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知”是什麼狀態
學長問:老師,“不自知”理論是怎麼用?
清涼月老師:“不自知”是你證入其中一種思維狀態的時候,你自己不知道在這種思維狀態,只有你從那種狀態出來,站在其他思維狀態的時候你才知道,哦,剛才我在那種思維狀態。
比如,你現在進入靜中,在靜中享受這種境界的時候,你不知道你在靜中的,當你從靜中的境界出來的時候,你知道剛才在靜中了確實很美好。再比如,定中,當你進入定中的時候,你也並不知道你在定中,所有進入定中的人他不可能知道他在定中的,只有在定中出來,他才知道,哦,剛才那種境界是在定中了。
這就是“不自知”,在這種境界裡沒法自知的。沒法自知就需要一定的外景去破,所以,這個破也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有的是必須等待這種外緣,比如,這種住於定中的人、住於這種專注的人,他需要等待一個合適的外境去破他這種境界,一破這個境界、他就馬上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要不然他是不能夠回歸的。
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因為欲界定是一個交界面,是我們這種思維狀態向定中走的一個交界面,在這個交界面上,他不住於任何兩端,不住於現在這種狀態,他同時也不住於定中,這個時候的心比較靈活,因為他沒有住於定中的專注力,也沒有住於下面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散亂心,一旦合適的外境來的時候,就很容易打破這種欲界定的境界,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
所以對所有實證的人來說,欲界定這個地方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地方,當年佛陀也是在這個地方進入思維的根本狀態的,並不是說很高的禪定狀態進入的。 佛陀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九年在深山裡練高級禪定,達到很高的禪定,但是同樣沒有開悟,沒法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因為經常入定的人,能夠把握入定的層次,他將住於哪種狀態,他能夠讓自己住於那種狀態,所以就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結果他就看見流星,就解決這個問題了。
流星也是眼前的境界,與練氣功的人一樣的,用肉眼看見的境界,與氣功的天眼看到的境界,他們都是在欲界定這個地方的。什麼是欲界呢?就是我們現在用肉眼看到的這些境界,在這種境界情況下,心還沒有過分的被定中的境界吸引,所以他不會嚴格的住於那種境界而沒法打破,有的人住於定中,即使有這樣的境界出現他也沒法打破,這就是欲界定的好處。
所以,為什麼一再強調練這個觀心、掌握這個觀心,因為觀心掌握得好的話,他能夠自主的住於在入定路程中的任何一個層次。如果你觀心練得不好的話,你就從物質的境界進入,比如從暖進入、從這種專注於其他的進入,與專注於物質的境界相應,有的觀這種清明的境界等等。從物質的境界進入的話,直接就進入高層次的物質狀態,與那種物質境界相應,就沒法準確的把握住於那個介面處、住於欲界定這個地方,這個不容易把握的,因為這個地方僅僅只是一瞬間的,一瞬間就進去、就跳過了這個階段,進入定中,很快的。
學長問:在欲界定中也是不可知嗎?
清涼月老師:欲界定是可知的。在欲界定的時候,身體粗的覺受沒有,但是,高度的清明還沒有升起,未到地的清明沒有升起,這裡念頭是一會來,一會來,但是自己能掌握,他不像未到地定,這之間還是有區別的,欲界定這個地方的念頭也是很多的,但是自己能掌握,在這個地方完全能夠掌握,這個地方是可知的。
什麼時候是不可知的呢?就是你住於那種境界,被那種境界所深深的吸引,這樣就不可知了,比如,你進入靜中,靜中同樣可以能夠睜眼看很多境界,非常清明的境界,但是你被這種境界吸引、高度的吸引,因為這種喜歡、執著,往往不自知,不知道自己在喜歡在執著。就像一個發明家、數學家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住於思考的這種境界,其他境界全部都忘了,並不知道自己住於這種境界,達到忘我的狀態了,所以是沒法覺知的。定中也是這樣,定中的境界非常非常美好,完全把他吸引住,所以過去的大師有的就講“禪定是鬼窟裡用事”指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