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行與科學實證

    最適合現代人的佛法修證精要

    係統教學、精準有效、快速入定、早證菩提

  • 綜合實證

    實證的過程是一個綜合性非常強的過程,要把一個個實證要素組裝成整體。


    綜合實證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不是一個發明創造的過程,因為我們要達到的各種狀態本來就具有,不需要進行創作。然而我們要達到的狀態卻被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各種問題障礙住了,我們需要發現並解決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各種問題,當我們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更為高級的狀態就會撥雲見日般的自然顯現出來。


    在實證的不同階段我們將發現和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有各種不同的特征,表現形式,形成原因,我們要做到及時發現,善於分析,科學處理,這就需要理論純熟,熟悉每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理論純熟,由於實證必須愛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同時實證的最終結果是形成潛意識專注,而潛意識不變真假,只有熟悉理論,潛意識才能得到正確暗示。對於實證中的任何問題,都要在理論上得到準確的解釋,問題解決完了,綜合實證也就成功了。


    方法純熟,對各種實證方法,我們都要掌握,不需要邏輯推理就能自動,準確無誤的使用,可以在潛意識自動自發,如果方法不熟練,就會激發有意識思維,無法讓潛意識發揮作用。


    高度靈活,我們要熟悉理論,應用理論,熟悉綜合實證的流程,操作要點以及每個階段的特征,判斷標準,可能出現的問題等。要認識到綜合實證是一個高度靈活的過程,對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度靈活的使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可操作性比較強的方法進行實證。只有這樣潛意識才能獲得正確暗示,從而準確無誤的悄然運作,自然成功。

    自然實證,思維的各個狀態我們本來具有,現在要做的僅僅是如何回歸這些思維狀態,要用平常心對待實證,要自然而然的實證,學習第一個實證人是如何實證的,要想辦法讓自己始終處於自然中,不要有求的心理,要明白實證其實是更高級的休息。


    綜合實證的根本是大悲心,無論使用任何方法實證,最終都是為了培養柔軟心,都是為了誘發大悲心,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生活和實證中把重點放到柔軟心的培養上,使用各種方法誘發大悲心,同時,在生活中,只要我們是在培養柔軟心,使用柔軟心,那就是在實證,不能把實證狹義化,要抓住根本。

    —清涼月

  • broken image

    實證流程

    由於實證的目的和實證的方法不同,我們實證具有不同的流程,我們必須嚴格按照實證流程操作才能確保準確無誤的證入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地,如果不了解實證流程,不知道要經歷的實證步驟,就會在實證過程中產生猜測,疑惑,期待等有意識思維,我進入哪個階段了?什麼時候才能突破,等心理活動會導致實證艱辛痛苦,效率地下,難以突破。

    这些实证的流程,就是按照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实证路线去进行划分的,我们要对这些流程进行掌握,掌握之后,你就可以按照这些实证的流程去进行操作了。

    —清涼月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 1.解决身体


    对于我们的实证来说,无论你用任何方法实证,基础这一步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解决身体,脱离身体


    解决身体这一个,就分为几个阶段,就是厌坐、乐座、身体觉受模糊等等。那么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表现,比如,厌坐阶段有什么表现,乐坐阶段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无非就分为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有这些表现都分为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

    broken image

    “厌座”阶段

    这个阶段,你感觉到身体就像针刺一样的这些疼痛,一会儿这儿扎一下,那儿痒一下,“位置不固定的、游走性的、瞬间生灭的不适,甚至痛苦”。只你要在实证中,具有这些特征,那就表明你在厌坐阶段,还在实证的最初级阶段,这是两种力的作用结果。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这个阶段是选择性思维它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有意识思维是波动性非常大的,它是作用于点的,所以就是会出现这种游走性的变化。

    实证要先放松入静,思维具有习惯性,所以你在打坐之前散乱的习惯会保留下来,出现“散乱”和“静”这两种状态的对抗,表现为执着心和柔软心的对抗,也就是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抗,你的一切痛苦,全部是这两种力的对抗所导致的。

    只要使其中一种力发挥主导作用,另一种力基本不发挥作用,就可以破除对抗,继续实证让静发展,当静占据主导位置之后,这个状态也就跳过去了,或者退下来到平时的、以散乱心为主、执着心为主,有意识思维为主导的思维功能,同样不会出现这些反应。

    思维方面,由于两种“心力”都在发挥着很强的作用,因此在这个地方就会表现为各种念头相续不断,你很难管住自己的念头,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念头拉走。

    1. 以“外源性念头”为主:因为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你坐下来,生活中的这些事情也放不下来,你的心没法静下来。

    2. 精神上的不适感:在这个阶段你会感到很痛苦,很烦躁。

    broken image

    “乐坐”階段—>身體覺受消失

    第二步“乐坐”阶段,柔软心就占据主导位置,散乱心就退居次要位置,也就是执着心退居次要位置了,但“执着心”并没有完全破除,还有两种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柔软心”已经占据主导位置了,所以这时候会表现为一种“乐坐”状态。

    为什么会“乐”? 因为“柔软心”是一种“乐”,这时候你会出现“暖”的感觉,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柔软心占据主要位置,所以它会暖、会乐;第二,两个力还有一定作用,所以还有温度的感觉,也就是暖的感觉。

    随着执着心的越来越微弱,那么这个“暖”逐渐、逐渐就变为“酥暖”;当执着心完全退失的时候,那么温度的感觉就消失了,这时候就出现“清凉”。也就温度的感觉,根据两种力的比例的不同,将会出现燥热、暖、和酥暖等等,这些不同的变化现象,这就是在“暖”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身体觉受”的消失

    从逐渐的模糊,局部的模糊,慢慢、慢慢地过渡到全身的模糊,最终发展到彻底地消失,当然身体觉受彻底消失之后,那么你就证入了欲界定、禅定等等这些状态。

    什么叫“身体觉受彻底消失”?就是说你再去体验身体的时候,你丝毫体验不到身体在哪里,无论你怎样体验,你都没法发现身体觉受。

    “身体觉受基本消失”指的是,你不去体验身体的时候,也就是你不专门体验身体的时候,你是体验不到身体的,发现不了身体的,但是你再去仔细地体验,你专门地去体验身体,这时候你会重新体验到身体这种的轮廓感,那么这个阶段就是身体觉受基本消失。

    2.自然实证流程

  • 世界上第一个实证成功的人,他是按照一个自然的过程去进行的,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咱们说的一个追求快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他是自然实证,快乐实证,因此他的实证流程是一个自然的一个流程,那么这个实证流程是什么样的?

    1

    第一阶段,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实证

    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于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活动,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活动,往往都是在不同思维内容之间来回奔波的,所以这种修行往往是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主要表现为,就是你在欲界定、禅定等等,这些状态去发展,也就是我们刚开始的修行,自然的修行,都是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

    2

    第二阶段,在动态中住于“思维本体”,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这种修行方式它是一个完全自然的一个过程。举例来说:释迦牟尼,刚开始就是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逐渐、逐渐证入四禅八定,我们要了解四禅八定这些实证都是在思维内容方面进行调整的,在思维内容方面的实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你能够“在动态中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样,你就能回归如来藏状态。


    住于禅定中,从禅定中退下来之后,在动态中身体觉受模糊,在这时候你才能够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就回归如来藏了。这是自然实证它所经历的一个实证流程。

    为什么在自然实证中,你不是先直接住于思维本体,而是要绕了一个弯?也就是先证入禅定,然后在运动中住于思维本体,而并不是在身体觉受基本消失之后直接观心住于思维本体,这是因为你不了解思维的整体面貌,你认为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这个念头不断地出现不好,你想破除它,在主观方面,你有一种断除念头的观念,这样“潜意识”会自动运作,就会排除念头,住于无念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禅定中的一个特征,禅定是念头之间拉开距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知导致了我们在实证中不由自主会进入禅定中。


    反过来,如果你对这些实证的原理比较明确,你对“观心”这个方法的原理很明确,那么在“观心”中你就不会加入“断除念头”这样的观念,这样你就能够在身体觉受基本消失之后,在这个阶段“观心”,然后就直接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了。

  • 3.按照思维的构成条件划分實證流程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构成,也就是由“观察”和“被观察”这两个要素构成,因此一切实证方法就分为两大类,无论你使用哪种方法去实证,都在这两个类型之中来回调整的


    住于“思维内容”:就是一种方法是住于思维内容,在思维内容之间来回调整。在思维内容之间的调整,就分为:欲界定,禅定,人间,天道,鬼道,地狱道等等,这些六道,它都是思维内容之间的调整


    住于“思维本体”:那么另一种方法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住于观察者。住于思维本体,不参与思维内容,不参与思维内容的运作,那么这一个就是通过“观心”这种方法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的就是我们的修行是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也就是通过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进行实证的,因此就能按照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它的构成要素去划分类型


    —清涼

    broken image

    住于思维内容

    从“思维”方面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

    住于思维内容,从思维方面讲,就是住于念头的活动现象,不同的思维状态是通过念头的活动现象进行划分的,禅定中念头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念头之间没有距离,念头和念头之间是相续的,像我们平时说“意识流”,是个相续性思维。因此在思维内容方面的调整,就是调整念头的活动现象。

    根据有没有念头,把我们整体的思维分为“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分为“佛”的状态和“魔”的状态。

    再根据念头的活动现象,进一步把这个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把这个魔的状态就分为不同层次,这里的“念头”指的是“自动出现的念头”。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含有如来藏的一切特征,也就是说,我们当前这种思维,它的其中一个构成的内容,就是如来藏的“思维”;那么它还有另一个构成的内容,就是念头,第三种思维,就是与这些念头对应的观念,因为这些念头自动出现,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觉受,也就是好的和不好的这些感觉,我们对它产生了配套的一些“观念”,对于好的东西,我们会追求,你会不断的追求它,不好的东西,你会排斥,于是形成了一个“意识流”。

    也就是说,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是由三个类型构成的:一是“如来藏的思维”,第二是“念头”,第三就是“配套的观念”。

    要了解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含有如来藏思维的,而如来藏状态的思维是非常非常活泼的,因此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某些活泼的思维它是如来藏的,你是不能够把它破除的,破除了它,你就没办法证了,没办法回归如来藏了,这就是在《六祖坛经》上面谈到,有的人就压制念头,所以就是“对境心不起”,他认为“对境心不起”就是如来藏状态,那么这是根本错误的。

    我们说“止观”,“止”是止什么的?“止”就是止“自动出现的念头”,念头的自动出现,“走神”就是“自动出现的念头”在展开衍生演化的,我们“止”就是“止”这些念头,“断除”了它的“相续性”,这样念头之间就拉开距离,就进入禅定中了。就是“止”它作用的是这个“自动出现的念头”,而且是“自动出现念头”的这个“相续性活动现象”,“止”是为了“破”“自动出现的念头”的“相续性运作现象”。

    “止”了之后,由于它并没有完全破除念头,因此念头还会出,隔一段时间还会出,念头的出现将会使我们从这种状态退失,因此我们要“观”,“观”是观什么的?观是针对这些自动出现念头的,你的观法是为了让这些念头不出的,因为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能够导致你退失,所以你的观法是针对“自动出现念头”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一切“观法”都是和“自动出现的念头”配套的,它是你“主动做出的观念”,你之所以做出这个观念,你是为了解决那个自动出现的念头,你是为了和它配套,也就是说,你是“住于配套的观念”的。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你跟随那个自动出现的念头,那么你也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你跟随那个配套的观念,你也不可能回归如来藏。因为这二者都不是如来藏的思维。当我们把这二者全部破除了,我们唯一的只住于如来藏的思维,那么我们也就回归如来藏了。

    怎样只住于如来藏的思维?这就是用禅宗的方法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做“明心”?“明心”就是要明了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哪些思维、哪些状态是如来藏自动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古人说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指的什么?就是指的就是如来藏状态在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有清清楚楚的表现,它随时在表现,你之所以现在能够这样自在的生活,那是因为如来藏在作用。当如来藏如果像灯一样一下子熄灭,你现在一下子就没法生活了,当然如来藏是不可能熄灭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恒常的。

    “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指的就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含有如来藏状态的一切特征,我们只需要发现这些特征,捕捉这些特征,并安住于这些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就能回归如来藏了。

    从“物质”方面去实证

    这里的物质特指的就是“可见”的物质,就是说它是光,或者光境,就是光所生成的各种物质状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可见”,可以被看得到,可以被体验得到,可以被捕捉得到,所以你才能够通过它进行实证,所以这里要了解,这里的物质特指就是可见的。

    一切物质都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而观察与被观察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在选择性思维没有形成的时候,是没有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在选择性思维形成后,于是形成观察与被观察关系,于是就形成了物质。

    “选择性思维”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特有的,它是“执着心”的一个功能,是“执着心”发展到一定的状态所形成的一种衍生的思维功能,所以就是通过物质的实证,无论你达到多高的层次,你一定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的,是不可能回归如来藏状态的,《金刚经》上的那句话,不能通过光、声等等这些特征去证入,因为这些特征都是什么?都是物质的特征,而物质是思维衍生状态唯一具有的,所以你是不可能通过这种物质的状态、物质路线去回归如来藏的。

    broken image

    住于“思维本体”

    通过“观心”这种方法去住于“思维本体”。

    “观心”它并不是为了破除念头,而是为了破除念头的活动现象,破除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相续性运作,破除之后我们将证入念头的另一种活动现象,就是念头自生自灭,证入这种活动现象,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了。

    我们之所以住于思维内容,是因为你使用选择性思维,你选择某一个念头展开运作,你现在不使用选择性思维,那么你就无法住于思维内容,你就住于思维本体,因此“观心”破的是“选择性思维”,并不是从根本上破除“执着心”,所以,“观心”这种方法,它并不去直接破除念头,而是破除念头的活动现象。

    而“念头”的彻底地破除,它是必须通过外因去破除的,为什么必须通过外因去破除?因为念头是执着心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要把执着心这种功能降到最低,降到它只产生念头这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突发的外因就会破除它,然后我们就回归了如来藏,也就是破除了执着心的功能,我们就回归了如来藏。

    为什么突发外因能够破除这执着心的功能?而不是突发的外因却不能?也就是满天的繁星为什么只有流星能够破除这种状态,而其他的星星破除不了?这就是由功能决定的,因为在功能降低的时候,你会丧失那种突然应变的能力,然后你会一下子会彻底丧失这些功能。

    不了解原理的话,你的“观心”很快就会进入这种“住心”的状态,你会住于某种观念,比如说:断除念头、住于无念,等等,住于这样的观念,当你住于这样的观念的时候,你就脱离了“观心”的本质,也就是说,虽然表面你也是在“观心”的,但事实上你是“住心”,是住于某种观念,而并不是真正的观心。

    “观心”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住于思维本体,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要形成“有意识的警觉心”,由于有意识思维只是作用在观察对象最明显的这些表现现象,观察对象不明显的现象,你就无法发现它,举例来说,那个水滴的滴落,树叶的飘落,有个人骑个自行车从你身边过去了,你只能发现这个运动过程的最明显的部分,那些微细的变化部分,你是发现不了的,而念头它有粗的念头,有细的念头,有明显的念头,有不明显的念头,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思维,使用的是有意识警觉心,不明显的念头发现不了,也观察不到,所以你就走神,那些念头展开走神了,反过来只要你发现自己走神了,说明你还处于有意识警觉心,有意识警觉心还没有转化为潜意识,当有意识警觉心转化为潜意识警觉心之后,由于潜意识能够作用于观察对象的一切现象,因此任何念头都无法走神,所有念头都能观察的很清。

    同样的,反过来,当你能够发现任何念头都无法走神了,这就标志着潜意识警觉心已经完全形成,潜意识警觉心形成之后,一切念头都能观察得到,这样你就进入了一个无念的状态,其他这些念头都无法展开运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维具有习惯性,你会重新进入寻伺的状态,在寻伺的状态,你会反过来破了警觉心,这样就住于思维本体了,这就是观心这样一个过程。

    “观心”实证将产生两种结果:

    (1)“思维内容”无法展开,这样就不再住于思维内容。

    (2)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回归如来藏之后,我们能够获得一种自由和自在。

    在思维衍生状态,无论你禅定功夫多么高,一直在忙,一直在努力,在解决这个念头,住于解决念头的观念,就像那个猫逮老鼠一样,那是不自在的,不活泼的,是能够退失的。

    在如来藏状态就是,你想让念头起都不可能,同时思维又是非常活泼的,也不需要住于任何观法,这个思维就活泼的不得了。

    从禅定中退出来的人,他总希望自己能够远离人群,能够经常住在深山里面, 他不敢和人接触,他的那种状态是保持的,是故意造作出来的。

    如来藏状态出来的人是偏偏要到闹市中,从如来藏状态出来到我们这种状态的时候,必须借助于我们平时所谓的这些烦恼,你必须利用这种功能才能出来,是在生活中而且是非常自在的。

    回归如来藏之前,各种各样的戒啊不自在。从如来藏状态出来是无戒而戒,是没有任何戒,但无时无刻又不在戒中,因为他根本就不会违反,也不存在什么违反不违反的问题,他完全是一种应用,而应用的目的又不是为了住于这个应用,为了能够自由地使用各种状态的。

    回归如来藏之前和之后的修行,它完全是两回事的,大自在的状态只有在如来藏状态才有,回归不了如来藏你是根本不敢自在的,稍微一自在,你马上就丧失了那种境界了。

    当我们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就相当于你来到一个交通的枢纽,你可以通过这个地方回归如来藏,你也可以在住于思维本体这个地方你加入一个观念“我要断念头”,只要这个观念加进来,念头之间立刻就拉开距离,就证入禅定中了。如果在这个地方你也不加入观念,其他念头出来了,你选择某一个念头跟着它走,那么马上进入当前这种状态。

    4.按照“觉知”划分實證流程

    在观察中,我们在观察“观察对象”的时候,也就是观察对象具有不同的特征,你的观察侧重点不一样,那么你所证入的状态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觉知。

    “觉知”在空间上的划分,分为一个觉知整体和觉知局部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划分,比如说:咱们说的观察对象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以及其他的特征等等,这都是由观察对象去划分的。

    总之来说,我们要了解,任何观察对象它都具有很多特征,它的不同特征,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观“观察对象”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确定,我们的方向是哪里,你想证入哪种状态,然后你才去决定观那个观察对象的哪个特征,我们举个简单例子,比如说:你想观声音,通过观声音进行实证,那么声音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特征将引导你进入不同的状态。

    你想通过观声音进入“联想”的状态,那你就观声音的内容,这个声音包含什么意义;人家在路边这样谈话,你去听谈话内容,思考谈话内容,比如树上的两个小鸟在说话,你就听这个小鸟在说什么,这样你就进入思维内容,进入联想中。

    如果你想通过这个声音进入欲界定的,那么你就要让自己进入“静”的状态,在静的状态下,由于“声音”能够对你“静的状态”产生干扰,所以你对“声音强度”特别敏感,这样你就会发现这个声音的强度越来越强,你就会通过声音的强度,证入欲界定。

    如果你想住于思维本体的,那你就可以让“静”继续发展,然后进入这种“深沉的静”,或者是“打瞌睡”,进入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外界的声音”你是不怎么产生反应的,也就是说,“声音的强度”对你已经没影响了,你唯一能够“觉知”的就是“外界这个声音似有似无”,它“一会有,一会没有”,就是“声音的生灭”你会觉知到,外面就是过去一辆车啊,或者过去几个人啊等等,等等,就是这个声音的声灭,你住于它的生灭了,强度已经对你没影响了,你知道有这个东西过去了,有这个现象在变化,你不跟它走,那么这样你将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之后,在外因的作用下,就回归如来藏了,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观音法门”,要“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样你就回归如来藏了。

    5.按照“目标状态”特征的显现过程划分實證流程

    那么在实证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目标状态它的特征的发现,它有一个逐渐稳定的一个过程

    物质方面的特征:

    我们通过光这个证入欲界定,那么必须一步一步去发展,从低级物质状态观呼吸,从我们现在这种宏观物质状态观呼吸,观呼吸之后,发现气机,发现气机之后,安住于气机状态,然后发现光,通过光这个特征又证入高级状态。也就是说,高级状态在我们低级状态它都有所表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去一步一步向上证,那么这个证的过程,是可以根据这个状态它的特征,这些特征它的表现的一个演变过程去划分,这里就是侧重于谈就是“微观的气机”这样一个现象。

    思维方面,对物质进行的精神体验:体验静、专注,也就我们的实证先通过静这个阶段,慢慢地进入到一个专注的静,再到专注。

    1.对物质运动过程的体验:开始、相续、结束,对这三个阶段的体验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

    观呼吸“吸”这个动作,它能够引导你由“静”进入“动”;“呼”和“吸”这个连续的运作过程,它将引导你进入“气机”,进入“静”的这种状态;如果你观“呼吸的这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呼”的过程,那么你将进入禅定中,也就是对物质不同运动阶段的体验,你将进入不同状态。

    2.对物质运动快慢的体验:当你体验这种“快”的过程的时候,你往往用的是有意识思维,它将引导你进入我们当前这种状态,比如说,我们体验快的运动过程,前面有几个人在赛跑,开运动会,百米冲刺,速度非常快,这时候你就用的是有意识思维,用的是选择性注意,他们在快速奔跑中,你的情绪就会越来越激动,因此你就住于了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对慢的动作的体验,你就是慢慢地进入静啊,甚至你会逐渐、逐渐能够进入欲界定的状态,然后动作又特别慢,进入将动未动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禅定中了。

    思维方面,对非物质(纯思维)的思维特征的体验:引导我们证入更高级的这种状态。

    6.按照“念头活动情况”进行划分實證流程

    那么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掌握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佛教的核心任务就是回归如来藏,所以我们一定

    就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生活在各种思维中,按照自动出现的念头进行划分这些思维,然后就进入一个“无念”,就是进入如来藏状态。我们一定要了解的就是,这里的划分是按照自动出现的念头划分的,因为自动出现的念头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它具有很多思维,自动出现的念头只是其中的一种思维,所以,你要了解“无念”指的是“没有自动出现的念头”,并不是“没有思维”。由于我们很多人不了解这个我们当前这种思维是由三大内容构成,所以一说“无念”的时候,他总是认为,就是不起一念,叫做无念,也就是说,“能断百思想”,就保持那种像那个猫逮老鼠一样,最终是堕入了咱们说的一种“静”或者“无想”,堕入这种状态。

    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如来藏的思维”是非常活泼的,需要学习的就是《六祖坛经》,牢牢地抓住《六祖坛经》,把《六祖坛经》的好多内容背下来,这样你就有鉴别能力了,要不然你的修行总是被后人写的那些所谓的弘法的小册子所迷惑,你要想不受这些迷惑,你就必须掌握原理,掌握原理之后,你就能够有所判断,那么你的实证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可操作性。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不同思维状态的划分,我们从思维角度可以通过“自动出现的念头”进行划分。

    那么在“如来藏状态”是没有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的,所以它属于真正的一种“无念”。

    那么在“思维衍生状态”是有“自动出现的念头”的,那么在思维衍生状态,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它有很多活动现象,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不同的活动现象,进一步把思维衍生状态划分为不同的思维类型,不同的类型:禅定、欲界定、住于思维本体等等。

    那么在“住于思维本体”这种状态,念头是什么样的现象呢?

    就是“自生自灭”,你会发现这些念头它“自动出现,自动消灭”,根本就不需要你去采取任何措施,它就是自动蹦出来,就像咱们看那个下雨天那个鱼塘里的那个鱼一样的,它自动蹦出来,然后自动又消失了,这是其中一个特征;

    第二个是“念头之间没距离”,也就是前一个念头刚下去,后一个念头马上出来,念头之间没距离,第二个念头自生自灭,一定具备这两大特征,这样才可以,这时候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了。但这里的住于思维本体,是从我们欲界定这个地方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的,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也分为高低层次的,所以这个特指在欲界定这个地方,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

    那么念头的其他活动现象,比如说,我们住于这个思维内容,这个念头的活动现象是什么?就是念头之间出现距离,前一个念头下去了,隔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念头出来,那么这就指的是禅定,为什么前一个念头隔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来,那是因为你用“止”的方法,也就是说,“止”,我们说“止观”嘛,你“止”什么?你“止”的就是“念头”,你“止”的结果就是“念头之间拉开了距离”,前一个念头下去了,隔了一段时间,后一个念头才出来,这是“止”,但“止”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念头还要出,并不是“止”了之后它就不出了,因为“止”毕竟不是“灭”,你灭不了,你仅仅只是止,这样念头还会出,念头出来之后,你马上就退失,从禅定中退失。

    怎样才能解决退失问题?因此你用“观”,你“观”什么?你“观”的就是咱们说“住于产生的一些观念”,这些“观念”是用来解决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的”,你的“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不再出,你想消灭这些念头,你不让它出,所以你“观”,你的观法都是和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配套的,是你主动做出的,有所做出,“有所观就有所住”,你主动做出什么“观念”你就住于那种“观念”。

    比如说,你观“无念”,你就住于“无念”,你观“非想”,你就住于“非想”,你观“空”,你就住于“空”, 你观“无我”,这种“无我”它不是“真无我”,你是住于“无我”这个观念,你现在也能“无我”,但你的这个“无我”是一个“无我的观念”,并不是真正的“无我的状态”,所以你“观”什么,你就“住于”什么。也就是说,在禅定中,你是住于这些“观法”,住于这种“特殊的思维内容”,住于与自动出现的念头配套的思维内容。

    所以这就是我们要注意按照念头它的现象划分思维内容,这样你划分之后,你就可以通过念头进行实证。也就是说,“观心”这种方法,它的作用对象是什么?是念头,“观心”这种方法,它的观察对象是什么?是念头,“观心”这种方法借助的工具是什么?是念头。一定要了解,“观心”这种方法,利用的就是念头,它是借助念头进行实证的,所以“观心”这种方法,并不能通过“观心”直接“破除”念头,而破除念头是通过外因破的,而不是“观心”破的,“观心”调整的是念头的活动现象。

  • 綜合實證專題

    實證時,一點的突破就是整體的突破 問:老師,我是睡覺時感覺自己思維亂,怎麼好好調整啊? 清涼月老師: 你睡覺時感覺思維亂,但平時照樣亂,你為什麼沒感覺?那是因為平時在散亂中,睡覺的...
    相應與破除該如何緊密結合?專注能同時達到相應與破除兩點效果嗎? 問:相應與破除應該如何相緊密結合呢? 清涼月老師:咱們實證的路,分為兩條,因為咱們是從低級思維狀態,進入一...
    达到“身空”状态的实修步骤(附“观心”) 我们在《直入核心 快速证果》中提到:从如来藏出来,我们将依次经历: 1、 心动(执着力的升起) 2 、分别念的出现 3、 ...
    關於走火入魔 清涼月老師答疑 清涼月老師:有的人總怕走火入魔,首先明確一點,就是現在人人都是在魔的狀態。因為思維的狀態只分為思維的根本狀態(本質)和現在的思維衍生狀態(現...
    入定是一種什麼狀態? 清涼月 入定是一種什麼狀態? 入定的快樂,跟吃喝玩樂完全不同 不是通過得到什麼而獲得快樂 而是通過觀想等方法放下 讓思維沒有雜念而...
    思 维 科 学 实 证 体 系 基础部分:解除身体觉受 物质和能量是互相转化的,物质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物质仅仅是人们的错觉。在思维的根本状态,心物是一体的,思维和原始能量...
    實證入門:推薦一些最簡單的、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證入門:推薦一些最簡單的、最容易操作的 有有的同志是對理論不感興趣,學理論比較吃力,有的同志是年齡比較大,有的文化層次比較低,這樣在理...
    在实证中科学调整实证方法,灵活改变观察对象 清凉月 實證的路是有很多條,這個咱們在基礎理論裏面談過了,在不同的思維狀態,有的特徵是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它不單單是本思維狀態有,其他...
    综合实证 清凉月 我們佛教的實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它由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要素構成。整個實證過程就像組裝機器一樣,它是把不同的實證要素進行有機的組合,這就要求我們要對實證...
    初学禅修者如何对治昏沉 初学禅修者往往会失败在昏沉上。我们以前介绍过许多对治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围绕一个核心来阐述的。在这里把这个核心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初学禅修者能够在了解...
    再谈入定(下) 入定困难的三个内因 清涼月 入定困难的原因,不少有关禅定的书籍讲了很多,但大多数注重讲外因,我们在这里重点再讲三个内因,同时作为对上文的总结和关键内容...
    佛法實證中的一些技術性問題 清涼月老師 学佛的同修,大多数都很虔诚、很精进,但往往因为一些技术性问题把握不好,导致在实证方面长期得不到根本突破。这里仅列举几个方面的问题...
    論實證與“德” 清涼月 何為欲界定及欲界定的修行 欲界定可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對其認識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大類: 第一,使用選擇性思維。選擇性...
    “不自知”是什麼狀態 學長問:老師,“不自知”理論是怎麼用? 清涼月老師:“不自知”是你證入其中一種思維狀態的時候,你自己不知道在這種思維狀態,只有你從那...
    實現身空的幾個步驟 清涼月 我們在《直入核心快速證果》中提到:從如來藏出來,我們將依次經歷: 1.心動(執著力的升起) 2...
    再談入定 清涼月 初學佛人往往很嚮往入定,同時又很害怕入定,因為入定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艱難甚至很痛苦的事。最近有幾位佛友一再要求我再談談入定問題,其實在以往的文章中...
    思維本體學專題講座:七天入定 清涼月 大家好,今天我們談一下七天入定的問題。 我們需要瞭解的是,七天能不能入定?如果七天能夠入定,我們應該怎麼...
    第一步 基礎工作 基礎工作是我們使用任何實證方法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並真正做好基礎工作。因為真正的實證一定是自然而然的(古人稱之為無為,現代話稱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