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虛空的生成
清凉月
實光與虛空也是我們必須去瞭解的。因為我們在無論是佛教的經典還是道教的經典裏面,在很多地方都是通過光與虛空進行實證的。
“光”與“虛空”的生成
就“空和光”的生成關係而言,是先有“空”後有“光”的,當然這裏的空指的是虛空的心境,是“空”的一個觀念。這是一個過程咱們下麵還要談。而不是說你現在見到的這個天空,你現在見到的這個天空它是和光同步的,它們是同步的。咱們說的光的生成過程是先住於一種“空”的觀念,因為什麼?在高級的禪定中,一個核心的任務就是要破除念頭,怎樣解決那個隔一會出現的念頭?雖然念頭之間也有距離,念頭有一個無念的狀態,但是隔一段時間這個念頭還會出現,這時候怎樣破壞這些念頭,你會採用很多的觀念去破。比如說無想、無我、空等等,用這些觀念去破的。所以剛開始“空”是一個觀念,是其中一個狀態,一個觀念。
“空”這種觀念,我們從禪定中退失,大家將來從禪定中退失的時候會經歷一個階段,那就是你感覺到這個心很深邃,也就是深邃的心境,也就是心空洞洞的、很深邃的心境。從如來藏出來也是這樣的,從如來藏出來是先經過這個階段的,深邃的心境,因為深邃的心境它是一個過渡的狀態,是一個欲界定狀態,深邃的心境是欲界定向禪定過渡,屬於一個禪定較低的狀態,也就是說從高級禪定往下退的時候,你要經歷這個深邃的心境。
深邃的心境它就是,我們大家現在看這個天空的時候,到秋天秋高氣爽了,你看這個蔚藍的天空,你會感覺到好深啊,這個天好廣大,很深邃的。假如這個天空沒有個深邃特徵,不是由這種深邃境界生成的,你去看天空的時候絕不會體驗到深邃。就像我們走到懸崖邊,向下一看,嚇得提心吊膽,如果你的思維狀態中根本就沒有深邃生成過程,沒有深邃這個特徵,沒有這個提心吊膽的本來具有的能力,也就是先天具備的條件,那麼你即使站在懸崖邊,你就絕不會感到提心吊膽,你一點都不會感到提心吊膽,你會大膽地在懸崖邊向前走。所以正是因為我們是從那種深邃的狀態生成的,從那種狀態演變而來的,因此我們走在懸崖邊你才會感覺到提心吊膽、很深邃。當然你看天空的時候你也有這種深邃感,這種深邃感是喚起了你先天的那種特徵,是先天從那個地方生成,那個地方本地的風光,喚起了這樣一個特徵。
所以,天空它具有的特徵就是,我們可以看得到:
第一個是深邃;
第二個特徵就是光感,光明感,我們看天的時候天是光明的,不是夜裏的,光明的;
第三個特徵就是顏色,光色。
也就是三大特徵,深邃的心境是最先形成的,而後面的光感和光色都是建立在光的基礎上的,它是後來生成的。所以是深邃的心境這種空的觀念、空的心境、深邃的心境形成之後,慢慢地隨著執著心力增強,從禪定向下退的時候,執著心力越來越強,隨著執著心裏的增強,就開始產生光。
光的出現表明一點,就是選擇性思維開始明顯地發生作用,也就是執著心力明顯增強。所以你不要認為你在實證中證入了光的狀態了,然後好像就不得了,以為看到天道境界就成功了,這個根本就不是的。因為它屬於執著心力比較強的一種表現,一切物質都建立在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基礎上,是選擇性思維在發生作用,所以它是不穩定的,執著心力是波動非常大的。
所以在道家裏面,你就是證入了意生身,證入了出陽神,也就見到了光團,證入光團這個狀態了,你還必須完成最後一步,就是還虛的過程,那個還虛就是證入這種深邃的心境,就是達到這種更高的層次,要不然的話出陽神的這個階段是很容易退失的,輕而易舉就退失了。
所以就是,在這裏我們要從理論上瞭解,光的生成它是一個較低的層次,它建立的基礎就是選擇性思維,它是物質的一種現象,一切物質都建立在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基礎上,是選擇性思維的一種表現,是執著心力的一種表現,因為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力發展到一定狀態才產生的一個思維功能,執著心力是波動性非常大的,因此一切光的境界都是波動非常大的,都是不穩定的,你覺得你證入的那個光的狀態轉瞬即逝了這很正常,因為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我們要想使那種光的狀態能夠很穩定,那你就必須達到它的那個更高的層次,就是那穩定的深邃的心境,就是禪定的境界,到了那種狀態之後,你再得到這種光的話,就比較穩定了,因為什麼?光是由它生成的,你當了它的主人,而不是當了它的客人。 住於“思維內容”就是住於“思維衍生狀態”, “思維衍生狀態”分為高低不同很多層次,在“思維衍生狀態”的最高狀態是只有觀念而沒有物質,這時候我們要瞭解,這裏的沒物質是不見物質的現象,也就是不見物質的形態學的特徵。也就是在那個高級的禪定中,你是看不到任何物質的形態學特徵的,因為物質的形態學特徵是建立在執著心基礎上的,是執著心的波動非常大所形成的,就像我們看那個地面一樣,那個地面它坑坑窪窪,一會高、一會低,一個山包、一個山包,它表明一點,就是執著心非常大,與這個世界相應的執著心都是非常大的。
我們看那個樹、石頭等等這些境界,它都是坑坑窪窪的,這個樹也是,上面的樹枝或者是樹皮,它都是坑坑窪窪的,它都是和較強的執著心對應的。執著心是波動性非常大的,像那一鍋開水一樣,撲撲騰騰的,就這樣開水燒開了,執著心非常強。正是因為執著心強,所以在物質上就表現為這樣的懸崖峭壁啊等等。
那麼當你證入更高層次的時候,物質的境界就會變得波瀾不驚的,也就是非常平坦,像極樂世界一樣,地是非常平的。當你再向上證的時候,那麼一切物質的境界將不再存在,而你將只能感覺到一種思維的狀態。因為所有的物質都是和較強的執著心對應的,所以能夠見到很好的物質境界,雖然這個境界非常美好,天人的境界非常美好,但你要告訴自己,這個還是較低層次的,說明這時候執著心還是相對來說比較強的。
將來大家從欲界定向下證的時候,因為你得開天眼嘛,將來你會看到這個物質是怎樣演變的,咱們以前舉過例子,比如你看到一個很平坦的平原,這是在較高的狀態,欲界定狀態向下發展,向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退失、逐漸退失,你將發現這個平原,前面這個很平坦的土地,它慢慢、慢慢地開始發生褶皺,打褶了,打褶之後,就出現了懸崖,這個坡度有緩慢,慢慢、慢慢地變得越來越陡,變成了懸崖。所以你從低級向上證的時候,你會看到這些原來的懸崖這些東西,它慢慢、慢慢都是一個平原,它沒有這樣的懸崖,所以你就在那個平原上走。你在平原上走,但是世間的人他是在這個狀態去看的,所以他看到你,覺得你這個人非常奇怪,你這個人竟然到那個懸崖邊了也不停下來,還一直向前走,結果在空中行走,他覺得非常地奇怪,你在空中行走。但對於你來說,你面前根本沒這個懸崖,你始終是在地上走的,所以你在空中並不是這樣飛,而是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在前邊走的,所以這個就是,所有的物質境界,其實都是一種幻覺,它都是執著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
我們要解決這個物質的演變過程,要瞭解心物是一體的,物質的複雜的表現,其實是和你的思維嚴格對應的。通過物質現象你將判斷自己思維現象,這樣來說有個好處是什麼?你不再被路途的風光所吸引,也就是說,你不再因為看到天界的境界啊這些好的境界,被它所吸引,而能夠從理論上瞭解,它是和較低層次相對應的。只要你有了這樣的觀念,潛意識就會發揮作用,因為在欲界定和禪定都是潛意識在主導的,潛意識只要能夠得到這種暗示,它就自然會向前運作,這樣你就不會被路途的風光吸引而裹步不前。所以有時候我們雖然說是不被路途所吸引,但這個還必須建立在瞭解原理的基礎上才行。
隨著思維狀態的不斷發展,“空”這種觀念逐漸演變為“空”的體驗、“空”的感覺,也就“空”的心境,就是深邃的心境。
此時我們將有一種“空洞洞”的“深、細、懸”的心理感覺,也就是從高級禪定和從如來藏狀態下來,往我們這種狀態發展的時候,你將經歷一個過程,那就是“空洞洞”的“深、細、懸”的那種心理感覺。
它有這幾大特徵:第一是“深”,就是心很深邃;第二就是“細”,細它代表著專注了,非常地微細;第三就是“懸”,這個心是“懸”著的一樣,大悲心的一種表現“懸”的一樣。
所以是“深、細、懸”的心理特徵,那麼“空”就是由這種特徵演變下來的。你從這種特徵再逐漸、逐漸往下退,在退失的過程中,逐漸、逐漸就進入了這種光的境界,開始看得到各種的物質,也就是進入物質的境界了。
所以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光這種境界都是從這種深邃的心境發展來的,正是因為它是從深邃的心境發展而來的,我們知道了來時的路,那麼回去的路自然也就明白了。所以在道家裏面就是你得了陽神之後,還要再向上發展,這就是回去的路就這樣走的。
“思維衍生狀態”建立在“執著心力”基礎之上,並隨著“執著心力”的逐漸加重而不斷向低層次演變。心物是一體的,“能量”也同時向低層次演變,向有形可見的物質狀態演變,“光”正是在這個演變過程中產生的。“光”是“根本能量”進入衍生狀態之後,並繼續發展一段時間後才產生的,並不是馬上就產生的。具體來說就是發展到選擇性思維形成之後,也就是說,發展到觀察與被觀察關係形成之後才產生的,因為一切物質都是觀察與被觀察關係的描述。所以我們說光並不是馬上就產生的,並不是說一直都有,其實進入我們後來這種狀態才有。在高級的禪定中是你只能夠住於思維的狀態,而體驗不到這種物質的境界。
在剛進入衍生狀態並沒有我們當前這些有形可見的物質,那時候我們只能體驗到思維衍生狀態高級狀態的心理活動。
“可見的虛空”與“光”是同時同步生成的,並將和“光”一道進一步演變為我們現在這種有顏色的虛空,演變為有物質飛行於其間的虛空。
也就是我們證入了光,剛開始的光,它不是這樣顏色駁雜的。光之所以演變為各種顏色,那是因為選擇性思維越來越強,就像咱們說的有側重點一樣,有所選擇、有所偏離、有所愛好,這樣它將側重於某種顏色,顏色才逐漸形成,也就是說將來大家證入光團,一切有顏色的光團都是較為低級的。你將會證入另一種無顏色的光團,當然那種光團你不能說它是完全的白色,白色是沒法形容的,它是一種比較潔淨的顏色。
這個大家將來尤其是從如來藏狀態出來之後,在這個過程中,你將很容易證入這種狀態。如果你是從低級狀態向上證的時候,你很難證入這種光團的狀態。這種光就是潔淨的,不是什麼咱們說的紅色光團啊、黃色光團啊、有顏色的光團啊,它不側重於顏色。它為什麼在顏色方面沒有這樣的表現?那是因為從如來藏狀態出來之後,那個心境特別地深邃,選擇性思維它是很難發揮這樣的作用的,因此你所見到的那個光團它就是真正的光珠。
將來大家證入一定的狀態,然後將來你見觀音菩薩頭後面的這個光團,大的光團,它同樣也是這種白熾的光一樣,不是咱們說的這種彩色的這樣的光,這個大家瞭解一下,這個將去來證的時候,見到之後直接就明白了。如果你要用一個白色去形容的話,那個白色它好像就是我們看到那個牆壁的白色一樣,但它那個光又不是牆壁的白色,和這個有一定的區別。這個簡單瞭解一下,這些東西不需要掌握的,這個將來證到這個地方一下子就明白了。
“可見的虛空”與“光”是同時同步生成的,也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這個天空,這種可見的光和天空的顏色,你看到蔚藍色的天空,這種天空它是和那個光是同步生成的,同時同步形成。
並將和“光”一道進一步演變為我們現在這種有顏色的虛空,演變為有物質飛行於其間的虛空。也就當虛空開始產生物質,有小鳥在空中飛的時候,它層次又低了。
所以我們要實證,又要返回去,咱們以前說的就是你先觀虛空,然後再觀虛空中有個小鳥就這樣飛,依靠小鳥作為工具,就像咱們剛才說的觀氣機和光一樣,氣機和光也是工具,和樹葉一樣都是工具,在這裏我們就以小鳥作為工具,小鳥在空中飛,逐漸、逐漸飛遠,慢慢、慢慢地消失於虛空,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慢慢地形成專注,如果這時候專注還沒有培養成,那就讓這個小鳥再飛回來,因為你對有形象的物質比較專注,因為咱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在選擇性思維作用下,在執著心的作用下,有形象的事物你容易形成專注,所以咱們就選擇有形象的事物,選擇一個小鳥,這樣去觀,這樣去觀之後,慢慢、慢慢地你就能夠形成專注,因為有意識思維是對這種有形象的事物很容易專注地的,通過觀小鳥你不斷地誘導、不斷地誘導,慢慢、慢慢地就形成了專注,專注力形成之後,讓這個小鳥最終融入虛空,在虛空消失,在虛空消失之後,這時候你的專注力非常強,證入了這種思維狀態了,也就是潛意識專注,就是禪定的狀態、欲界定的狀態了,那麼這時候自然你就會和虛空融為一體,證入虛空的狀態,安住於虛空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瞭解,當前這種思維它的特徵是什麼?然後借助它的特徵進行的誘導,一步一步地返回去。
下麵我們看這個圖,通過下圖,我們可以直觀地瞭解“光”與“虛空”的生成過程:

也就是剛開始是“空”的觀念,這就是高級禪定中,我們一定要瞭解高級禪定是幹什麼的,你不要把禪定看得是很神秘的,一點都不神秘,在禪定中那個“念頭”雖然拉開了距離,會出現“無念”的這種狀態,但它因為執著心力沒有完全消失,所以念頭還會“自動”出現,一定要瞭解在這裏的念頭指的是自動出現的念頭,這個念頭還會自動出現。
這種自動出現的念頭,它是和執著心力配套的,只要有執著心力存在,這種自動出現的念頭就絕不可能消失,它會隔一段時間還會出。它的出現表面執著心力又開始進入活躍狀態了,它將引導你向下退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念頭出現之後,你立刻就能感覺到退失的力量。所以在禪定中我們都是非常敏感的,在禪定中都是憑直觀去辦事的。
隨著念頭出現之後,馬上就能感覺到退失的力量,這時候你會立即想辦法去解決。這時候你觀“空”、觀“無我”,你會自然而然地想辦法的,而且你想出的辦法一定能夠準確無誤地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在禪定中就是這樣的,它是靠直觀辦事的,它不是說是我們現在的這種邏輯思維,你是在幾種可能性上選擇,我用這個方法行不行啊,或者這個現象出現了,你發現一個現象,這個現象是什麼原因?分析原因之後,我該用什麼方法?我選擇這個方法對不對啊?是不是能成功?你就這樣實驗啊、瞎碰。禪定中不是這樣的,禪定中這個現象出現之後、問題出現之後,立刻就能知道它的原因,然後想出的方法是自動的,是立刻就能準確無誤地解決。
所以禪定雖然能夠退失,但是你能夠返回去,有能力返回去。所以禪定就是這樣的,相對來說比欲界定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力。欲界定是不行的,欲界定因為它屬於一個物質的境界,一切物質都建立在選擇性思維的基礎上,而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形成的一種思維功能,因此欲界定是處於執著心力的強有力的作用下,所以欲界定都是不穩定的,一般的欲界天都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喪失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這一點,要瞭解剛開始就是一個“空”的觀念,也就是用“空”的這種觀念去破那一個“念頭”的。那麼“空”的觀念就是禪定的境界,從禪定的境界慢慢地開始向下你要回來,要開始進入我們一般人的狀態,這時候你要經歷“空”的感覺,也就是深邃的心境,經過這個階段,深邃的心境。經過深邃的心境之後,慢慢地就產生光,光和可見虛空同時形成。光和可見虛空同時形成之後,然後就出現了各種的物質。我們說光音天嘛,釋迦牟尼說我們都是從光音天來的,因為我們都是從光生成的,也就要瞭解經典說這話,究竟什麼意思。
下麵咱們看,從“空”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空”是貫穿“思維衍生狀態”所有層次的,而“光”卻是“空”發展到某一階段,具體來說是發展到“可見的虛空”這個階段才出現的,因為“空”之所以演變成“可見的虛空”,那是因為有了“光”,這時候我們對“空”的體驗其實已經變為對“光”的體驗。雖然我們在體驗“虛空”的,看這個天空的,其實都是體驗“光”的。
氣與物質
“光”與“虛空”進一步發展就產生了“氣”這種物質,也就是說“氣”這種物質更低級了,它是我們地球上這種物質它的最基本的生成條件,微觀物質,也就是我們地球上這些物質,山啊、樹啊、身體啊等等,它的最基本的一個物質層次就是氣,它是又低了一個層次了。當有氣了這種物質之後,它就被固態化,它就被固定為某一個物質體,它們之間不存在這樣的自由性,所以它是一個有限的自由物質。就像那個水,水演變成冰山之後,那麼這個冰山和那個冰山它就沒有多大自由性了。
最後終於演變成現在這些“有形可見的物質”,這就是“光境”,光中開始產生可見的物質境界,這就是光境,就是光和光境。有的人對道家的經典比較瞭解,最終得意生身出陽神的時候有的是通過“光境”而出陽神的,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他突然看到了很美好的天道的境界,他就一下子甩開身體了,這是通過光境達到的,光境是一個比較低的層次,物質的境界;有的直接是通過“光”——光團,通過這種境界去跳出的。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光”和“可見的虛空”是“執著心力”強化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相應的物質狀態。從“思維功能”角度講,“光”和“虛空”是“選擇性思維”形成後才產生的物質現象。為了更好地完成實證,我們需要深入認識當前這種可見的虛空。我們平時看見的這種虛空是比較低級的,它是由高級虛空演變而來的。也就是我們看見的這個虛空,它最起碼是在顏色方面就這樣駁雜,我們看到路邊的大樹、花園裏的花花草草,它們在顏色方面都是雜亂的,我們平時說灰色,灰突突的顏色,它就代表是多種顏色錯綜複雜,它不是某種顏色的純粹的顏色。那麼這種情況出現表明什麼?表明是選擇性思維處於高頻活動狀態,這個選擇性思維非常地不穩定,就像是在一個湖面,你扔進去很多石頭,各種的漣漪交叉在一起,就是非常的複雜地交錯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當前我們這種世界的顏色。
所以我們在實證中的時候,你要觀顏色的話,你要觀純粹的顏色,咱們以前說過,你到珠寶店去看那個翡翠,翡翠顏色非常純粹,一定要觀那種純粹的光,觀到純粹的光你才能證入那種境界,觀咱們直接拿到的這個大自然的一片樹葉你去觀的時候,每一片樹葉它都是雜色的,都是散亂,雖然它也有個青色啊,但這種青色都是一個雜色,都不是真正純粹的青色,所以你要想觀純粹青色,那你就看那個翡翠,到商店看翡翠。
咱們說在極樂世界的觀法裏面,也有觀這青色青光等等,他都是說什麼什麼光、什麼什麼光,就是純粹的光,他說青色青光就是純粹的青色,你改變一下說法就是純粹的光,就是淨色,純淨的色。它不是那種交錯的混雜在一起的顏色,這些顏色都是和選擇性思維高頻活動狀態對應的。所以我們在通過顏色進行實證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加工,對顏色進行加工,不能說從自然界直接抽一個顏色來馬上就實證,那個是不行的。
思維狀態是逐步演變、逐漸降低的,“光”和“虛空”也是逐步演變、逐漸降低的。隨著思維狀態的逐漸降低,“虛空”的光明感將越來越差。在低級物質世界,雖然也有虛空,但虛空的光明感是極差的。這個就是指,比如說到了鬼道,較為高一點層次的鬼道,因為鬼道也是分層次的,他也能夠看到一些虛空,第一是它看到虛空很少,比如他從那個樹縫裏看,星星點點的;第二它這個虛空是很灰暗的,它的光明感達不到,這就是因為在他那種狀態屬於一種走神的散亂,鬼道的人都處於那種嚴重的走神狀態,走神的散亂狀態。他不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的人,我們現在雖然在大街上,你覺得自己很散亂,眼睛到處亂看啊等等,但這是一種專注,他只不過是在專注地使用選擇性思維,是選擇性思維處於一個高頻活動狀態,但它畢竟是一種專注,我們走在大街上哪個人沒有專注?你都有專注力的,前面過個汽車,你馬上就知道這個汽車過來了、馬上躲閃,很快速地反應,這專注力都非常強,身邊過去一個什麼,馬上就知道。正是你有這種專注力,所以你才可以看到咱們現在的天空和太陽,要不然的話是不會看到這樣的物質的狀態的。那麼到了鬼道就不是這樣的,也就是隨著思維的向低級演變,那麼這個光啊、虛空啊都會逐漸、逐漸地發生變化。
只所以談這一點,就是要瞭解“光”和“虛空”它的演變,瞭解它演變的規律,然後你就知道該怎樣回去了,一步一步我們該怎樣走。那麼觀法究竟該怎樣觀,你馬上也明白了,比如說,我們說物質和虛空的比例,對任何一個世界,物質越複雜越多,虛空越少,那個世界越低級。進入更低級的世界的時候,你將看到非常非常巨大的物質體,在它的夾縫中生存,你將看到的天空就像是一條線一樣的很少的,物質越來越多。
你瞭解這整個演變的過程原理之後,那麼你在實證中該怎麼辦?你觀的時候就不能觀複雜的物質,你不能觀想自己在那個石頭縫裏,在那很多很多石頭縫裏,在那裏觀,而是要和虛空結合著去觀。所以我們看寺院都是建立在相對來說是較高一點的位置,山上的位置,這樣在一片虛空中山占得比例就非常小了,山和虛空的比例就非常小,所以就容易相應。再比如說,有的那個寺院建立在懸崖上,“懸空寺”,懸崖上,建在懸崖上它就容易使你產生那種心境,深邃的心境。
總之來說那個位置它能夠誘導你的這些心境,對誘導你的心境有好處。所以說一切為了實證,為了實證你必須方方面面都做得到,做到的時候你才能隨時隨地相應,因為佛法就是相應法,隨時隨地與高級狀態相應,這樣你實證就容易得多。
咱們再看:高級虛空在哪里呢?高級虛空和低級虛空是一體的,只要我們的思維狀態能夠達到和高級虛空對應的狀態,我們將能夠發現那種極其美好的高級虛空。這一點也是講一個原理,高級虛空在哪里?虛空就在石頭裏面,你要明白這一點,你善於證的話,拿出一塊石頭就能證入虛空狀態,因為什麼?因為石頭就是由虛空生成的,深邃的心境與光一步一步演變,然後就生成了石頭,生成了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就看你一個善不善於證。這就是告訴我們一點,就是實證就在於當下,不在於說你從這個物質體追求那個物質體,這樣找啊,你向外找,向外找,永遠找不成,必須向內,佛法是向內,而不是向內找,這樣你就證入一種境界就是不來不去,如來如去,而不是有來有去,要不然的話你將證入一個有來有去的狀態,你總在向外找。
在瞭解了“光”和“可見的虛空”具體演變過程後,我們將發現所謂的實證其實是反過來逐級脫離低級物質狀態,逐漸返回高級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先脫離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然後再脫離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氣),回歸“光”和“可見的虛空”這種高級物質狀態。最後我們還需進一步證入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解決穩定和自主的問題。也就是說證入禪定中,能夠解決相對來說穩定和自主,當然你要想徹底地解決穩定和自主,那需要證入如來藏,因為只有如來藏才是真正地穩定和自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