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行業怎麼實證
學員問:對於居士來說,平時做生意的或者做工的,總避免不了與別人競爭,例如為了買賣合同,升職等。感覺競爭總是與大悲心相違背的。
清涼月老師:覺知到就可以了。你覺知到了,一邊競爭一邊覺知,你生氣的時候覺知生氣,高興的時候覺知高興,吃飯的時候覺知吃飯,走路的時候覺知走路……,始終安住於覺知的能力,像經典上說的這樣就可以了。
這就是我們在學四念處的時候,學《阿含經》的時候,讓你保持覺知,覺知生氣等等,為什麼要這樣?那是因為這種覺知力是如來藏的表現,安住於覺知,就是安住於如來藏,安住於如來藏最終就一定能夠和如來藏相應,回歸如來藏。根本的原理就是這個原理。
這個我們上一次談的公案,馬祖道一大師和百丈懷海大師一起看到野鴨子飛過去了,馬祖大師用力擰了一下百丈的鼻子,他感覺到疼痛,這種感覺到疼痛就對,他覺知到,那種覺知就是如來藏的能力。擰他一下鼻子,他唉呀一聲,然後,馬祖大師告訴他,這野鴨子還在這裏,怎麼飛走了?為什麼說野鴨子還在這裏沒飛走呢?那是因為這種覺知能力在提醒你,你要安住於這種覺知力,不要去跟著外相走,只要你能夠這樣做,就是住於如來藏狀態,最終將回歸如來藏。
學員問:因為自己得到了,別人就得不到了,但是如果總不去競爭的話……
清涼月老師:對於這個,還是要按照修行的原理去修行,不要按照一般的那種世間的心理學的那些知識去修行。現在世間修行,有時候就把心理學的東西引進來,比如怎麼容忍,忍耐等等這些東西。比如說,有的人觀到玉石,他也很喜歡這個玉石,但是覺得追求不好,觀這個玉石就是石頭等等,然後,他展開放下的邏輯:要石頭幹什麼?金錢是身外之物,這些東西多了又怎麼樣呢?沒什麼必要……。這些東西都是心理學的暗示,它不屬於佛教的修行,真正的佛教的修行並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瞭解當前一些人在修行方面,哪些是權巧的方法,哪些是究竟的方法,不能把權巧的方法當作究竟的方法去修行,那樣你將無法解決生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