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念處
清涼月
四念處的形成
四念處是定中的人自然而然帶出來的一種境界,剛開始並沒有四念處這回事。有人入定了,當他從定中出來的時候,還保留著定中的狀態。定中的心是怎麼樣的?是哪種狀態?他還保留著那種心的狀態!因此,他的身體這種物質,處於與定中的心相對應的狀態——也就是說,他的身體的行住坐臥、言語舉止等,還保持著與定中的心相應的狀態。所以,就說他處於“四念處”的境界。
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入定的人來說,他的作用點在哪里?在“心”,而非物質。當我們要去學那個人的時候,我們沒達到入定,我們走的路是相反的——先讓物質達到一定的境界,因為心物一體,物質達到一定境界了,然後你的心自然會處於同一種狀態。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之,而非其在四念處剛形成的時候從定中出來的那種狀態。他是從“心”走的,側重於“心”,而我們是側重於物質。也就是說,現在學四念處,必須先從物質這種境界走,先讓物質境界處於相對應的狀態,把物質的境界學成,然後心自然會達到一定的境界。對於這點,一定要瞭解。
四念處的操作
四念處的這種相應是通過一種慢動作,循序去做,達到入定。在做慢動作的過程中,側重點在哪里?剛開始,需要很慢地,慢慢地專注。比如夾菜,首先起念,決定去夾菜。然後慢慢地伸筷子,向前伸……筷子頭接觸到菜,你知道接觸到菜了,然後動念要張開筷子,開始張開……,筷子張開後,動念要夾菜,然後開始去夾……,夾住之後,開始起念,菜要夾回來,然後開始慢慢地向後移……,這是剛開始的時候一種粗的觀察。之後,逐漸地,觀察得更細緻。一動念,要夾上筷子,要去夾菜,然後筷子向前伸……,但在伸的過程中,不像剛開始觀的時候,是一個很流利的過程,而是達到一種層次感:一點點往前伸——每動一點,都必須先起念。要動,必須去指揮身體和思維,身體和你的心已經發生了分離,而不是像以前一樣牢牢地抓在一起。比如揮拳打人,非常順利地一下子拳就出去了。這時身體和心已經發生了分離,必須起念,去指揮身體,之後向前動一點,然後逐漸地達到,在起念這個地方用功:我要動。
雖然起念要動,但是事實上沒有動,你僅僅是起念,指揮它動,引而不發,然後就定在那裏了。也就是說,坐上觀吃菜的過程,觀的結果最終是定在那裏了,根本不可能再向前伸去夾菜,就處於這種不起念的狀態。因為定中人,都是思維被打斷的,處於無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狀態,思維被打斷,沒有連貫性,其他念頭無法升起,就住於這個念頭的過程中,住於這個境界了。
所以,四念處,最終用功的地方,就是四個字:念頭起處!念頭起處是最關鍵的,如果在這個地方你做得到了,就一下子入定了。所以,四念處是一種能夠保證你不墮入鬼道的方法,同時,它也是保證你一旦或偶爾墮入鬼道,還能夠自主脫離鬼道的方法。無論怎樣,四念處是一定要練得非常純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