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知正見

    思維本體,信念塑造結果,物質映照心靈

    心地法門,直抵世界本質,匯通東西文明

  •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在此處新增文本段落。
  • 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世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西方文明自然科學,哲學,心理學的局限性

    broken image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認識自我的基礎上。

    然而我們卻有一種習慣,那就是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同樣的問題,或者長期生活在某個問題中,尤其是當這些問題不容易被發現,或者雖然能夠被發現卻無法得到解決,那麼我們往往不再認為這些問題是問題,甚至會逐漸適應這些問題,接受這些問題,並在潛意識中使之合理化,視之為正常。

    我們在對自我的認識中,在對思維的認識中,也存在上面這個問題。

    我們長期生活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無法發現這種思維狀態的問題,因此我們就不得不使之正常化,潛意識視之為正常。

    尤其是幾乎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這個問題,從小就在使用這些問題。比如說,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就馬上打開肺的呼吸,肺的呼吸一直處於這種狀態。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呼吸的,所以我們認為這種呼吸狀態就是正常的。但是我們從來就沒有思考過呼吸,更談不上認識自己,認識自我比這個更深刻。

    在「自我」的研究方面,心理學、哲學等都是用現在這種「低級思維狀態」去研究的,出現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哪裡?

    首先是用局部去研究整體,就是用現在這種思考狀態去研究其他的思考狀態,不是靠實證,靠邏輯推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哲學指出了人有一種“本能”,就是追求快樂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本能,但它只能認為它是一種本能,它認為它是本來就有的,但它因為不實證,所以說它無法找到這種本能是怎樣產生的?在什麼情況下它能夠消失?它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這個根本都無法解決。這就是在研究方面存在的用局部研究整體。

    同時,現在這種思考狀態是有問題的,因此用現在這種思考狀態去研究其他思考狀態,這樣就是用問題研究問題,這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結果。

    其次是用思考內容研究思考內容,用研究對象研究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的研究,我們必須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上,然後去看,這樣才能夠研究出來。

    這就是我們在以往心理學和哲學等等,在研究思考方面出現的以偏概全、用問題研究問題、用研究對象研究研究對像等等,從而導致無法真正認識自我。

    學科一體化

    世界來自一個根本,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這麼多學科?這完全是由思維的衍生狀態所造成的。

    但既然根本一致,很顯然,這些學科最終會回到同一個點,擁有共同的規律,這可能就是物理學家所追求的統一場論。

    我們只要對思維的根本狀態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其規律,就能找到這個世界最根本的規律,各學科應當有共同的最根本的規律在背後做支撐,只要找到了這個根本規律,就可以用它來指導各學科的發展。事實上,各學科的發展,僅僅只是這個根本規律的註解與驗證罷了。

    哲學,作為對世界根本發展規律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本應走在自然科學的前面,遺憾的是現在總是落在自然科學的後面,為什麼?

    就是因為今天的哲學研究沒有抓住根本,因而總是在研究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同時哲學研究者總是站在思維的某一狀態思考問題,而不是首先全面深入研究自己的思維,然後站在思維的各個狀態尤其是根本狀態來研究世界,因此所得出的哲學理論是不全面和不科學的,無法起到對其他學科的指導和指導作用。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佛教如何認識自我

    研究思維本體

    broken image

    佛教對思維的研究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的,而這個實證是大量的、嚴格的實證,而不是一個、兩個的偶然的現象。也就是說,佛教對思維的研究不是靠邏輯推理的,它是透過嚴格實證去進行的。

    透過嚴格的實證,佛教發現,我們的思維具有「思維的根本狀態就是如來藏狀態,和思維衍生狀態也就是現在的妄心的狀態」這兩種狀態,這兩種狀態共同構成了「思維」的整體的面貌。

    在這一點上,我們一般的人,因為處於現在的這種思維狀態,所以他的一個實證的目的,就是為了怎樣擺脫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去使用其他思維狀態,也就是說使用如來藏狀態,這樣他就容易產生一種誤解,認為現在這種狀態是不好的,但是從根本上來說,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也是如來藏狀態的一種表現,它屬於廣義的如來藏,就像大海一樣,浪花也是海水,浪花也屬於大海,當我們定義大海的時候是包含浪花在內的。這一點需要了解。

    思維衍生狀態它進一步分為“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和低級狀態”,高級狀態是指的一般的“禪定狀態”,低級狀態就是指我們現在這種“相續性思維狀態”。在對思考狀態的了解中,我們社會上的人將會看到,我們現在這種思考狀態是從高級思維狀態衍生下來的,這樣就會得到一種常識性的認識:

    第一,這種思維狀態一定帶有高階思維狀態的特質;

    第二,既然是從高級思維狀態演變過來的,那麼一定和高級思維狀態、思維根本狀態有一定的不同,這種不同就導致我們平時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思維本體學》對思維的研究,佛家對思維的研究是如何研究的,就是對「思維的構成」進行研究,然後透過思維的構成去解決思維的問題。

    思維的構成分為「思維本體、思考內容、思考的方式」。 「思維的內容」就是心理學和哲學研究的都是這些思考內容;「思考的方式」是思維科學會研究的,專門研究思考的方式;而對佛教來說,就是研究「思維的本體」。

    一定要了解什麼是佛教,「研究思考本體」才是佛教,「研究思考內容」統統不是。就算你的禪定功夫達到多高的程度都不算佛教的,因為在佛教誕生之前,禪定早就有。過去的人就是在“思維的內容”上下功夫的;而要“回歸如來藏”,必須是“住於思維本體”。

    因此,什麼是佛教? “住於思維本體,回歸如來藏”是佛教,其他的“住於思維內容”,無論你的禪定功夫多高,統統不是佛教。因為心理學也是研究思考內容的,它也能夠透過一些方法,讓你住於某種思考內容,能讓一些疾病或心理狀態被調整。

    入過定的人都知道,在禪定中和我們現在這種狀態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無非是思維內容上有所差別。所以說,只要住於思維內容,無論你達到多高的層次,從根本上講,都不屬於佛教。真正的佛教、原汁原味的佛教,就是透過「住於思維本體回歸如來藏」。這一點就要告訴我們,既然是學佛就要了解什麼是佛教,必須了解這一點,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雖然你認為自己是個佛教徒,但不一定真的就是佛教徒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條件論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方法論

    broken image


    紛繁的世界來自於同一個源頭,是同一個源頭在各種條件作用下不斷演變而形成的,通過對條件論的學習,我們將掌握這種演變規律,並找到回歸源頭的方法和路徑。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種條件分層逐級疊加而形成的,反過來,任何事物的構成條件都是能逐級分解,並最終查找到原始條件,根本條件,那個條件就是世界的源頭,我們稱之為“根本能量”。


    形成這個世界的各種條件像網一樣互相交織在一起,網上的任何一點都無法單獨存在,這一點正像量子力學所描述的一樣,把研究的對象和所處的環境看做一個整體。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種思維狀態也是由許多條件疊加而成的,如果對這些條件進行分解,我們將最終找到生成我們這個思維狀態的原始條件,根本條件,真實條件,那就是“思維根本狀態”。


    條件的相容與相斥

    千姿百態的事物都是由各種條件層層疊加而形成的,新疊加進去的條件如果和該事物的原有條件能夠相容,那麼它們就能共同形成新事物;如果新疊加進去的條件和該事物的原有條件不能相容,反而與該事物的原有條件互相排斥,產生破壞作用,那麼將導致該事物的構成條件減少而返回並形成更原始一級的事物。


    外因對該事物的構成條件的破壞是具有針對性的,它和那個構成條件不相容,就破壞那個構成條件,而不會破壞其他構成條件。


    條件與過程

    凡是由條件構成的事物,事情都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反過來,任何事物,如果它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那它就一定是由條件所構成的。


    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也是由條件構成的,因此也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通過思維本體學的學習,我們將認識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構成條件及其發展規律,從而實現科學使用各種狀態的目的。

    凡是由條件構成的事物都沒有真實性,沒有自主性,都會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條件的消失而消失。反過來,凡是具有真實性的事物,必然不依靠其他條件而存在,因而沒有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它是其它事物產生和消亡的根本,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條件存真,由條件構成的事物都是非真實的,都是虛幻的,但虛幻的事物一定是由真實的東西構成的,這個真實的東西就是我們這裡所說的真實的條件。


    共性條件和個性條件

    同一世界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事物雖然千姿百態,紛繁複雜,但它們之所以能夠共處於同一世界,那是因為它們的某些形成條件是共同的,是大家都有的,這就是共性條件;同一世界的各種事物在擁有共性條件的同時,必然擁有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個性條件,個性條件形成了事物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共性條件和個性條件形成了同一世界裡面事物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條件和特征

    任何事物都是由條件構成的,因此事物的構成條件比該事物本身高級,同時,事物的構成條件往往以該事物特征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事物的特征尋找到該事物的構成條件。

    簡單與真實:條件越簡單的世界越高級,它是形成其他世界的基礎。條件越複雜惡世界越低級,其間事物呈現出更強的複雜多樣性。


    簡單與自由:事物的構成條件越簡單就越自由,因為它們的支配條件少。


    簡單與快樂:構成快樂的條件越簡單,快樂就越高級,越持久,越穩定,越自由。“造作”帶來複雜,造作無法帶來快樂。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心物一體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方法論

    broken image

    物質是觀察與被觀察關係,沒有獨立於意識的物質,沒有獨立的所謂的客觀物質存在,物質僅僅是一種錯覺。

    錯覺不是憑空而來,它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東西,這個真實的東西在物質沒有生成之前就存在,而且永遠不會消失,它最多不過是改變一下存在形式,我們把這種能夠生成萬物的真實的東西稱作根本能量(原始能量)。

    思維和根本能量是一體的,我們和根本能量是同一事物,二者是一體兩面的,而不是生成與被生成的關係,不是兩個獨立的事物。

    思維具有能量屬性,思維具有物質屬性,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

    同一物質的不同物質狀態和我們的不同思維狀態是嚴格一一對應的。

    不同思維狀態對應不同的物質世界,我們可以自由地與這種思維狀態相對應的物質世界保持心物一體狀態。

    高層次思維狀態可以和任何低層次物質保持心物一體狀態,即可以使用任何低層次物質作為身體,不同之處是使用了這個身體的不同物質狀態和不同功能狀態。

    在思維根本態,由於沒有執著心力,思維不具有選擇功能,心物關係表現為何所有物質世界的心物一體狀態。

    在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尤其在“無我”等觀念進行實證的時候,我們同樣可以保持和一切物質的“整體心物一體”狀態,但無法保持穩定,當思維的選擇功能恢復後就會自動退失。

    當我們使用和那種物質相對應的思維狀態時,我們就和那種物質保持心物一體,而我們進入和那種物質不響應的思維狀態,我們將和那種物質進入“心物對立”的狀態。

    在思維衍生態,“思維”是一定有所選擇的,我們是一定有所執著的,不同物質世界有很多不同物質體,我們總會執著於某一物質體是自己,和這個物質體保持響應的思維狀態,保持心物一體的狀態,並因此和其它物質體處於心物對立的狀態,因此,心物一體是心物對立的前提。

    如果我們現在處於和我們身體不一致的思維狀態,我們將無法使用和擁有這個身體,我們將和這個身體處於心物對立的狀態,我們將能夠客觀觀察這個身體。

    同一物質世界的所有物質體有共性特征,也有個性特征,如果我們處於與某一物質體相應的個性思維狀態,那麼我們就能和這個物質體處於心物一體的狀態,如果我們處於和這個世界所有物質體共同特征相應的共性思維狀態,那麼我們將和這個世界所有的物質處於“心物一體”狀態,也就是說可以以山河大地作為我們的身體。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實證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的方法論

    broken image

    思維本體學基本方法論是實證,基於回歸“思維根本狀態”和科學使用各種思維狀態的根本目的,這些方法主要有“觀心”,“破壞”與“相應”

    我們一般人往往都是住於某種思維對象,思維內容,主動從事或干擾思維活動,而不是客觀的觀察思維活動。通過“觀心”的方法,我們能夠客觀觀察思維活動,從而住於“思維本體”。由於“思維本體”也是由條件構成的,這樣當外因破壞“思維本體”的構成條件後,我們就能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相應,就是與其他思維狀態的特征相應,從而進入其他思維狀態

    破壞,就是破壞當前思維狀態的特征,從而脫離當前思維狀態,把這個思維狀態單獨具有的特征破壞了,我們也就跳出了這個思維狀態。每一個思維狀態之所以能夠單獨成為一個思維狀態,那是因為它一定具有別的思維狀態所沒有的獨特的思維特征。反之,如果我們要使用這個思維狀態,那就一定要使用這個思維狀態獨有的特征,這樣才能停留在這個思維狀態。

    第一次回歸思維根本狀態,必須使用破壞的方法,因為我們不了解思維根本狀態的情況,當我們把思維衍生狀態破壞後,就只剩下思維根本狀態了,這樣就進入思維根本狀態了。

    思維衍生狀態形成的基礎是“執著心力”,因此只有破除了執著心力,才能破壞思維衍生狀態,而要破除執著心力,就必須住於思維本體,因為思維本體是由思維根本狀態的思維和執著心力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住於思維本體就是住於執著心力,這樣突然其來的外因就能破除執著心力,破除了思維衍生狀態的基礎,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住於思維本體,就必須使用觀心的方法,觀心和破壞這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使我們最終能夠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相應於破壞,一破一立,這兩種方法使我們能夠自由使用各種思維狀態。

    相應就是體驗,就是經驗,如果我們對其他思維狀態的特征雖然了解,但沒有任何經驗,那是無法相應的。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特征,在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也同樣具有,我們平常就能經常體驗到這些特征,擁有這方面的豐富經驗,因此我們能夠使用這些寶貴的經驗,通過“相應”而證入其他思維狀態。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認識自我 Know thyself

    你是誰

    broken image

    你是誰?

    第一點,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當下的思想就是你。

    第二點,你的思維是遍一切處的。就是你當下能夠想到無限遠,那麼無限遠就是你,你能想多遠,多遠都是你。也就是說,你是遍一切處的。換句話說,你現在想到隔壁房間了,那隔壁房間也是你,你也在隔壁房間;你現在想到你家鄉了,你的家鄉也是你。但是為什麼你看不到隔壁房間,也看不到你的家鄉呢?那是身體的原因,是你使用了(身體)這個工具,是工具有問題,不是你有問題。假設現在不使用身體這個工具,那你一下子想到隔壁房間,馬上就看到了;你一下子想到你家鄉,馬上就看到了,也不需要你坐著火車跑這麼遠——坐火車的意義是把你的身體拉到這裏,不是把“你”拉到這裏。你一動不動的,你沒動,是你這個工具動了。

    你是誰?就涉及這兩點: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你的思維就是你。

    談到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它就涉及一個原理,這個原理就是心物一體,思維和物質是一體的。這個我們《基礎理論》上有,你可以通過理論學習去瞭解,然後再經過實證證到。心物一體這個原理,它的基本意義是什麼?

    第一,思維具有物質屬性。你的思維具有物質屬性,比如說證到一定程度了,你想什麼事物,你想變一個東西出來,比如像濟公一樣變一個蘋果,立刻就變出蘋果。這就是思維具有物質屬性。

    也許有人會問:他要是變的話,只能自己看到嗎?答案是別人肯定能看到,別人看不到那不叫變,你說你變一個東西出來,別人看不到,起什麼作用呢?這就不叫變了。本質上,這就是一個光的問題,你運用光這個功能(因為一切東西全部都是由光生成的),這個東西隨便拿出來它都是一個光,他變一個東西就是一個光形成的,一切物質由光形成的——你證入光這個狀態,掌握光的運用了,然後你自然就變了,這是意生身的問題。這是思維具有物質屬性,一切東西,用佛法來說是唯識所變,一切現象界都是唯識所變。

    第二,物質具有思維屬性。就是這些物質全部具有思維屬性,它都是有思維的,換句話說,它都是人,只是它處於不同的狀態而已。也就是說,你處於現在這種狀態,現在這種狀態你能使用當下的這個身體,但使用不了桌子這種狀態。要想使用它這種狀態,你就必須證入它這種思維層次。什麼思維層次?欲界定和禪定。不然的話,你就達不到這種狀態,使用不了這個桌子,你不能以這個桌子作為身體。

    但是人家能,也就是物質具有思維屬性,一切物質全部具有思維屬性。這就是佛法說的:有情無情共成佛道。“有情”指的就是你的相續性思維,就是我們都處於相續性思維狀態,你認為只有我們這種狀態是有生命的,你認為桌子是沒有生命的,對吧?那你錯了,不是這樣的。

    佛法裏面講的有情無情,“無情”指的是這桌子。那麼,什麼是“情”?情就是相續性思維。對桌子來說是斷相續性思維的,也就是說,能斷相續性思維你才能以它作為身體。

    在這裏,“無情”並不是說無生命,你不要把那個無情搞錯了。有情無情共成佛道,你說無情是無生命,那不對,佛法並不是這樣說的,它是說“情”是指相續性思維,情緒化的反應,也就是你現在的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情緒狀態都是,都可以歸根到一個字,叫作“情”。

    情,就是情緒化的反應,就是相續性的思維。而桌子是非情緒化的反應,也就是說,不能用“情”這個字來表示它,它已經脫離了“情”這種功能,達到更高層次的生命狀態了。

    所以佛法才說,有情無情共成佛道。也就是說,欲界定以下的人,和那個禪定中的人(這些桌子等物品都是禪定中的人)共成佛道,最終結果就是,全部都要回歸如來藏,都成佛道,就是這個意思。

    這就要瞭解:思維具有物質屬性,物質具有思維屬性。還有這個對於“有情無情”的認識,也是認識自我中的重要一條。

    -《思維現象基礎研究》,清涼月

    我們如何證到世界本質

    broken image


    量子力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独立于观察者的所谓的客观的物质存在。也就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客观的物质存在的,客观的和我们主观的精神,总是紧密关联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

    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方面,通过他的实证,已经告诉我们,心物是一体的。这样我们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本质,于是就有了第二条路,就是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这就是心,从思维的角度,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从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思维,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去从思维的角度研究,我们大家去思考一下。

    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你必须认识你的思维,我们现在的思维是由思维的本体和思维的内容,就是你在思考一件事情。由你,和你所思考的那件事情构成,你在看一个苹果,由你,和你的观察对象构成。所以说我们现在的思维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什么?是由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构成。就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

    一,我们要了解它的分类,也就是从思维的角度讲,我们去研究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时候,这种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研究思维的内容。我们运作什么样的思维内容,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另一种,是侧重于研究什么?思维的本体,研究什么?观察者,一个研究观察者。一个研究观察对象,也就是说,从思维的角度讲的时候,从思维的角度进行实证的时候,那么这种实证方法只分为这两大类,没有第三类。

    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明白这一点,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思维的研究,我们将会进入一个一个的思维状态,而这些思维状态,全部都是我们运作思维所导致的。那么这样我们就需要认识,从运作思维这个角度讲,这些都属于思维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形式。这个仅仅是思维内容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所以说还不能够引导我们找到世界的本质。

    是我们采用另一个方法,我们研究思维的本体,通过思维的本体的研究,我们怎么样?找到这个世界的本质,怎么去找到的?是通过严格的方法论去找到的,那就是一个破坏的方法。

    们知道,这个世界源头,从条件论的角度讲,它是构成条件最少的。在从世界源头,从弦的震动,从世界的源头,到我们当前世界的时候,它是逐步的添加条件。一步一步的添加条件,然后形成了我们非常复杂的这个世界。

    过来,当我们去找这个世界本质的时候。我们就不断的减少条件,去破坏这些条件,破到最后,我们就破而无破,也就是没法再破坏了,是找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一定是怎么样,不可破坏的。因为它是本质,是根本,那么从条件论的角度讲,它一定不是有其它条件构成的。它是以自身作为条件的,这就是佛家的方法。佛家有一部经叫《金刚经》,金刚是什么?为什么用金刚来命名这部经典,就是指明的方法论,因为金刚能破万物,而不被万物所破。所以它就告诉我们用破坏的方法,去进行实证。

    --清凉月老师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