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與禪定
本體與“外道”
清涼月
我們大家現在所處的狀態,思維的構成要素,一個思維本體,加上思維的內容。也就是有觀察者和觀察對象;有能思維的你,和你所思維的內容;有“能所”,一個能,一個所,由這兩個要素構成。思維的主體通常稱之為“我”,加上“我所思”,你所觀察的。有這兩個要素構成。
我們現在的修行,是從當前狀態開始的。按照當前狀態劃分,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側重於思維內容,對它(內容)進行調整。對它(內容)調整,我們是無法回歸如來藏的。比如說,我們對欲界的調整。
另一種就是側重於思維本體進行調整。對它(本體)進行調整,我們將回歸如來藏。
由於回歸如來藏是一個根本,由於對思維內容的調整,無法回歸如來藏,所以說我們一般情況下,不把它當成重點。同時由於第一點,不把它當成重點,同時由於相對於我們自己觀察者來說,思維內容,觀察對象,屬於身外之物,屬於外,所以我們又把對於思維內容的調整,在思維內容方面的實證,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外道”。
所以這裏外道包含的含義,第一,它屬於思維內容方面的調整。相對於我們自己來說,它屬於身外之物,屬於外。所以說起名外道,外道另一個含義是,相對說不重要,因為我們的根本目標是回歸思維根本狀態。
對於思維本體調整才是最關鍵的,是第一位的。我們在實證中的時候要瞭解,從我們回歸思維根本狀態這個角度來講,思維內容方面的功夫無論多麼的高,它從根本上講都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無法解決原則性問題,也就是無法解決生死。因為找不到這個世界的本質,找不到這個世界的源頭,找不到根本,所以無法解決生死。

正定與禪定(二)
正禪定和外道定
什麼是禪定?
按照“念頭活動現象”,我們把“思維衍生狀態”分為“相續性和非相續性”兩種次級思維狀態。在“相續性思維狀態”,念頭之間沒有距離;與之相反,在“非相續性思維狀態”,念頭之間有距離。“非相續性思維狀態”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佛家經典裏又稱之為“禪定”。
證入禪定的兩種路徑
在實證中,“非相續性思維狀態”我們通常通過兩種路徑證入:
第一種路徑:當我們從“思維根本狀態”進入“思維衍生狀態”時,我們會首先進入一種特殊的“非相續性思維狀態”。在這種狀態我們會發現成對出現的自生自滅的念頭,前一對念頭和後一對之間有距離。“念頭自生自滅”是“思維本體”的一個顯著標誌,住於“思維本體”時我們是不會加入任何主觀觀念的,此時念頭之間的距離完全是自動出現的。
第二種路徑:我們從當前這種低級思維狀態向高級思維狀態實證時,有時候我們會加入一些觀念,使那些和具體人事物結合的思維內容不發生作用,這樣我們也能進入非相續性思維狀態。
以上兩種情況的區別在於是否加入主觀觀念,為了使人們能夠正確認識以上兩種“非相續性思維狀態”,中國傳統文化佛家經典把第一種情況稱之為“正禪定”,把第二種情況稱之為“外道禪定(外道定)”。
這裏之所以稱之為“外”,是因為我們當前思維狀態由“思維本體(觀察者)”和“思維內容(觀察對象)”構成,“思維本體”我們通常用“我”來表述,與之對立的“思維內容(觀察對象)”自然就是“外”了。很顯然,這裏的“外”並沒有任何貶義,更不是貶低,它僅僅是揭示了“外道定”仍然是住於“思維內容”這一本質。
正定與禪定(三)
一切入定,都是控制念頭的。定中思維狀態還是相續性的,如果不控制念頭,任由這個念頭發展,馬上就發起作用。他一直在斬斷念頭,一出現想,他馬上就用非想,我不想,他就在斬斷念頭上下功夫。不想也是一個念頭,過一段時間,他又覺著這個也不行,也就是非非想,他就又急著破這個非想,就不斷的這樣用功。無論他怎樣用功,他始終沒有那個介面,沒有那個心動,體驗不到那個執著。因為他處於執著中,所以他體驗不到執著。這就是一般禪定中,是自動退失的。
而那個如來藏狀態的人,他不是這樣,他還必須去想辦法,讓這個心能夠發起作用,發起現行,但事實上這個還是極難的。他需要費很大很大的努力才行,所以他是發不起,所以他能夠常住。第一點,他對一切就是完全的大慈悲,沒有任何的喜厭心。第二點,在這種狀態下,是能所雙亡的境界。對一切境界都是一體的,法身一體,幻化空身即法身,能所雙亡,都是一體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你的身體,他不存在這樣的分別,也就是不退轉。
如來藏狀態和一般定中人不一樣,這就是佛教的偉大之處,他能達到這種境界,一點不退轉的境界。人們說的寵辱不驚,指一般人能夠容忍,建立在忍的功夫上。佛教就沒“忍”這回事,一切境界都處於一個恒定的狀態。
這就是非常不得了的,所有實證的人,沒法解決的問題,佛教就把它解決了,這就是佛教的根本所在。佛教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根本的話,那就不叫佛教。外道功夫都是很高的,神通啊,禪定都是非常不得了的,過去的修行人,可以說是非常精進的,但他們就是沒解決那個問題,所以在這方面,可以說差得很遠,是一種本質的差別。
佛教的根本意義,在於解決了常住的問題,常住真心、常樂我淨,解決一個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