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身體與自由物質

論身體與自由物質

清涼月

一、自由物質與身體

物质是思维衍生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实证的其中一个任务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自由的进行调整,因为无论思维根本状态,还是思维衍生状态,它都是思维全貌的一部分,都是一棵大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说如来藏它是一个广义的,不仅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真心的状态,也包括妄心的状态在内,当你证到真心状态之后,是没有真心、妄心区别的,他们都是一棵大树上长出来的两颗树枝,同属一棵大树,我们要证得这棵完整的大树,这才是完整的自我,因此对于物质的状态,我们也必须去掌握;

另一方面,在物质方面,在思维衍生状态方面,我们只有证入了欲界定这个地方,得意生身,在这个地方你才能够自由的通达各个物质状态,也就是说得意生身是我们在实证的道路上,在成佛的道路上是必须做到的,这一点是做不到的话,你也就不可能成佛的,为什么?因为只有得意生身,到了这个层次,你才能够自由的使用各种物质状态,要不然你将被某种物质状态束缚;

比如说:禅定状态、或者是鬼道状态、地狱道状态等等,这些物质状态都能够束缚你,唯一的只有证得意生身,可以自由通达各个物质状态,像那个十字路口一样,你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可以随便到哪个道路都可以,所以意生身这一个是我们必须证入的。

那么这里,“自由物质”,我们指的就是意生身,道家里面咱们说的是出阳神啊等等,这种物质状态,阳神也是物质状态,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那么,所谓的“自由物质”就是根据条件论,世界上只有一种物质是真实的,那就是根本能量,它是唯一真实的,其他的统统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这种能量的一种波动形式。

在某种思维状态下它就表现为某种状态,某物质形式,由于低级物质建立在高级物质的基础上,因此高级物质相对于低级物质来说,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就像水和冰山的关系一样,水能够自由的生成每一个冰山,可以生成这个冰山,也可以生成那个冰山,所以它相对于冰山来说它是自由的,但这个冰山和那个冰山它们之间是不自由的,必须转化为水,然后才能转化为另一个冰山,因此来说所谓的“自由物质”就是:高级物质相对于低级物质,高级物质叫做自由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个我们了解一下定义就可以。

身体:受限身自由身、有限自由身

然后我们认识身体,我们现在处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这样的身体它是受限制的,是不自由的,比如说你身体得病了,得病就不可能自由的把它甩掉,所以它是受限制的,严格的受限制的,叫做“受限身”;然后就是一个自由身,你可以得到另一个身体,然后自由的甩掉这个身体,这就是“自由身”,这种身就是“意生身”,属于我们在道家里面出阳神的状态;再有一个就是“有限自由身”,它受身体的束缚,但是它具有一定的自由性,那就是气机的状态,这个基本了解一下概念;

那么有限自由身是直接生成受限身,他们之间层次,比受限身的层次稍微高点,我们在证入自由身的时候,也就是证入意生身的时候,那必须先证入有限自由身,然后才能证入自由身,也就是道家的出阳神,佛家意生身。

我们对物质的体验

1.对物质体验的两种方式:“心物一体”和“心物对立”

心物对立是在物质的某一层次,也就是说能量进入一种物质状态之后,由于心物对立,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产生了心物对立这种错觉,所以我们对物质的这种体验,是分为两种状态去体验的。

从本质上说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我们就了解一下简单的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重要的是从身体的物质的角度去谈的,宏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

微观物质状态:包括气机的状态和光的状态,光的状态比气机的状态高,属于一个自由的状态,我们无论从任何角度证入意生身,必须通过光,光是无论任何一个宗派,无论佛家、道家还是其他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只要你是修行的,你想证得意生身,你就必须达到光的状态,因为只有光是自由的,气机是不自由的,气机虽然相对于受限身来说,也就是相对于我们这个宏观物质状态来说它是自由的,但是相对于光来说还是低级的,还不是很自由的,因为它无法摆脱身体的束缚,而光不是,光是不一样的,光是直接生成一切有形可见的物质状态的。

我们怎样才能证入光的状态?

我们既可以先证入如来藏,从如来藏退回来之后,我们将在一般的禅定中,或者一般的欲界定,甚至一般的静中,都可以证到这种光,因为这个从如来藏出来之后它是比较特殊的,心境比较稳定,从禅定不行,禅定在一般静中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到了一定的层次,提高到一定层次才可以;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证入光的状态,比如说直接观光,或者是通过其他的,只要达到欲界定,然后就得到这种光的状态。

在道家是通过什么?通过体验呼吸,找到身体的气机这个有限自由物质,通过气机然后再找到光,是一步一步去找的,怎样一步一步找的?原理是什么样的?咱们以前谈过了,就是通过呼吸是物质的一种功能,也是微观物质的功能,是气机的功能,所以通过呼吸,对呼吸进行调整,按照他们的对应关系然后找到了光;通过这种功能找到了物质本身,找到了气机,找到气机之后,因为气机也是由高级物质生成的,高级物质就会变成气机,在低级物质的中有所表现,在气机中有所表现,也就是我们证入气机状态之后,我们将逐渐发现光这个特征,气机具有光这个特征,因为气机这个物质是由光生成的,变成了气机的一个特征,当我们发现光这个特征之后,我们就安住于光这个特征,通过光这个特征然后找到了光这种物质,这就是道家通过这个路它一步一步去找,从物质的低层次一步一步去找。

总之,无论从哪条路你想得意生身,你都必须证入到那个光的状态,这个在佛教里面,对这个光的状态也谈了很多很多,大家很多人对佛教的经典都是非常非常熟的,佛教里面在这方面谈的很多,像那个《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也有,必须证入这种状态,证入这种状态之后才得意生身,得意生身然后就能够获得物质方面的自由,物质方面没有获得自由的时候,是不能称之为解脱的。

也就是我们的实证,佛家的实证是分为两步:一是先证入如来藏,获得信不退;第二是证得意生身,如果用道家的话来谈,就是“先性后命”,

二、物质的演变规律:逐级下降和跳跃上升

物质的演变规律就是两种演变:一是从上向下演变;第二个是从下向上演变。

从上向下演变,它是逐级演变的,它是一个条件一个条件的叠加,然后逐渐演变的;将来咱们大家证入禅定之后,从禅定状态向下退失的过程也是这样的,要一步一步去进行。

比如说:证到如来藏状态,出来时候,先到证入一对一对念头,一对一对念头过后就是一个一个念头,慢慢的就是选择性思维出现了,然后证入这种微观物质状态,慢慢的进入宏观物质状态,身体的感觉恢复,这样才可以进行活动,它是逐级的演变的。

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证的时候,它是跳跃性的演变的,比如说你不经过欲界定,直接证入禅定,或者不经过气机这个状态,你不需要通过气机、大小周天这些状态,直接证入光的状态,这是跳跃性的向上发展,为什么是跳跃性的向上发展?因为高级物质是低级物质的生成基础,我们随便到路边拿一个石头,这个石头里面就含有高级状态的成分,它就是如来藏的一种展现,禅定中的高级物质状态,欲界定的高级物质状态一种展现,通过它,我们就可以证入高级状态,你想证入哪种状态,就通过它某种特征,就可以达到哪种状态,这看你的能力的问题了。

所以这就是在修行中,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顿法;一种方法是渐法,渐就是逐渐的。比如说:通过气机,观呼吸,观呼吸达到气机,气机达到光,等等,一步一步的;还有一种顿法,顿法就是跳跃性的发展,跳跃性发展,比如说:可以先经过思维方面证入高级状态,在高级状态之后反过来证,反过来证的时候它就是跳跃性的发展,在道家里面这个就叫做“先性后命”,这样它的发展是跳跃性的,这也是道家的两派的纷争,两派,一派就是“先性后命”;一派就是“先命后性”,先身体后思维。再一就是我们要了解物质的演变规律,认识顿法和渐法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尋找“自由物质”

就是寻找自由身,证得自由身,证得自由身就是找到这种“自由物质”,所谓的自由身就是某种物质状态它比较自由,我们以它作为身体,就叫自由身,也叫意生身,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意生身。寻找到这种物质,它的寻找方向是什么?我们要从原理上明白,一切物质现象都是根本能量的表现形式,世界上唯一真实的物质就是根本能量。

所谓的意生身:它仅仅只是一种物质的现象,是这种根本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这种表现形式比较灵活,它能自由的转为其他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比较重视这种物质的表现形式。

那么,对于这种物质,由于低级物质建立在高级物质的基础上的,当前所见到的一切物质, 都是由这种高级物质,都是由这种自由物质——意生身,这个物质形式演变而来的,因此原则上是我们所见的一切物质都可以从中寻找到自由物质。

但是从可操作性上来说,原理是原理,可操作性又是一回事,从可操作性方面来讲,身体这种物质状态和自然界的山河大地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对身体比较敏感,身体运用的比较纯熟,因此相应来说,从身体上寻找自由物质又要容易的多,所以我们往往选择从身体上寻找,那么在身体方面,我们同样要从可操作性这方面去入手,因为实证,它必须讲可操作性,如果你的方法不对,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生无论你怎样的努力,也绝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仍然从可操作性方面来谈,是从身体的某些部位,某些器官,从这个方面去入手,因为这些部位、这些器官相应来说我们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更容易成功;举例来说:手和呼吸,这些都是我们能够灵活掌握的,所以来说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当然如果你觉得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比如说善于诱导,比如说暗室中通过观光等等,通过这些你觉得容易操作,那也可以,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身体方面相应要容易。

寻找自由物质的两种方法,也就是说证得意生身的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相应,相应这种方法去证入,通过物质与思维的关系寻找,物质与思维的关系:我们既可以直接从物质方面,也可以从思维方面,从思维方面能够跳跃性发展。

由于“心物是一体”的,思维与物质具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思维与物质的这种对应关系寻找自由物质,通过对思维根本状态的体验我们获得了“心物一体”基本规律的认知,掌握了思维物质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整思维而达到那种物质状态;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整物质状态来证入一定的思维状态,是双向的调整。

过“心物一体”我们能够掌握不同物质和不同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这样就能够科学使用各种物质和思维状态,这是得意生身的根本目的,意生身的根本目的就是自由的使用、科学的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

四、尋找自由物質的路径

从身体上寻找,从身体上寻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呼吸”,因为呼吸是物质的一种功能,通过调整呼吸状态,找到与之对应的物质状态和那种物质,最常用的方法是这个,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只有“动”和“静”两种状态,因此呼吸也是受“动”和“静”两种状态影响的。

我们寻找身体上的“自由物质”就是通过呼吸,把思维状态调整到“静”,调整到静这种状态之后,就找到了与之对应的物质状态,也就是微观物质,也就你想证到身体的气机,证到气机这种状态,你必须达到静,证入静这种状态就行;

如果你是观微观的运动状态,比如说观物质运动的将动未动处,或者你是观呼吸,你观的是呼吸的断裂处,那么你将不可能证得气机的状态,因为什么?那是证入禅定的,禅定直接摆脱、斩断相续性思维的,而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也就是说你想证得身体的这种气机的状态,身体的这种相续性思维的物质运动状态,你就必须在静上下功夫,而不是侧重于专注,侧重于那种,当然这种专注指的是将动未动,斩断相续性这种专注,这种专注是一个特殊的稳定,不能侧重于那种专注。

也就是在观呼吸的时候,你想得到气机的反应,你绝不能观呼吸的断裂处,不能使呼吸停止在断裂处这个地方;而是在呼吸的相续性上下功夫,这种相续性达到稳定、深沉,然后就达到很深沉的静,这样你就证得气机状态。

有的人说得到这种胎息的状态是不是断了呼吸?这个也不是,胎息也是一种呼吸,咱们说的那种入禅定的断呼吸是观呼吸的断裂处,连胎息是全部断了,完全断呼吸的,所以这里要注意你想证得身体的气机这种状态,这种物质的状态,你就必须通过呼吸的这种连续性、平稳性,达到平稳、深沉、绵长,平时说的呼吸的几个相,几个特征,总的来说就是在静上下功夫,一定要在静上下功夫。

通过“呼吸”寻找身体的自由物质

呼吸虽然主要受潜意识作用,但同时和有意识思维也是紧密关联的。比如:在受到突然惊吓,或者在参加重大比赛时,我们的呼吸都会发生改变。这时我们总能够熟练的、自然而然的调整呼吸,也就是我们能够熟练的完成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的转化,通过呼吸实现了这种转化。

所以观呼吸是有利于掌握,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的转化规律,这种其中一点;第二点就是呼吸是一种潜意识活动的一种平稳连续的一种状态,通过呼吸我们可以使潜意识平稳连续的发展,呼吸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通过呼吸我们使潜意识达到了平稳连续的发展,而潜意识连续发展将会逐渐专注,因此呼吸这种现象是比较特殊的,这个是必须掌握的,但是呼吸具有很多特征,对不同特征的体验,将使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

从其他物质象寻找“自由物质”

由于任何物质都有自由物质,因此我们可以从其他物质中寻找自由物质,当然无论我们从任何物质中寻找自由物质,必须通过心物一体才能寻找到自由物质

比如说:我们通过其他物质,拿起一片树叶,观这个树叶,比如说它是绿颜色,就观这个绿颜色,或者是看到房檐滴下的水滴,观水滴的泛着光,或者观其他光都可以,总之来说就在颜色和光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因为颜色也是光的一种表现,是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光发生了这种在颜色方面这种分别,所以才出现了各种颜色,所以颜色的出现是选择性思维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观颜色其实也是观光。

在原理上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通过颜色和光,证入那种光的状态,光的世界,光的世界就是意生身的世界,佛经中说地球上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就是意生身的天,我们明白这一点,现在到佛家里面不讲出阳神一块,但是光音天就是和阳神这一块是对应的,要明白这一点,因为它也是欲界定的,欲界天的。

通过物质与功能的关系寻找自由物质

物质与它的功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物质的功能去寻找那种物质,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液压机里面装的液体,如果这个力量能够传导过去,说明液压机里面的液体还是液态的;如果它传导不过去了,说明它变成固态了,固态它没有这种传导的功能,它是通过物质的功能;再一个我们通过冰和水的功能一样,冰和水虽然都是同一种物质,但是由于物质的形态不一样,所以它们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通过物质与功能的关系。

咱们刚才谈过通过呼吸,调整呼吸这种功能,使功能变化,功能的变化慢慢慢慢的找到那种物质的状态,功能的变化和物质的变化是一样的,一一对应的,这里最需要掌握的就是在气机这种状态证到之后,将来大家证到之后,慢慢将会发现光的状态。

举例来说:功夫比较低的,你能够开天目,看到这种弥散的光,因为你的专注力达不到,光是弥散的,咱们说鼻端生白,鼻端生白是层次比较低的,因为你的专注力还没有真正形成;功夫再高一点,通过观呼吸直接证入了光的状态。如果是你的功夫不够稳定,观呼吸将首先证入气机的状态,证入气机状态之后,再慢慢慢慢证入光的状态,这就是它们之间发展的快慢上不一样,这就是顿法和渐法,有的是逐渐逐渐发展的;有的是跳跃性的发展,在这里我们也是需要了解原理。

高级物质是低级物质的生成条件,高级物质在低级物质中一定有所表现,咱们通过一些例子去了解,比如说电灯,电灯的电是这个电灯的构成条件,通上电之后这个电灯就亮了,电这个构成条件在电灯这个物质中它表现为发光这个特征,当我们看到发光这个特征之后,就知道电来了,电通了,也就是说它的其中一个构成条件一定在这个物质中有所表现,表现为这个物质的功能或者特征。

光这个物质也就是这样的,光这个物质,当我们证入气机状态,因为气机是在光的基础上生成的,是一个较为低级的物质,因此证入气机这个状态之后,我们将发现它具有光这个特征,这时候我们大家就说开天目啦,或者看到光团啦,等等,发现这个光的特征,发现光的特征之后,你应该就了解,这种光的特征是更为高级的光这种物质生成的,这时候我们就专注的体验光这种特征,这时候就不再体验气机这个特征了,如果你继续体验气机这个特征,那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这时候我们就开始专注的体验光这个特征,当你专注的体验光这个特征,逐渐逐渐和它达到合二为一的状态,因为我们对于某种物质状态的认知和掌握,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原理实现的,因此发现光这个特征之后,一定要融入光这个特征,也就是和它保持心物一体,和它保持心物一体之后,然后就获得了物质方面的自由,这时候就得了意生身,也就是这时候在道家里就是出阳神,得意生身这种状态,得意生身这种状态之后,由于物质,光也是一种物质,任何物质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选择性思维它的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稳定,因此刚证入意生身的时候也是不稳定的,最后我们该怎么办?就是一个在思维方面进行调整,让它达到更高的层次,思维方面达到哪种程度?达到深邃的虚空的状态,达到这种状态,就是在心的深邃方面用功,也就是在道家里面叫做还虚,在这个方面用功,然后就安住于深邃的、虚空的心境。

这就是它一步一步怎样发展的,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在实证中你就不走弯路,不了解原理的话你将来在实证中很容易走弯路,比如得到气机的状态,你始终不知道在光这方面用功,光虽然展现了,还是稍纵即逝,这时候你也认为气机状态非常美好,所以始终在追求气机,体验这种美好,被这种美好感牵着走,那你将丧失这次得人身的很宝贵的机会,也就是说虽然你也很精进的实证,但最终一定不可能成功。那么当你了解原理之后,光的特征展现之后,你马上就知道朝哪个方向用功,这样经常安住于这种状态,自然就很容易成功的,所以对于这些我们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原理。

物质的基本表现可以分为整体功能和基本特征两个部分,整体功能是它所有的构成条件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基本特征是它的某些条件所形成的。

观呼吸是通过呼吸是物质的功能这个角度去证入物质的状态,呼吸是物质的一个功能,通过这种功能寻找到物质本身,通过这个特征去寻找的。

我们一定要明白物质分为很多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同一级别的,这些特征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体验将证入不同的状态。

我们随便拿出一片树叶,就可以按照它的不同的特征证入不同的状态,就像佛陀拿出一束花,拈花微笑,你看到这朵花之后,可以根据它的不同的特征证入不同的状态,不是说这朵花就能够是所有人都证入唯一的状态,不是这样的,它有很多特征,不同特征将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状态。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观察对象、对物质要有所了解,一切物质都来源于根本能量,都来源于如来藏状态,我们说唯识所变,都是如来藏状态的一种展现,所以它一定含有如来藏状态的特征,我们根据这些物质他的不同的特征然后证入欲界定状态、禅定状态、如来藏状态等等,不同的状态。
比如说:你想通过佛陀拈花微笑,通过花这个物质证入如来藏状态,你就必须住于花的最基本的特征,然后住于思维本体状态,再回归如来藏,如果你想通过花证入欲界定状态,你就侧重于它的光、颜色,主要是通过这个颜色,当然你体验它整体的美好也可以;如果你想通过花去证入禅定状态,你就必须从花的微观物质的构造,通过它的特征才能够证入禅定。

“寻找路径”对“寻找结果”的影响

由于物质具有高低不同的很多层次, 低层次物质是由各种级别的高级物质(自由物质)逐级叠加而生成的,因此从不同物质寻找到的自由物质在层次上是不一样的。

身体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物质体,因此我们从身体上寻找到的自由物质比较低级,自由度不强,

这就是刚开始的气机的状态,证入气机状态之后,它是不自由的,你想自由的脱离身体,也就是说咱们说的出阳神,自由脱离身体,你必须证入光的状态,光比气机又高一个状态,所以你永远在气机状态上打转的话,你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必须在证入气机的状态之后,发现光这个特征,马上证入与光这个特征心物一体的状态,这样很快就成功的,所以这中间就是了解原理之后,你的转化非常的快,不了解原理的话你会始终在这个身体里面绕来绕去的,始终在身体里面,这就永远都不可能成功了,所以古人说的“不在身体,不离身体”,指的这一点。

五.觀吸對上述原理应用

宏观物质由是微观物质生成的,是微观物质的表现形式,肺是一种宏观物质状态,当然也是由微观物质生成的,是微观物质的表现形式,因此呼吸是肺的基本功能,也是构成肺的微观物质,也就是气机的基本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肺的功能寻找到该物质本身,也就是通过呼吸寻找到气机的状态,因此我们通过呼吸寻找生成肺的微观物质,肺是身体的一部份,只要找到了肺的构成物质,也就找到了生成身体的自由物质。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物质的不同状态与其不同功能是一一对应的,生成肺的微观物质“气”具有很多状态,气的不同的状态,和呼吸的不同状态也是一一对应的,这一点在我们证入气机状态之后,对于我们的实证来说,也是非常非常关键的,我们一定要了解呼吸的不同状态和气机的不同状态是一一对应的。

有的人在得到这种气机这种状态之后,总是被气机所诱惑,在气机方面不断的调整,不断的调整,这样容易走弯路,一定要了解是呼吸和气机是一一对应的,微观物质和潜意识也一一对应的,呼吸是潜意识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呼吸就可以逐渐逐渐掌握潜意识的规律,这样我们就自然可以证入非常高级的气机的状态,要不然的话你始终在气机这种有意识的调整,这样去做那将很难成功的。
在这里我们需要掌握呼吸,对呼吸、观呼吸一定要充分的认识,观呼吸是非常非常特殊的,一定要从呼吸的几大特征去综合的掌握观呼吸,而不能对观呼吸泛泛而谈,因为这个东西太简单了,观呼吸太简单了,所以最容易被忽略,但是事实上它的原理上非常非常深刻的,我们一定要充分的认识观呼吸的原理。

什么样的状态才是呼吸的最高状态呢?

观呼吸的过程中,你将发现气这种微观物质,刚开始发现的仅仅是气的低级状态,刚开始发现的是气痞的状态,气机比较紊乱,这种紊乱是和散乱心对应的,因为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虽然你的潜意识慢慢的也能够达到一种连续发展状态,但是很不稳定,所以我们要继续观呼吸,使潜意识能够稳定连续发展,这样就能证入这种高级的气机状态。

在气机的调整过程中,事实上始终是通过呼吸,使潜意识达到稳定连续的发展,比如刚开始是一个气痞,紊乱的气机,这个紊乱的气机是和散乱心对应的,这时候虽然你也能够通过观呼吸初步的掌握潜意识的运作规律,能够使自己达到静的状态,但是它不稳定,散乱心总是不时地发作,这时候就出现气机的散乱,气机的紊乱,逐渐逐渐你将发现气机沿经络运行,比如大小周天,在这种情况下是静达到一定程度了,但静到一定程度之后最容易出现静极生动,第一是静极生动;第二是习气的作用,平时的习气在这个地方发挥作用,它会导致这中间出现问题。

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继续通过观呼吸达到一定的层次,当然这时候的观呼吸是和微观物质结合着进行的,因为我们的原则是通过观呼吸找到微观物质,一旦找到微观物质之后,就一定要和微观物质保持心物一体状态,一定要掌握的原理就是:我们对那种物质的应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应用的、去掌握的,所以我们在找到这种微观物质的气机之后,就一定要和气机保持心物一体的状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怎样努力?因为气机它是我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事物,你无法去掌握它的运动规律,但是它具有一个功能就是呼吸,是呼吸的某种状态对应的物质状态,所以我们可以把呼吸和气机结合起来,可以观气机在呼吸,通过观气机在呼吸,通过呼吸慢慢达到一个专注的静,当然这里是专注的静,达到这种状态之后,我们就自然的和物质融为一体,和气机融为一体,这时候达到一个稳定的气团的状态,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的掌握这种气机状态,很快我们将发现气机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光,我们将发现光这个特征,只要你证入气机状态之后,你是一定会开天目的,这是很简单的事情,证入气机状态稳定之后,你将很快就发现光团,不稳定的时候你只能达到一般的开天目,一般的开天目是层次非常低的,是很容易证到的,当你达到稳定状态之后,你将证入气团的状态,证入光团状态,证入光团状态之后,再与光团合二为一,这样就证入意生身了,整个过程就是这样的。

由宏观物质向微观物质过渡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现象,有很多低级物质的特征,比如说气机紊乱等,这时候我们能够同时体验到身体宏观方面的觉受和微观方面的气机反应,也就是不同的状态和不同的物质状态相对应的,当我们还具有散乱心的时候,散乱心是和宏观物质对应的,所以当我们刚体验到气机的时候,你会同时体验到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也知道胳膊在哪里,手在哪里,身体的宏观方面反应还有;

反过来只要你还有身体宏观方面的反应,这时候虽然你有气机的体验,那这就是层次太低,非常非常低了,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地放弃宏观物质方面的反应,排除散乱心,使心通过呼吸达到静,然后住于气机的状态。

怎样安住于气机的状态?就是观气机在呼吸。

虽然我们能够通过观呼吸从身体上寻找自由物质,但这种自由物质是一种低级自由物质,因为身体是一种低级物质,但是呼吸是肺的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肺的整体功能生成,微观物质的整体功能,通过整体功能,只能寻找到与整体功能对应的物质本身,无法寻找到更高级的物质,这时候通过呼吸我们只能寻找到气机,通过呼吸是不可能寻找到光的,要了解这一点,只能寻找到气机这种状态,因为光是不直接和呼吸连在一起的,呼吸是气机的功能,不是光的功能,所以通过呼吸可以寻找到气机,通过观呼吸从身体上寻找到和呼吸对应的物质。

呼吸是低物质的低级功能,因此与呼吸对应的物质是一种低级物质,是低级自由物质,是“有限自由物质”,也就是气机,气机是无法突破身体,只有达到光的层次才可以自由突破身体,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寻找更为高级的自由物质,高级自由物质是没有呼吸功能的,我们无法通过观呼吸寻找高级自由物质,只能使用其他方法寻找更高级物质。

使用什么方法呢?就是任何物质都有很多特征,根据物质不同的特征,物质为什么具有这些特征?拿起一片树叶,这个树叶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因为它是由高级物质形成的,高级物质在中间有反应,所以树叶有很多特征,一滴水滴有很多特征,我们说是一叶一菩提,一粒沙中含有一个大千世界,什么意思?什么原理?就是条件论,是由高级物质构成的,因此它展现高级物质的一切的特征,通过它我们就可以证入更高的状态,将来你能够自由达到高级状态的时候,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全部都是证入高级状态的大门,现在你想证入禅定,你找不到那个门在哪里,其实是自然界的一切的物质一切的状态全部都是证入禅定的大门,也同样的是证入如来藏的大门。

当我们通过观呼吸,通过整体功能,寻找到这种有限自由物质后,自然就会发现这种物质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是有限自由物质构成条件的反映,而物质构成条件是比该物质更为高级的物质,也就更为高级的物质形成的,因此通过这种特征我们就能够寻找到这种物质的构成条件,也就是寻找到更高级的物质,通过光这个特征寻找到光这个物质,由此可见,在发现这些特征后,我们要放弃对呼吸的观察,转为体验这种物质的基本特征,像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在道家里面也是谈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也是作为一些很秘密的、很神秘的这些技巧,一般不轻易传的,道家里面把好多实证中的一些技巧做为保密的,不是随随便便传的,这些都是这样的。

就像前面咱们说的观呼吸要形成静,形成静,在道家里面也是非常重视的,不随便说的,当然这里也是这样,到某种情况下放弃呼吸也是,不是随随便便谈的,当然我们在了解原理之后,就知道这个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是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到了这种情况下,你就能够自由的掌握,自由的把握,并且是准确的把握,如果不了解原理人家告诉你观呼吸要静,为什么要静?你也没法掌握,观呼吸到某种情况下要放弃观呼吸,什么情况下才放弃观呼吸?你也没法掌握,所以这个就是必须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就可以创造性地自由的进行实证。

这样看来,观呼吸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与之对应的“有限自由物质”,寻找到“有限自由物质”后,才能发现自由物质的其他特征,然后我们就放弃观呼吸,转为体验自由物质的其他特征,转为体验气机的特征,气机这种物质,出现光的特征,体验光的特征,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这些特征寻找到更为高级的自由物质,但我们注意是通过观呼吸之后发现光的特征,光是分为不同层次的,由于专注力的不同,在刚开始你发现的是弥散的光,弥散的光也是分为光亮度也不一样,比如说鼻端生白,鼻端生白就是比较相对来说比较低级的,当专注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将发现光团,光团也分为大小颜色不同,也有所区别的,也一个一个层次的,所以是天道的境界,欲界天的境界是由低到高分为很多层次,这就是你之所以能证入不同层次,那是之前你的功夫做得不扎实,功夫扎实的话那就是跳跃性发展,比如说观呼吸你达到一定的程度,专注力提升的很快,你知道侧重点在哪里?所以当气机出现之后很快你将融入气机,同时在观气机的过程中使专注力更加增强,也就是你把观呼吸和观气机全部当作了培养专注力的工具,也就是气机包括大小周天等等,这仅仅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拥有之后很快你将发现光,发现光之后由于你之前功夫做得比较好专注力比较强,很快你就证入光团那种状态。

当然如果你是从高级禅定退下来,或者是从如来藏状态进入我们这种状态,一般状态情况下,你证入的那个光团层次更高,比一般的从低级状态到高级状态证的时候,见到的光团,级别上来说更加高级,为什么?从低级向高级证的时候,虽然原理上跳跃性发展,但是这种跳跃性发展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就是你的确能够跳跃过去,也就是说你能够通过观呼吸,或者是通过观心证入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等等,你能够达到禅定中,如来藏状态,然后再回过来,才可以。

如果你不是这样的话,你一直都是从低级向上证,一步一步向上证,你将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光的状态,所以佛家直接用的是一个跳跃性方法,证入禅定,或者是证入如来藏,然后反过来再得意生身,在佛家的实证中是先开悟,然后再得意生身,这种路径去证的,而后来的道家全真派,也是吸收了佛家的方法,然后就开拓了另一个路径,就是先性后命,就是先从思维方面证,从心上证,反过来再去证那个物质,这样就可以跳跃性发展,跳跃性发展有个好处就是直接证入更高级的物质状态,更高级的光的状态。

这样我们在证入光的状态之后,有的人认为佛家不谈物质,不谈这种物质的境界,这是根本的误解,在佛家这条路是必须去做的,这个境界是必须掌握的,佛家很多的境界讲到咱们说的摩尼珠、光珠,这就是意生身的状态,不得光珠,不证入这种光的境界是不可能得意生身的,不得意生身你是永远不可能成佛的,这时成佛必须经历的一个道路,必须具有这样的能力才叫做成佛,不具有这样的能力是决不叫成佛的,因为什么?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能力,虽然你开悟又怎么样?你将来还会堕入一个一个的,还会这样去流浪的,不是说你现在开悟之后,一下子就直接全部解决了,不是这样的,开悟之后必须再证入意生身,证到八地,八地才真正的是位不退的,很自由的,很洒脱的。所以我们要一定要对物质这一块的实证要高度的重视,在物质的实证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原理就是目标明确,也就是我们要达到一个高级状态,虚空、深邃状态等等,然后目标明确之后,工具是灵活的.这些气机和光都是工具,呼吸是工具,呼吸是查找气机的工具;气机是查找光的工具;光是回归虚空的一种工具。

所以我们无论是观呼吸、观气机、还是观光,都必须和那个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深邃的心境,咱们说道家的一直还虚,佛家的就是大悲心,和这个深邃的心境,用这个深邃的心境观呼吸;用这个深邃的心境观气机;用这种深邃的心境观光,通过呼吸、气机和光这些不同的物质状态,使我们专注力一步一步提升,也就是通过这些物质,把这种物质作为工具,以它作为工具去一步一步提升,最终达到一个很高的状态,就是深邃的心境。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气机所吸引,不要被这些路途的风光吸引,包括气机、物质这些全部都是路途的风光,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总认为气机多么的神秘;大小周天多么神秘;这些光多么的神秘,其实它们都是一种工具,无非是工具而已,世界上唯一真实的物质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对应的根本能量,从物质的角度讲就是根本能量唯一真实的,其他全部都是虚幻的,气机和这种光都是虚幻的,因为只是一个诱导方式,一个工具。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观呼吸寻找高级物质、自由物质,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第一身体是由“有限自由物质”生成的,由气机生成的,是气机的表现形式,呼吸是身体的功能,是气机的整体功能,通过观呼吸, 通过这个物质的功能,我们寻找到了物质本身,也就是寻找到了气机,这样我们就能发现气机的其他特征;发现气机的特征之后,我们通过这些特征,寻找到了生成气机的条件,生成气机的高级物质——光,寻找光这种物质,寻找光这个物质之后,我们就证入意生身状态。

所谓的意生身就是一种物质的状态,高级物质状态叫做意生身,也就是阳神,所谓的阳神就是一个高级的物质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光的状态,证入不到光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得意生身,不可能得阳神,所以我们必须证入这种光的状态,我们讲得八地,要证入八地状态,你必须证入光,你怎样实证,始终证不到光,那你就不可能证入八地的状态。

我们在佛经里面,在《永嘉大师证道歌》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一颗圆光含万象,摩尼珠啊等等等等,佛经里面说了很多很多,大家可以把它整理一下,看一下,有的人总认为是佛家不讲究这些物质方面,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你总认为道家就讲究气机啊等等,因为佛家是直接是从气机这个方面跳过去的,因为气机这个方面是不容易掌握的,它是直接是从高级状态往下证的,佛家的实证它很特殊,就是咱们说的先证入初地,然后证入八地,先从思维方面走,证入高级状态,从高级状态,从山顶,这就相当于你上山的话,你是一步一步爬的,人家是坐了一个直升飞机,降落到山顶,从山顶再向下去走,佛家是这样的,从山顶向下走,这样来说,相应来说,速度比较快,比较稳当不会出问题,这就是二者的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佛家在意生身这个地方的实证,它是跳跃性发展的,它中间很多的步骤省略了,但是并不是说佛家没有意生身这一块,这是不对的。

咱们再看具体操作“观呼吸”,观呼吸是我们一定要综合的认识观呼吸,因为观呼吸能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状态,证入不同状态,观呼吸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想通过观呼吸证入禅定状态,就在呼吸的断裂处用功,呼吸有个天然的断裂处,呼吸是物质的运动过程,这个运动的过程和那个树叶的飘落它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呼吸比较特殊,有天然的断裂的地方,有这个断裂的地方它就容易引导我们证入禅定。

但是反过来呼吸是我们最熟悉的,最熟悉的也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虽然观呼吸是一个很好的入定的方法,但是事实上,在操作中我们往往感到很难,因为它太熟悉,不容易引起选择性注意,不容易培养专注力。

那么呼吸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声音,呼吸是一种声音,当我们用普遍性留意去体验这个声音,观这个声音的时候,我们能够逐渐逐渐住于思维本体,观呼吸也能引导你住于思维本体,但是这个也不容易,因为它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诱发身体的反应,容易让你跟身体的反应走,所以观呼吸最容易操作的就是通过呼吸寻找身体的微观物质,逐渐体验微观物质,这个是最容易掌握的。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观呼吸”寻找自由物质是基于以下两个原理:

A.基于“心物一体基本原理: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思维状态而寻找与之对应的自由物质,但由于直接调整思维状态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选择观呼吸,用观呼吸调整思维状态,形成潜意识专注,从而寻找到了自由物质。

观呼吸是一个工具,中间设了一个一个工具,这就是要了解实证的目的和实证的工具,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该怎样应用,要不然我们就是为了观呼吸而观呼吸,有时候为了引起重视,咱们就把某种方法认为特别特别好,但是你不了解原理,你总是执着于这个工具,执着于那个船,上了岸之后,你还是背着那个船,就是佛家总谈的“执指为月”,用手指去指着月亮,让你看那个月亮,不是去盯着那个手指。

如果我们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了解原理,不了解原理我们的实证往往都是“执指为月”,总是执着那个手指,不去看那个月亮,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原理,我们观呼吸就一定会和深邃的心境结合;观气机的时候也是和深邃的心境结合;观光的时候还是和深邃的心境结合;始终指着那个月亮,无论使用哪种物质状态,目标都是一致的,手指头都牢牢的指着那个月亮,向那个月亮。

这就是我们在了解原理之后就会用深邃的心境去观呼吸;用深邃的心境去观气机;用深邃的心境去观光。

B.基于“物质与功能”的对应关系:物质与功能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我们通过“物质的功能”寻找到“物质本身”。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寻找自由物质,既可以通过物质和思维的关系去进行寻找,也可以通过“物质和功能”的关系去寻找,两种方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为思维也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功能。

无论我们使用观呼吸去找气机和光,从本质上说都属于相应,也就是说和那个高级状态最高状态深邃的心境,在佛家就是大悲心,和深邃的心境相应,通过这个一步一步诱导,达到那种状态,都是通过相应的,无非是借助一种物质手段去实现这种相应,因为我们直接现在培养深邃的心境,直接去培养大悲心是不容易的,不是说你现在想让自己大悲,那就是大悲心了,那个不是的,这仅仅只是一般的慈悲心,柔软心,
这些还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一种物质去诱导,因为只有经过诱导之后,你的深邃的大悲心诱导出来,然后这个心境能够保持一个连续的发展,一星期,几星期,一个月甚至永远,你现在的爱心不是这样的,爱心稍纵即逝的,你放生的那段时间你觉得心情很好,但过一段时间很快就心里起伏不定,你的心境它的深刻度、它的连续性根本达不到,所以我们才借助这些呼吸、气机等等这些物质的手段,去让这种心境达到深刻,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实证的目的和实证的工具,和手段,它们之间的区别,要了解了观呼吸是通过相应去进行实证。

六、破坏的方法去寻找自由物质

那么想达到高级的物质状态,其中另一种方法就是破坏,破坏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必须先了解原理:一就是通过“心物一体”体验和使用物质。从原理上谈,在实证中我们可以通过摆脱低级物质状态特征,从而脱离低级物质状态来寻找自由物质,这种方法是用“破”的方法。为什么摆脱低级物质状态之后就能寻找高级物质状态?这两个因素决定的:

A.过心物一体去体验和使用物质

量就是咱们说的如来藏状态,在衍变过程中逐渐叠加而形成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状态、不同的功能各种物质,因此不仅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层次、状态和功能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物质也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状态和不同功能。这个就牵扯到对物质的认识。

我们拿起一块石头,我们拿起一片树叶,这个石头和这个树叶含有不同层次的物质,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一点,后面还有气机状态、还有光的状态,还有如来藏的根本能量的状态,有不同的状态的,不同的状态有不同的功能。即使是我们当前看到这个的宏观的状态,它也有不同的功能,所以我们对物质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一叶一菩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些我们都需要了解,一粒沙中含世界,这就在佛家的经典里面说的很多,这些都牵涉到对物质的认识。

我们身体有宏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是较为自由的物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在运动中,我们的思维状态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处于心物一体的状态,也就是说你现在之所以能使用身体这种宏观物质状态,你能够感觉到蚊虫的叮咬,叮咬的疼痛等等,那是因为你现在能够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你之所以能够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因为你处于这种思维状态,散乱心这种状态,因为你和这种物质状态保持心物一体,由于我们是通过心物一体使用物质状态的,因此我们现在破坏这种物质状态。

通过观暖,破坏了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破坏了身体宏观物质状态之后,思维将达到另一个高级思维状态,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是通过心物一体去体验,因此我们可以按照破坏的方法,在实证中我们有一种方法是什么? ——就是放下。

放下这种方法是放下什么的?就是放下这种宏观物质状态,然后放下我们当前这种散乱心,释迦牟尼在佛经里讲了很多故事,放下,放下,放下什么?就是散乱心,散乱心就是抓取啊等等,等等,有很多的表现,使用放下这种方法。

对于身体方面,我们在打坐的过程中,第一个要做的就是放松,为什么要放松?放松就是放弃这种宏观物质状态,放松是放下什么?就是宏观物质状态,放松和放下的结合就是我们在实证中先使用破坏的方法,因为这种破坏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当这种破坏的方法使我们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之后,我们再使用其他的方法,比如说再使用观呼吸啊念佛啊等等,这样去实证的时候就容易的多。

我们有时候总觉得是观心或者念佛等等,观呼吸不容易成功,那是因为你前面这个基础做不好,放松和放下的功夫做不到,但如果你不使用其他方法,直接用放松和放下的方法,这样同样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这种破坏的方法也是逐级破坏的,逐级破坏就逐级上升,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第二个原理就是:

B.使用思维状态(物质)中的唯一性

我们不可能同时使用两两种以上的状态,也就是在我们现在这种状,你不可能同时在大街上走同时处于禅定中,除非是你得意生身,那是住于欲界定,你只能使用欲界定状态,不能使用一般的状态。

你比如说:当你得意生身在大街上走,别人蚊虫叮咬体验到疼,你蚊虫叮咬的时候你体验不到,二者是不一回事的,得意生身的人在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这方面,是根本没办法像平常人那样使用的,他同样是只使用他那种的状态的。

所以我们对某种思维状态使用,只能同时使用一种思维状态,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思维状态,我们不可能一边和别人打架,一边处于很深沉的静中,不可能在静中和别人打架的,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我们无法同时使用二种状态的;你也不可能一边像爱迪生那样一边搞发明,一边走神,必须是专注的想,两种不同的状态,这还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两种状态,你也是无法同时使用,更何况是层次高低不同的多种状态,更加无法同时使用。

正是因为我们不能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维状态,因此我们放弃了当前的这种状态,自然也就证入高级状态,所以你觉得高级状态很难吗?不难,就是一种放松和放下的功夫,所以佛教在经典里面用了很多方法,很多故事去谈放下、放松。

比如说佛教的经典里面谈释迦牟尼有一次,有的人来找他,来看望他,一只手拎了鸡呀还是鸭啊,两只手各拎了一个礼物来看他,释迦牟尼喊,你放下,于是那个人把左手拎的东西放下,然后释迦牟尼继续说放下,那人又把右手的东西放下,释迦牟尼还是说放下,他又不知道放什么,就是放下散乱心,在心上用功,如果在打坐中,你就要放下,放松你的身体,放下和放松它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这个两点,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两点。

了解这两点之后,你就能够坚定不移的按照放下、松的方法去做,所以你放下放松你说它很简单吗?确实简单,但它的原理是很深刻的,它的地位,它的重要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它不重要的话,释迦牟尼也没必要在经典中不断的谈,不断的谈,整天在这样的谈,你看它哪一本经典里面不在谈,谈了那么多,都是在为放下放松去服务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原理上认识,你就像你将来像牛顿一样,坐那个苹果树下面,一个苹果掉下来了砸到头上,他一下子就思考一个道理,看那个苹果掉下来很简单,但它的原理是很深刻的,所以你千万不要看轻佛教,不要把佛教里面释迦牟尼谈一个故事,你觉得这个故事太简单的很,太小儿科了,谁都知道的,但它的原理是很深刻的。

所以我们学佛要学牛顿,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原理,不能把一些现象泛泛而过的,因为真正的科学,真理往往都是非常非常简单,非常非常朴素的,如果有人告诉你某种东西非常非常神秘,那肯定就是伪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

所以对于我们学佛的人就学什么?做一个平凡的人,学平凡的道理,只有平凡中才能看到这种深刻,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对原理高度的重视放松和放下这种方法,要把放松和放下这种方法,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去专门的进行训练,因为放松和放下这种方法是在佛家中任何法门,任何方法都必须以它作为基础,在外道的修行也是这样的,无论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道家等等,统统都必须以它作为基础,也就是你可以看得到,放松和放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一切实证的基石,基础做不好,你想进一步实证是很难的。

我们在实证中,总是感觉到非常难,你觉得自己观呼吸观不住,心很散乱,念佛念不住,很散乱,无论你使用什么方法,这个打坐总是无法进行,那是因为你基础根本就没做好,也就是这个放松和放下没做好,放松和放下你不了解原理的时候,你又不知道怎样放松,怎样放下,了解原理之后,你就会坚定不移的去做,因为坚信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基础,也就是信为道源功德母,能够对原理明确之后,你自然就会坚定不移的去做,只要你坚定不移的持之以恒的去做,潜意识就一定会连续发展,一定会成功的。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有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也就是有观察者和观察对象这两部分构成,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能观和所观构成,有能所两个要素构成。
在观心中,我们知道通过观心是破坏这两个构成要素,也就是说,我们不随着观察内容、不随着念头走。当然在观心这种方法中,念头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但是观察对象有时候不仅仅是念头,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在佛法中说,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唯识所变,也就是说,是思维的一种变现,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在观物质境界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在觉知到自己在观物质境界,那么这同样是属于观心。放松也正是这样的,我们发现身体哪个部位紧张,观到这个部位紧张,那么它马上就能够放松了。所以从放松它的实质、它的本质来讲,也属于观心。
我们在实证中往往总是把观心狭义化,认为观心就是观念头,那是你把观察对象狭义化了。观心的本质是观察思维的行为、思维的现象,是观察观察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放松在本质上,它仍然属于观心。
观心这种方法在实证中它属于“破”的方法,不是“立”的方法,佛教实证的一对方法就是“破”和“立”,观心属于“破”,“破坏”某种思维现象,然后证入一个更高的状态,那么放松正是属于“破”的,它是属于观心的。所以通过放松这种方法,我们持续地放松、放下,那么我们最终将住于思维本体,这是放松得到的其中一个结果。也就是这种方法你始终这样去用的话,在观的过程中,逐渐、逐渐你将安住于思维本体。
那么,放松还有一种结果,就是放松能得到一种美好的体验,比如说在放松的过程,你能得到静、得到专注、得到那种很强的光感等等,也就是在放松中能得到很多的境界。如果你跟着这些境界走,那么你将证入欲界定、禅定,或者一般的静。这就是放松它的两种结果。我们一定要掌握放松的这两种结果。其中一种结果就是住于思维本体,另一种结果就是住于思维内容。
在这个地方就是咱们刚才谈的就属于一个放松和观心的关系。观心,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举例来说,我们平时都了解、看过一些公案,知道一种方法就是什么,叫做“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还有一个是“观音法门”,这统统都属于广义的观心,都属于观心,实质上都是观心,因为什么?它们都是在这思维的两个构成要素上用功的。观心正是为了破除思维的这两个构成要素。我们一定要抓住观心的本质,抓住本质之后,你的实证将是非常非常活泼的;抓不住本质,你的实证将没法进行。
比如说,很多人观心,他仅仅把观心局限为观念头。那么在观念头的过程中,逐渐、逐渐他发现没有念头,没法观了,观不下去了,这就是把观心比较狭义化了。那么在观心的过程中,念头你觉得没法观的时候,那么这时候你还能够观察到身体的觉受,再继续观察身体觉受,直到身体觉受也观完了,身体觉受也观的完全没有了,身空了,那么这时候你的专注力是非常强,这时候念头它又重新处于活泼状态,这时候再观念头。
如果在观身体觉受过程中,身体觉受也没有了,但是你的专注力并不是非常强,也有这种情况的,身体觉受相对比较模糊,但是这时候你还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外界的一切的这些变化的音响,这时候你也可以以外界的声音作为观察对象去观,这就相当于咱们说的是“观音法门”。这就是说,观心的本质如果你掌握得非常好,那么观心是非常活泼的、非常好掌握的,很容易就观下去的。我们之所以有时候觉得观心特别难,那是因为你把观心狭义化了,你把它定义为观念头。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任何一种方法,一定要从本质上去掌握,而不要以自己主观的观念去定义某种方法。我们对某种方法的定义是严格按照咱们说的科学的要求去定义,也就是说必须抓住本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
只要我们能够把观心进行科学的定义,你就发现放松、观音法门,还是观外面的景物,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等,这些从本质上统统都属于观心。
那么放松和观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咱们谈了之后,你就应该高度地重视放松,不要把放松当作一个很次要的法门。同时,你应该注意,放松会得到两种结果,如果你是为了回归如来藏的,为了开悟的,你就一定要防止自己住于放松的结果、放松的内容,放松产生的一个美好的境界,一定不要让自己跟着美好的境界走,及时觉知自己在体验美好的境界,比如说,放松你得到静了,这时候你就知道,“噢,你得到静了”,及时觉知自己在体验这个静,而不是去体验静的美好。一旦你体验静的美好,那你就跟着思维内容走了,你将不可能回归如来藏了。
如果在放松的过程中,你得到了光,比如说,鼻端生白,或者身体气机的反应,等等,你得到这些境界之后,你马上知道自己在观到这些境界,而不是去跟着这些境界走,不是被路途的风光拉走。只要你能及时觉知到这些境界,及时觉知到自己是否被这些境界拉走,那么这样,你将始终安住于思维本体。所以,在放松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要求,我们的目的是要回归如来藏的,所以我们要及时防止被放松所得到的那种美好的境界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