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意”

認識“意”

清涼月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意”就是相续性思维。由于我们的实证是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有所了解才可以。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对我们实证的影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相续性的念头,第二是情绪化的反应。

相续性念头:

我们必须先对念头有所认识。由于我们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证入过如来藏,因此,分不清禅定和如来藏的灵活的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那么在这里我们就要掌握一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念头指的是自动产生的念头,整个思维的划分,不同思维状态的划分,就是按照这种自动产生的念头进行划分的,因为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当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完全消失、破除了,也就是执着心没有了,这时候我们就回归如来藏了。这种自动产生的念头,如果它处于一种断裂的状态,那就是一般的禅定;如果处于相续性运作状态,就是我们当前这种状态。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我们的思维由三大类构成:

第一就是自动产生念头;

第二就是对这些念头的反应,也就是配套的观念;

第三就是如来藏的思维,活泼的思维。

如果我们住于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也就是我们始终跟着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跑,跟着它运作,那么我们将住于当前这种状态,也就是天道以下的这些状态(天道属于过度状态,就是欲界定)。如果我们是住于与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配套的观念,那么我们将证入禅定。一定要了解禅定里是干什么的,禅定就是住于配套的观念的,任何禅定层次统统都是这样的,因为什么?禅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因为只有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才能破坏禅定的境界。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在禅定中你为了追求这种乐,始终安住于这种禅定的境界,那么你必须解决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而解决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你任何解决方法统统都是,你为了应对这些念头而产生的配套的观念,比如说你观空、观无我等等,这些统统都是配套的观念,就是说你住于配套的观念,你将住于禅定状态。我们一定要了解,禅定状态和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它们本质区别是什么。这就是我们对念头要有这样的认识,认识之后,你将发现思维衍生状态的划分,从本质上说是念头的划分。

对于思维衍生状态的念头,我们要了解,第一是在思维衍生状态,念头是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的,念头是执着心的表现,只要执着心没有排除,念头就绝不可能消灭。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实证是仅仅局限在思维衍生状态,那么你将绝不可能破除念头。所以在当前思维状态,你去实证的时候千万不要产生一种观念说“我能断除念头”。你现在去断除念头,就像一般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他想断除念头是不可能的。对于我们实证的人要明白一点,在这种状态下,你是绝不可能主动去断除念头的,你所做的一切努力统统都是与那个念头配套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保持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们虽然不能断除念头,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念头的运作,也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的实证,无论你是进入欲界定,进入禅定,还是进入鬼道等等,这些不同的道,它都是按照念头的活动现象进行划分的,你只能调整念头的活动现象。所以我们在思维衍生状态的一切努力,都仅仅是调整念头的活动现象,而绝不是断除念头。明白这个原理之后,对我们将来的实证有很大的好处。

既然在思维衍生状态是不可能断除这个念头的,所以我们在观心的过程中就不要加入一个断除念头的观念,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加入这个观念。

由于在思维衍生状态我们可以调整念头的活动方式、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观心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调整念头的活动方式、念头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断除念头,观心只能让你住于思维本体,而不是说通过观心断除了念头,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断除念头不是靠观心去断除的,而是靠外因去破坏,突发的外因去破坏,比如说释迦牟尼佛看到流星而后开悟,流星破坏了当时所处的那种状态,然后才断除念头的,而不是说释迦牟尼现在通过观心而断除了念头。所以在原理上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而这一个如果不明白的话,那么观心就谈不上了,不要说你通过观心就真的能证入如来藏,只要你原理不明白,你最终会变成住心,你会住于某种观念,而绝不是原汁原味的真正的佛教的观心。

因为观心这种方法,不要说你是学佛的,你是搞实证的,你会观心,社会上任何人都会观心,你觉得社会哪一个人不会观心?抽刀断水水更流,他是在干什么?他就是在观心的,但他在观心的过程中,他加入了一个观念,想断这个念头,但结果发现这个念头越断越多。所以说对于观心,我们要想真正让观心服务于如来藏,那么我们必须了解原理。

那么念头的活动,事实上就是我们使用选择性思维,是选择性思维的表现,因为只有选择性思维才有选择念头进行运作,那么这样我们就要对选择性思维的产生过程进行认识。

在禅定中随着念头的诞生,接下来将会产生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会选择某些念头进行运作。因此我们要对选择性思维进行认识。

选择性思维它是诞生于禅定状态,从禅定向我们这种状态过度的时候诞生了选择性思维。因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无论欲界定还是禅定都是潜意识专注状态,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是诞生于潜意识,因此,第一它能够自发自动活动,因为潜意识是自发自动的,不是我们故意的、有意的,它是自发自动活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走在大街上总是控制不住地眼睛到处乱看,这就是因为这种自发自动的选择行为,它是诞生于高级状态,因此它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在这种现象的运作下,你是无法控制地眼睛到处乱看的。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使用选择性思维,比如说,在大街上走,你看到喜欢的衣服,然后你专门过去挑选这个衣服,这就是你有意识地使用这个选择性思维,也就是说选择性思维它可以自发自动的进行运作,但你也可以有意识地使用它。

由于选择性思维它可以自发自动的运作,这种自发自动的运作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而潜意识是能够被有意识思维打破的,所以你觉知到的时候,它就无法继续运作了。这就是我们说虽然散乱心非常严重,但散乱心只要你觉知到,它就绝不可能始终处于散乱状态,所以你要一直保持觉知。你之所以觉得散乱心没法控制,也就是没法解决,那是因为你没有培养起连续的觉知心,问题的根本在这里,而不在于散乱心,在于你没有培养起连续的警觉心,潜意识的警觉心,因为潜意识才是连续的,只要你能够培养起潜意识警觉心,那么选择性思维这种散乱心就绝不可能持续下去。所以对散乱心我们要明白一点,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散乱心,而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并没有培养起潜意识的警觉心。

所以“观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潜意识警觉心。所以在这里我们对这种散乱心要有所认识。散乱心就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而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现象,这种潜意识现象能够被有意识思维打破,当我们有意识觉知到它的时候,它就不再活动了,它没法活动了。而这种有意识思维的选择思维由于它是有意识的,因此它是非连续性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这种警觉心变成一个连续性,因此要把有意识警觉心变成潜意识警觉心,只要我们能够培养起潜意识警觉心,散乱心就绝不可能继续进行,这样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在外因的作用下就直接回归如来藏了。这就是观心的整个实证的原理和过程。

我们一定要明白观心的原理,明白原理之后,我们就知道观心的实证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明白实证流程之后,你就不会再在观心的过程中,不断地展开思维,去追求境界。这就是我们对选择性思维一定要有所认识。

我们的实证是必须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如果我们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根本就没法认识,你就不要谈实证,根本谈不上的。虽然你也是非常非常精进的,但你的精进无非是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坑,你认为你得到了欲界定,看到了天道的境界很美好,你认为你证入禅定很美好,那无非还是生死凡夫,丝毫不解决生死问题,只不过你和别人相比,你做了一个很美好的梦,仅仅只是梦的美好程度有所差别。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实证的核心,我们实证的根本任务是回归如来藏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现象对我们的影响,只有这样实证才能变的准确无误和高效,我们要求的就是准确和高效,这两点是我们必须做到的,如果这两点做不到的话就谈不上实证,并不是说你有多少神通就能解决的,那丝毫不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正知正见,然后再去实证,从而回归如来藏。

选择性思维的活动方式。

由于我们是经常使用选择性思维的,因此我们必须对选择性思维进行深入认识才行。

选择性思维从“主观意愿”的角度讲,它就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也就是“潜意识”的;从“活动频率”方面,就分为“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和“低频”活动状态。所谓的低频活动状态就是我们说的“置心一处”。从活动的内容方面讲,选择性思维的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分为单一的内容和复杂的内容。

单一的内容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实证,我们一般说的实证。复杂内容就是我们一般人处的状态,社会上的人,他是多种内容,一会想这,一会想东想西的,不停的乱想。单一内容,比如我们住于念佛、观呼吸等等,这都是住于单一的内容。这是我们使用选择性思维进行实证。

从选择性思维的这些活动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就是我们的实证如果仅仅局限在思维衍生状态,那么实证的本质就是改变选择性思维的活动方式。选择性思维的不同的活动方式,导致念头出现不同的现象,要了解这里选择性思维和念头的关系,念头是自发产生的,选择性思维是我们主动做出的行为,也就是观念,你主动做出的行为决定了这些念头的活动现象,对念头产生了干扰,要注意二者的表现情况。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动地被各种念头牵着走,从一个念头到另一个念头,从一类念头到另一类念头而无法及时觉知自己正受困于各种念头,这就是跟着念头跑,跟着念头跑就住于我们当前这种状态了。在实证中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念头,要高度重视通过念头进行实证。

我们的实证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在这里念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观心”正是借助念头这个工具,然后安住于思维本体的。

有的人说散乱心不好,任何东西都是要一分为二地去看的,念头也是这样的。念头如果你善于利用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比其它观察对象要好得多,比那个树叶的飘落等等,一切住于思维内容的方法,比那要好得多。因为通过观念头我们能够住于思维本体,能够准确无误的住于思维本体,虽然咱们刚才说是通过眼睛的功能和耳朵的功能也能住于思维本体,但那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如果你原理不明确的话,那么它有一定的风险,什么样的风险?就是导致你住于思维内容,最终是进入禅定。而观心是借助观察念头,让你准确无误地住于思维本体。

所以,这里我们要认识到念头对实证的几个优势。

第一就是念头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被我们发现,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己当时在想什么,这就是它容易操作。

第二个是念头非常熟悉,我们观心,对于念头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去观心的,很简单都可以去操作的,因为这个操作方法没有难度,如果你用眼睛和用耳朵去实证的话,这个操作就有很大的难度,比如说你用眼睛去实证的话,那你必须使用普遍性留意这个功能,你才能住于思维本体,同时你还必须住于内在的境界,你稍不留神就被外在的境界拉走了,这样你就绝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耳朵的实证也是这样。所以它与念头是有一定的区别,念头的可操作性上非常强,容易操作。

第三就是念头总是处于连续不断的发展中,在时间上能够无限延长,在思维衍生状态,由于执着心没有破除,因此念头是无限延长的,念头绝不可能被消灭的,当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你将发现念头不停地生灭,一会出现、一会消灭,一会又出现、又消灭,不停地生灭,但它丝毫都没有停止。

如果感觉到停止了,那就出现问题了,你肯定是住于某种思维内容了。正是因为它不停地出现,我们能够不停地觉知,因此我们才能始终地通过念头形成专注,安住于思维本体,如果念头它是生灭的,它忽然断灭,你将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你就住于思维内容了。所以念头在时间上有利于我们延长实证的时间。

这就是由于念头具有这几个特征的优势,因此念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是我们在实证中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工具。因此你不要一提起散乱心马上就把它排斥的一无是处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刻意地迎合念头现象,而是利用这些现象进行实证,而不要盲目地去反对。盲目的反对和盲目的赞成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原理。

情绪化反应:

情绪化反应就是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化反应。由于我们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总是被这些情绪化反应牵着走,遇到这些情绪化反应我们不由自主会产生一些观念,希望追求这些快乐,追求喜,或者是逃避那些痛苦,而我们的追求和逃避都是错误的,它都导致我们住于这些观念,住于配套的观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些现象,观这些现象,通过观察它,慢慢地处于一种内在地祥和,也就是住于内在的境界,并通过这些现象逐渐、逐渐培养起专注力,观察这些现象的微细的变化,培养专注力,然后住于内在的境界,内在的境界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所以,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要明白,我们需要做的,相对来说就是客观地观察,去体验这些现象。

总之,我们对生活中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一定要一一分析,充分地认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结合生活进行实证。

咱们说把实证落实到生活中,功夫在座下,功夫怎样才能落实到座下?就是只有你充分地认识这些现象,然后你才能知道怎样应用它。那么这样在生活中你不知不觉地就会应用这些现象进行实证,也就是要把功夫交给潜意识,把实证交给潜意识,不要有意识地去做,我们了解原理之后潜意识会自动运作的,比如说你知道眼睛的运作,耳朵的运作等等,这些原理都了解、都明白,那么潜意识会自动地朝着那个方向去运作。

比如说你知道观微观能够引导你证入禅定,那么在生活中你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就会去观微观的,比如说同样是一片树叶的飘落,看到前面的树叶了,别人看到树叶的时候就是体验“哎呦!秋天来了”,有一种肃杀的境界,就是对心情有反应。但是你看到树叶的飘落的时候就和他们不一样,你是在体验微观的,观树叶的微观的脉络或者是微观的运动,你会在这个地方用功。

同样是观心,社会上的人也观心,他们观心总是想要断除那个念头,他总是在这个方面用功的,而你知道这个念头的活动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在思维衍生状态是不可消灭的,所以你不会盲目地希望自己去断除念头,而是能够觉知,仅仅保持觉知。所以你了解原理之后,潜意识会自动去运作,会改变你的习惯,改变这些习惯后,上座之后你的实证才得力,实证才能快速地突破。所以这就是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要有所认识,同样的我们对衣食住行等等这些都必须重新认识,充分地认识,然后才能够真正做到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只要能够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只要能把功夫落实到座下,那么实证就会非常地得力。我们有时候总觉得实证很难突破,那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们事实上是很盲目的,不知道怎样去实证,怎样把实证落实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