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如来藏的重要性和特点

2025年7月2日

如来藏的重要性和特点

就是我们首先要了解:如来藏是心物一体的状态,不能单纯地把如来藏理解为就是一个纯粹的思维状态,但是事实上我们回归如来藏的时候的的确确是纯粹的思维,但是我们不能够这样去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纯粹的思维,因为一切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的源头就是思维根本状态,就是如来藏,咱们从物质方面讲它就体现为根本能量,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就可以解决我们在物质方面的各种问题。

如来藏是思维状态的源头、一切物质状态的源头,所以它能够解决我们当前思维方面和物质方面的这样的很多的问题,也能解释我们思维和物质方面任何特征和现象,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如来藏,从当前的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对如来藏的演变进行了解,只有当我们了解了源头、了解了如来藏之后,我们才能够了解形成不同思维状态的不同特征、不同思维内容,才能使用各种思维状态,所以为了我们自由地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和各种物质状态,我们必须证入如来藏,如果你没有证入如来藏,那么你不可能真正自由地使用各种物质状态和思维状态。

过去人在修行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退失的问题。我们往往羡慕经常入定的人,就是大家觉得某一人,每次一坐几个月、几年,觉得功夫好得不得了,这是从我们一般人的角度去看的。但对于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自己知道有问题,他的问题在哪里?就在于退失,无论这个禅定的功夫多么的高深,他仍然无法解决退失的问题。对于在禅定中的人,他始终就是致力于解决退失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禅定中的人其实是非常忙碌的,他一直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禅定是一种享受,在这种状态肯定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这个并不是这样的,他有他的苦,他的苦就在一个退失。

第二个是,禅定状态并不去体验美好,他去体验美好的时候就是很低层次了,尤其是欲界定,欲界定的人是能够体验到美好的,禅定的人是因为专注,专注所以无法去体验美好。就像我们平时去看一朵花的时候,你看花的整体的时候,你能体验到这朵花多么的漂亮、多么的美好;但是你专注地去观这个花的微细脉络的时候,非常专注地去观的时候,你反而体验不到它的美好,你是安住于专注的,禅定正是这样的,真正的禅定是体验不到美好的。只不过在低级禅定——初禅、未到地定,这些位置它属于一个过渡的状态,在过渡状态同时含有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也就是含有欲界定特征和含有高级禅定的特征,因此它有一个阶段属于能够体验到美好,但很快就会舍弃这种美好,如果不舍弃这种美好的话,那么将很快就会退失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在真正禅定中,真正地安住于禅定的时候,是无法去体验美好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就是禅定特别、特别地美好。有时候我们常听一句话,就是:要安住于二禅,二禅是比较快乐的。但这种快乐不是我们平时人认为的那种快乐,是因为二禅能够安住,初禅的时候,尤其是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属于一个过渡的阶段,因此它含有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还不是非常稳定的,还必须破除它所具有的这些低级状态一些特征,也就是说这种乐特征,然后才能够安住于二禅。二禅的乐是其他乐换不来的,这个乐是因为能够安住。怎样能够安住?是你想不让退失的时候,你可以采用方法,这些方法的确就能起到作用,确实不让你退失。也就是在二禅的时候,如果退失的时候,你使用一些方法,马上就不退失啦。所以,二禅有这样的好处。初禅的时候,往往这方面的自由性还不是非常强。这就是初禅和二禅的区别。所以,不要认为住于二禅的人的的确确是在体验乐,像我们平时人一样在体验乐,并不是这样的。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再一个就是:如来藏它的其中一个好处、意义在哪里?

1. 解决退失问题:安住于如来藏,念头不会起,你想让念头产生,这个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必须让执着心升起,然后念头才产生。所以,如来藏从根本上解决了退失的问题,这是一切禅定境界所无法解决的。也就是说,如来藏从根本上解决了修行人的一个大事,就是退失问题,所有修行都在努力地解决这个问题的。经常住于禅定的人,他丝毫都不会觉得自己多么、多么地伟大,因为他有他的苦恼,他的苦恼就在于这个退失,始终麻烦得很,没法从根本上解决,这就是释迦牟尼发现如来藏在修行这门科学里面他的根本突破、他的最大的贡献。

2. 从根本上改变生活观念:再一个就是,在掌握如来藏之后,回归如来藏之后,我们对现在这种生活状态会获得一个根本的改变,在观念上的根本改变。就是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觉得很多东西都是不好的,你总是排斥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希望脱离这种思维状态,那么在回归如来藏之后,你将了解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也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像浪花是海水的展现一样,所以,你将不会真正地去排斥这种状态,反而你觉得这里面的很多的功能是可以使用,因为你有能力自由放弃了,所以你可以自由使用,也可以自由放弃。在平时,在你没有回归如来藏的时候,你认为这些功能都是问题,它给你带来很多麻烦,当你能够自由使用的时候,就可以完全地、放心地使用它。使用过之后,立刻就放下,然后回归如来藏,也就是在各种状态自由地运用。这就是回归如来藏的根本意义。

那么对于禅定中的人,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从根本上改变生活观念这一点,是禅定中的人无法做得到的。禅定中的人,因为念头的产生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所以他们如果经常使用我们平时这种状态,那么他很容易退失的,退失的力量非常强。所以,入禅定的人,一般情况下,他是不和社会上的人怎么怎么交往的,他总喜欢住于山林等等,就是这些平静的地方。但回归如来藏的人不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从来不是这样,释迦牟尼照样在人世间这样行走,我们看经典上,闹市里这些地方通通都可以去的,因为什么?这些状态可以自由利用、可以自由使用,也可以自由放弃,很自由、很洒脱的境界。这就是学佛它的一大好处。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现代人学佛的时候有一种误解,就是他认为,就是那个回归如来藏的人,然后到生活中了,表面看上来,他也是放浪形骸的,也就是,说简单一点吧,就是在没有证入如来藏的时候,你往往是缩手缩脚、中规中矩的,你认为学佛应该有一个学佛的样子,也就是说,总要装出一副架势的。但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来说,是没有这回事的。回归如来藏的人,就是很随便的,很自由、很洒脱、很随便的。如果你用什么样的话来形容回归如来藏的人?那么回归如来藏的人就是和疯子只差一步,这一步也是他决定的,他想怎样,它只不过因为你没法接受,可能会影响你的修行,所以,他才没有向前迈一步。如果他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去保持的话,那么他就完全向前迈一步,那么在你看来,那就和疯子没什么区别。你可以看得到,他们就是到各种的场合,你认为不该去的地方,他做出的事,也是你认为不该做的事情,但后人对这些事情的解释,他认为是磨练他的习性的,这是根本就是胡说的,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因为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不存在磨练不磨练的问题,一切都是如如,一切都是自如,一切都是非常洒脱的。至于说他觉得是不是要迈开这一步,那是从初地到八地的问题。在初地的时候,因为弘法的问题,所以他需要就是不向前跨这一步,也就是和疯子只差一步。但越向八地发展,那么他将越来越丧失我们平时人的这种烦恼的功能,所以他要体验这种功能,也就是越向八地靠拢的人越像疯子,他越来越表现得像疯子一样、神经病一样,就是这样的。所以,你不要认为这些人就是像二祖慧可一样,到这种你认为不该去的地方,一般人解释就是:是磨练心性的,这统统都是胡说的,根本就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一点了解一下就可以。

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如来藏是所有思维状态的根本,就像树根一样,其他的一切思维状态都是建立在如来藏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科学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就必须对如来藏有所了解,同时也必须证入如来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所说的生死大事。

如来藏特征

1. 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

如来藏第一个特征是状态自由与境界自由。首先,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根本状态的,观心是指在思维方面进行实证的,这表明一点是什么?就是我们把这个世界分为心和物两种状态,原则上是我们可以同时从心和物两个方面进行实证的,但是在物质方面的实证,到了更高层次的时候并不是那样容易把握的。然而我们对思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是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是通过观心证入如来藏的。

由于我们是从思维方面证入如来藏的,因此在我们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只有活泼的思维,并没有任何的物质境界,不对应于任何的物质境界,也就是说脱离一切物质形象,用经典上的一句话说就是能离一切相,也就是离一切相,也就是必须达到离一切相这才是如来藏的,如果还没有达到这能力的时候是不能称之为如来藏的。这是我们回归如来藏之后你将只能体验到当时的思维的状态,只能体验到当时思维的情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来藏是非常活泼的。大家在练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置心一处,你会觉得这种置心一处和平时我们在生活中的那种思维状态相比是比较呆板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不活泼,于是有的人就认为,是不是如来藏也是这样的,如来藏并不是这样的,如来藏是非常非常活泼的,也就是思维非常活泼。这一个我们需要了解。

凡是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尤其是经常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由于对思维根本状态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是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因此能够经常安住于思维根本状态,这样就必然出现一个结果:同样是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的方法是通过培养专注力这种方法证入,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大悲心相应而证入。

在一般练禅定的往往都是通过专注,与专注这种功能相应,也就是培养专注这种功能而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而不容易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证入过如来藏,不了解如来藏大悲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所以无法与如来藏相应,无法稳定地住于高级禅定中,所以在高级禅定中他们必须通过一些观法才能够住于高级禅定。而他们所使用的这些观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和共同的作用,那就是能够减轻执着心,能够基本上与如来藏相应、与大悲心相应,这就是一般没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必须使用这种观法。

对能够回归如来藏的人,在高级禅定中不需要使用任何观法,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相应就可以了。因此从层次上来说,回归如来藏的人在住于高级禅定的时候,与一般的没有回归如来藏的那些住于高级禅定的人相比,要比较洒脱、比较自在、比较自主、比较自由。

如果你没有回归如来藏,你仅仅是通过专注力而证入高级禅定的,那么在高级禅定中你往往是比较被动的、比较累的、比较忙的,为什么?因为你在随时警惕那些、随时要发现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并随时要破除这些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都是执着心比较强的表现,念头是执着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念头的出现意味着执着心开始强化、开始加重,执着心的加重必然破坏高级禅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让这些念头出现,你必然会使用一些观法,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止观双修,观,为什么要观?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为了能够住于禅定中,同时一切观法也必须在禅定中才叫观法,在没有证入禅定之前的所谓的观法统统都是“止”而不是“观”,这个要了解这一点。

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理,那就是:一切定力都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的,大悲心自带定,大悲心是根本,定力是一种功能,也就是专注是一种功能。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只要你能证入如来藏,证入这种大悲心的状态,那么专注自然会证得,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回归如来藏,一切禅定就会同时证得,无论多么高深的禅定就会同时具足,因为所谓的禅定无非是大悲心的一种功能,是大悲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要了解这一点。大悲心是本、是根本,禅定仅仅是一个标,标与本的关系。

我们在现在这种状态由于无法体验大悲心、无法真正与大悲心相应,无法通过相应证入大悲心,因此我们往往是通过专注去实证的,也就是通过大悲心的一个特征、通过大悲心这个功能去实证的。这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实证仅仅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进行实证的。

咱们以前说过一点,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是从大悲心衍生演变而来的,就像浪花是从海水演变而来的,因此浪花含有海水的一切特征,大悲心的一切特征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都有所表现,只不过这些特征:第一,在深度上有所变化;第二,这些特征不能同时全部地、稳定地展现出来,这些特征仅仅只是偶尔的、很表浅地表现出来。这就导致我们无法真正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回归高级状态,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根据大悲心的其中一个特征,与其中一个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比如说:我们通过与专注相应,也就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与专注相应证入禅定中;有的是通过与那种物质境界的“光”相应;有的通过那种深邃的心境与“空”相应;有的通过一种与大悲心的那种无我的心与“无”相应等等。就是通过这些方法与大悲心的某一特征相应,然后证入禅定中。

这就告诉我们要了解一点,我们现在的实证仅仅只是与大悲心的其中一种特征相应而证入高级状态。在没有真正回归如来藏之前,我们是无法通过相应回归如来藏的,也就是我们必须通过破的方法才能回归如来藏。而这种破的方法也是破这种功能的——破执着心的功能。是通过破执着心的功能,然后破执着心本身,然后回归如来藏的。

这就是实证中的这些原理我们是必须明白的,这些原理不明白是没法实证的,然后实证就比较被动。这个简单了解这一点。

一般人通过培养专注力的方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但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思维都是有所住的,因此这种专注力也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之上,只不过“执着心力”被减弱或暂时伏下。但毕竟“执着心力”并没有彻底消失,因此它迟早还会重新发挥破坏作用,导致我们无法安住于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最终不得不从高级状态退失下来。

在禅定中怎样退失的?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禅定中的退失统统是因为念头,因为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这些念头为什么会自动出现?那是因为执着心,执着心没有排除,念头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是执着心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是执着心的最基本的功能。只要执着心还处在,念头就一定会产生。只要念头产生,就表明执着心一定存在。要了解这一点。念头的出现表明在这个地方执着心强化啦。

这里还需要了解一个原理,将来你证入禅定中,禅定分为一个一个层次的,无论你证入任何一个层次,当你在这个层次能够看到念头的时候,那么产生这些念头的执着心就比较强,举例来说:当你在初禅的时候,你这时候能看到念头,这说明这时候的执着心比你现在所住的这种心理状态,也就是柔软心,比这种状态的这个心力要强,因为心力强所以才产生那个念头,这时候只要你跟着那个念头走,你就是与执着心相应,也就是跟着念头走就是与执着心相应,就是在使用执着心。只要你使用执着心,就一定会退下来。一定要了解这个原理,就是:无论你在任何一个禅定状态,当时出现的念头通通是建立在较强执着心的基础上的,那些与较弱的执着心相应的念头是不可能出现的,这因为你所处的那个状态决定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你可以画一个水平线,你现在处在那个水平线上,这个水平线就像湖水的平面一样,这个平面上冒出一个水泡,这个水泡是代表较强执着心的,这种执着心比你当时处的这个水平面的那个执着心要强,你跟着这个水泡去走的时候,那么你就一定会堕下来,一定会堕入低级层次;在这个水平面以上的那些高级状态它也有念头,但那些念头在你当时处的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发现的、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它们执着心弱,你所处的那个地方执着心比较强,所以你根本发现不了那些状态它的念头。

这就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个原理,就是:无论在任何禅定状态,你所看到的念头,都一定在执着心方面,一定比你当时所处的状态的执着心要强,这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只要你跟着这些念头走就一定会堕下来。反过来,如果你想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必须使用一些观法,因为什么?因为更高层次的那些念头产生不了,它不会自动产生,你根本发现不了,这时候就必须使用一些观法,使用一些观法才能证入更高层次的状态。比如说,你用“空、无我、无想、非想非非想”就是这样的观法,只有用这些观法,然后你才能够证入更高层次。

这就是在禅定中这些念头我们要了解,念头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在禅定中我们为什么会那样地忙,为什么在不停地在做着这样的工作,在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时候把禅定想的特别的美好,总认为禅定中是很轻松、很悠闲、很美好的,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什么?禅定是一种“专注”,在专注的情况下我们是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美好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就像爱迪生在做发明的时候,他是非常非常专注的,在这个专注的过程中你是根本无法体验美好的。相反的,在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反而你能体验到那种美好,但这样的美好它是不稳定的,因为它是体验一个整体的境界,还没有完全摆脱相续性思维,它是不稳定的、容易退失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能体验非常美好,就像我们大家在开天目的时候,刚开天目,看到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你能瞬间体验到这些境界的美好,当你体验到这些美好的时候,你立刻就会有咱们说的心动的现象,也就是说出现散乱的情况,不禁要惊喜、高兴,一高兴,马上就退失。

而禅定中没有这样的情况,无论你看到什么样的境界,你就绝不可能产生这种惊喜,你不会说这样的境界多么多么的美好,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觉受,而仅仅只是你能发现这些境界的微观的状态,它的距离的拉近感、亲近感、要合二为一的那种感觉,而丝毫没有那种惊喜,没有那种在欲界定的这种境界所能体验到的那种美感,没有这样的境界。这是在禅定中我们见物质境界的时候是这样的。

然后我们说是二禅是比较快乐的,二禅的快乐在于一个排除了初禅所具有的那种乐,因为初禅是从欲界定向高级禅定过渡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初禅的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一个过渡阶段,过渡阶段带有两边的特征,任何过渡阶段,在思维的任何过渡阶段统统都是这样的,它带有上下两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因此在初禅、未到地定,尤其在未到地定这个地方它是带有那种乐的,这样的乐和那个欲界定一样,它将产生一种破坏的作用,所以它是一种排除,排除了这样的乐、这种觉受,这样,在排除的情况下就住于二禅。在住于二禅的时候我们是一种轻松的一种感觉,这时候相对于初禅要轻松了,是能够稳定地安住的,是一种安住的乐,所以二禅能够安住。

初禅你是不容易安住的,因为它是一个过渡状态,带有欲界定这个地方的某些特征,不是非常稳定,这个不稳定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带有那种乐的那种觉受,还有一种乐的觉受。但这种乐的觉受,即使初禅这种乐的觉受,和那一个欲界定的那种乐又是不一样的,还有所不同。欲界定的乐它是极其不稳定的,极其容易退失。而未到地定这个地方的乐,你能觉知这种情况,这时候是不容易随便退失的,觉知之后,你还能安住这种状态,然后你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但在欲界定这个地方不行。欲界定那个地方出现这种乐之后,比如说,你开天目看到极其美好的境界,这时候不由自主地高兴,然后你告诉自己不要高兴,以前你曾经在这个地方失败过,你想安住于欲界定的乐,所以这时候再一次开天目的时候你不由自主会告诉自己“我不能高兴,这一高兴马上就丧失啦”,但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同样丧失。也就是说,你根本没办法解决这种情况,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经常地开天目、经常地开天目,这样,熟悉这种境界,然后你才能够稍稍在地安住,得到一种安住的这种心境。但是只要你面对这种境界,你仍然是不稳定的,这时候怎么办?就必须与深邃的心境相应,必须通过观法,就是观虚,通过一个还虚的过程,与深邃的心境相应。这就是我们在出阳神之后,得意生身之后,还有最后一个过程,就是必须“还虚”,没有这个过程你就绝不可能稳定地安住于这种欲界定的境界,因为出阳神的境界就是一个欲界定的境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即使你出阳神又怎么样?只要你没有完成最后一步,你就一定会退失。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禅定和欲界定这样的区别。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二禅是能够安住的,二禅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和这之前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快乐又是不一样的。你不要希望在二禅得到的快乐就是我们人间的这种快乐,就是欲界定的那种快乐,二者是不一样的。

这种退失现象其实也发生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能够和“思维根本状态”的大悲心有所相应,哪怕是很少、很微弱的相应,我们也能马上处于美好的境界,比如:处在“静”中;处在深深的关爱中等等。“静”和“关爱”,就是这样的境界都是和如来藏相应的,只要我们能够与如来藏相应就会处于比较美好的境界。

但因为这种“相应”同时受“执着心”的影响,因此无法持久,不够深刻,不够稳定,容易丧失。这就是执着心的一个特征,就是执着心的波动性比较强,和如来藏相比的话,如来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稳定、深沉;而执着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不稳定、波动性比较强、变化比较快,这是执着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比如说,我们的思维功能,潜意识就比较稳定,与如来藏相应的;而有意识思维是选择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它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因此就是波动性比较强,我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在看,我们的情绪总是处在波动的状态,这就是有意识思维的,是执着心的一种功能。所以我们要了解执着心的这种波动性,了解它的功能,了解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情绪方面的变化。

同样的,处在“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人所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只不过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要好得多,因为他们的退失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这是由于“执着心力”比较微弱的原因。也就是说高级思维状态的人也就是处于高级禅定中的人并不是消灭了执着心,也没有,而是执着心比较微弱,这时候执着心的表现就表现为产生念头。但是因为执着心比较微弱,所以这些念头不容易展开相续性,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些念头一旦出现,他就马上能够发现,因为什么?专注力比较强。我们在进入禅定的时候很多是通过观念头、排除念头而证入禅定的,因此在禅定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头的习惯、观心的习惯,习惯是一种潜意识,而高级禅定就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所以在高级禅定中这种习惯就会发生作用,在高级禅定中我们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一切念头,就是任何念头都绝不可能溜走。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在高级禅定中我们所拥有的这种习惯。

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了知“大悲心”的特征,因此能够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安住于任何思维状态,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

这一个是初地以上,在回归如来藏的时候是怎样回归的,就是相应,通过与大悲心相应而回归,他往往并不借助于其他的方法,除非是……咱们就说吧,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以后他就有所懈怠,下次再回归如来藏的时候,他的相应的能力达不到,相应的能力不够,所以这时候他就会稍稍再借助一些方法,比如说,还是借助于观专注啊、观心啊等等这样的方法去回归。对于经常回归的人来说,那么就完全通过相应而回归,而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法。这个我们需要了解这一点。

同样的,对于回归高级禅定也是这样的,进入高级禅定状态与回归如来藏,在使用的方法上,二者都是通过相应。但是在高级禅定中是相对于一种物质状态、是使用物质状态的,因此在与柔软心、在与大悲心相应的同时要体验物质状态,与物质状态相应,然后才证入高级禅定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即一切相”,如果你不使用即一切相这个功能,你将不可能证入禅定中,你将直接回归如来藏,也就是说“离一切相”,与大悲心相应,那么这时候将是回归如来藏的。

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是怎样回归证入高级禅定的,他和我们一般的使用的这些方法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证入高级禅定是不容易通过这种方法去证入的。

接下来咱们再看,比如:同样是使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一般人在这种状态必须通过一定的观法才能保持这种境界,比如:通过观“无我”,能够证入与物质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这就是一种观无我的方法。而对于回归如来藏的人,他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是不需要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的,只需要安住于这种深深的柔软心、大悲心就可以了。那么对于一般人来说,在高级禅定中,你必须通过观无我。

怎样观无我?就是在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要设想把自己就是完全粉碎一样,然后就是融入这种山河大地,而不是说你观山河大地都是你自己,不是这样观的,是把自己完全粉碎之后融入这些境界,那么这时候你将安住于这些境界、与这些境界融为一体。但是你是通过观法而证入的,也就是说这时候执着心并没破除,执着心随时还会发挥作用,发生作用的时候,你很快就从这种境界退失。退失之后,你将立刻见到第一个念头“我”。这就是通过观无我这种方法我们证入这种境界。

还需要说明的是他与境界合二为一的状态往往只能和局部境界保持合二为一,而不能或很少能够和整体境界合二为一。这就是说由于执着心的作用,执着心它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它就是作用于局部的,波动性大,作用于局部的,因为只要执着心没有消灭,即使你通过观无我,你也很难做到与整体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在心物一体的这个面积上达不到,你能够即一切相吗?即一切相是必须到很高的层次才可以的,观“无我”虽然也是一种高级禅定,但这种禅定往往还不足以达到这种“即一切相”的状态,虽然在面积上达到的非常地广,比如说:与蓝天合二为一,与这些山川河流合二为一,但是你不能与一切世界合二为一,是很难达到这种层次的,必须回归如来藏,然后达到这种深深的大悲心的状态,然后再去观这些境界,使用这些物质境界的时候,才能与物质境界达到完全的合二为一,整体的合二为一,也就是说“即一切相”。

这就是我们回归如来藏必须达到两种能力,一种能力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我们说回归如来藏;然后另一种能力就是即一切相,“即一切相”就是“因体启用、体用一如”,也就是说我们与一切的物质境界合二为一。要了解“即一切相”和“离一切相”它的重要性。

比如: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只能和身体合二为一,不能同时和路边的树、山上的石头合二为一;而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人就不一样了,他能够自由、自主地“和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咱们说的“一切的境界”就包括禅定中、一般的欲界定天道的境界和六道的境界等等,也就是与所有的这些境界合二为一,你问诸佛在哪里?诸佛就在六道里,因为一切境界合二为一,因为一切境界都是诸佛的法身,浪花就是海水。

同时又能自由、自主地脱离一切境界,也就是说他能够自由使用任何思维状态、自由安住任何物质境界、自由脱离任何物质境界。这个就需要我们要掌握、了解物质,咱们在《基础理论》前面那一章你可以看一下,就是对物质一定要了解。

任何物质都分为很多很多层次的,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仅仅是物质的这种表浅的层次,也就是说,是与我们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这种层次,我们所见到的任何物质它还有其他的物质层次,我们必须达到与那种层次相应的思维状态才能够发现和使用那种物质状态,因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做到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物质的这种多层次性,同时也要了解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进行的。了解这两点之后,你就知道诸佛在哪里,不能说是成佛了到哪里去了,成佛是无来无去的。同时要了解“即一切相”的时候,它并不是说都“即”你现在这种“相”,当然是我们在证入高级禅定中的时候,你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境界,就是你自然能够发现这些石头、树木等等都是你,同时又头脑非常地灵活,非常地轻灵,但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说像我们平时说的就是使用的就是我们平时所见的这种物质的状态,体验的这种物质境界,不是这样的,是另一个层次的。所以这个就是在大家现在还没证到的时候就先了解从理论上了解,不过证到的时候,这个就容易体验的多了。

2. 思维根本状态活泼灵敏的思维:

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比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要灵敏得多,清晰得多,而且准确无误,不会出现任何失误。这个一定要了解,不要认为就是诸佛好像就是傻瓜一样就是那样看上去就像咱们平时说的置心一处一样,置心一处只是一个手段、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后,证入的境界是非常活泼的,诸佛的境界是非常非常活泼的,思维就是非常的灵敏,同时也不要认为这种思维就是念头,这个不是念头,和念头有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没有念头,但思维非常地活泼,比我们现在灵敏得多。同时在如来藏状态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准确无误的,不存在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种选择性思维这种推理判断,没有这种功能,这种功能将完全丧失。

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对其他思维状态的任何情况都清清楚楚,但却无法让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发起作用。也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情况,但这些情况却无法发起作用,举例来说:在思维根本状态,你也了解过去曾经的这些事情,你也能够知道现在社会上这里面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也知道那些街头两个人在吵架啊,或者什么什么的事情,过去这些事情的这种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些心理都会了解,了解这些事情、事相,但是你根本不可能发起那种生气的心理啊、喜欢的心理啊等等,不会发起这样的作用,也就是知道这种情况,但是不会发起作用,就是丧失了这种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时候根本就无法发起作用,要明白这一点。

这一个和那个禅定中是有区别的。禅定中,你总是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欲界定中,你是防止出现这样的心理的情况的,你是怎样才能不发生这样的作用,就是生气啊、喜欢啊等等这样的心动作用。但是在思维根本状态,在如来藏状态,恰恰相反,你想产生那样的作用,但绝不可能,你想生气,但绝不可能,这个将来大家就会体验,你还想重新像以前那样去生气、去喜欢某件事、去生气某件事,但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不可能生气,你根本无法去生气,你丧失了这种功能,你这时候你才会了解了一点,就是平时人们的这种爱恨情仇、这种喜欢厌恶等等,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一种功能,很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功能。这就是如来藏状态和一般高级禅定在这个地方是本质的区别。

3. 同样具有希望“体验”的心理状态:

在如来藏状态,我们同样具有体验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发现自己失去了那种功能,这时候我们还想拥有那种功能,所以我们想体验这种状态、体验这种功能。而这种体验的心理,是在任何思维状态都有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演变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那么体验的心理就是一个根本的动力,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假如没有这个原因,我们绝不可能进入现在这种状态。同样的,没有这种功能这个原因的话,我们同样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体验的心理我们一定要掌握。掌握这一个之后,我们就会了解一点,就是思维衍生状态,一切妄心的状态,同样也是如来藏的展现,是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我们说的广义如来藏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烦恼就是菩提”,它和我们平时说的这种狭义的如来藏,它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整体,也就是思维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中的这个线索,也就是说,由真心和妄心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把这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使它们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就是这个“体验”的心理。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我们总希望了解未知的事情,这种心理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即使是“思维根本状态”也不例外。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能够对“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情况清清楚楚;不过由于“思维衍生状态”毕竟是在“思维根本状态”的基础上添加进去不同条件后形成的,因此虽然我们能够知道“思维衍生状态”的具体情况,但“思维衍生状态”的实际作用是“思维根本状态”所没有的。这就是条件论,大家看一下条件论,也就是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功能,也就是妄心的状态是真心状态的一种功能,它是在添加进去一些条件之后形成这个功能的,究竟是添加进去什么条件?就是添加进去“执着心”,执着心是一种功能,产生了这种功能,像那个机器一样开始轰隆隆地开始运转。

比如: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虽然知道“思维衍生状态”有“生气”这种事情,但无法产生“生气”的作用,这是在“思维根本状态”我们仍然具有“体验”心理的根本原因。这种“体验”的心理是思维的一个必有特征,是无法消灭的。这一点就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平时接触一个名词叫做“本能”,心理学所指出的这种本能,其实有的并不属于什么本能的,比如说那“追求快乐”,它把追求快乐作为一种本能,追求快乐只是一种行为,我们追求快乐那是因为有一种快乐值得我们去追求,那种快乐是真正的快乐,所以我们能够去追求这种行为,也同时也表明一点说明我们是不快乐,所以我们才去追求这种快乐。也就是先有一种快乐,的确有这种东西,然后我们才会产生一种行为叫做追求,我们去追求这种东西。当我们真正追求到这种东西之后,我们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也就是我们获得那种快乐之后,就绝不会再去追求了。所以这种追求快乐,在如来藏状态的时候将不会再具有这种能力,不会再去追求,因为如来藏状态是根本的快乐,所以不会再去追求。那么追求快乐就不再是一个本能,因为所谓的本能,就是本来就具有的,而绝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追求快乐并不是一种本能,它仅仅只是心理学认为的一种本能,在我们这里它并不是本能。

而这里的“体验”的心理,却的的确确是一种本能,它是本来就具有,在任何思维状态都具有,而且永远不可能被消灭,绝不可能被消灭,所以它是一种本能,这个才是真正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引导我们来往于各个思维状态,使用各个思维状态。所以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

“体验”这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呢?由于“思维衍生状态”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之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思维衍生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就象一颗树一样,我们给这棵树定义的时候,并不是说只有树根是树,树上面长出的这些树叶、树干、枝干等等都是树,树根就相当于如来藏,上面的树叶就相当于思维衍生状态,相当于妄心的状态,所以我们定义这棵树的时候,那么就是说,这些枝叶同样都是树,并不仅仅树根是树,这棵树是包含树根和枝叶在内的。同样,我们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如来藏和妄心状态在内的,所以我们在认识这种妄心状态的时候,这种思维衍生状态的时候,就要了解一点就是“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也就是树叶也是树,要了解这一点。“烦恼即菩提”这一个是从思维的全貌来说的,是从整体来说的,整体的定义来说的,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整体的定义、整体的概念、整体的观念,那是因为“体验”这种心理,完全是因为它,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才能把这所有的状态合为一体。

“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既然都是我们的思维,那说明都是我们自己。这个就需要我们就是在了解“烦恼即菩提”的时候要了解这一点,这些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思维,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所以思维衍生状态也是我们自己,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一个完整的自我就包含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思维的整体、思维的全貌是包括思维衍生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在内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每个人现在同样是你自己。我们大家有时候有一个确定的一点就是什么?你能够确凿无疑地相信现在的你的确就是你,而不是别人,你相信自己的的确确就是真实的自己,有这一点确信就够了,的的确确现在就是你自己,只不过还不是完整的自己,因为我们的思维还有很多状态,这种状态是其中一种状态,但它的的确确就是思维全貌中的一部分,就像是树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现在是一个树枝一样,树枝本身就是树,我们的的确确就是自己,能够确认自我,这就是说我们这种直观的确认丝毫不含糊。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就是即心即佛,就是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即心即佛,现在你就是真实的你,只不过是“真实你”的其中一部分,还不是一个完善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还需要通达、知晓、体证所有思维状态,尤其是如来藏状态,然后才能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能够使你拥有这种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的恰恰正是那个“体验”的心理,假如没有这种“体验”的心理,你就绝不可能去探索这种生命的真知、探索思维的全貌。

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是没必要实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思维状态也是“自我”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自我”。正是因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就是“我”,因此我们平时虽然有很多追求,比如:追求快乐、追求真相、追求美好,但我们很少有人“追求自我”,也就是“追求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确信现在的“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因此不需要“追求我”、“寻找我”。这就是我们大家要了解一点,“潜意识”是非常不得了的,潜意识能够这样准确地认知,准确无误地这样“体验”这种事情,所以就不可能再去有意识的再去寻找啊、追求啊,反而认为自己我是谁?、哪是我?,现在“思想是思想者本身”,当下就是我,每个人就认为自己就是自己,不是别人,非常确信的,那就是潜意识就是这样的,很不得了的。

但由于现在的“我”仅仅只是“我”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完整的”、“完美的”自我,因此我们才“追求快乐”、“追求真相”等。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这个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的追求,追求这种快乐、追求真相啊等等,等等,即使在如来藏状态我们也在追求,我们在追求“体验”其他状态的那些特征,为什么有这些追求?那是因为我们想“体验”到真正的自我、完全的自我、完整的自我,这些所谓的追求和体验,恰恰正是我们希望获得思维的全貌、完整的自我、完善的自我。这就是我们对自我要这样去了解、这样去认知,认知这一个之后我们才能了解“烦恼即菩提,无常即真常”,才能了解“即心即佛”,了解这些。

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追求,这些美好的追求恰恰正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过程。一定要牢记:这些追求其实是寻找和使用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寻找“自我”。

对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一点,虽然我们在追求这么多,但是我们在潜意识中我们并不去追求自我的,我们只是了解它的,就像我们证入禅定,大家证入禅定的时候,总是想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的,并不是说我们是要从禅定中去找我,没有哪个人学禅定傻到这种程度,到禅定中去找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要了解禅定中是什么样境界,想追求一种乐,或者得到一种美好等等,都是去追求这些特征,希望体验这个特征,从来没有去寻找自我。因为什么?不需要寻找,当下的自我“即心即佛”,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就是了解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的。

这就是说我们是不需要去寻找自我,只不过现在的我还不够完整、完善、完美,因此我们才通过对其他思维状态基本特征的寻找来弥补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完美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所谓的实证其实是寻找完美自我的过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就是寻找,就是想得到、想了解整个大树的,是想了解所有思维状态的,其实并不是说是我们去寻找自我的,不是这样的,就是想了解思维全貌的。这就是要了解实证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解决生死,在证到最后的时候你将发现没有生死可证,因为什么?即心即佛,当下你就是真实的你,你所做的无非就是能了解整个大树,没有实证的人,他们仅仅知道他是其中一种树枝,知道他的情况——树枝,你比他们进步了一点,就是你了解了整个大树。

4. 具有能让一切状态发起作用的能力:

这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种能力,它拥有这一切能力,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的能力、一切功能,全部由思维根本状态来,全部由如来藏来,如来藏拥有这样的能力,包括在“体验”心理作用下,它能够产生一种功能,就是“执着心”的功能,这种功能也是如来藏拥有的一种能力。如来藏可以使用这种功能,也可以不使用这种功能。在不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我们认为那是如来藏。但其实在使用这种功能的时候同样是如来藏。只不过你认为的那是一种妄心的状态,但妄心就是真心,烦恼即是菩提,它同样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浪花就是海水。这个就是我们要了解这一点。

也就是说“思维根本状态”具有让一切状态、一切境界发起作用的能力。正是因为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不用担心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无法再重新回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有的人说是在打坐中,我实证啊、实证啊,然后回归如来藏了,我是不是还能再出来?我是不是就这样死过去啦?不是这样的,完全可以自由地再重新回归这种状态。这个就属于和一般禅定不一样,禅定是自动退失,你不得不回归现在这种状态。回归如来藏之后,你想回来就回来,不想回来你就不回来,取决于你。但一般情况是下你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你还想体验平时这种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是习气。

什么是习气?就是那种体验的心,想体验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想体验我们平时拥有的这种能力,这就叫做习气。要了解习气和习惯的区别,我们平时总是把习气和习惯混淆到一起。

5. 在“思维根本状态”通过“相应”进入“思维衍生状态”:

也就是我们从思维根本状态怎样进入思维衍生状态?因为这时候你必须通过相应,没有别的办法,这个相应和我们证入禅定中的时候是一样的,也必须是很专注的、让时间能够延长,必须满足这些条件,专注地体验、耐心地体验、让时间延长,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证入平时我们这种衍生状态,要不然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在体验这种愤怒的心理,与这种心理状态相应,进入我们现在思维衍生状态。为什么要与这种状态相应?那是因为这种状态是执着心力强烈的一种表现,与这种状态相应是最容易回归我们现在这种状态的,它的心力方向是指向思维衍生状态的。

同时,在相应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时间,也就是说在刚开始你与这种状态相应的时候是根本没办法相应的,是根本没办法马上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也就是不可能马上回归思维衍生状态,这时候一定要耐心、要专注、要慢慢地体验,让个时间延长、再延长,也就是说不能够气馁,要持之以恒地去体验,只要你能够这样做,那么将会陡然升起那种执着的心力,这种心力一旦升起,将快速地进入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如来藏的时候该怎样做。这个在333页,第5这下面,该怎样做写的很清楚,大家看一下,不过这个也不需要专门地去学,专门地记,也没必要的。这个在如来藏的时候,大家完全就是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准确无误的运作,不需要专门学习,了解一下就行,你不要想着到如来藏状态之后我该怎样出?这个必须把这些记下来,然后才能出吧?这个没必要的,如来藏状态自然而然的就会知道怎样去做,而且是准确无误地做,而且准确无误地产生那些效果。

刚开始根本不可能让这些场景发生作用,根本不可能进入“思维衍生状态”,但千万不要放弃。这个就是说时间的。

要想真正了解“思维根本状态”,就必须进行实证。只有自己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才能彻底了解“思维根本状态”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没有亲自证入“思维根本状态”,那么即使我们对“思维根本状态”方面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多,也仍然无法保证不出错误。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错误,我们把容易和“思维根本状态”混淆的其他思维状态附在下面。

附:“思维根本状态”的相似鉴别(辨伪)

“辨伪”就是对疑似“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疑似“如来藏”进行一些辨别。就是有的人证到某些状态,他认为自己证入的是如来藏,对这一个我们进行辨别,主要是对一些常见的这些状态的辨别。

一、“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与“思维根本状态”的区别

最容易和如来藏混淆的一些状态,其中一个就是高级禅定中。高级禅定中,其中又有一个最容易混淆的一个状态就是观无我,经过一种特殊的观法,这个观无我这种方法,证入这种疑似的如来藏状态。

1. 保持“无念”与希望有念

我们在禅定中是住于念头和念头之间距离的,也就是住于念头之间那种没有念头那个空间的,前一个念头下去,后一个念头还没有升起,住于这个阶段,这就是我们在禅定中共同的一个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总希望念头不要升起,也就是你有一种观念,就是要保持这种无念的状态,在这一点,它仍然属于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一切禅定都是住于思维内容的,一切禅定都是在思维内容上进行调整。为什么我们会进入这种状态?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就生活在思维内容状态,也就是我们平时就在各种思维内容里面绕来绕去的,因此我们往往认为实证也是这样的。

同时思维具有习惯性,思维又是在潜意识的主导下进行的,这就导致我们在实证中,往往不由自主地,只能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只要我们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那么我们就最终的结果就是住于思维内容。

我们在思维内容方面怎样进行调整?因为我们平时念头非常多,我们主观上认为这种念头纷繁复杂的状态不好,由于我们这样认为,所以潜意识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自然而然地会排除这些念头,排除念头的结果就是其他念头没法产生,最终我们住于其中一个观念,就是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也就是禅定中我们是住于这个观念的,就是排除念头不让念头起,这也是一种思维内容,也是一种相续性思维内容,但这是单一念头的相续性,单一观念的相续性。这就是我们要认识一下禅定的本质。正是因为我们希望保持无念,所以它不属于如来藏,也就是禅定中不属于如来藏状态。

在如来藏状态是念头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这时候我们反而“希望”能够产生念头,因为产生念头这是一种功能,是执着心形成的一种功能,我们希望重新拥有这种产生念头的能力。这是这两种心里的状态正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检验自己是不是证入如来藏,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你在那种状态,你是希望保持无念的状态,还是希望有念头?这是其中一个标准。要牢记我们在如来藏状态是和禅定中正好相反,是希望有念头,希望能够产生念头,希望能够重新拥有这种功能。

2. 真“无我”与假“无我”

这个牵扯到观法。关于观法咱们以前谈过了。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所用的实证方法是“止”和“观”,“止”就是让思维不再散乱,这样我们能够住于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使用观法,“观”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够住于禅定中,住于高级禅定。也就是说我们用“止”的方法进入禅定中了,然后怎样在禅定中能够稳定下来?那就必须用“观”的方法,为什么用“观”的方法能够住于高级禅定?因为在高级禅定中,对我们这种状态能够产生最根本破坏的就是念头,没有其他的能力能够破坏我们,外界的一切因素,都不可能对我们产生根本的破坏作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是真正的内因起作用,只要我们不跟着念头跑就一定不可能退失,导致我们退失的就是那些自动出现的念头。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克服这些念头,怎样克服?那就是我们使用一些观念,比如说“空、无我、无想、非想非非想”就这些观念,这些观念它的执着心力比较弱,与那些产生念头的执着心力相比,这些观念的执着心力很弱。当我们住于这些比较弱的执着心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稳定地安住于高级禅定中。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了解为什么观?观的原理是什么?观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结果又是什么?

那么其中一种观法就是比较特殊的观法就是“观无我”。

怎样观无我?就是想象自己,用无我的观念就是把自己碎为微尘,就是完全地粉碎自我,融入山河大地,用这样的观想,那么念头很快就不再产生。这个将来大家到禅定中去体验一下,在念头还是隔一会儿产生,这时候你怎样让这些念头彻底地消失?那么其中一种方法就是这样,这样想象、这样观无我,“观”之后,念头立刻就没有。那么由于是你这样去“观”的,是住于其中一种观念的,执着心力并没有完全排除,也就是说这时候仅仅只是伏下执着心力,过一段时间执着心力还会重新发挥作用,念头还会自动产生,也就是说我们将从这种状态退失。

从这种状态退失之后,(怎样是退失?就是念头重新出现就叫退失了),那么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就是“我”,就是“我”这个念头,因为你前面是通过“观无我”而证入这种状态的,那么退失之后,你将见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这个时候如果是你能够重新用观无我这种观法,那么这时候这个“我”这个念头马上就会消灭,你会重新回归刚才那种状态。也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这个观念产生之后,立刻用“无我”这种观法,那么“我”这个念头马上消灭,就这样“我”与“无我”这个状态就是来来回回瞬间生灭,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你会发现“我”这个念头是瞬间生灭的。

如果我们在“我”这个念头产生之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那么很快就会产生“他”这个念头,也就是这一对一对相反的念头就会相续地产生,那么我们将从这种禅定状态退失。这就是真无我与假无我。

通过这种观法,我们也能观到“我”这个念头,只要观到这个念头,就是破除“我见”,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见”不是你想怎样破就破除的,必须你证入这种状态,了解到“我”是一个念头,然后才能破除“我见”。虽然破除“我见”,但并不破除“执着”,在这个地方没有破除“执着”。因为什么?你是仍然是住于思维内容的,仍然是执着心在发生作用的,所以这里是不破除“执着”的。

我们真正回归如来藏之后,是同时破除“我执”的,既破除“我见”又破除“执着”。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回归如来藏是不需要使用任何观法的,只要你有观法,你就永远不可能回归如来藏。因为一切的“观法”都是住于思维内容。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要认为在禅定中我们通过一种观法就可以回归如来藏,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无论你观什么,你就一定会住于那种观念,你一定是在使用那种观念,最终必然会住于那种观念,那种观念就是思维内容,你始终是在思维内容。所以回归如来藏是通过“破”的,而不是通过“观”的,不能使用任何观法的。

这就是说用“无我”这种特殊的观法,你也能证到“对立分别念状态”。但这并不代表你使用这种观法真的证入了“思维根本状态”,真的证入了“无我”状态。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1)你是在保持这种无念、无我的状态的,那么在如来藏正好相反是希望能够重新产生这些念头。

(2)如果是通过观“无我”证入无念状态的,那么从这种状态退出来时,没有“心动”这个过程,因为我们其实一直都处于“执着心”作用下,也就是说是没有破除“执着心”,你不会去发现“执着心”突然产生,也就是不会经历执着心突然产生这个心动的过程。

(3)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的任何努力最终都必然导致住于你所努力的那种观念上,也就是观法,你的一切的观法都最终是一个牢笼,是一个陷阱,也就是是一个火坑。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和禅定中的状态,那么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你所使用的一切观法都是思维内容,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不要妄想自己能够通过某种观法就能够回归如来藏,这是根本错误的,这是观念上的错误、原理上的错误,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原理:第一次回归如来藏一定是通过破的,通过破才能回归如来藏。

二、误以为“惊呆”的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

前面的高级禅定的状态和如来藏的区别,指的是实证有一定基础的人,也就是说能够经常证入禅定中,能够一坐几天,达到这样功夫的人,容易犯的一个问题。这里是误以为惊呆的状态是思维根本状态是如来藏状态,这指的是一般的人,没有进入过禅定,也就是连禅定功夫都没有的人,他容易把惊呆的状态认为是思维根本状态是如来藏状态。因为惊呆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发生在禅定中的,禅定是不受外因左右的,外界的环境对禅定中的人丝毫不起作用,也就是说你不可能去从根本上动摇禅定中的人,你所做的一切的行为、外界的一切的音声,一定要通过禅定中的人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他想反应的时候才能反应,他不希望反应的时候,绝不可能产生反应。比如说,在禅定中的人,你在他身边制造一种声音,突然惊吓一下,对他来说是丝毫不起作用的,他可以反应,也可以不反应,他有自主决定性的,他决定反应的时候,他还要想办法去反应,他不想反应的时候,无论你怎样在他身边又蹦又跳,丝毫不会影响他,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这一点和惊呆状态是不一样的。

惊呆状态是外因可破的,也就是你正在处于一种静中的时候,外因突然到来,会一下子把你惊吓住,你会进入惊呆状态,这种情况对禅定中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惊呆状态仅仅是指禅定之前这种状态,也就是相续性思维,因为相续性思维具有动和静两种状态,也就是惊呆状态唯一只能发生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在思维其他的任何状态,就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惊呆的情况。这个需要我们了解惊呆产生的基础,惊呆产生的状态,也就是在相续性思维这种状态,在相续性思维里面处于静的状态才会产生惊呆。

为什么在静的状态会产生惊呆?因为静的状态我们失去了那种快速反应能力,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处于这种动态中,在动态中我们具有这种快速的反应能力,也就是我们做事非常灵敏,像打羽毛球的人,反应非常灵敏,打乒乓球的人,反应非常灵敏。但是在静的状态,我们反应不灵敏,也就是说功能处于一种最低的一种活动状态,这时候突发的外因袭来,突发的外因是需要我们去进行灵敏的反应的,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所以突发的外因到来之后,是一下子破了我们那种功能,也就是反应的功能,把这种功能破坏了,导致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反应,我们将丧失对外界的应变能力,一定要了解惊呆状态它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咱们以前也谈过,就像一个电动机一样,它处于一个低速运转的状态,你把它的电压一下子推到很高,电流强度非常的大,瞬间就把它的功能摧毁了。就像这个你常用的电器,它有一个电压负荷范围的,超过这个范围就把它摧毁了。也就是说在这种功能比较低的状态下,也就是相续性思维运转不是高速的情况下,突发的外因就一下子会使你处于惊呆状态。

然后我们就可以思考,在实证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是处于那种功能比较低的状态、应变能力比较低的状态?就是处于静中。生活中的人是处在那种走神的状态,或者一个人将要睡觉前的那种状态,就是似睡非睡的那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是极容易受惊吓而进入惊呆状态的。对于我们实证中的人来说,在哪种情况下是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在禅定之前,很多人是在练“四念处”的时候,经历静这个过程,虽然你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这种慢动作、处于静的状态,但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容易受外因破坏的,那么,

(1)在这种状态我们同样会进入一种手足无措的境界,也会出现一种无念,这个时候也没有念头,我们无法对周围事物产生正常的反应,表现为手足无措。

(2)同样会有“心动”,我们从这种惊呆状态出来之后,你也会感到心咚咚的跳,也就是说这时候也有心动这种感觉,你会长出一口气,会感觉到大地平沉,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觉受。

那么这种情况它和如来藏状态有什么不同?那么这里从这种无念状态出来之后,我们直接得到是相续性思维,和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不一样的,从如来藏状态出来我们见到的是一对一对的念头,然后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自生自灭念头,紧接着我们会盯着其中一个念头展开相续性思维,最终发展的结果是,也就是说这些相续性思维开始出现一种紊乱的状态。这一点好像你不容易理解一样,在一对一对念头产生之后,出现的一个一个念头它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的,这些念头也是并列的;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盯着其中一个念头去展开相续性思维,也就是这个阶段还是“置心一处”的,虽然也是相续性思维,但是你是盯着唯一一件事展开相续性思维的,记着这一点;然后再发展的时候,你会从这种状态摆脱,许多的事纷纷涌来,就是我们平时的状态了,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的觉受才恢复。这是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我们一步一步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那么从“惊呆”状态出来不是这样的,惊呆状态出来你是直接应对的是刚才对你产生惊吓的那件事,你会直接对它产生反应,而不会发现那一对一对念头,也不会看到那一个一个自动出现的念头,这两种情况都不会有,这就是从惊呆状态出来是这样的。

第二个出现的“心动”,这里心动属于一种心慌,也就是受惊吓的那种心慌,咚咚地跳,是心慌的状态,和如来藏状态出来的那个执着心力那个状态是不一样的,那个没有心慌这种觉受,它也是一种心动,但没有心慌的这种感觉,没有任何惊吓的这种觉受。这是二者在觉受方面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从根本上来鉴别,我们需要掌握的几个问题:

(1)在我们回归如来藏之前,我们必须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相续性思维已经被斩断了,而心物是一体的,相续性思维是和身体的觉受对应的,也就是身体的相续性觉受,我们感到皮肤的哪个地方蚊虫叮咬了,感觉到这个痒是持续发展的,而不是说痒一下,一下子没有,不是说那种皮肤上有个窟窿,这个窟窿疼了一下,一下子没有了,不是这样的,这种疼痛感觉是连续发展的。

它为什么连续发展?是因为我们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所以这种疼痛的感觉它是连续发展的。假如我们现在斩断相续性思维,那么任何疼痛都会瞬间消失,包括癌症的疼痛也是这样的,它绝不可能相续性地发展。所以在回归如来藏状态之前,我们一定是住于思维本体的,也就是说,思维的相续性被斩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不可能有身体觉受的,你不会感觉到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皮肤的麻痒疼痛的感觉,这些统统都没有,身体的觉受没有。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回归如来藏之前,你必须首先达到这种状态,达不到这种状态是谈不上回归如来藏的。

无论外因能把你吓到哪种程度,能让你进入那种无念、心动状态,但这些仍然不是如来藏,无论你的感觉多么美好,你能感觉大地平沉、浑身清凉,但这统统都不是如来藏的。为什么?因为前提你没达到,这仅仅是一种惊吓的状态。所以是我们必须达到这个前提,也就是说斩断相续性思维,它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在物质方面身体的觉受没有;在思维方面思维的相续性被斩断,会出现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念头,也就是说念头自生自灭。你一定会进入这种状态,也就是说两个判断标准:一个就是身体觉受没有;另一个就是思维的相续性被斩断,你能够看到念头自生自灭的这种状态。

(2)没有对立分别的状态。也就是说,从惊吓状态出来之后,发现不了对立分别的念头,而是直接进入针对那种事物的应变的状态,是一种应变状态。这一个我们大家应该是都曾经受过惊吓的,你可以仔细想一下,在惊吓状态你是在干什么的,在惊吓状态,你努力地在想获得那个快速的应变能力,也就是想重新处理刚才那个惊吓事情,想应对刚才那个惊吓的外因的,这时候你在干什么?你的脑子在快速地思考,我该怎么办?该怎样去应变这个能力?也就是你在使用什么?使用选择性思维的,真正在惊吓状态的时候,是选择性思维的一种高频活动的状态,它的活动是非常高的,你在想着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应变那个问题的。

但在禅定中不是这样的,他根本就不会去采取什么措施去应变什么外因的,因为外因对他不起作用的,他不需要去应变这些的,他唯一需要的就是恢复功能,怎样去恢复一些功能,这些功能根本就不属于那些突发的外因,也就是说没有这回事的,不是突发外因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不再使用这种高频率的选择性思维。

(3)心慌心跳。这个刚才咱们也谈过啦,就是明显的心慌心跳的这种感觉,在如来藏状态出来虽然也是心动但是没有这些症状,而表现的恰恰是深深的爱心和柔软心,而这种深深的爱心和柔软心在从惊吓状态出来的时候我们不会拥有,我们所拥有的仅仅只是一种恐慌。所以这个我们需要了解。

这一点就提醒我们什么?就是我们不要把在练习四念处,或者你在使用其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在静的过程中,受到突然的外因惊吓之后,所进入的那种状态,当做了如来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牵扯到一些公案,但某些公案是不究竟的,这个需要了解一点。

同时我们要了解一点,释迦牟尼在睹明星而开悟的时候,他是坐在那里的,用眼睛去看的,通过判断标准你就可以了解,释迦牟尼在那里的时候,身体的觉受一定不可能体验到这种相续性感觉的,如果他体验到这种相续性感觉,是绝不可能开悟的;第二点,在使用眼睛功能的时候也绝不是使用这种相续性思维的,也就是说不是使用选择性注意的,不是使用有意识思维的,要了解眼睛的功能,这里必须了解眼睛的功能,我们平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的时候就是在说我们平时的思维状态就是处于有意识思维,也就是这句话反过来说指的就是“眼睛”是有意识思维的窗口,它是和有意识思维相关联的,也就是眼睛的主要的功能是和有意识思维相关联的。那么在实证中,使用有意识思维是绝不可能开悟的,必须是在潜意识思维主导才行,因为有意识思维是一种相续性思维,选择性思维的,是推理判断,是不可能开悟的。

也就是说释迦牟尼在使用眼睛的时候,他使用的是一种潜意识的功能。怎样使用这种潜意识的功能?就是:有意无意地、似有似无地、若有若无地看。也就是咱们以前举过的例子:拿出一个苹果,你现在开始训练用有意识思维去看这个苹果,然后再用潜意识思维去看那个苹果,就是用选择性注意去看这个苹果,然后你再训练自己使用普遍性留意去看这个苹果。那么释迦牟尼看流星的时候他使用的另一种功能,而并不是我们平时用的选择性注意,用有意识思维去看那个流星的。所以这里需要掌握这一点。对眼睛的功能要有所了解,要在实证中虽然处于静中,但这时候你使用眼睛的时候还是始终不断地在使用这种有意识思维,使用选择性注意的,那你就不要妄想自己真地能够通过使用眼睛这种功能去开悟,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同样的说明一点,我们以前学过的一句话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这种情况下它使用的是眼睛的哪种功能?就是潜意识的功能,似有似无、若有若无、若即若离,就是这样的功能去看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安住于思维本体的。

平常我们希望自己安住于思维本体,但这个并不是那样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在动态实证的话,我们通常借助观外境而安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我们怎样借助于外境帮助自己安住于思维本体?这就牵扯到《实证学》里面的一些内容,就是怎样通过观外境安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就是必须首先要用这种潜意识的功能,感觉器官是潜意识的功能,比如说眼睛,用眼睛的潜意识功能去观外境,而不能用有意识思维,如果你始终用有意识思维去观外境,那将永远不可能安住于思维本体,要学会怎样用潜意识去观外境,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体验外境对你的影响,也就是当安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在看到这些外界的时候你能体验到这些外境对你产生哪些影响,然后这时候外境是一个一个的干扰因素,就像念头一样,我们平时观心能观到念头,念头对你是一种干扰,你能观到这些念头,这是完成第二步,就是你体验外境界对你的影响,外境在不断地变化,在观这个变化对你影响的过程中,你会逐渐逐渐地会达到一种专注,也就是说借助外境达到专注,是必须形成专注,形不成专注你也仍然不可能安住于思维本体,这是第二步,就是住于这种专注,这时候的专注是什么?有一种警觉心的专注;到了第三步,就是你已经非常熟练了,再也不需要警觉心了,你能够自然而然的安住于思维本体,而这种潜意识状态绝不会被打破,也就是说眼睛的功能你绝不会再使用那种有意识的思维,你会自然地使用眼睛的潜意识的功能,那么这时候就是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什么都不是什么的时候,也就是说你不再去分别它是什么、什么,不再展开相续性思维,它仅仅只是一种影像,仅仅的只是一种影像,而不具有实质的功能,不会展开相续性思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达到,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它是住于思维本体的,所以身体的觉受丝毫不会发生作用。但我们有哪一个人达得到?能够在这种情况下有不使用身体的这种相续性的觉受,不使用身体的这些觉受?即使是释迦牟尼也是坐在那里达到这种状态的。

说到这里,咱们就不再向深处去谈,一切的标准都严格按经典来,佛经上是怎么样的,就严格的按佛经上来,不要奢望自己的的确确能在某种你认为的那种状态能够回归如来藏的,释迦牟尼也没有这样。所以,对于后来的那些某些现象咱们是不能去苟同的。总之一点,要严格按照原理来,不能凭想当然,科学是非常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那种自以为是的那种盲目,一切都是按照严格的原理去进行的。

三、误以为“见光”等物质境界是如来藏

那么这一个大家是很容易区别的,这个在佛经上都有,不能以音声、以光等等这些来求我,就是在《金刚经》上也有这些,这个大家容易鉴别,所以咱们不详细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