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要旨 心地法門
清涼月
雙層燈籠圖
我們特製作這張圖片,以便學者能形象的瞭解佛學心地法門,從而明白佛學從究竟義上講,是研究心理學的一門學問。他在心理學的研究上注重從心的本體研究,就此而言,已遠遠超越了後來的心理學。不僅如此,佛學以其科學的實證精神,使後來的人們能夠通過對佛學的學習,得到心理上的根本解脫,同時也使身體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復。正是因為佛學心地法門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使得我們現代人能在這物欲橫流的享受主義盛行的時代,得到一份世外桃源般的清涼,找到一個心靈的避風港。下麵就借助上圖,系統講述一下佛學的核心理論:心地法門。
上圖是一個雙層燈籠,裏面的燭光,代表我們心理的本來狀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心、如來藏、本來面目、菩提、禪、真如、如如、覺、大悲心、自性等等。外面的兩層燈籠紙,紅色的代表第六識意識,綠色的代表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指的是心理活動的相續性,比如你對某人一見鍾情,你會控制不住的茶裏飯裏都是他,心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停不下來,這就是意的相續性。而第七識則是分別執著識,你吃飯的時候總要忍不住分別好吃還是不好吃,好吃的你就忍不住要喜歡,當然不好吃的你會如食鋸末、味同嚼蠟,這就是分別執著。
圖上箭頭代表我們實證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我們平常的人就生活在燈籠外面的心理狀態,清淨無染的心光從裏面透出來,經過六七兩識的污染,就變成了紅綠兩種顏色,這就迫使你不得不成為心的奴隸。任憑心理諮詢師怎樣善說六國的剖析解釋,任憑阿Q怎樣無敵的法寶精神勝利法,對你都無濟於事,因為你畢竟處在水生火熱中。那些人不過是在岸上鼓勵你要挺住,畫餅豈能充饑,望梅真的能止渴麼?受過巨大心靈創傷的人最能體會心死的感覺。
怎樣使自己能夠自主心靈呢?怎樣能夠使自己真的成為自己心理活動的主人呢?這就是佛學心地法門的根本任務。這裏簡要介紹一下方法,如果有興趣深究,我們其他的幾篇文章可以作為參考。
第一步,培養專注力。持續的、長時間的、專心致志的觀想一個動作或一個物體,也可以聽一種聲音等等,都可以。就這樣漸次達到一種毫無身體感覺的狀態。到了這時候,你就會很清楚地看到前一個念頭下去,隔了一會兒,後一個念頭才會出來。念頭的相續性徹底被消滅了,也就是說意根伏下了。
第二步,接上面,每出一個念頭,你都要清清楚楚的看到它,然後用輕柔的心放下它,你會發現念頭與念頭之間的時間距離越來越長。這時候你用無我的思想想像把自己和整個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你會發現念頭沒有了,而你心裏卻清清楚楚,思想很活躍。你終於第一次體會到念頭和思想並不總是一回事,你同時還會發現,你再也不會生氣了,儘管你試圖是自己再生氣起來,但你發現那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第三步,達到第二步的人往往很懷念以前能生氣的狀態,這就是習氣。他於是竭盡全力去想像生氣是怎麽一回事,進過一番刻苦和努力,終於,他發現一種心力明顯動起來,緊跟著就產生第一個念頭“我”,緊接著就是“他”,隨後就是成對成對、相互對立的念頭相續出現,比如愛與恨、喜歡與厭惡等,這就是第七識。發展下去你會盯著一件印象最深的具體的事情連續地想下去,這就是第六識,你終於又回到以前的病態心理活動狀態中了。
這就是佛學整個心地法門的心路歷程,它難道不是一副治療心理疾病的良藥嗎?它能從根本上治療你的心理疾病,讓你做自己心靈的主人,這是任何通常意義上的心理學所無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