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特征
清凉月
(1)光的形態學的特徵:光的形態學的特徵主要分為“凝聚的光”和“彌散的光”兩種。
A凝聚的光:“光”是伴隨著“選擇性思維”的形成而同步形成的。因為光是一種物質,物質都是建立在觀察和被觀察的基礎上,因此光是伴隨著選擇性思維的形成而形成的。選擇性思維在剛形成的時候,其選擇功能是自由的,比如說,在高級禪定中,你可以自由地選擇以樹作為身體,或者以石頭作為身體,等等,隨便從一個物質體到另一個物質體,這個自由性還相對比較強,這是在較為高級的狀態。
在高級狀態,並不會嚴重地傾向於、側重於或局限於某種選擇,同時這時候的專注力非常強,是一種高度專注,那麼與這種狀態對應的是凝聚的“光珠”。這種光珠是高度的凝聚、光感特別強,而且呈現為晶亮的潔白色,並不斷綻放光芒。
這種光珠是從如來藏狀態,也就是你曾經回歸過如來藏,那麼在以後的禪定中,甚至欲界定,甚至是剛剛進入欲界定都可以看得到的,這個也是不需要到非常高的狀態就可以,這個最關鍵的因素在哪里?就在於你回歸如來藏之後,這個心力它表現得不是特別強,這一點是最關鍵的。所以只要你曾經回歸過如來藏,也就是你有能力回歸如來藏,那麼以後在欲界定,或者接近欲界定,就可以見到這種光珠。
這種光珠,它就是高度的凝聚,光感特別強,在顏色方面沒有偏於哪一個顏色,表現為晶亮的潔白色,最大一個特徵它會綻放光芒,就相當於我們以前看那個過去的電影,八一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然後剛開始的時候,出現一個圖案,然後出現一個放光芒。那麼這種光珠就是這樣的。那麼光珠的光芒,這個在我們看諸佛菩薩,比如說,你看觀世音菩薩,頭後面的這個大的光珠,它同樣是放光芒的,那光芒是普天匝地的,非常非常的大。雖然是你沒有達到觀音菩薩那種狀態,但是只要你曾經回歸過如來藏,那麼以後在欲界定、甚至接近欲界定,這時候你見到的光珠,和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珠是完全一樣的,它的顏色和放光都是一樣的,只是說那個光珠沒有觀音菩薩頭後面的那個光珠更大,光芒也不是像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芒那樣的普天匝地的那樣的大,但它們的基本特徵是一樣的。這個到時候大家證到這一步簡單看下就可以了。
B彌散的光:彌散的光是和現在這種散亂性思維狀態對應的。在當前這種散亂性的思維狀態,專注力非常差,也就是說,選擇性思維不斷地游離,那麼這時候就出現了這種彌散的光。舉個簡單例子,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石子一樣,這裏不僅投入一顆石子,而是很多石子,因此會出現這種彌散的光。
在我們現在這種狀態,我們所看到的光,比如說,外界的樹葉啊等等,雖然你看到的樹葉它也是有時候是單一的一種顏色,像青色青光,但其實這個青的顏色它已經是交叉了很多顏色,雜色、灰突突的一樣,不是那樣純粹,它的潔淨度達不到。這一點將來大家證入欲界定,欲界定還是相當低的層次了,即使在欲界定,你開天目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那種光,和這個你現在用眼睛看到的光,又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樣是一棵樹,你現在用肉眼看的這種顏色,和那個在欲界定的時候看,它的顏色的那個潔淨度還是有區別的,在潔淨度和美感上都有區別。
所以,我們在選擇觀察對象的時候,比如選擇樹葉啊等等,或者你選擇的這些東西,都需要進行加工的,加工到一個顏色方面比較潔淨,這樣才可以。有的時候我們總是奇怪,就是入過定的人、入過欲界定的人能夠經常地入定,不知道什麼原因?那就是一個相應。因為你入過定之後,你見到那種景色,知道那種景色,它的特徵是什麼,在你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時候只要你回憶,然後這樣想,與之相應,自然就證入了。所以就是通過“光”,有利於通過相應去實證。
(2)光色:
光色就是光的顏色,光含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那麼在較為高級的狀態,或者是你曾經回歸過如來藏,雖然狀態不是非常高,但是因為柔軟心的原因,它同樣能夠處於一種普遍性專注狀態,這時候往往並不側重於某種顏色,這時候就出現白光,當然是潔淨晶亮的白光。
隨著思維狀態的逐步演變、逐漸降低,“選擇性思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就這時候執著心越來越強,這時候就會出現我們往往執著於某一點,隨著選擇性思維的強有力的作用,這時候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顏色,也就是彩色。彩色光的出現就表明了執著心比較強,比如我們現在能看到外面五顏六色的,這就是因為執著心比較強。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來,無論你借助哪種顏色進行實證,其實從根本上講都是在使用選擇性思維,是在使用執著心進行實證的。因此我們必須做到降低選擇性思維的活動頻率,置心一處,然後才能夠證入更高級的狀態。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只要你能夠回歸如來藏,以後在並不是非常高的狀態,你同樣可以見到白色的光珠,這就是因為執著心極大地降低了。
咱們再看,彩色光的出現表明“執著心力”比較強,表明“選擇性思維”已經脫離自由狀態而進入具有明顯側重的較為低級的狀態,表明“選擇性思維”已經開始發揮顯著作用,是我們“決定、選擇”讓某種光顯現出來。也正是由於選擇性思維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因此只要你是見到彩色光的,那麼基本就可以確定你是在欲界定的,甚至欲界定之下的。因為欲界定之下,稍稍靠近欲界定,也可以見到這種光的。當然功夫比較差的,一般是多見的是彌散的光。能見到光團的,但是只要是彩色的,一般情況下都不屬於非常非常高的狀態。
下麵看,隨著思維的進一步演變,“選擇性思維”將進入高頻活動狀態,我們將逐步進入散亂中,尤其是當具體的物質境界出現時,散亂就變得比較嚴重了。也就是說只要你能看到物質境界,只要你所證入的那種狀態還有物質的境界,那說明是散亂心相對是相當重了。 當散亂心越來越重,我們將無法安住於某種光色,而將在不同光色之間高頻變換,這時候多種顏色就會雜亂在一起形成灰色,我們所看到的這種境界就是這樣,我們平時見到的境界都是多種顏色交錯在一起的,即使我們看到的珍珠翡翠等等那樣的純粹的顏色,但它要和高級狀態,比如說和極樂世界的那種純粹的顏色相比還是有一定區別,它相應來說還是稍低的,但是比一般所見到的顏色要高了一個層次了。
(3)光的強度:
“光”是具有一定強度的,不同思維狀態“光”的強度是不一樣的。“光”的強度是與“專注”對應的,專注力越強則“光”的強度越強;反之,專注力越差,則光的強度越差。在極低的思維狀態,光的強度是極差的,只能看到漆黑一片,指的是到地獄道有漆黑一片的境界。對於光的強度來說,你證入更高級的狀態,這個光的強度就越強,舉例來說,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一般人都認為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像月亮的光一樣,是那樣咱們看一般月光一樣,朦朦朧朧的那樣的光,但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並不是這樣的,它非常非常的強,我們有時候看到那個太陽光,或者看過那個電焊,電焊的那種光,那麼觀音菩薩頭後面的光就相當於這種光,非常非常的強,並不是我們平時想像的像是月亮那樣的光。
(4)光境:
“光境”指的是光中所產生的各種物質境界。“光境”是逐漸演變而成的,在高級狀態,只有“空”和“光”,沒有具體的有形象的物質,將來我們會證入一種境界,就是有光但是並不見其他的物質,那麼這樣相對來說比見物質的那種境界又高了一點。
隨著“形象化思維”的形成,“有形可見的物質”與之相應地同時同步生成。由此可見,我們常說“無中生有”,虛空中產生物質,其實並不是有“空”的時候馬上就有物質的,而是“空”發展到“光”的階段後,在此基礎上才逐漸產生具體的物質境界。這個就是空的演變過程,這個咱們上次談過了。
有形象的物質境界的產生表明我們已經進入了較低層次。也就是只要你能夠看得到物質的形象,那說明是執著心比較重,一切物質形象全部都是和較強的執著心相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它是一種波動,執著心就是一種波動性非常大的心力,物質就是根本能量的波動,就是思維根本狀態,就是我們說的根本能量,是它的波動的形式。不同的物質就相當於我們聽的那個音樂的音符一樣,不同的物質就是根本能量不同的波動形式,是根本能量波動的表現。因此只要有物質,就表明根本能量處於一個波動狀態,這種波動是由執著心力決定的,所謂的波動就是執著心力。物質的形象越複雜,說明執著心力越強。物質的形象越簡單,說明執著心力越弱。所以,我們當看到物質的時候,你立刻就應該想到這時候的執著心力。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下麵再看,高級物質境界是很美好的,然而雖然美好,但只要是物質境界,就是比較低的層次,這就是我們有時候證入天道的境界,你只要是有這種明顯的物質形象,那麼它都是比較低的層次,都是執著心力比較強的一種狀態。執著心力較強,說明它就是不穩定的,因為執著心力波動性是非常大的,是不穩定的。就像孫悟空一樣,能夠證入天道的境界,但是天道的境界也是物質的境界,他看到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很豐富的一種物質。那麼這樣就說明這種境界也是建立在較強的執著心力基礎上的,而執著心是不穩定的,因此這樣天道的境界也是不穩定的,因此孫悟空證入的這種天道的境界同樣是不穩定的,它會進進退退的,因此孫悟空就是有時候上去,有時候下來,出現這種大鬧天宮的這種景象,而不是說他想大鬧天宮,而是說這種境界他沒法控制的、沒法掌握的。
“光”能生成各種物質,因此物質也是“光”在形態學方面的表現,也就是我們看見各種物質,物質都代表著光的一種表現形式。只要我們是借助物質的形象進行實證,也是同樣是借助光進行實證的。
我們把“光”在物質方面的形態學表現稱之為“光境”。也就是一切境界全部都屬於光境,只要你是借助物質境界進行實證,也同樣是借助光進行實證的,比如說,我們借助於樹葉的飄落、水滴的滴落,哪怕你在觀四念處、觀這個慢動作的,那麼它通通都是借助於光進行實證的;反過來,只要你是借助於這種物質的境界進行實證,那麼你將證入的就是物質的境界,也就是觀水滴滴落等等,這些形態學的特徵,那麼就是借助光進行實證,這樣你將進入光的境界、物質的境界,將住於思維內容。
當然在觀物質境界的過程中,因為物質建立在相續性思維基礎上的,那麼你只要觀它的相續性,那麼你將證入這種物質境界;如果你要是借助物質,斬斷它的相續性,比如說觀慢動作,在將動未動處用功,那麼這樣你將證入更為高級的禪定狀態。這倒不一定是住於物質境界的,這裏我們要注意這一點。一個是使用相續性;一個是斬斷相續性。使用相續性就是使用執著心力它的選擇性思維我們說“置心一處”;斬斷相續性就是直接證入更為高級的禪定,這樣將擺脫物質的境界。
一切物質境界都建立在“光”的基礎上,都必然含有“光”這個特徵和成分,因此為了強調“光”這個特徵,我們把物質境界稱作“光境”,而不是像平時生活中那樣簡單地稱之為“物質”或“境界”。我們稱之為“光境”告訴大家就是“一切境界都是光的演變”,只要我們借助於境界去實證就是借助於光實證的。 由於物質是建立在“光”的基礎上,因此我們借助物質進行實證,從本質上說都是借助“光”進行實證,因此我們最終的實證一定會證入“光”這種物質狀態,比如:我們通過“觀呼吸”發現“氣”這種物質狀態,之後我們將進一步證入“光”的狀態;同樣的,我們借助“觀察樹葉的飄落”等進行實證,最終都必將證入“光”這種物質狀態。
3.“光”與實證
我們對“光”往往是非常敏感的,而對“空”的感覺卻是非常遲鈍的,因此當我們從一個物質世界進入另一個物質世界的時候,我們總是先看見“光”,然後才看到那個物質世界具體的物質境界,這就是“先光後境”規律,我們進入任何一個物質世界都必須服從於這個規律。這就是我們將來會證入一個一個的天道的境界,證入一個一個天道境界,就可以借助光進行實證,當然進入天道境界也有很多方法,這種借助光進行實證,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要得意生身的,那麼是必須借助光這個境界進行實證的,其他特徵是不容易使我們證入意生身的狀態的。
那麼證入其他物質境界的時候,我們往往是先見光,然後再見其他境界,因為其他境界都是由光生成的,一切物質境界都是光生成的,因此我們往往是先見光。光這個特徵是貫穿思維衍生狀態,也就是選擇性思維形成之後的各個層次的。那麼由於所見的光不同,因此見到光之後,證入的境界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你見到的是彌散的光,那麼這樣你進入的層次較低;你見的是凝聚的光,光團、光珠,那麼你證入的層次就較高。但彌散的光也是分為很多層次的,比如說顏色、光的強弱也是不一樣的,那麼通過不同的顏色和強弱不同的光,你所證入的境界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鬼道、地獄道等等,都是這樣的,它的光感、顏色都是不同的。
總之來說,你證入那個物質世界,如果你通過光進行實證,那麼你將先見到光,見到光之後然後你和光融為一體。這時候你才能夠見到更為具體的物質世界,也就是光境,先見光,後見境。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規律呢?這是因為一切有形可見的物質世界都建立在“光”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光”是貫穿一切物質世界的一個特徵。也就是只要是物質世界,那麼它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光。它是一條線索一樣,它能引導我們證入不同的層次。
我們必須沿著這些貫穿各個物質世界的特徵才能自由進出各個物質世界,因此無論我們進入任何一個物質世界,我們都必將先見到那個物質世界的“光”,然後才能進入那個物質世界。
“光”代表專注,有“光”就有“專注”。“光”分為“凝聚的光”和“彌散的光”,不同形態的光和不同的專注力對應。在實證中,我們可以提高專注程度,通過不同形態的光證入與之相應的不同層次的物質世界。
在專注力較差的時候,光感較差,而且只能看到彌散的光,比如:在當前這種低級物質世界,我們是比較散亂的,專注力不很強,因此在實證中,我們閉上眼,剛開始總是感覺灰濛濛的,只能看到微弱的、彌散的亮光。隨著專注力的提升,光感將逐漸強化,我們將感到眼前越來越亮,甚至出現閃爍,閃爍過後就會出現各種物質境界。這裏為什麼出現閃爍?咱們以前談過了,就是專注打破了靜,所以就出現了閃爍。
當然這時候我們看到的物質境界還是比較低級的,因為我們是通過“彌散的光”證入這種境界的。也就是一般人的開天目,他就是先看到眼前白茫茫的一片,他是不見這個光團的,只能看到這個光越來越強,是一片白色的光,然後才會出現閃爍,之後就見到了這種天道的境界。這時候天道的境界它是比較低的天道,最低的天道是和我們人間基本是交叉在一起的,就和那個鬼道一樣,鬼道也是分為層次的,最高的鬼道也是和我們人間基本交叉在一起的,只不過他們主要是生活在陰影裏面。
所以,人間是一個過渡的狀態,它一只腳踏在天道,一只腳踏在鬼道的。我們知道任何過渡狀態都是不穩定的,所以人間也是不穩定的,它很容易退失。所以想得到人的身體是非常難,非常不穩定。為什麼它不穩定?就是因為它是一個過渡狀態。當然在這個過渡狀態相應來說也是比較容易實證的,因為過渡狀態特徵不穩定,不穩定也是一個好事,它將不受束縛。如果你經常在天道,或者經常在鬼道,它的特徵非常明顯,它就極容易被那個鬼道或者天道束縛。被牢牢的束縛住,你將不容易實證,不容易脫離。而人間它的好處就是它是一個過渡的狀態,過渡狀態這樣它就不具有非常非常明顯的、非常非常穩定的特徵,這樣就很容易擺脫它。這也是通過人身進行實證它的最大好處。我們要瞭解這一點。當然我們也要想深入地瞭解,必須從思維的演變和物質的演變,從它的演變過程中,在動態中去瞭解。
在專注力較強的時候,我們將看到光感很強的“光團”、甚至“光珠”,隨即我們將看到非常美好的高級物質境界。這時候我們看到的物質境界比通過“彌散的光”所看到的物質境界更為高級、更為美好。也就是你想見到更高層次的天道的境界,那你就必須證入光團這種狀態。只有證入光團這種狀態,你才能看到更為高級的天道的境界。
接下來詳述一下實證時“從低到高”發展過程中“光”的演變情況:下麵咱們談的就是,你在實證過程中,開天目的整個過程,它究竟是怎麼樣的?什麼樣的原理?
在剛開始實證的時候,我們閉上眼將感覺灰濛濛的,沒有什麼光感。這就是一般人所見到的境界。
隨著散亂心的逐漸平息,這時候開始能夠看到白茫茫的彌散的光;繼續發展,光感將逐漸增強,接下來將有兩個發展方向:
(1)如果專注力提高的不明顯,那麼“專注”將打破“靜”,形成不穩定的思維狀態,於是“光”將相應出現“閃爍”。這時候在“追求樂”和“向光”的本能作用下,在這兩種本能的作用下,我們將趨向於“穩定的光”,也就是說眼前出現閃爍的時候,你會不由自主地趨向於使這個光穩定,趨向於穩定、趨向於這種美好,這樣很快就會開天目,這就相當於咱們平時看電視一樣,它一閃一閃的,然後一下子出現高度清晰的圖像。
但開天目之後看到的境界,和你現在在陽光下麵睜開眼到處看,看到的境界,清晰度都是這樣,非常非常清晰,但並不是說我們憑空去想像,想像那種境界,不是這樣的,是直接去看的,非常非常的清,而且這個清晰度、這種美好度甚至超越你用肉眼看的這種境界,只不過在層次比較低的時候,你對時空的改變往往不是非常明顯,不像在禪定中那樣明顯。當然這種不明顯,是通過和禪定比較得來的。
這種發展情況多因為體驗身體“氣機”,因為身體是和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對應的。也就是說開天目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開天目的,就是體驗身體氣機。體驗身體的氣機,身體氣機稍稍穩定,你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開天目,而且是穩定地開天目。這和通過暖,或者是酥暖等其他特徵去證的時候有一點不同,通過暖或者酥暖去證的時候往往不是非常穩定的,那個開天目它有時候波動性非常大,有時候能開天目,有時候你不能開天目。但通過氣機是不一樣的,氣機這個穩定性非常強。
因為身體是和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相對應的。氣機是和“靜”對應的,體驗氣機就是體驗“靜”,因此這時候的專注帶有很大的“靜”的成分。“專注”能夠破壞“靜”,因此會出現閃爍,同時我們所看到的光境也是不穩定的,這是閃爍的原因,
(2)如果我們的專注能夠提高到很高的程度,而“靜”的成分非常小,這時候我們將看到“光團”。只不過因為還有“靜”,因此這時候的“光團”較大,而且呈現為彩色。隨後我們將和光團融為一體,並看到高級物質世界,這時候將會看到更為高級的光境。也就是這時候你看到的是較為高級的天道,這時候的光境是非常穩定的,也就是相對穩定性比較強,和那個你在通過閃爍的光,通過這個彌散的光,去看到的光境,看到的天道的境界,相應來說要穩定得多。通過閃爍的光通過彌散的光你開天目後,看到的境界它是不穩定的,看到之後你馬上就會高興,一高興馬上就沒有了,很快就消失了,它的穩定性比較差。通過光團去看到的天道的境界,相應穩定性比較強,當然這也是相對的。
總之來說,欲界定無論是哪個層次,都不是非常非常穩定的,和那個禪定相比,它是基本沒有多大自主性的,禪定是有較強的自主性的,也就是你發現要退失了,然後你會想辦法解決,然後就會重新地安住於那種境界。欲界定不是這樣的,發現退失,你往往很難解決,你會無法控制地退失下來,因為它畢竟是一個過渡狀態,過渡狀態都是不穩定的。
這時候我們所看到的“光境”是與“專注”對應的極其美好的境界,在“選擇性思維”作用下,這些美好的物質境界能夠深深地吸引我們,使我們快速形成穩定的專注,因此這種“光境”的出現,標誌著我們已經能夠穩定地處於高級物質狀態。當然這種穩定是相對的,相對於從一般的彌散的光去看的、去證入的那種境界。
這種情況多因為我們在實證中選擇身體外的觀察對象培養專注力,因此能夠快速地、跳躍性地形成“專注”,有效降低了“靜”的成分。也就是你去實證的時候,絕大多數都是通過觀察身體外的這些光的境界、物質的境界這樣去實證,相對來說是證入的層次要稍微高一點。因為氣機它畢竟是和相續性思維緊密關聯的,層次相應比較低的。
當然你通過氣機證入了光的狀態,通過氣機那證入了氣團,氣團之後,證入這種光珠,那麼這個狀態也是穩定的。但是有一點就是證入氣機狀態,有時候你根本就不需要證入那種光團的狀態,也不需要證入氣團的狀態,甚至連氣團都不需要,只要你證入一般的氣機的狀態,很快就會開天目。所以,咱們上面談的那個情況,重點是針對一般的情況,一般的人就是剛剛證入氣機狀態,馬上就開天目了,那麼這時候開天目,它就相對層次比較低的。
如果我們的專注力非常強,那麼我們將看到耀眼的、白色的、放光芒的光珠。不過,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容易真正形成這種高度專注的專注力的,因為這樣的專注力必須建立在深沉的、柔軟心基礎上。這種柔軟心是非常接近於“思維根本狀態”大悲心的,因此我們往往需要具備回歸“思維根本狀態”的能力和經驗,然後才能在“思維衍生狀態的高級狀態”看到這種“光珠”。也就是這種光珠的出現,必須是建立在柔軟心非常深沉的這個基礎上,如果你有過回歸如來藏的經驗,那麼這樣來說,就很容易證入這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