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禅宗的思考

对禅宗的思考

清凉月老

为了使学习者对禅宗有一个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从“禅宗发展史”和“禅宗理论辨析”两个方面谈谈禅宗。

一、禅宗发展史

禅宗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兴盛与没落两个时期,其兴盛时期主要在唐朝。那时候大师辈出,群星灿烂,寺院遍地,社会各阶层纷纷加入禅宗学修队伍,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此后禅宗却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其间偶尔也有昙花一现的中兴,但却丝毫无法遏制其走向颓败的大趋势。
不仅如此,禅宗在与其他佛教宗派的论战中也是屡战屡败,其最先败于藏传佛教,在西藏与藏传佛教进行的大型论战中,禅宗得到惨败,导致禅宗在西藏毫无立足之地。此后禅宗在与小乘佛教的发展竞争中,再次惨败于小乘佛教。时至今日,禅宗的没落简直惨不忍睹,禅宗道场虽然表面上得到恢复重建,但你却很难找到正宗的禅宗寺院。不仅寺院如此,即使是佛学院目前也纷纷教授小乘佛法,大批的修行人甚至以能够到东南亚进修小乘为荣。小乘佛教在汉地攻城略地,藏传佛教更是大举进攻,禅宗在目前表面繁荣的外衣下,受到了极为惨重的挤压,其没落的趋势丝毫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禅宗的没落还呈现出另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许多地方的学修是披着禅宗外衣,干着毁灭禅宗的事业。
禅宗从极盛快速走向没落,二者之间的过渡极其短暂,为什么禅宗能够从极盛快速走向惨败呢?为什么禅宗的发展受到藏传佛教和小乘佛教长期挤压呢?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原因,而不能讳疾忌医,盲目掩盖其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除影响禅宗发展的病因,使禅宗能够再次步入辉煌,造福大众。

二、禅宗理论辨析

broken image

从“思维和物质不同特征的形成及演变图”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是由如来藏生成的,如来藏的特征在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时时展现其风采。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只要找到这些特征并进一步安住于这些特征就能证入如来藏。这种方法属于“相应法”,是“明心见性”所使用的方法,它通过与如来藏相应而证入如来藏。
要想通过这种方法回归如来藏,我们必须首先明白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哪些特征是如来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这就是“明心”,也就是认识和明白如来藏的思维;接下来就要唯一安住于这个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与如来藏相应而证入如来藏。在这两个任务中,前者容易办到,后者却需要有实证基础。
在禅宗刚兴起时,人们具有深厚的实证基础,因此很容易通过这种方法证入如来藏。这和佛陀时期一样,那时候人们具有深厚的实证基础,因此一闻即悟,非常容易。以后随着禅宗的普及,大批知识分子、达官贵人加入禅宗中来,他们往往附庸风雅,忌惮打坐的艰辛,于是歪曲禅宗,认为禅宗只要“明心”就能成佛,不需打坐。殊不知禅宗大师如达摩、慧可等等,哪一个不是打坐功夫十分惊人?禅宗源自“拈花微笑”,拈花微笑的佛陀尚且需要打坐,何况我等凡人。
后期禅宗盛行不打坐,这是其败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什么不打坐就没法成功呢?因为如果我们不打坐,我们将不得不使用身体,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而“相续性思维”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这将迫使我们要想安住于“明心”,就必须使用“选择性思维”,这是与如来藏背道而驰的,是毫无成功可能的,因为使用“选择性思维”将迫使我们必须住于“思维内容”。另一方面,在平时生活中,如来藏以外的其他特征将不断显现,为了安住于如来藏特征,我们必须警惕地防止被其他特征干扰。这其实是安住于“警觉心”,并不是安住于如来藏特征,许多人恰恰把住于警觉心错误地当做证入如来藏了,这是目前禅宗修行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上问题出在不打坐,与之不同的是禅宗中有的修行人也打坐,但却因为理论不明,结果导致越坐越错,越行越远。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们存在的问题呢?
我们的修行是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和科学使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进行实证。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构成,因此,在实证中我们将要么住于“思维本体”,要么住于“思维内容”。住于“思维内容”是无法回归如来藏的,很多修行人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非常警觉地防止住于“思维内容”,结果却躲开了火坑跳入水坑,跳入了“警觉心”这个死水不藏龙的水坑,跳入了“念头之间的距离”这个水坑。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思维的运作规律,他们错误地认为要想不住于“思维内容”,就必须想办法斩断念头。殊不知念头的相续性运作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而“选择性思维”的自发活动是一种潜意识现象,对于这种思维功能,只要我们能够觉知到它,它就无法活动了,因此不需要另外加入观念,仅仅只需“觉知”即可。
以上这个问题其实属于“观心”中的问题,“观心”这种方法可以通过“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进行,禅宗绝大多数公案讲解的是通过“普遍性留意”观心,因为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进行“观心”不需要经历“警觉心”这个环节,这样就能防止插入观念,防止堕入警觉心,防止堕入“念头之间”的距离。
我们一定要明白禅宗祖师们用大批公案其实都是在谈这个问题,都是在谈如何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观心。只不过由于普遍性留意的作用对象非常广泛,并不局限于我们常说的“念头”,因此禅宗公案中涉及很多“境界(境界化念头)”。由于普遍性留意作用于观察对象的第一特征,因此禅宗祖师们在涉及这些“境界化念头”的同时,又使用很多方法使我们安住于这些观察对象的第一特征,比如:禅宗公案中的净瓶、野鸭子等等,都是在谈这个问题。
然而,只要我们没有摆脱身体觉受,我们就不得不在“选择性注意”主导下进行生活,因此我们在打坐中总是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思维”进行观心。这就导致很多人虽然也学习禅宗,也希望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心,但在具体的实证中却无法真正掌握和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无法掌握禅宗的核心,无法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心。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禅宗的兴起是为了纠正人们在“观心”中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而出现的偏差,是为了让人们掌握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观心这种方法,这更说明禅宗是立足于“观心”这种方法的。“观心”是佛教的核心方法,禅宗并没有背离这种方法,恰恰相反,它是努力纠正人们在“观心”中出现的问题,使我们能够正确观心。
禅宗的本质是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观心,用“普遍性留意”作用于观察对象的第一特征,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观心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解决了实证的方向性问题。由此可见,禅宗所使用的方法是解决实证中的方向问题,是作用于发展方向的,而不是作用于实证基础。
我们的实证由“实证基础”和“发展方向”两个要素构成,“实证基础”是任何修行人都必须具有的,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谈,因此禅宗不谈这个问题不等于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实证基础是任何修行人都必须具有的,否则根本不能称之为修行人。什么是实证基础呢?通俗地讲就是打坐功夫,就是定力,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潜意识觉知”,就是“潜意识专注”。如果只有实证基础,而没有发展方向,那么,这个实证是多方向的,它可以自由地向欲界定、禅定、如来藏等方向发展。为了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我们必须解决发展方向问题,因此必须具备第二个实证要素,那就是“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解决的是“准确实证”的问题,解决的是准确性问题。禅宗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它用“普遍性留意”进行观心,用这种决不会出错的方法引导我们准确无误地回归如来藏。然而,后人好高骛远,再加上不了解禅宗的基本原理,因此抛弃了实证基础,整天忙于搭建空中楼阁,结果导致禅宗的发展日渐衰落,时至今日,惨败不堪。
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禅宗的基本原理,要深入学习“观心”这种方法,要通过禅宗公案熟练掌握如何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观心,并在此基础上打牢“实证基础”,这样必将使禅宗重放异彩,重新步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