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認識氣機的狀態

綜合認識氣機的狀態

清涼月

氣機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從紊亂狀態向有序狀態,從彌散狀態向凝聚狀態,由淺入深地逐漸演變過程。我們對氣機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借助氣機我們能夠完成對思維的調整,並最終證入欲界定和禪定的狀態,所以我們要對氣機的不同狀態有所瞭解。

前散亂狀態

們平時生活在有意識為主導的這種思維功能活動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散亂狀態。當然我們用“散亂”這個詞,是借用平時的一般在某些書上經常看到“散亂”這個詞,但“散亂”這個詞,它在定義的時候,它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說你把它定義為“散亂”,這就打上了一個不好的標籤,也就是說這種狀態不好。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沒有好與壞的區別,也就是說“此岸就是彼岸”,一切都是如來藏的展現,這是從最究竟意義上來談。 那麼作為科學來說,科學最忌諱的就是感情用事,我們不能把某種現象打上感情的標籤,所以對於“散亂”,咱們僅僅只是借助一般人這樣的認為,為了架起一個學科和某一個宗教的一個橋樑,所以借用了散亂。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認清散亂的本質,而不能感情用事,一概加以否定。

“散亂”指的就是:選擇性思維的高頻活動狀態。也就是我們處於這種選擇性注意的一個高頻活動狀態,當我們正確認識了它的本質之後,就能夠利用它進行實證。因為根據條件論,一切浪花都是海水,浪花都含有海水的特徵,我們要從這些浪花中發現海水的這些要素、特徵,然後利用它證入如來藏狀態,證入禪定狀態。所以我們要充分地認識我們當前的這種狀態。

在當前這種散亂狀態,我們所處的這種思維狀態,根據“心物一體”基本原理,它是和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對應的,正因為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所以我們能夠體驗到身體的疾病,身體的各種的覺受。比如說,一方面有身體的空間感,也就是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第二是身體在感覺方面的一些覺受,比如疼痛、麻、癢、漲等等,這樣各種感受。 我們現在在身體方面的一切快樂和痛苦,統統都屬於宏觀物質狀態的覺受,也就是說,你現在走在大街上,你所能感覺到的身體的一切的覺受,統統都叫做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的覺受。

那麼在這種宏觀物質狀態激烈活動的情況下,我們是不容易體會到氣機狀態的,但這時候不等於氣機不存在,也就是氣這種微觀物質不存在。因為宏觀物質是由微觀物質生成的,微觀物質這時候是不可能不存在的,只不過我們的專注力現在側重於使用選擇性思維,也就是我們在專注地使用選擇性思維。我們走在大街上都是眼睛到處亂看,這表面看來他是在不斷地選擇、處於一個散亂狀態,但其實這是一種專注的狀態,只不過他是專注地使用選擇性思維的。也就是走在大街上,我們哪一個人不專注?每個人都有專注的能力,隨便有個事物,只要感興趣,然後就一下子就能夠長期地專注於那個事物。

也就是說我們平時走在大街上具有專注能力,只不過這種專注是對觀察對象的快速地移動,也就是說沒有哪一個觀察對象讓我們持久地專注,所以它是一種高頻的活動狀態,我們要瞭解這一點。

正是因為我們專注於這種宏觀物質現象,因此無法去體驗微觀物質現象,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我們才能夠體驗到微觀物質現象。

那麼在實證中,當我們由動進入靜的時候,在動態的情況下,我們使用的是選擇性思維,使用的是有意識思維。在靜態的情況下,我們使用的是潛意識,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能夠體驗到微觀物質。

從動向靜發展,它有一個轉化的過程,也就從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轉化的過程,有這樣一個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有一個交接的面,有任何二種相反的思維狀態,它們在發展的過程有一個交接的面,這個交接的面同時含有二種思維狀態特徵,因此它是不穩定的。

也就是說,向靜發展的時候,會經歷一個不穩定的靜到專注的靜這樣一個過程。不穩定的靜它帶有散亂的特徵,與這種散亂相對應的就是物質處於一種紊亂的狀態,也就是氣機這時候出現紊亂,是一種紊亂現象。也就是在靜中,首先它具有這種靜,正因為有靜,所以我們能體驗到氣機。但因為這種靜是不穩定的,正因為是不穩定的,所以此時的氣機是紊亂的。然後我們將進入穩定的靜,由於這時候有靜,所以能體驗到氣機,由於這種靜是穩定的,所以氣機是有序的,也就是他們是一一對應的。

那麼當我們證入了專注的靜,專注力比較強,這時候氣機就表現為凝聚狀態。當專注力不強,一般的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體驗到的氣機,它是一個氣流的狀態,它不是一個氣團的狀態。隨著專注力的增強,我們將體驗到氣團,這種氣團快速地向光團轉化,就轉化為光。轉化為光之後,就能夠突破身體的局限,突破物質之間的局限。 也就是我們地球上有這麼多的物質,每一個物質它們都有自己的微觀物質,微觀物質受每一個物質體的局限,但這些物質都是由光生成的,因此光相對於地球的任何物質來說都是自由的。我們只有證入光的狀態,才能獲得對地球上這些物質的一種自由,對物質體的自由,對身體的自由。也就是我們能夠自由的擺脫身體,就必須證入光這個狀態才可以。證入氣機狀態還不行,氣機狀態它是受局限的,受身體局限的,就像道家說的一句話,“始終在這個肉殼子裏面繞”,也就是在氣機裏面打轉,將無法擺脫身體的生死。當然這裏指的是身體的生死,用咱們的話說就是“無法獲得物質的自由”,用道家的話說就是“無法解決身體的生死”。

這個就是,我們要借助於氣機的活動現象,借助於微觀物質的形態學特徵,我們要通過它的形態學特徵的變化,然後一步一步調整思維,逐漸、逐漸證入欲界定和禪定,從而獲得物質方面的這種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物質層次的高低”是和“樂感”成正比的,伴隨著這個從低到高發展過程的逐步進行,樂感也將從低到高逐漸增強。也就是說在體驗微觀物質的變化過程中,在體驗氣機變化的過程中,你怎樣判斷你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樂感,在你證入較高狀態的時候,這種樂感明顯地增強。在這一點上,有的同志在身體氣機方面能夠達到一定層次,那麼你得到樂感就是不可思議的,氣機方面稍稍達到一定層次時候,這個樂感就是非常非常強,精力充沛、精神愉悅、身體飄飄欲仙,顏色方面也是非常美好的,總之來說它的各種表現都是非常吸引人的。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這種樂感如果明顯,也就是比之前有所提高,那說明你所證的層次有所提高。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以樂感作為你是否進步一個判斷的標準。

那麼在這個實證的過程中,得到這種樂感之後,你才能夠真正地法喜充滿,不再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拉走,你才能夠真正地去精進實證。真正的精進實證,並不是你下決心精進這叫精進,真正的精進是得到一種法喜,也就是說在實證中得到一種快樂,被這種快樂吸引,然後你才全力以赴地去實證,這才叫做真正的精進。

你強迫自己去實證,給自己下任務,今天我證多少時間,這一星期我要閉關、要精進,這些還只是助緣,還不是真正的精進。我們一定要瞭解,真正的精進是建立在樂感的基礎上,這樣的精進才算真正的精進。所以我們在實證中,一定要儘快地證入一定的層次,獲得實證的樂,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忘我地投入實證。當你得到了這種實證中的快樂之後,在生活中你將發現你是在應付生活的,你總想把生活中的事情應付過去,然後抓緊去實證,因為實證實在是太快樂了,它不是世間的這些事情能夠比擬的。

綜合認識微觀物質的各種特徵

微觀物質不僅具有“氣”這個形態學特徵,而且還有“溫度”和“光”感等其他特徵。在實證中,我們往往只選擇其中一個可操作性比較強的特徵進行觀察,選擇哪些特徵進行觀察呢?這取決於我們的實證的目的,取決於這些特徵各自的功能,為此我們要綜合認識微觀物質的各種特徵:

1. 氣機

第一個特徵就是氣機。“氣機”就是微觀質在這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學的特徵。氣機是身體中“有限自由物質”唯一具有的特徵,也就是它是局限於身體內的,其他高級自由物質沒有“氣機”這個特徵,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體驗身體、體驗氣機這個特徵,還有氣機的反應、你還有氣機的感覺,那麼你就無法擺脫身體的局限,你就是在體驗身體。咱們平時是用眼、耳、鼻、舌、身去感受外境事物的,你雖然在體驗微觀物質,沒有使用這個眼、耳、鼻、舌、身、意,但是氣機也是身體的,所以只要你在體驗氣機就是在使用身體,就局限於當前這種狀態。

所以我們要對氣機有所認識,我們僅僅只是借助氣機,不斷地提高層次,最終是要放棄這個工具的。也就是“氣機”只是我們在實證的初級階段所使用的一個工具,那麼“光”是我們到了另一個較高的層次所使用的一個工具,無論氣機和光它們都是工具,我們最終是要完全放棄它們的。

“氣機”的變化是非常微細、非常靈敏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這一點將來大家在實證中去體驗的時候,就會體驗得非常明顯,它一點點的變化你都會靈敏得感覺到,而氣機的變化和思維是嚴格的一一對應的,氣機方面一點點的異常,你就能夠馬上發現與之對應的思維方面的問題。所以借助氣機這個工具,我們能夠真正地完成對思維的調整,也就是我們能夠真正地實現破除習氣,要不然你想破除習氣,那個是不可能的,也就是不經歷實證你是絕不可能破除的。

比如:在氣機沿經絡運行的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變化,這其中哪怕是極其微小的變化,我們都能敏銳地捕捉到,這樣我們就可以借助調整氣機而調整思維狀態,有利於去除低級思維狀態各種不良的習慣。因此在實證中我們要選擇觀察“氣機”,借助“氣機”進行實證。

當我們瞭解這個原理之後,就不會過分地去追求氣機。有的人就把氣機當作一個很究竟的東西,始終在這個氣機上糾纏。因此我們要從理論上瞭解,氣機只是微觀物質在這個階段,也就是根本能量在這個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一個形態學的特徵,它是微觀物質的一個特徵,我們借助這個特徵,去完成對思維狀態的調整,從而證入了更高層次,所以它僅僅只是一個工具。

2. 溫度感覺

再一個我們要瞭解溫度的特徵。溫度方面的感覺主要是燥熱、熱、暖、酥暖和清涼這樣一系列的變化,這樣一個完整的變化過程。我們要對溫度這個特徵的形成要有所瞭解。也就是在思維衍生狀態,我們受執著心和柔軟心的雙重作用,也就向心力和離心力的雙重作用,這兩種力總是在互相鬥爭,此消彼長地發展,它們力量的變化,它們的互相作用就產生了這種溫度的變化。一定要解決溫度變化它的基礎原理是什麼?瞭解這一個之後,我們就知道溫度它該怎樣發展。

在“燥熱”的情況下,它表明離心力佔據主導位置,也就是執著心佔據主導位置,那麼這時候有意識思維還非常活躍,潛意識還沒有真正發揮主導作用,因此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燥熱。

那麼“熱”這種狀態相應來說,潛意識逐漸、逐漸能夠起到一定作用,二者逐漸進入勢均力敵的這種狀態了,所以就會出現熱,燥熱和熱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溫度方面有這種熱感的表現,另外一個就是這兩種熱在感覺上、覺受上都不是非常美好,尤其是燥熱,往往你感覺到非常地痛苦,那是因為還沒有完成有意識向潛意識的真正轉化。因為潛意識是很穩定的、很平靜的,因此不會出現這種波動性變化。

“暖”是相應比較穩定的變化,這種穩定主要是由潛意識決定的。當暖出現之後,表明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時候潛意識逐漸、逐漸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有意識開始退居次要位置。得到暖之後,我們有一個明顯的覺受就是樂坐,喜歡去打坐,不再想下座了。在這之前燥熱和熱,我們總是坐不下去的,還想停止實證。得到暖之後,我們就開始希望坐下去了,因為這時候潛意識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潛意識是一種很穩定的、很平靜的狀態,它不像有意識思維是一種波動狀態。在有意識思維的作用下,我們總是想處於運動中,有意識思維的最大特徵,也就是說執著心力的最大特徵就是一個波動性非常大,在它的主導作用下,我們總是處於運動狀態。也就是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有動與靜二種狀態,只要是在有意識思維的主導下,我們就一定處於運動的狀態。 所以得到暖之後,它表明我們這時候潛意識已經發揮主導作用。正是因為潛意識已經發揮主導作用,潛意識是一種靜,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因此這時候我們開始進入喜歡打坐的狀態,不願意去運動,不願意像一般人那樣去運動,而是希望在打坐的過程中去得到更高層次的這種休養生息。 再一個就是進入了“酥暖”。暖和酥暖的區別:一是在範圍上,暖往往是局部的,而酥暖它是一個整體包容性的。暖往往你還能體驗到宏觀物質方面的這種感覺,比如說得到暖之後,你有時候還能夠體驗到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只是這種感覺比較模糊,有時候你還能體驗到身體整體的感覺,這是得到暖,也就是說它沒有完全擺脫宏觀物質狀態的覺受,而宏觀物質狀態覺受是和有意識思維對應的,因此得到暖之後,雖然這時候潛意識已經發揮主導作用,但另一方面有意識思維並沒有完全退失,它還沒有咱們說的那種“退出歷史的舞臺”,還在發揮作用,因此這時候你能體驗到身體宏觀物質狀態方面的這些身體的輪廓感,身體還有一個輪廓感,如果你仔細去體驗的話,你還能很快地恢復一種感覺,就是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你還能很快地恢復。

那麼得到酥暖就不一樣了,酥暖是潛意識已經完全佔據主導位置,有意識思維僅僅發揮了一點點的作用,這時候選擇性思維並沒有完全被破除,它還是能夠偶爾發揮作用的,只不過這種作用很微弱,所以得到酥暖之後,由於有意識思維已經非常的微弱,基本不怎麼發揮作用了,所以這時候在宏觀物質方面的體驗是根本體驗不到的,也就是說你無法體驗到身體整體的輪廓感在哪里,你唯一只能感覺到一團暖洋洋的氣一樣包圍著你,非常美好,用一個酥字來形容,就是無法形容的這種美好,也就是它的美好感非常強,這是第一點,它有這種美好感;第二點就是喪失了身體宏觀物質狀態的這些覺受;再一個就是,這時候它畢竟還是一種暖,它之所以會有這種暖的覺受,那是因為有意識思維並沒有完全排除,也就是選擇性思維這種散亂心並沒有完全排除,它還能夠偶爾地發揮一定的作用。正是因為它的作用,所以離心力和向心力這兩種力還沒有完全停止搏鬥,這樣自然就會產生溫度方面的感覺。 那麼隨著我們實證的進一步發展,有意識思維將完全退失,也就是完全被伏下來了,選擇性思維被完全伏下來了,執著心被完全伏下來了,它不會發揮作用了,唯一的只剩下潛意識在發揮作用,我們將得到“清涼”。因為只剩下矛盾的其中一方,只剩下靜,只剩下潛意識這一方了,所以我們將得到清涼。證入清涼狀態之後,我們就進入了未到地定,向禪定發展的未到地定了。

這就是溫度感覺它的變化過程,我們要瞭解到溫度的形成,它的形成原理是什麼,通過它的形成原理,我們去掌握實證的流程,掌握實證的層次,引導實證一步一步發展。比如說,當你得到酥暖之後,你該怎樣處理?然後下一步該怎樣發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對溫度特徵有所瞭解、有所認識。

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暖”和“酥暖”都是和現在這種低級思維狀態對應的特徵,因此只要我們在體驗這些特徵,那麼我們就是在使用現在這種低級狀態,而無法脫離這種低級狀態,也就是說得到了暖和酥暖,毫無疑問它並不是一個非常高級的狀態。但是暖和酥暖它表明一點,我們已經能夠初步地掌握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也就是說在治療疾病方面,你至少要證到暖和酥暖,這樣才能夠對疾病進行一個很好的治療。在證入不了暖和酥暖的時候,是談不上在疾病方面有很好治療的。

3. 光感

再一個我們看“光”這個特徵“光感”。“光”有二個特徵:一是光明感;二是顏色。所以我們平時在實證中,比如說我們學淨土宗,觀《彌陀經》和《無量壽經》,有時候要觀青色青光,那麼觀這種顏色也是通過觀光進行實證的,也就是通過觀光進行實證,我們既可以觀光的顏色進行實證,也可以通過觀光感進行實證,二者統統都是通過光進行實證的,借助光這個特徵進行實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瞭解這一點。

借助光這個特徵實證,光在形態學上有“彌散的狀態”和“凝聚的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是可以應用的,只不過層次高低不一樣,你借助的是彌散的光去實證,那麼這個層次相應稍微低一點,比如說我們觀呼吸證到鼻端發白這個境界,這只是較低層次的光感。

“光”是一種高級自由物質,相對我們地球上的物質,相對我們身體來說它是真正的自由物質。我們在佛經上,都知道我們地球上的人都是光音天過來的,也就是說由光演變過來的,光比我們地球上的人高級,我們地球上的人指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光音天過來的,也就是由光演變過來的,我們一定要瞭解這一點,佛經告訴我們是由“光音天”過來的,那就是由光演變過來的,“光”相對於我們地球上的一切物質來說,它是自由的、它是高級的,它能夠生成我們地球上的物質。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光去實證。 我們怎樣通過光去進行實證?就是隨便拿一個物質體,隨便拿一個物質它都一定含有光這個特徵,因為它是由光生成的,光作為它的生成條件,一定會在物質中有所表現,要麼表現為它的顏色,要麼表現它的光明感,我們地球上任何一個物質都是有顏色的,那是因為它是由光生成的,那麼任何一個物質它都能夠反光或者發光,我們可以借助於光進行實證。所以,我們就借助於光這個特徵進行實證。

那麼怎樣借助光進行實證?這個在佛教的經典裏也非常得多,道家的經典裏也非常多,比如觀青色青光,借助顏色這些統統都是通過光去進行實證,還有直接就是借助於觀落日,觀太陽這種凝聚的光進行實證。因為太陽的光是一種凝聚的光,借助凝聚的光進行實證相應來說能夠證入一個相對較高的層次。那麼怎麼才能借助這些光進行實證?這個將來在實證的方法中還要去詳細地談。

光在演變的過程中呈現不同的狀態,在我們現在這個物質世界,光表現為彌散的狀態,在高級物質世界裏光表現為凝聚狀態,當然我們也能看到太陽光是凝聚的狀態,這說明我們有一定的專注力,但這個是不穩定的,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見到的主要都是彌散的光。在當前這種狀態,我們能夠同時見到凝聚光和彌散光,還是兩種思維功能同時存在的。

在高級物質世界,“光”表現為凝聚狀態,因此如果我們體驗和使用彌散狀態的“光”,我們將進入較為低級的物質世界。

這個將來大家在實證中,要涉及到開天眼,在實證中,當你的實證稍稍達到一定層次,你眼前就會發亮,這種亮就是一種彌散的光,這種彌散的光表明你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注力,但專注力不強,還是一個較低層次,通過這種彌散的光也能開天目,但你看到的都是較低的物質狀態,較低的天道,天道也分為一個一個層次,你看到較低的天道,最低級的天道是和我們人間的人基本是攪和在一起的,它比這個層次稍高一點。 舉例來說:你通過這種彌散的光去開天眼,那麼這時候,我們平時的人是生活在雲朵的下麵,天空有雲朵,在雲朵的下麵的,而你開天眼的時候,你可能看到雲朵以上的天空,我們平常人是在地面上去看這個太陽的,你在雲朵以上去看那個太陽,所以你看太陽的時候,你是看到黑色的天空上懸掛著一輪太陽,漆黑的夜空裏懸掛著一輪太陽;而地面上的人去看的時候,他是看到蔚藍的天空上有一輪太陽,這是他們的不同,也就你看到的只是一個低級的層次,低級的天道,因為你借助彌散的光證入這個狀態的。如果你是借助凝聚的光證入,那麼你將看到,非常美好的,更高層次的天到的境界,天人的境界,所以這個是有所不同,它們之所以不同,那是因為你借助的工具有問題,你借助這個光是分為不同層次的,借助它不同層次去證入的。

如果我們體驗和使用凝聚狀態的“光”,我們將進入較為高級的物質世界,體驗和使用高級自由物質。在這裏需要注意,“有限自由物質”雖然比我們平時所使用的宏觀物質狀態較為高級,但畢竟也屬於和“相續性思維狀態”對應的物質,也就是氣機,氣機是和相續性思維對應的物質,因此從根本上說它仍然屬於低級物質,屬於從宏觀物質狀態向高級物質狀態過渡的一個物質狀態。這就是氣機這個狀態,氣機這個狀態還是一個很低的層次的,所以說練氣功的人,也不能在這個地方太執著,因為它畢竟是一個低級層次。

在我們現在這種低級狀態,“光”感是彌散的,是不明顯的,是不具有吸引力的。但在實證中,光感會越來越強,尤其是當“凝聚的光團”出現後,光感會變得非常明顯,我們將會馬上對之形成高度專注,這樣就能快速跳過現在這個階段,因此對“光”感的體驗非常有利於實證的跳躍性發展。但這裏還有一點就是,光是能夠破壞你所處的那個靜的,也就是在專注力沒有真正形成、沒有真正穩定的時候,你馬上去觀光,反而是對實證是不利的,它容易破壞靜。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是借助氣機,先把這個專注力逐漸培養起,當專注力非常強的時候,光感自然形成,那麼這時候不容易破除前面的境界,這就是大家有時候在實證中,有的人也是眼前能出現這種白光,但是你直接去觀這個光的話很快就退失了、喪失了,這就是因為光能破除靜,你的靜非常地脆弱,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也就是沒有借助於氣機這種狀態,一步一步地提高,所以光感破壞了靜。

把“氣機”,“溫度感覺”、“光感”做一個比較:也就是說微觀物質具有氣機、溫度的感覺和光感這三大特徵。這三個特徵我們該怎樣應用?物質的不同特徵它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們應該怎樣應用這些特徵進行實證?這是有我們實目的決定的。

微觀物質的這三個特徵都能引導我們向更高狀態發展,但“氣機”的變化非常微細,能夠細分為層次不同的很多狀態,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氣機”破除各種習慣、習氣,逐步提高思維狀態,逐步掌握不同層次、不同狀態、不同功能的微觀物質。這就是氣機的特徵。溫度就不一樣了,它是一個跳躍性的發展。 比如說我們感到了燥熱,然後到暖,暖還要會到酥暖,也就是它的跳躍的跨度非常大。而氣機是不一樣的,將來大家證入氣機狀態之後,就會體驗得到,如果你想通過氣機這個層次去證的話,那麼它在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非常地微細,變化層次非常地多,因為心物是一體的,通過氣機的微細變化,我們能夠發現思維方面的很多很多問題,能夠逐一地破除,這樣通過氣機進行實證,我們所得到的層次將是非常穩定的。

通過溫度“暖”去實證,你的實證往往是進進退退的,今天得到暖,明天一下子又掉下來了,過兩天得到酥暖了,隔幾天又什麼都沒有了,就是這樣不穩定的。但氣機不一樣,氣機它是非常微細的,我們借助氣機能夠準確地、把思維方面很多微細的那些習慣、習氣等等都把它破除,因此它是非常非常穩定的。這就是你想穩定地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穩定地進入欲界定,那就必須借助氣機。 但是暖它有個好處是什麼?暖是跳躍性發展,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跳過身體,你現在是為了入禪定的,你不在於這個欲界定,那麼你就可以借助暖,沒必要借助氣機,因為暖有個好處是什麼?它是跳躍性發展,得到暖之後,身體整體的宏觀覺受將基本就消失了,這時候就直接觀身體外的觀察點,然後能夠快速地跳過身體,然後證入禪定中。

這就是這兩個特徵,暖和酥暖它們的應用,各有各的優勢,看你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想穩定地證入欲界定,你就要借助氣機,氣機能讓你穩定地住於欲界定,也就是說氣機這個東西,你稍稍證入這種狀態,你能夠快速地開天目,能夠快速地證入欲界定狀態,從低級的欲界定一步一步向高級的欲界定發展,這就是氣機有這樣一個好處。

所以你看,無論是道家和佛家在閉關中出現的各種神通,這些神通無一不是,只要它的神通比較穩定的,統統都是借助氣機這個狀態去實現的,如果不是借助氣機這種狀態實現的,那麼那種神通是不很穩定的,容易退失,所以這個也是,比如藏傳佛教,道家等等,在這方面,有很多這方面的表述,大家可以瞭解一下,過去人在閉關中出現的一些現象,這個也可以瞭解一下,都是從這個方面去證的。

證入禪定的時候,反而是對這些物質方面,氣機啊,這些暖啊,尤其是氣機,氣機的感覺,這個完全是跳過去的,因為氣機是身體的反應。所以就是當你證入禪定的時候,你經常證入禪定,你反而是體驗不到氣機的,這個將來大家體驗一下。只要你是經常證入禪定的,因為它是在思維的角度走,所以反而氣機是體驗不到的。

由於氣機比光更低了一個層次,也就是氣機是光生成的,那麼通過氣機實證,其實就是通過光進行實證。因此只要你是通過氣機實證的,你將進入欲界定,你不可能進入禪定,你想進入禪定還必須另外想辦法。所以這個我們也需要瞭解,也就是只要你是通過氣機實證的,你將進入欲界定,欲界定就是光,欲界定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光,沒有光就不叫欲界定,所以我們要瞭解這一點。而氣機是光生成的,所以通過氣機實證就是通過光實證。這就相當於我們通過那個顏色實證一樣,有時候我們觀極樂世界青色青光,通過這個顏色進行實證,顏色也是光,所以通過顏色實證也同樣是進入欲界定的。所以我們要瞭解,你借助那個物質它是哪一個層次的,你將證入那個層次。

broken image


這個圖用了幾個刻度來顯示它們跳躍性的發展,比如說那個暖、溫度的感覺,它那個刻度中間的間隔非常大,說明它是可以跳躍性的發展。而氣機就是刻度非常小,它的發展非常地微細,能夠細分細緻化,紊亂的氣機比如氣痞,有序的運動,然後進入有限的自由物質,就是氣團的這個狀態,有限自由物質指的就是氣團,氣團的狀態。前面的氣機紊亂狀態和那個氣機有序狀態它全部都是氣流,這個在形態學上要瞭解,有序運動和氣機紊亂狀態的氣痞,它們在形態學上全部都是氣流,是一條氣流一樣的感覺,而到有限自由物質的時候,身體內的物質的最高的狀態就是有限自由物質,就是氣團,它開始表現為一個微小的氣團。然後是光感,光感就是由彌散的光慢慢地向凝聚的光發展的,光感的跳躍性更大,但是光感在低級狀態你是很難發現的,除非你先天的稟賦確實是很高的,一般情況下你是不容易直接發現的,它必須實證到一定層次才可以。

這個圖用了幾個刻度來顯示它們跳躍性的發展,比如說那個暖、溫度的感覺,它那個刻度中間的間隔非常大,說明它是可以跳躍性的發展。而氣機就是刻度非常小,它的發展非常地微細,能夠細分細緻化,紊亂的氣機比如氣痞,有序的運動,然後進入有限的自由物質,就是氣團的這個狀態,有限自由物質指的就是氣團,氣團的狀態。前面的氣機紊亂狀態和那個氣機有序狀態它全部都是氣流,這個在形態學上要瞭解,有序運動和氣機紊亂狀態的氣痞,它們在形態學上全部都是氣流,是一條氣流一樣的感覺,而到有限自由物質的時候,身體內的物質的最高的狀態就是有限自由物質,就是氣團,它開始表現為一個微小的氣團。然後是光感,光感就是由彌散的光慢慢地向凝聚的光發展的,光感的跳躍性更大,但是光感在低級狀態你是很難發現的,除非你先天的稟賦確實是很高的,一般情況下你是不容易直接發現的,它必須實證到一定層次才可以。

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只有“氣機”能夠細分為很多層次、很多狀態,而“溫度感覺”和“光感”是無法像“氣機”的發展那樣進行細分的,其中尤其是“光感”更是無法細分,因此當我們在“溫度感覺”和“光感”方面有了明顯變化的時候,相應地在“氣機”方面就會跳過好幾個層次,因此“氣機”有利於對微觀物質進行準確把握,而“溫度感覺”和“光感”有利於跳躍性的發展,其中在“溫度感覺”方面,在“清涼”形成之前的跳躍性發展都是在體內進行的,也就是說在“清涼”之前,你能感覺到燥熱、熱、暖、酥暖這些溫度的反應,這幾個層次全部都是在體內進行。也就是說你有這種感覺的時候,說明你還沒有擺脫身體的束縛,身體對你還能夠產生直接的影響。當你得到清涼之後,那就完全擺脫身體的束縛了。所以我們將來大家證入禪定,初禪之前有個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這個地方你將得到清涼。這種清涼並不是說你在睡覺之前入靜的時候,你也能夠感覺到清涼,那個錯的很遠,那個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的。

這個清涼它有幾個特徵:

第一特徵就是很明顯的涼爽,就是涼的感覺,但這個涼又不能用一般的那種涼來形容,這個沒法形容;

再一個就是“樂感”,第二個特徵就是“樂”,這個樂是不可思議的“樂”。平時你得到那種靜之後,你也感覺到身心清涼,也很美好,但那個只能說是一般的美好,還不能用這個“樂”來形容,因為這個“樂”是不可思議的,這是第二大特徵是“樂”;

第三就是輕靈,你會感覺到不可思議的輕靈,怎麼形容?這個也是沒法形容的,這個只能去體會了,這個將來你只能實證到這個地方去體會了。 就這幾個特徵:“輕靈”、高度的“樂感”和這種“清涼”。這個現在怎麼形容都不行,這個將來大家去實證吧,實證到這個地方很簡單的咱們剛才說的這幾個特徵你一下子就能體會得到了。

在“清涼”形成之前的跳躍性發展都是在體內進行的,都是在身體微觀物質方面的跳躍性發展;而光感則極有利於向高級物質狀態跳躍性發展。也就是證入光,得到光這個狀態之後,你將快速地擺脫身體,向更高層次發展。也就是一旦證入光,你就得到天人的特徵了,因為天人就是以光作為基礎的,證入光之後,你將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時候就會跳躍性地發展。

由此可見在使用不同物質特徵進行實證的時候,根據實證目的進行選擇:如果我們希望把握身體的微觀物質演變過程,也就這時候你是治療疾病的,你側重於現在去治療這個疾病,想讓這種結果穩定下來,那麼我們就要體驗和掌握氣機的發展過程和演變過程規律。

當然你要是直接入禪定去治療這個疾病也可以,但那個從禪定退下來之後,這個疾病還會顯著地恢復,它需要一個過程,要經常進入禪定,然後身體自然地恢復,因為什麼?因為禪定是繞過身體的,是通過暖,證入“暖”這種狀態之後,身體覺受模糊之後,然後觀身體外的這種觀察點或者觀心,然後就直接跳過了身體。而觀“氣機”是不一樣的,觀氣機是直接調整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也就是它是直接解決身體的,也就是通過氣機去治療這個疾病相對要穩定得多,這是二者的不同,有這點不同。

如果我們希望通過破除身體宏觀物質狀態,希望體內微觀物質能夠跳躍性發展,我們就要體驗“溫度感覺”。也就是你想快速地跳過身體這一關,不願意再在身體裏繞,因為你要是觀氣機的話,能在身體上繞很長很長時間,這不是一個月二個月能解決的,你想一個月入禪定,那你就必須繞過身體這一關,只能觀暖而不能觀氣機,如果你觀氣機的話,你一個月是絕不可能入禪定的,這就是溫度它有這樣的好處,它能夠跳躍性地發展。

那麼光感就更是這樣了,但是光是不容易掌握的,因為我們的實證剛開始都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的,光容易破壞靜,所以這個是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

在實際操作中,不同人對不同特徵在操作上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我們要根據個體敏感性靈活選擇不同的實證道路。也就是說我們的實證,你先確定一個實證目的,第二再確定你實證的敏感性,也就可操作性,由這兩點來決定,你應該是使用微觀物質哪個特徵去實證,借助它的哪個特徵去實證,但總體來說,對光感的體驗,操作難度比較大,要瞭解為什麼它難度比較大,就因為光能破壞靜,專注能破壞靜。

我們總覺得實證難得不得了,這個入禪定太難,那就是這中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專注能夠破壞靜”,光和專注是對應的。很多人在剛開始入禪定的時候,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快速地專注,但事實根本就不是這樣去實證的,你的實證是違背客觀規律的。因為我們的實證必須建立在靜的基礎上,而專注能夠破壞靜。但是大家在實證中基本都是這樣錯誤地去進行的。 你想一下,全國那麼多的道場都在辦禪修班,短期閉關,7天去禪修的,幾乎所有地方統統都是告訴你,一上來你就要去專注的去觀,但是從禪定的發展歷史來看,咱們說這是一門學科,它有一個發展的歷史,從它的發展歷史來說,根本就不是這樣的,世界上第一個實證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剛開始就是專注的,他就是在休息中、在靜中這樣去實證,在靜中逐漸、逐漸培養起專注力,然後就成功了,就輕鬆地成功了,而絕不可能是一上來就專注,他根本就不知道這回事,如果他一上來就這樣專注的話,那麼馬上就打破他的靜,他絕不可能成功。

大家去設想一下,我們現在是有專注的,你的專注是一種有意識專注。如果你剛開始直接去專注的話,你的專注一定是有意識專注的,是有意識思維,你將無法完成有意識思維向潛意識思維轉化。而禪定是一種潛意識的專注,它必須達到潛意識的穩定,然後逐漸發展為專注才能進入禪定。

所以大家剛開始的實證,在很多地方參加禪修班的時候,可以說雖然也很精進,但這種精進都是在瞎折騰的,說的毫不客氣就是瞎折騰的。這麼多地方辦禪修班,它的成功率有多高?一百個人去參加禪修的,大概只有那一兩個人能入禪定吧,有那一兩個人能入禪定就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失敗率這樣高?那就是因為它違背科學規律的,違背客觀規律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理論上瞭解,一定要瞭解我們的實證必須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在這種靜的基礎上,在這種潛意識的基礎上,慢慢、慢慢地形成專注,這樣才能形成潛意識專注,一定要瞭解我們的禪定是一種潛意識專注,而不是有意識專注。

你剛開始去實證,你用的專注統統都是有意識專注,是根本就違背禪定的,是絕不可能那樣去證入禪定的,它需要一步一步的發展。所以我們說過,你先通過打瞌睡,先讓潛意識進入穩定的狀態,先完成有意識向潛意識轉化,完成有意識像潛意識轉化之後,再完成潛意識的深化,也就是說形成潛意識專注。

那麼在這裏我們就要瞭解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它的幾個特徵:第一就是睡眠,我們要瞭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就是睡眠、催眠和實證,咱們說的禪定啊,練禪定啊、欲界定啊等等這些,它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睡眠:是完全不去反應外界的事物,它就是對外界事物完全地拋棄,它採用的是拋棄的方法,就是完全地注重內在的這種休息狀態、睡眠狀態;

催眠:是側重於內在的這種狀態,然後對外界的事物是一種似有似無,若即若離的這種體驗、留意,它用的是一種普遍性留意,也就是說僅僅只是留意就行,不在這個專注力上下功夫,它不側重外界的事物,它是側重於內在這種境界,所以它對那個催眠師的暗示僅僅保持一種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這種體驗,這是催眠;

禪定是什麼?禪定是先完成內在的這種境界,就是內在的潛意識的穩定性,然後逐漸、逐漸培養對外境事物的專注,比如說你觀察樹葉的飄落,或者你觀心,觀心無非是以念頭為所緣,觀樹葉的飄落是以樹葉作為所緣,只是觀察對象不一樣,僅此而已,但它們本質都是對外界的事物培養起高度的專注,但這種專注一定是建立在潛意識基礎上的,而不是你一上來就有意識地專注,那個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必須先達到潛意識的穩定,通過這種內在的這種體驗,靜啊、半催眠的狀態啊,或者是打瞌睡的狀態啊,因為這三種狀態都是潛意識非常穩定的狀態,當潛意識達到穩定之後,逐漸、逐漸培養起專注,這個專注力越來越強,這樣就進入禪定中了,它就是這樣簡單的。

如果你對外界事物的專注,你是側重於這個事物的光的特徵,或者是顏色的特徵等等,側重於整體或者觀整體,那麼你側重於它的這幾個特徵的話,你將進入欲界定;如果你側重於物質的微觀,比如說樹葉的微觀的脈絡,或者這個樹葉漂落的這個運動的微觀過程的話,你將證入禪定。也就是說你對觀察對象的觀察的側重點不一樣,你將證入不同的狀態。禪定就是這樣形成的。

而一般人平時社會上我們在大街上走的時候,你是拋離了內在的這種境界,也就是你不再體驗這種內在的境界,不體驗內在的靜啊、睡眠啊、打瞌睡啊等等,你不體驗內在的境界,你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外在的境界,這樣就形成了一般人的狀態。所以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都是這樣的,一直追逐著外物,跟著外物去奔走,側重於外物,這樣就形成一般的狀態。

所以我們要瞭解這幾種狀態它們之間的聯繫和區別是什麼,這樣才能夠準確無誤地去實證,才能夠高效地實證。所以我們下去之後,你閉上眼去想一下,這幾種狀態,因為這幾種狀態大家都有,大家都會的,在大街上你什麼樣的狀態?睡眠的時候你什麼樣的狀態?在似睡非睡的半催眠狀態,也就是對外界事物有所留意,但不側重外界事物,這種狀態又是什麼樣的狀態?等等對這幾種狀態瞭解之後,你的實證就會很準確地進行,你就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我們的實證是基於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因此我們必須對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要有所瞭解,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去高效地實證,而不是永遠地局限於那種經驗主義,如果你始終局限於經驗主義,你這一生真的是有可能白過了。因為什麼?它總是進進退退的,經驗主義都是這樣的,進進退退的,除非你是一個專業化的實證,你得到一個禪定了,你就這樣天天這樣坐,天天這樣坐,經常的住於禪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