中不是這樣的,高級禪定中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只要你稍稍與它相應,你馬上就退失。所以這時候你能清楚的體驗到,這些自動出現的念頭,心力是比較強的,這時候你就必須用其他的念頭、觀念,就是心力比較弱的觀念,住於那些觀念,然後才能克服這些念頭。
所以這裏最關鍵的一點,要掌握一個原理,就是在禪定中和過渡狀態這兩個地方,凡是自動出現的念頭,心力都是比你當時所住的那個境界心力強,也就是說凡是自動出現的念頭,都是心力比較強的念頭。因為念頭都是建立在執著心力基礎上的,如果這個執著心力,沒有你住的這種境界執著心力強,就絕不可能產生念頭。所以就是掌握一個最基本的規律就是,自動出現的念頭一定是執著心力比較強的念頭,只要你跟著這些念頭走,你就一定退失。所以在這個地方,需要瞭解這樣一個基本原理,原理也是最關鍵的,掌握這些原理之後,你的實證將要輕鬆的多,要不然就是比較麻煩。
下麵咱們再看,“從過渡狀態兩種發展”,就是如果你自動使用一些觀念的話,那麼它屬於充分的使用選擇性思維,主動使用選擇性思維;如果讓選擇性思維自動選擇念頭的話,那是選擇性思維自動發生作用的。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就是在思維衍生狀態,統統都是選擇性思維在發生作用,然後才產生了禪定和我們一般狀態的這種區別,在這裏發揮根本作用的就是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選擇的念頭不同,你將進入不同的思維狀態。從這裏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在哪里,就是高級禪定和我們現在平時生活的這種狀態,它們沒有本質的區別,它們建立的基礎都是選擇性思維,如果你認為它們有一定的區別的話,那僅僅只是思維內容有稍稍的區別。一定要掌握這一點,僅僅只是思維內容有一點區別,它們建立的基礎是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經常證入高級禪定的人從來就不會炫耀自己證入高級禪定,因為他知道,他的狀態和我們平時一般人的狀態沒有本質的區別,他有他的問題,他有他的苦惱,你有你的苦惱,他有他的苦惱,他的苦惱就是沒法解決這個選擇性思維,沒法解決退失的問題,也就是無法保證不退失。
“既然選擇性思維是發揮著決定作用,是導致我們住於思維內容,進入禪定的根本因素,那麼很顯然這種思維功能我們也可以不用,只要我們不用這種功能,我們就住於思維本體”。也就是說我們住於思維本體還是住於思維內容,具有決定意義的就在於選擇性思維,你使用選擇性思維,還是不使用選擇性思維,你選擇思維內容,還是不選擇思維內容。你不使用選擇性思維,你將住於思維本體;你使用選擇性思維,你將住於思維內容;你選擇內容不同,你將住於禪定或者一般的狀態。這就是,在我們實證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就是選擇性思維,就是這一個問題。念頭你是不可能主動解決的,但選擇性思維你是一定能夠主動解決的。我們在實證中,有時候需要調動你的主觀能動性,那麼你只能做的就是選擇性思維,其他你根本做不了。念頭這個問題,你根本不能通過主動去解決,你的任何主動努力,全部都是錯誤的,無論你主動做什麼,統統都是錯誤的,你所主動做的,最終都是住於你要做的那種觀念。
所以就是,我們只能在選擇性思維上下功夫,我們的實證,就是在選擇性思維上下功夫的。佛教還是外道所有的一切的方法,全部都是在選擇性思維上用功的,就是看怎樣用功了,有的是使用選擇性思維,有的是破除選擇性思維,總之一點,統統都是圍繞著選擇性思維去進行的,一定要瞭解這一點。無論方法再多,統統都是這樣的。所以,這樣你就可以在以後的實證中,能夠明確你實證的基礎,實證的側重點,實證的著力點在哪里,而不是就方法論方法,不是整天跟著那個方法打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