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入門:推薦一些最簡單的、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證入門:推薦一些最簡單的、最容易操作的
有有的同志是對理論不感興趣,學理論比較吃力,有的同志是年齡比較大,有的文化層次比較低,這樣在理論方面就不容易掌握,為了適應這部分同志的需求,推薦一些最簡單的、最容易操作的方法,這樣便於掌握。
實證,我們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它的“實證的本質”,實證的本質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定要樹立這樣的觀念,這樣防止就是“把實證的過程變成創造的過程”。我們還要瞭解,就是實證是基於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因此我們必須認識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如果對我們這種思維狀態一點都不認識,就沒法實證。
一.實證基礎
“實證基礎”就是我們進行實證所必需掌握、必須瞭解的最基本的內容,這些內容如果你掌握不了,也就是一點都不了解,你的修行就沒法進行,或者你在別的地方有的時候學了一些方法,你就按照那些方法去修行,但因為基礎理論掌握不了,你容易出問題,這就是我們必須掌握一些最基礎的知識。
舉例來說:認識自己,認識自我;條件論,“心物一體理論”;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它的思維功能和思維特徵,等等,這些都必須瞭解。那麼在實證中的時候,這些內容掌握之後,我們的實證就有一定基礎了,這樣就可以保證不會出現什麼問題,能夠保證“潛意識能夠自動運作,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
那麼在我們開始實證之後,我們首先需要確定的就是我們實證的目的是什麼,你必須先確定一個實證目的,是進入欲界定、禪定,還是如來藏,確定實證目的之後,然後我們要瞭解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我們現在,也就是在上座的時候,你處於什麼樣的狀態,處於什麼樣狀態,我們就需要使用這些狀態進行實證的,在瞭解了剛開始實證的時候的狀態之後,我們還要瞭解在整個實證過程中,你的潛意識它是怎樣變化的,也就是內在這種潛意識平臺它是怎樣變化的,是一般的靜,還是深沉的靜,或者是細昏沉,還是昏沉,嚴重的昏沉,以及是睡眠還是睡眠後這種身醒,心醒身未醒,以及身心都醒,等等。
這一個必須瞭解,瞭解之後你就知道,在思維演變的也就是你的心理演變的不同的階段,它對觀察對象的設置是有不同要求的,它觀察的側重點也是不一樣的,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你思維演變的過程,靈活地調整觀察對象,這一個可以說在實證中非常非常關鍵的,如果這一點掌握不了,那麼你的修行就會非常地被動,經常出現問題。
舉例來說,觀呼吸,觀呼吸這個觀察對象它是具有重複作用的,是不斷重複演變的,是一種很重複的一種運動現象,這種重複的事情最容易產生一種催眠的作用,因此這種觀察對象它適合於就是剛開始實證,有一點散亂,或者“一般的靜”,也就是這個潛意識的平臺不是非常穩定,它隨時都有可能破壞,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這樣的觀察對象。當我們已經開始進入非常“深沉的靜”,或已經出現了一種瞌睡的感覺,也就是說,困倦、昏沉,已經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那麼這個觀察對象就不再需要了,不再特別適合了,我們就需要進行調整,轉為其他的觀察對象。
所以就是在實證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及時地確認,你當時所處的狀態,這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個工作。同時,另一點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任何思維狀態都可以實證的”,我們不要在這個實證中,總是把某些狀態定義為好,某些定義為不好,比如說:你把散亂狀態定義為不好,或者是把這一個細昏沉的狀態定義為不好,或者把那個深昏沉、困倦的狀態、瞌睡的狀態你定義為不好,這些都是不對的,我們需要掌握的就是“任何狀態都是由如來藏狀態演變而來的,因此都是有利於實證的,只要我們善於利用,就能把它變成有利於實證的因素”,這就要求我們掌握原理,然後利用在不同的思維狀態,靈活進行實證,靈活調整觀察對象。
比如說:在靜中,你該使用什麼樣的觀察對象,在剛有些昏沉應該使用什麼樣的觀察對象;昏沉特別嚴重的時候用什麼樣的觀察對象,等等,這些觀察對象的調整。
另一方面我們要瞭解,同一個觀察對象,前面是在不同觀察對象中間的調整,同時我們也要瞭解,同一個觀察對象它有很多特徵,在不同的狀態,我們對它的某些特徵是比較敏感的,比如說,聲音,聲音有“聲音的強度”,因為聲音有也很多特徵,有“聲音的強度、聲音的生滅、聲音的內容”等等。那麼在選擇性思維這個階段,也就是在這個我們平時的這種生活狀態,也就是有意識思維活潑的狀態,我們對聲音這個觀察對象的觀察,是側重於觀察它的內容,也就是你聽別人說話,別人說什麼內容、什麼意義,你是側重於它的內容的,這是選擇性思維特別活躍的時候,也就是有意識思維狀態。
那麼當“靜”形成之後,在比較靜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聲音的強度”越來越大,這時候你是側重於聲音強度的,因為聲音強度對你是一種干擾,所以在靜的時候,你是側重於聲音強度的。
那麼在“昏沉”的時候,你則只能觀察到聲音的這種生滅,你對聲音是似有似無的觀察,體驗到它的生滅,所以你就可以通過“聲音的生滅”這個特徵進行實證。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掌握,就是“不同思維狀態,你對觀察對象的取捨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一方面你“要在不同觀察對象之間調整”,另一方面你要掌握,就是如果你使用的是同一個觀察對象,那麼你“要在這個觀察對象的不同特徵之間進行調整”,靈活進行實證。那麼反過來就是,比如說,如果你是想通過聲音的強度進行實證,你就讓自己達到“靜”這個狀態,一定要在這種狀態下,去觀聲音的強度,只有這樣你才能夠成功;如果你是想住於思維本體的,那麼你只能在“深沉的靜”,或者是一般的帶有一些困倦的細昏沉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再去觀那個聲音,這時候你能觀察到聲音的最基本,最直觀的特徵,也就聲音的生滅,這樣你就可能住於思維本體了。
所以就是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根據觀察對象的不同特徵,去確定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思維狀態去觀察,這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一點,就是我們要機動靈活地根據思維的演變歷程去靈活地調整觀察對象、靈活地調整觀法。一定要明白,就是在整個實證過程中,我們的思維,我們的心理狀態,它是不斷變化的,它並不是一層不變的,你一定要跟著它的變化而變化,一定要做到靈活的實證。這個,而在修行中我們其實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一點,所以總是失敗。如果我們能夠靈活地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的修行就簡單多了,在靜的時候你知道怎麼修行,那麼在昏沉的時候你也知道怎麼修行。
二.實證方法
就是我們確定了實證的目的和當前這種狀態的情況之後,就要選擇一定的實證方法,你該使用哪個方法進行實證。瞭解這個實證方法之後,我們就可以按照這個方法確定實證的流程,明白它整體的實證流程是什麼樣的,這樣你在實證中,就會及時的判斷自己在哪種狀態,那麼下一步的發展又是怎麼樣的,這樣能夠防止就是出現的猜測呀,急躁啊,急於求成啊,等等這些現象。這就是我們根據這實證表,這就是我們在實證的時候需要掌握的、需要做的一些工作。
三.初學人員須知
1. 樹立正確觀念:
第一個觀念就是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如說,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修行,你所證入的任何結果、任何狀態,它本來就有,並不是說你去發明、創造,這個禪定也不是你發明創造出來的,它本來就有那種狀態,欲界定的那種狀態,本來也就有,也就是說,前進路上的一切的狀態,本來都有,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它,而不是去創造它,如果你用創造的心理去實證的話,那麼它就容易使有意識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這樣是沒法實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根據條件論,去掌握就是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是從高級狀態逐級演變而來的,當我們返回去的時候,那麼比我們現在這種狀態更高級的各種狀態,它本來就存在。就像我們說那個釋迦牟尼在悟道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就是說“眾生都具有這種智慧德相”,也就是說,都有那種狀態,本來這種狀態都有,我們需要做的僅僅只是發現它。
2. 降低實證難度:
降低實證難度,就是我們掌握理論之後,就可以靈活機動的調整實證方法,甚至你會自己去創造一些適合你自己的方法,這樣,實證就相對容易了。那麼在實證難度方面,對我們障礙最大的,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身體”,很多人就是特別執著這個身體,執著於“相”,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明白就是“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也就是“思想是遍一切處的”,也就是說,身體只是一個工具,我們可以以任何物質作為身體,以樹、石頭、山河大地,等等,你所看到的一切物質都可以作為你的身體,那麼當你以其他物質作為身體的時候,你是沒有手、胳膊等等這些組織器官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沒法盤腿的,所以不要總是執著於一些姿勢,用高難度的坐姿障礙自己的實證。
第二,就是要瞭解實證的原理,這樣就不會把那個實證當作一個創造的過程,這樣有意識思維就不會處於活躍狀態,就不會障礙你的修行。這是我們在實證中需要掌握的。
對姿勢方面怎樣調整?這個咱們以前談過了,就是以潛意識為標準,以潛意識為要求。
總之來說,我們在實證中,由於我們的實證必須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同時最終實證的結果也是證入潛意識狀態,也就是說,欲界定、禪定、如來藏,它都是一種潛意識專注狀態,不是有意識思維狀態,因此我們必須放棄有意識思維,所謂有意識思維就是選擇性思維高頻活動狀態,必須放棄這種狀態,必須使用潛意識去進行實證。
怎樣使用潛意識進行實證?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去發現和捕捉我們生活中哪些現象是潛意識現象,然後去體驗它,這樣我們的實證就能夠輕鬆成功了。佛教那麼多的修行法門,從根本上說都是這樣的,都是去發現這些潛意識現象。舉例來說,調整身體坐姿的問題,它的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舒適,世界上第一個修行的人,就是以舒適的姿態去修行的,如果你擺個特別難的坐姿,你怎麼去修行?因為難度過大的事務,最容易激發有意識思維,有意識思維對那些難度過大的事物是最敏感的,所以一定要採用一個舒適的坐姿。
那麼姿勢調整的過程,也是以潛意識為標準,動作的緩慢,也是調整到舒適為止,總之來說,都是服務於潛意識,也就是說,這個身體,我們既可以用有意識思維去使用它,也可以用潛意識思維去使用它。
比如說:你在打籃球的時候,你是有意識的使用這個身體,用有意識思維去使用這個身體的;你在走神的時候,就是一邊走神,一邊這個身體還能處於一種自由的活動狀態,那麼這也是潛意識地使用,也就是我們可以潛意識地使用身體。這就要求我們瞭解,我們身體的哪些現象是潛意識現象?那麼然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去利用這些現象,體驗這些現象,使潛意識能夠連續運作。比如說:你感到身體舒適,“舒適”這是因為潛意識的反應,潛意識體驗到這種舒適的覺受;第二個,比如說,你感覺到,經過一天的勞累,一天的勞動,你感覺到很累,你之所以感覺到累,那是因為潛意識,是潛意識給你一種暗示。那麼這些現象我們都必須去捕捉它,去利用它,這和觀呼吸是一樣的,“呼吸”是一種潛意識現象,因此我們要體驗呼吸。這就是我們要瞭解這些潛意識現象,利用它進行實證。用這些潛意識現象去實證的時候,就降低了實證的難度。
比如說:你利用“動極生靜”,如果你感覺到在平時狀態,你覺得自己沒辦法使這個潛意識平臺穩定,沒辦法進入這種靜啊、打瞌睡狀態,那麼這很好解決,你去勞動,用這個大幅度的勞動,就是有一定強度的勞動,使自己處於“困倦”的狀態,只要你感覺到困倦了,那說明潛意識就在發揮作用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去實證就很容易。
3. 充分利用生活經驗
那麼生活中還有很多的這些潛意識現象、這些生活經驗,這些生活經驗,比如說,“打瞌睡”,打瞌睡這種現象就是引導我們從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轉化的,打瞌睡的過程也是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轉化的過程,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它進行實證。利用生活中的這些潛意識現象進行修行,這樣修行就比較容易,為什麼?因為生活中的現象,是我們司空見慣的,這樣我們最熟悉、也最熟練,最容易掌握,最熟悉,最容易掌握的事情,是很難引發有意識思維的,這樣就能降低有意識思維的活動頻率,使潛意識發揮作用。所以這就是使用生活現象實證的優勢。
同時,我們和生活現象進行結合,也是有利於擺脫鬼道束縛的,也就是咱們說的解決生死問題,因為生活在鬼道的人,都是生活在過去的生活中,那麼鬼道的人,他們生過的場景,他們的生活活動的這些內容,都是以前生活中的記憶,所以只要我們能夠把生活結合起來,那麼即使將來你偶爾墮入鬼道了,一不小心這樣墮入鬼道了,很多因素,墮入軌道,那麼在鬼道中,由於鬼道都是生活在過去的記憶中,因此,在鬼道的時候,你同樣會進行修行的,因為你現在的修行已經和生活結合起來了,所以這有利於擺脫鬼道。
那麼剛開始的修行,很多人由於把這個實證看得非常神秘、稀奇古怪的,因此你的修行往往是創造性的,你所設置觀察對象等等,都是專門去進行設置的。當修行有了一定的經驗之後,你的修行就不再專門進行設置了,而是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利用生活現象進行修行,這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因為佛法是無法離開生活的,離開生活你就不叫什麼佛法了,因為佛法最終的結果就是解決生死,解決生死就必須解決生活問題,如果你是脫離生活的,比如說,你設置了某一個場景特別特別美好,然後你住於這樣的場景,那麼當從這種場景退失之後,你進入生活中,那你又馬上又墮落了,這就不行,所以我們就必須和生活結合。
和生活結合,在生活中,打瞌睡這種狀態,這種現象是我們必須掌握的,因為第一是“打瞌睡”能夠快速地排出散亂,我們修行這個散亂是非常嚴重的,使用打瞌睡的話很容易排除;第二個就是“打瞌睡”它是潛意識非常穩定的一種狀態,能夠連續運作的一種狀態,因此有利於我們的修行;再一個就是“打瞌睡”是我們最熟悉的,也就是利用打瞌睡去實證不需要練,這個非常熟悉,不需要你去專門去想該怎樣去打瞌睡,所以這種方法在操作上非常容易操作。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根據打瞌睡它的演變過程,打瞌睡它分為幾個階段,一般的瞌睡狀態,眼睛稍稍有點困,然後逐漸、逐漸發展,到較困狀態,到最困狀態,分為這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我們應該怎樣去調整觀察對象,這一點是最需要注意的,要根據它的不同階段去調整觀察對象,這是“利用打瞌睡進行實證”。
那麼生活中還有一種經驗,那就是“聯想”,聯想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會聯想,但我們“平常人的聯想”,他聯想的就是這種邏輯推理,選擇性思維它的活動狀態,那麼這種聯想是側重於思維的內容,這樣,他就容易住於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我們實證的目的是證入其他狀態的,比如說,我們證入禪定的,那麼我們的聯想就應該向禪定靠近,也就是我們聯想的這個觀察對象,你應該觀察它的有利於入定的那個特徵,也就是你的這些觀察對象,它有很多特徵,其中一些特徵是有利於入定的,那你這時候就觀察這些特徵,比如說,你觀察這個觀察對象它的“慢動作”,你不去體驗這個運動過程它的內容,不去體驗內容,只體驗它的慢動作,那麼這樣,你就能夠逐漸的證入禪定中了。這就是要根據實證的目的去聯想,“聯想”這種功能是最有利於時間延長,也就是說,聯想這個功能如果你應用得好,你就很容易成功。所以這一個是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關鍵的。有的人總感覺修行特別難,那就是因為你設置的觀察對象它沒法展開聯想,它不是連續運作的,這樣,它就沒法讓時間持續。
那麼只要我們善於利用“打瞌睡”,善於“聯想”,那你的修行就太簡單了,輕而易舉就可以成功了。所以,這兩個功能,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打瞌睡”,利用“聯想”功能去實證。
四.具體操作
1.基礎工作,解決身體覺受問題
基礎工作是我們必須去掌握的一個,“基礎工作”在這裏主要指的就是:解決“身體”和解決“意識”向“潛意識”的轉化。這就像那個實證樹一樣,那棵實證樹,它的樹幹部分就是最基礎的,也就是我們使用任何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的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必須解決這個基礎問題,這個基礎就是身體,解決身體的覺受問題。
身體的覺受,當然這裏的身體覺受就是指身體的宏觀覺受,如果你是向禪定中走的,那麼這個身體覺受也包括微觀覺受的,微觀覺受也必須解決,也就是宏觀覺受和微觀覺受。
那麼身體的覺受它是和有意識相連的,宏觀覺受是和有意識相連的,微觀覺受是和潛意識相連的,解決身體覺受過程,其實也是解決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轉化的問題,也就是一個是從物質方面,一個是從思維方面進行解決。
從物質方面進行解決,我們有兩種方法解決:一種方法就是直接解決,就是通過暖,氣機等等這些微觀物質的特徵去解決,尤其是暖,暖更容易跳過身體的覺受,暖這個特徵,更容易使我們快速地擺脫身體的宏觀覺受;那麼解決身體覺受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繞過身體,也就是用一般的坐姿,不去體驗身體,這樣,我們在思維方面只要能達到一定的層次,那麼身體覺受這一關也就過了。這是兩種方法去解決身體覺受,這兩種方法,從思維的角度來講,就是完成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的轉化,也就是完成潛意識思維的使用問題,最終證入的結果就是潛意識地使用身體,也就是解決身體問題,是解決身體什麼樣的問題?就是解決怎樣潛意識地使用身體的問題,因為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我們平時總是有意識地使用身體,對於怎樣潛意識地使用身體,我們不容易把握,難以操作,我們的修行最終需要做的就是要完成潛意識使用身體,解決潛意識使用身體這個問題。入定的人,身體都是非常有力的,它並不是放鬆的,這是一種潛意識使用身體的狀態,所以就是對於身體的問題,從當前這種狀態來說,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一個擺脫身體宏觀覺受,是這個目的,這個任務;從禪定那個角度講,就是解決怎樣潛意識地使用身體的問題。這就是解決身體這一個。
2. 解決“意識”向“潛意識”的轉化
那麼這和解決身體它們是相關聯的,這是從思維角度去進行,也就是說,在身體覺受的解決方面,如果你從物質的方面你很容易解決,那你就可以直接從物質方面進行解決,當身體的覺受破除了,那麼你在思維方面也就達到了一個潛意識專注狀態;如果在物質方面,你的操作有一定的難度,那你就從思維方面,直接解決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的轉化,這個轉化只要完成了,那麼身體覺受這一關也就過了,身體的覺受也就會徹底的消失,就不會再有。
3.完成“潛意識的深化”
也就是第一步是“潛意識能夠連續運作”,也就是我們要捕捉生活中的潛意識現象,去體驗這些潛意識現象,使它能夠連續運作;第二步就是“完成潛意識深化”,只要它能夠連續運作,那麼潛意識就能夠深化,深化為潛意識專注。因此,實證對我們來說,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成功的一個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個時間,時間是非常關鍵的,那麼這就要求我們,你要想在時間這個方面輕鬆地突破,也就是咱們說的突破一定是輕鬆突破,那麼 你就要使用這個聯想能力,使用聯想能力,就能夠時間延長,從而使它獲得突破。
那麼聯想,該怎樣聯想?
要唯一專注於“聯想”
也就是說,聯想的時候,你只能聯想這觀察對象,不能像現在一樣,你一邊想事情,一邊看別的,一邊的體驗很多觀察對象,我們需要唯一的專注於某一觀察對象,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當你專注於這個觀察對象的時候,那麼這個觀察對象就是你唯一的一個思維內容, 觀的過程中,我們觀將動未動,就斬斷了這個思維內容的相續性,斬斷了相續性思維,這樣就證入禪定中了。所以我們必須首先做到唯一專注於觀察對象。
唯一專注於這個觀察對象,唯一對這個觀察對象展開聯想,指的是咱們平時瞭解到的那個置心一處,指的就是這樣,一定要置心一處。置心一處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要讓這個觀察對象成為唯一的思維內容,成為唯一的思維內容之後,把這個思維內容斬斷了,也就證入禪定了。所以這一個就是第一步必須要做到唯一要專注於聯想,如果對於念佛來說,就是咱們說的“念佛成片,一心不亂”。
觀“整體”和觀“微觀”交叉進行:
觀整體形成“靜”的,觀微觀,比如說,觀這個“慢動作”,或者觀“微細的紋理”,這是“培養專注”的,專注能夠打破靜,所以在這個“靜”不穩定的時候,你就要一會觀整體,一會觀微觀,比如說,觀這個樹葉的紋理,那你就一會要觀樹葉的整體,一會再觀微觀,二者交叉進行;如果你觀運動過程的話,那你就要一會觀這個樹葉飄動的這個整體的變化情況,體驗它的美,體驗它的這種婀娜多姿啊,隨風搖曳啊,等等這樣,姿態的優美,或者甚至你和周圍的環境融合起來觀,比如,觀在草原上啊,或者樹林裏,等等,樹葉在這樣飛的,你就和整體結合起來進行觀,這樣能夠形成“靜”,形成“靜”之後,那麼潛意識這個平臺就比較穩定了,那麼接下去你再觀這樣一個微觀的運動現象,那麼這就容易形成專注,所以一定要和靜、和這個觀微觀結合起來,交叉進行。這和寫字一樣的,寫毛筆字一樣的,寫毛筆字,筆劃比較粗的時候,它是形成“靜”的,這種情況下,有利於形成靜,筆劃越來越細,它是為了形成“專注”的,那麼專注能破壞靜,因此當你觀這個微細筆劃的時候,觀不住了,觀不住了那你就重新退回來,重新觀這個粗的筆劃,觀了一會你覺得“靜”能夠形成,能夠觀得住了,那你再慢慢地、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細,觀這個筆尖的細,這樣專注力就會越來越強。
也就是說,靜和專注要交叉進行,二者一定要交叉進行,這樣的慢慢的你就能夠證入一個潛意識連續運作的狀態,也就是連續的專注的狀態。
為什麼靜和觀這個微觀要結合起來進行?這是因為我們平時,我們很多人的修行他不是和生活結合的,他僅僅認為座上是修行,他認為座上是修行,那麼這樣在座上的時候,他就很難觀得住微觀,因為觀微觀,你真正能觀得住,必須用潛意識觀的,只有潛意識才能夠真正觀得住微觀現象,因為只有潛意識是作用於觀察對象的整體、一切現象的,所以就是,如果你在座下這種使用潛意識的能力達不到,比如說,觀慢動作這個暗示你沒做到,做不了,那麼只有在座上去完成了,在座上去完成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就很難成功。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功夫下到平時,平時就一定要“暗示”觀慢動作,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暗示”做慢動作,這樣當潛意識發揮作用的時候,你就能夠真正安住於慢動作,並能觀住到這個慢動作的每一個變化瞬間、每一個微細的這種紋理,也就是專注力觀察能力非常強,那麼這也是我們練那個四念處身隨觀所需要做到的。
因此我們如果能夠在生活中形成很好的暗示,能夠讓潛意識發揮作用,那麼在上座的時候,我們就不需要去在這個靜和專注之間來回搖擺,就能夠直接形成專注,如果我們平時沒有完成,那麼我們在上座之後,我們就必須在靜和專注之間來回搖擺,也就是一會觀靜,一會去那個觀微觀,一會住於靜,一會又住於微觀,這也是我們的實證,它是非常靈活的,你不能夠僅僅執著於某種方法,這方法都是不斷調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