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現代心理學
清涼月
现代心理学把现在当前的这种思维分为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形式。
因为心理学只知道我们有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它并不知道还有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因此它对思维形式的划分是针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
我们对思维的认识,是建立在所有思维状态基础上的,尤其是建立在思维根本状态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对思维状态的划分,按照思维功能进行划分,就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具有两种思维功能,一个是“普遍性留意”一个是“选择性注意”,这种划分和心理学的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有一定的交叉。
心理学里面的“有意识思维”,比如说咱们走在大街上,专门地故意地到处乱看,有意识地寻找等等,这些都属于“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高频活动状态。心理学里面的“潜意识思维”,其中有很多内容属于“选择性注意”里面的低频活动状态。当然也包含普遍性专注,这个必须经过我们的实证,潜意识达到高度专注状态之后,才能够形成普遍性专注。
所以我们在实证中,对心理学的“有意识思维”,由于它是选择性注意的一个高频活动状态,因此我们需要排除。那么,心理学里面排除有意识思维,培养潜意识思维的这些方法,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心理学的“潜意识”并不是我们能够直接完全地、毫无保留地拿过来进行实证的,还需要对它进行分析。潜意识里面的某些内容是需要进行改造的,比如说潜意识里面的选择性注意低频活动状态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改造。所以我们对心理学里面的“有意识”和“潜意识”这些思维形式,要进行辩证的分析,要用鲁迅先生的那种拿来主义,结合我们的实证,有利于我们实证的就保留,不利于实证的我们就放弃。这是我们要结合心理学在对思维研究方面的成果,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然后服务于我们的实证。
思维的运作规律
思维的运作规律,对我们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不了解思维的运作规律,我们的实证就没法进行。因为佛教从根本上说是心地法门,就是解决思维问题的。要解决思维问题,我们就必须了解思维的运作规律,它的客观的规律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进行实证。
1.我们的思维的运作过程。
思维的运作过程分为:思维的“整体运作”过程和思维的“阶段运作”过程。
“整体运作过程”,就是我们从如来藏状态进入妄心的状态,这一步一步是怎样演变的,这是整体的运作过程;“阶段运作过程”(当前思维的运作过程),就是某一思维状态下的运作过程,比如说:禅定状态下的运作过程,如来藏状态下的运作过程,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下的运作过程。
由于我们的实证主要是基于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也是为了解决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因此咱们重点谈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运作过程。那么要了解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运作过程,我们就必须首先掌握条件论。条件论告诉我们:凡是逐步演变过来的事物,都是从高级状态一步一步发展的,那么在它低级状态,一定含有高级状态的特征,高级状态就变成了低级状态的构成条件。
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也是这样的,它从如来藏和禅定中演变过来,因此它一定含有如来藏和禅定的特征,那么如来藏和禅定就变成了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构成条件。也就是说,思维经过层层的叠加,慢慢地形成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运作,正是建立在更高级思维状态基础上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当前思维状态的运作规律:
第一个运作规律就是“觉知”。由于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受执着心力的作用,受选择性思维的作用,我们总是把事物分为能观察的主体和被观察的对象,也就是有“能”、有“所”,这样我们就必然会觉知。也就是说我们对外界的觉知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心物对立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心物对立,没有能所的区别,那么就不存在觉知与被觉知,如来藏状态是没有觉知与被觉知的,所以一定要了解,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由于受“执着心”的作用,受“选择性思维”的作用,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建立在心物对立的基础上,因此才有这种“觉知”。
那么“觉知”包含哪些部分?“觉知”包含:第一个就是觉知来自于外界的信号;第二个就是觉知内在自发自动产生的念头,因为在思维衍生状态,受“执着心”的作用,我们心中会有自动出现的念头,也就是觉知思维的演变,就是觉知这些自发出现的念头。所以要了解,我们的“觉知力”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个就是觉知外界的信号;第二个就是觉知心中自发自动产生的念头。这是觉知的分类。
我们“觉知”后就要进行“判断”,这种判断行为它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判断就是对立分别,这些观念产生于高级禅定状态,从而产生了这种判断的行为。由于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是建立在高级思维状态基础上,高级思维状态是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构成条件,因此这种判断的行为,就衍生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形成了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个构成条件,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一个特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种判断的行为来源于高级的思维状态,它并不是我们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特有的,它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一个必然的构成条件,因此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你是不可能破除(判断这个运行规律)的。
所以,从“判断”这种行为,我们就应该知道,这种行为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你只能“觉知”,而无法破除。要了解这一点,只能觉知,而无法破除。所以你不要在生活中,总是责备自己又开始判断了,又开始判断好与坏了,又开始分别大与小了等等,这个是必然的行为,你只能“觉知”它,而绝不可能主动破除它。你在当前这种状态,你是根本不可能破除的。所以不要在生活中,总是责备自己又在分别,你仅仅只需要“觉知”就行了。学佛就是这样的,没有哪一个经典告诉你,你现在不能分别,只是说你要“觉知”到“分别”,知道这个“分别”的影响就可以了,因为在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可能断除的。
我们要了解它产生的过程,这样了解之后,你就知道该在哪个地方用功,而不是冤枉的修行。有的人的修行虽然也很努力,但始终是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走。就像我们在很多地方,大家去学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告诉你“不要分别”,到生活中“不要分别”,哪一个经典敢这样去谈?经典《阿含经》只是告诉你“觉知”,从来没有告诉你“你要怎么样”。“你想怎么样”都是错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回归如来藏的。所以对我们的修行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培养正知正见,要不然的话,你的修行虽然很精进,你一定是快步如飞的误入歧途。
对于我们来说,你不了解的东西,无法分辨的事物,你最好是按照经典来,佛经上是怎样谈的,是怎样原汁原味谈的,你就按照佛经去做。后人在佛教的弘法中,很多地方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再一个我们需要进行了解,尤其要从原理上进行了解,原理上了解之后,那么潜意识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你就不会再出错,如果你不了解的话,你永远只是压制自己的观念,你不要分别、不要分别,一直告诫自己我不要分别、不要分别,一旦分别了,马上就责备自己“又分别了,修行还不行”,不是你修行不行,而是原理不了解,你一直很努力地修行。所以,对我们来说,原理是最关键的。
思维演变运作的第三步过程,就是选择和运作,就是我们主动使用选择性思维开始运作。在前两步中,“觉知”我们是无法去改变的,因为它是我们的一种能力、一种本能,在心物对立这种状态形成之后,这种本能立刻就形成了;“判断”这个行为来自于高级禅定状态,你也是不可能破除的,但是这种行为,它属于潜意识状态,你发现之后,它就不会再去运作了,要了解这一点。
第三个就是“运作”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是我们主动做出的,是我们为了应对那些念头,然后主动做出的行为,我们主动做出的行为是我们能够改变的,所以对于这种“选择性思维”,我们是可以主动去改变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思维的整体运作过程中,“觉知”这个环节和“判断”这个环节,我们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去改变的,我们能够最大限度改变的就是“选择性思维”,就是运作思维。所以这一个我们要了解。
对于“运作思维”,就是选择性思维的运作,因为它来自于高级禅定状态,可以自动的运作,也可以主动的运作,所以它分为两种方式。
“主动运作”就是觉知,然后我们摆脱那种思维状态,所以需要主动运作;
“自动运作”是住于那种思维状态。你要了解选择性思维这两种运作方式,产生两个结果:
第一就是自动运作,自动运作你将随着念头走,然后住于那种状态;
第二个就是主动地运作,主动运作我们这里当然指的是觉知,是实证,是为了摆脱那种状态而采取的一种主动行为,这叫做主动,并不是说在大街上你主动,那也叫做主动,那个不叫主动的,那个叫随波逐流,流浪生死,那是任由选择性思维去发展,而我们实证中是要“觉知”选择性思维,觉知自己在追逐什么,这样觉知,然后就摆脱那种思维状态。
所以,我们使用选择性思维,然后借助它形成潜意识专注。这就是我们要了解思维的这个运作过程,了解这个运作过程之后,我们当然就马上知道该怎么做了。
2.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的运作方式。
前面谈的是思维的整体一个的运作过程,这里谈的是思维的运作方式。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两个要素构成,因此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运作方式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住于思维本体,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观心的目的是什么?观心的目的就是不使用选择性思维,就是你观察到你在运作思维,你在使用选择性思维,这是咱们刚才谈到运作的时候谈到的这一点,就是你观察到它。
第二个就是它自动发展,你没有观察到它,它自动去运作,你使用它的运作。这就是两种。你使用它的运作,那么你一直就住于思维衍生状态;你不使用它的运作,也就你觉知,通过观心,这样觉知到选择思维的活动,那么你将摆脱它,你将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这就是按照选择性思维它的运作分为两大类。
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从根本上谈,是针对选择性思维的。针对选择性思维,你随从它,让它自动去发展,那么你就住于思维衍生状态,因为选择性思维是思维衍生状态唯一具有的,如来藏状态、根本状态没有选择性思维。如果你觉知它,不随从它的发展,那你将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回归如来藏。这就是我们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思维的运作方式就是这两种。一个是住于思维内容,第二个就是住于思维本体。
住于思维本体,就需要我们培养潜意识警觉心,刚开始实证,都是有意识的实证,你是专门实证、故意实证的,但是我们实证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潜意识专注的,因此你必须使这种有意识实证转化为潜意识实证,也就是转化为潜意识警觉心,那么这样就能够最终完成实证。
3.改变“相续性思维”的两种方法
相续性思维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因此改变相续性思维的两种方法就包括:第一个是使用选择性思维;第二个就是不使用选择性思维。
如果我们使用选择性思维,一个调整方法就是改变选择频率,降低它的频率,然后通过制心一处,慢慢地使它无法活动。另一个方法就是改变思维内容,也就是不去制止它的发展,而去改变选择性思维的内容,就是住于一般的禅定,或欲界定。这就是对选择性思维要做这样的认识。
“联想”的能力,改变思维内容也包括使用联想的能力。这个联想的能力,对我们实证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实证能否能够成功的一个决定性要素,千万不要认为联想,就是平时那种走神啊,或者是想入非非啊等等,这种能力都是不好的,不好的是它的内容,好的是它的形式,一定要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不能把某种思维现象一棍子打死,这个是不对的。要了解我们平时的那种联想能力,走神的能力,它不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是内容在演变,它对我们实证有利的地方就是这种思维形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改变它的思维内容,而保留它的思维形式。
比如说观树叶的飘落,树叶飘落的过程中,你要展开这样的联想,在观这个树叶飘落的过程中,然后观想有时候飘落的快,有时候飘落的慢,在这个地方下功夫,那么这样它的时间就能够大幅度的延长。
我们在《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上可以看到,像“观极乐世界”的这种方法也讲了很多的,大家仔细看一下,佛经上面的讲解,看到之后你就知道,浪花就是海水,任何浪花都含有海水的特征,你不能把它一棍子打死。
同时我们要明白,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包含入定的一切要素,所有要素全部具备,不是说哪种要素不具备,你现在还需要去练啊、练啊,这个佛法本身根本就不是咱们说的用“练功”的方式的,有的人在群里交谈的时候,就说“你今天练了没有,练功了没有”,这个不是练什么东西,你练什么?什么条件都具备的,佛教讲的就是一个悟,而不是讲练的,讲练那就是等于说你是在发明创造了。“悟”是因为你本来就有,所以才悟。悟的过程,就是我们必须对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要进行分析,在平时进行分析,然后在实证中进行分析,通过实证去一步一步的认识。所以我们对这种联想的功能,一定要高度地重视,如果这个功能你不善于利用的话,那你可能就是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可能入定的,如果这个功能你善于利用的话,那就是一个星期就可以入定的,入定从来不是那样难的,最难的就是你不会利用。
所以我们对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有利于实证的要素,一定要一一认识,我们一定要从原理上明白浪花就是海水,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含有如来藏的一切特征,那么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最终获得成功。
如何在生活中住于“思维本体”?
什么是思维本体?思维本体就是有能观的主体,也就是思维的主体,按平时人说的就是“我”,就是“我”这个观念,我在看什么?我在想什么?指的是“我”,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我执”,其实我执是“执着心”和“我”这个念头捆绑在一起而形成的。也就是思维的本体有两个构成条件,其中一个就是思维主体,另一个就是“我”这个念头,把“我”这个念头加起来了,二者是不可分离了,既然不可分离,虽然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坏事,能培养一个“我见”,但是另一方面对我们实证有利的地方就是什么?你习惯于使用我见,那么我和思维本体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么很简单,你想住于思维本体,那就只要住于“我”就可以了,住于“我”这个念头就可以了,因为它和思维本体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无论你在观什么的时候,你要提起“我”这个念头,咱们以前说过,比如说:
你听见汽车响了,你说我听见汽车响了;
你看见树叶了,你说我看见树叶了;
你看见汽车过去了,你说我看见汽车过去了;
…… …… ……
你随时提起这个我,就这样不断地练、不断地练,久而久之,你将住于思维本体。当身空之后,你还是住于这样的观念,你将住于思维本体,当真正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我”这个念头反而淡化了,你再也提不起“我”这个念头了,就是说利用“我”,最终淡化了这个“我”,然后回归如来藏的时候就破除了我。也就是利用“我见”它分为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利用“我见”,然后弱化、淡化“我见”,然后破除“我见”,这样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回归如来藏的问题。所以,这个就是我们需要注意,通过这种方法,然后去进行实证的时候,要点是什么样的。
认识有利于实证的各种生活常识和潜意识自发行为
这个也是咱们刚才说过的,就是要分析当前的生活,尤其是各种自发的行为,认识它们产生的原理,然后利用这些行为进行实证。
(一)有利于实证的各种生活常识、生活习惯。
1.使用眼睛的习惯
我们大家都会非常熟练地使用眼睛,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咱们古人说“两眼放光,炯炯有神”,这就是你对它能够形成专注,这就是使用有意识思维,专门的使用它,使用它有个好处是什么?能形成专注,专注力比较容易形成,这是这种使用眼睛的方法。
当然在实证的时候,我们是闭上眼去实证的,因为你睁开眼睛实证的时候,就是使用这个肉体,就是使用这个身体,那就容易住于相续性思维,我们需要做的,无论我们任何法门、任何门派去实证的时候,首先解决的第一步就是身体,绝不能使用身体,放弃身体,所以我们闭上眼去观想。观想的时候同样是想见,虽然不是用眼睛看的,但它照样是使用视力的,这种视力不仅包括肉眼的视力,当然还包括天眼的视力,我们闭上眼睛看的时候,久而久之就形成天眼的视力。
所以使用眼睛的时候,我们第一就是有意识地使用,专注地使用;第二种方法就是用眼睛的余光去看,似有似无地用眼睛的余光,我们大家都善于使用眼睛的余光,这样似有似无地去观察。这两种方法究竟哪种方法更符合原理?前一种更符合原理,因为眼睛是和光对应的,光是一种物质,物质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基础上的,因此使用眼睛,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专注力,有意识使用眼睛,也就是通过这种培养专注力的方法去使用眼睛,它是符合实证原理的,因而是最容易成功的。
如果你使用潜意识去使用眼睛,比如使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外界的景物,比如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么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的实证来说相对要难得多,不是那样容易成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要从原理上认识,我们究竟该怎样使用这种感官功能,正是因为我们通过眼睛余光去实证的时候,通过这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方法去实证的时候不是很容易。因此佛经里面就告诉我们,“能观心者,究竟解脱”,而不是说能使用眼睛余光就能解脱的。不过耳根圆通法门虽然也有利于实证,那是相对于眼睛来说的, 几个感觉器官进行比较之后,耳根圆通法门相对容易成功。但耳根圆通法门和观心相比较的话,仍然是观心最殊胜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藏传佛教里面,很多大师也曾经讲过,就是“以心观心最为殊胜”。
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观心这种方法,观心这种方法是佛教所有实证方法中最核心的方法,也就是说任何方法都不可以和观心进行比较的,没有可比性的。因为观心是最安全、最准确、最快速,它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观心这种方法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而观心这种方法是我们任何人都会的,都会的东西也是最容易错的,因为我们往往不了解原理,不了解原理那么潜意识就没法运作,因此观心这种方法也是最容易出错的,所以,我们要了解观心这种方法的特征:第一它容易操作;第二容易出错。 所以你要想准确地使用观心这种方法并取得快速成功,那就必须了解观心的原理,不要说你整天都在精进实证,你在那里打坐,如果你不了解原理,只能说你在那里犯错误,不是说在打坐,打坐的前提是有正知正见的,你必须了解它的原理,了解原理之后,才谈得上什么叫做精进。
2.联想
不要把联想这种能力,一棍子打死,要了解它不利于实证的地方在于它的思维内容,有利于实证的地方在于它的思维形式,我们要把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进行分解。
3.一心二用
一心二用这种能力指的是潜意识的能力,在使用选择性注意有意识的思维时是不可以一心二用的。所以当我们使用一心二用这种能力的时候,往往是潜意识去使用的,比如说我们把眼睛的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放在眉前虚空,或者鼻前虚空,然后用眼睛的余光似有似无地去观呼吸,这就是用“一心二用”的方法。
4.使用身体和停止使用身体
使用身体是使用有意识思维、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但我们在这里要对身体进行认识。就是认识身体它作为一种物质,它是分为不同层次状态的,而我们对不同层次物质的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使用的,我们处于当前这种状态,我们只能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你一切的疾病,对疾病的感觉,全部都是在宏观物质状态上的。现在的医学也是作用于宏观物质状态,对微观物质状态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可以感觉得到蚊虫的叮咬,肌肤的刺痛,生病时你感到肚子的疼痛等等,这些感觉全部都是宏观物质状态。
那么当我们证入更高级思维状态的时候,我们将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那时候将体验不到宏观物质状态,只能体验到的微观的气机、光等这样的状态。当我们证入更高状态的时候,身体的任何感觉都不再存在了,将完全丧失身体的感觉,连身体微观气机方面的感觉也都没有。
所以我们要对身体进行深入地认识,我们现在说使用身体主要是指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停止使用身体,主要指的是停止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当然如果我们是为了入禅定、入如来藏的,那么使用身体,那就包括体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停止使用身体,是连身体的微观物质也不再体验。
所以,对身体的使用与不使用,最关键的是建立在对身体物质层次的认识上。不仅是身体,我们对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这样的,我们看见外面的大山、大树、石头等等,一切的一切,你看到的仅仅是它的宏观物质状态,当你证入更高级思维状态的时候,你将看到它们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看到的层次不一样,看到微观物质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使用它的微观物质状态,你总是奇怪过去的人怎么能够穿山而过,那是因为他能够掌握微观物质状态,与它处于心物一体的状态,所以具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第一要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分为不同层次的,因为物质是逐级演变的。逐级演变,自然就有一个层次高低的区别;第二个就是我们对某种物质状态的使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使用的,你无法证入那种物质状态,你将绝不可能使用那种物质状态。
5.利用睡眠进行实证
睡眠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利用睡眠实证,咱们之前谈过了,第一是利用打瞌睡。因为睡眠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物质的运动过程,对这个物质的运动过程,它的不同过程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实证的,其中打瞌睡阶段是一个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打瞌睡阶段,掌握有意识向潜意识思维的转化。而任何实证方法都必须完成有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所以通过打瞌睡是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转化的,因此通过打瞌睡实证是在所有实证方法中最有利于我们掌握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转化的,因此通过打瞌睡实证也是效率最高的,也就是咱们刚才谈的,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含有入定的一切条件,含有实证的一切条件,那么其中打瞌睡就是一个很好的条件。
再一个就是进入梦中——睡眠,睡眠是完全在潜意识作用下的,潜意识是自发自动运作的,潜意识之所以能够自动自发运作,那是之前你在培养潜意识,现在生活中你不是专门养潜意识,但是它是一种自动的行为,在生活中你经常在走路啊、和别人交谈啊、在同一个地方生活了很长时间啊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培养潜意识的,它都会变成潜意识的根本,也就是在梦中的时候,这些生活现象就会一一浮现,咱们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就是这样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梦变成实证?它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生活,你只要能够在生活中和实证结合起来,那么梦就会变成实证,如果在生活中你根本就结合不起来,你的生活还是和一般人一样,随波逐流、流浪生死,那你的梦中也同样是流浪生死,也绝不可能改变的。所以,过去人说,“一个人能不能摆脱生死,也就是解决生死,那就看你能不能解决梦中实证的问题”,那么反过来,梦能不能解决,就在于生活,你的生活真正地得到解决了吗?生活的解决不是说你现在好像变得一个和常人不一样的生活,真正地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也就是真正的过来人在生活中,从表上看是和一般人完全一样的,而不是说你现在到生活中摆出一副修行人的架势这叫修行,这个不是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把生活和实证结合起来,最关键的是在原理上、观念上明白,然后再实证。实证是直接去体验,有了这种直接体验之后,就可以去真正地改变,通过对比进行改变。
所以,对于怎样改变生活,我们要分为两步去进行:第一是从原理上认识;第二在实证中落实。认识加上落实,然后就真正地改变了生活,改变了生活也就真正解决了梦的问题,实证自然就很容易成功。
6.我们要利用“提心吊胆、小心翼翼”这种生活经验去实证。
这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或有那种我们到深井的旁边、悬崖的旁边我们看到很深邃等等这些感觉,或者是我们突然丢失某些心爱的东西丢失了,然后心一下子感到空洞洞的、若有所失,等等,所有这些心理现象,全都来源于如来藏的,如果如来藏根本都没有这种能力,那么即使你站在悬崖边,也决不可能感到心惊肉跳的,因为本来就有这种深邃的心境,心吊着的这种心境。一定要了解我们当前能够具有的这些心理的状态,全部来源于高级状态,高级状态没有这些特征,我们就绝不可能拥有现在这些现象。
那么所谓的悬崖,这无非是一种现象,一种物质的现象,这种物质现象我们看到之后,它对你产生了一个诱导,诱导你的心处于那种提心吊胆的状态,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我们的心理状态是通过诱导而形成的,而修行也正是这样的,我们通过一些方法,把我们本来具有的那种能力一一诱导出来,然后我们就入定了。所谓的入定无非就是把你本来拥有的能力,通过一些方法把它逐渐、逐渐诱导出来。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实证的本质是什么?实证的本质不是创造,不是练功,而仅仅只是诱导。因为你本来具有那种能力,真理是不需要创造的。这是我们要认识到生活中这些心理现象。
对这些心理现象我们一定要从思维的演变过程来进行认识。我们以前说过,对某一学科的认识,要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也就是认识到它的整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从一个学科的角度去谈。那么从这个思维的演变来说,我们同样也认识到它的演变过程,如果你对某一种事物的演变过程根本都不了解,那你就谈不上真正地掌握这种事物,对于思维也是这样的。我们说佛教是心地法门,那么对这个心地法门,你必须了解它整体的演变过程,这样你才能够知道该怎么返回去。也就是要想知道回去的路,你就必须知道来时的路。
科学认识各种“潜意识自发行为”
潜意识自发行为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咱们这里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喜欢光、追求快乐、探索真像等等。
1.“选择性思维”与专注
我们在大街上走的时候眼睛到处乱看,这表面看是一种散乱,但它本身建立在专注基础上,也就是这种思维现象它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就是它处于一个高频的选择状态,到处乱看的。好的地方就是它在寻找关注的事物,它容易因此而形成专注,那么专注将引导我们证入高级状态,这种专注无非就是需要我们解决一个专注内容的问题,也就是只要内容合适的话,这种行为——我们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到处乱看,这种行为就会一下子引导我们证入禅定中,就像时空隧道一样。
时空隧道与一般的现象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内容,它是特殊的观察对象,它能够让我们一下子证入高级的一种状态,这是因为思维内容不同,它和我们在大街上看到别人吵架呀,或者一个小孩看到路边的耍猴的,从培养吸引力、专注力这个角度谈,那么时空隧道那个观察对象和这个耍猴子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不同的是思维内容。耍猴子这种现象它能够引起你专注,但是它能够导致你产生相续性思维;而时空隧道能让你产生专注力,但它不能让你产生相续性思维,所以让你一下子就证入了一个更为高级的状态。
那么我们禅定也是这样的。你如果善于诱导的话,那么,你看一下《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上有很多这方面的对观察对象的设置这种方法。你之所以那些方法利用不了,那是因为你根本没法想象的,从来没见过的。所以《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上讲了很多很多的观法,好多观法你是没法观的,等你将来能够证入极乐世界了,通过别的方法,通过一些笨方法证入极乐世界,你再看到极乐世界的场景之后,以后你再证入极乐世界的时候就容易得很,它就像时光隧道一样,这场景你一想,闭上眼专注的观,很快你就会证入了。
所以,不要认为实证确实难得不得了,只是说第一步比较难,因为现在你经常生活在当前这种状态,并不了解那种高级状态是什么样的,所以你感觉比较难,对一个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一点都不难,因为经常入定的人是通过相应的,通过相应这种方法去证的。
2.追求快乐
追求快乐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是本能。我们在实证中,有时候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感觉到这种状态很好,很快乐,然后别人喊你去打牌啊、去跳舞啊,你都不愿意去,你还愿意继续去实证。那是因为你的实证有了进步,所以你会找到这种快乐,追求快乐是我们的本能。我们对于这种行为,要了解它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第一是快乐;第二是追求。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事物是快乐的,所以我们去追求它,产生了一个潜意识的追求的行为,当我们追求到了真正的快乐之后,我们将丧失那种追求的行为,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追求快乐这个行为有两个构成要素,这样认识后,我们在实证中就可以对自己进行判断。
第一个是我们可以用追求快乐这个潜意识行为去进行实证,判断你是不是正确,走到哪一步了。第二个就是当你还具有这种追求行为的时候,你觉得你还在追求快乐的时候,那痛苦还没有完全解决,那你就明白,你还没有证入如来藏,当你证入如来藏之后,你将不再具有这种追求快乐的行为。因为什么?如来藏是最快乐的,它是一个源头,到了这个源头之后你就不会再去追求。
所以,在心理学里,追求快乐、追求幸福这是一个本能,所谓的本能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这是心理学的认识,因为心理学只能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所以对于它来说,追求快乐就是一个本能,本能是不可以消灭的。但对于我们来说,追求快乐它是由两个要素构成,当我们证入如来藏之后,我们将不再具有追求的能力,而仅仅只剩下快乐。所以我们要了解心理学的一些观念,同时也要了解我们思维本体学方面的这些观念。佛教的观念在很多方面和心理学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是站在思维整体这个角度上去看待问题的。
3.追求真相、探索未知
也就是了解未知事物,了解你不曾拥有的能力,因为有些事情你不知道、没拥有,这种行为是贯穿所有思维状态的,不仅仅是思维衍生状态,在思维根本状态也是这样。
思维根本状态有一个特点是能善分别诸法相,虽然它都能了解,但并不是说其他状态的能力他就能拥有,比如说在如来藏状态,你没有那种生气的能力,没有那种爱恨情仇的能力,虽然你也了解这之前你曾拥有这种能力,比如说,在如来藏状态,你也同样地知道,大街上哪些人在吵架啊,或者公园里哪些人在谈恋爱啊,等等,你都知道,而且你也知道你以前曾经拥有,但是在如来藏状态你将丧失这些能力,丧失生气的能力和丧失那种爱恨情仇的能力。所以在如来藏状态你还会希望去体验,也就是说那种习气的作用,什么叫习气?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就是对过去些事情的留恋叫习气,这时候你会希望重新去体验那种事情,所以就会产生这种行为,就是这种本能,“追求真相、探索未知”这种本能。这种本能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了解。了解之后,你就知道本来如来藏很好的,我们为什么到了现在这种状态,它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再一个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去探索未知?“未知”就是不同的思维状态有不同的特征,对于你所处的那种思维状态来说,其他思维状态就属于未知的。那么探索未知这种本能,能够引导我们去了解思维的全貌,了解所有的思维状态,所有思维状态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就是完整的我们。完整的自我是怎么构成的?它怎样才能形成?就是通过探索未知这种本能,然后我们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也就是我们找到了如来藏,又知道其它的所有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成佛并不是说你只回归了如来藏叫做成佛,而是你能够知道思维的全貌,一切状态都知道,不是说释迦牟尼不了解地狱、鬼道,释迦牟尼对这些都通通地清清楚楚的,也就是所有的状态都是清清楚楚的,然后才叫做成佛。
对于我们来说,在现在这种状态,因为你感觉到痛苦,所以他告诉你有一个长乐我净,这种状态多么的美好,然后就这样的告诉你、告诉你,告诉你这样去,但到了这种状态之后,那时又要告诉你,一切状态都可以自如地应用的。
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一点,佛是不住两边的,要明白这一个,为什么不住两边?不被某一种状态所束缚,而是能够使用整体,那就是说,只有整体才是完整的自我,我们总是在追求完整的自我,那么完整的自我是什么?在哪种本能的引导下?就是在这种追求真相的、探索未知的这种潜意识的本能作用下,然后我们才逐步逐步地了解一个完整的自我,当我们了解完整的自我之后,你就成佛了,要不然的话,你始终是局限于某一点。
4.向光(虚空)性
向光性,向虚空性,我们看天空,都高兴得不得了,秋天来了,秋高气爽,你看到天空很深邃,湛蓝色的天空,醉人的天空,你总是非常向往,你为什么会向往?那是因为它是一种高级的状态,你从来都没有向往那种乌云滚滚的那种天气,因为乌云滚滚的状态是一种低级的状态,它是鬼道的一种现象的展现,所以你不会去向往那种境界,因为低级的状态是一种苦,而高级的状态是一种乐,在追求乐这种本能作用下,所以你具有那种向光性和向虚空性,所以我们利用光和虚空进行实证。
所以,我们有一种观香的方法,暗室中观那很小的一个香烛光,通过这个光可以达到一个高级的状态,在《无量寿经》的观法中,极乐世界的观法中,就是观落日,落日观,为什么要观这些?那就是因为它是一种高级的物质,通过这种高级的物质,我们将会证入高级的状态。
我们说牧羊女看天空,盯着虚空看,结果得道了,成功了。为什么看虚空她能够成功?那是因为它是高级的物质,是一种本能,牧羊女向天空看,是因为这种本能在发挥作用。我们所有人在连雨天过了之后,太阳从云缝中透射进来,我们看到云缝中的太阳展开的时候,都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我们潜意识中有这种回归高级状态的本能,有这种实证的本能,有这种入定的本能,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本能。
了解这些本能之后你就知道,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是向往实证的,希望实证的,只是他们不了解,并不是说他们反对佛教。之所以有人反对佛教,那是因为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后人把本来很朴素的、很真切的佛教,变成一种神秘主义,披上了一种神秘的外纱,迷信的外衣,从而导致人们对他产生了隔阂、隔膜。其实佛教是最平易近人的,因为佛教就是讲我们自己的。只要我们能够把真理让人们认识,那么社会上的人都会自然的学佛,而决不可能排斥的。
5.依止的心理
依止的心理就是我们大家总是感觉到无论你成就多么的大,无论你处于哪种状态,你总是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一个浮萍一样随风飘荡,你总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依止,能够停息下来,这就使因为我们处于思维衍生状态,思维衍生状态就像风筝一样,风筝有一个根,那就是如来藏,我们这种依止的心理,也正是我们回归如来藏的动力。
咱们上面举的例子还仅仅是一部分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潜意识行为,它都是如来藏状态和禅定状态的自然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自然表现的行为?那是因为条件论,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建立在高级状态的基础上,因此高级状态、如来藏状态就是现在这种状态的构成条件,一切事物的构成条件都会以这种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就像那个电灯一样,电灯的其中一种构成条件就是电,电就会通过光这种形式表现出来。
同样的,如来藏的状态和高级禅定状态,是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构成条件,因此它也会以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某些特征、某些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真理无时无刻不在向你展现它的光辉,至于说你能不能认识得到、能不能抓得住,这是最关键的。释迦牟尼在哪里?释迦牟尼没在哪里。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条件论的角度去认识我们当前的思维,认识我们的实证,从这里我们也要看得到,条件论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佛教的缘起思想,缘起论,因缘所生法,因缘这种哲学方法论是佛教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对条件论反反复复地认识,在实证中去认识,实证结束之后在生活中再对照、再认识,熟练地应用条件论去分析问题、进行实证。我们对条件论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在实证中,用一年、两年、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去慢慢地体会它,通过体会,你就会发现,它就是佛教的基础、佛教的核心。
动态实证与静态实证。
就是在动中实证,还是在静中实证?动静两种状态的实证,我们以静态实证为主,动态实证是一种辅助的,动态实证在动极生静的时候该怎样不让这个动产生不利于实证的影响,反而使其逐渐逐渐变为对实证有利的影响。
那么动态实证,可以通过一些太极拳,或者其它的方法作为辅助,也可以通过慢动作的拜佛,就是通常说的四念处,或者是经行等等,用这些去辅助静态实证。
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建立的基础和原理是什么?就是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这种极变规律。因为我们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它有两个最基本的状态,就是动和静。动和静之间它会出现动极生静、静极生动的演变。这种演变对我们的实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实证就分为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而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正是为了解决这种影响,所以我们要了解“四念处”就是平时我们在做慢动作实证它的目的是什么?是服务于什么样的目地的?知道这个目的之后,我们就知道在哪些地方用功,就知道该怎样利用动极生静的这个规律去用功,在没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条件去进行实证,这就是动态实证。动态实证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第一就是为了解决“静极生动”这种副作用的;第二就是为了创造“动极生静”的有利条件,也就是创造“动极生静”的现象,从而进行实证,因为“动极生静”的时候,正是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时候。
所以,我们要了解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的意义。这一点在道家的实证中也是作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来强调的,我们这群中,有很多人是学过道家的,比如说在打坐的过程中,身体出现这种暖或酥暖,也就是阳气到身啦,这之后又出现了咱们说的静极生动,思维开始混乱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无法解决的话,你还是勉强的去坐,强迫自己去坐,你还会出现什么情况?也就是漏丹,燥热汗出,这对实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是没有解决好动极生静和静极生动的关系。
所以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在道家也是要求非常严的,也是作为一种不传的秘密去认识的、去重视的,因为道家里把很多东西讲得非常的神秘,有的东西是不随随便便向你传的,包括这种动态实证和静态实证也是这样的,这种神秘观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培养起信心,一种信念,信为道源功德母。你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后,你去坐的时候就非常地用功,它容易发挥作用,因为潜意识在有信心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发挥作用的,所以有时候这种神秘主义在实证中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宗教热情有时候也是一个好事,只要你善于利用就行。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定要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才知道你该怎样去掌握,主动地把握,因为神秘主义它是一种被动的,被动地掌握,被动地去进行,它不容易持久。原理了解之后,是能够持久的,因为它是一种观念、信念。信念是最厉害的,只要我们的实证中有了正确的观念,我们的实证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对物质运动过程的观察与体验
因为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的,因此有这种物质的观念,因为物质是建立在观察和被观察关系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物质去进行实证,要认识物质,不能说物质是虚幻的,你就不通过物质去实证,哪一个人成佛,他对物质完全就排斥了?因为成佛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证入见到位,就是初地,第二步就是证到八地,得意生身。
意生身是什么?就是一个物质的状态,你必须掌握对物质的应用能力才行,所以我们要通过物质去实证。那么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我们对物质状态的运用是通过心物一体去应用的,所以我们对物质的一切体验和调整,最终都落实于心上,落实于思维上。
那么对物质的调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住于物质,跟随着物质现象走,这就是一般的禅定和欲界定,我们跟随着这种物质现象走;第二个就是通过物质现象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能够“观心”一样观察到,因为一切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是思维内容,属于念头,观到之后就住于思维本体了。所以通过物质去实证,我们分为两类:一类就是住于物质,第二类就是住于思维本体。
(一)观察物质运动过程
1.第一个就是涉及到身体,对身体的体验。对身体来说,我们实证的首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必须放弃身体觉受,无论我们使用哪种方法都必须首先做到这一点,当然住于思维本体也更是要做到这一点,要不然是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的,因为物质现象都属于思维内容。
2、第二个就是借助物质运动过程延长实证的时间,比如说我们观树叶的飘落等等,这就是延长实证时间的问题。
“客观地观察物质运动过程”将引导我们住于“思维本体”, 而无法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也就是说你不参与物质,你仅仅只是观察它的这个运动过程,那么你将住于思维本体。那么通过观物质运动过程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住于思维本体?
首先,你必须有一个内在的觉受,也就是刚开始要形成静,在这个静的基础上,一般的静、世间人的静,他是体验这种静的美好,他是住于美好的,这里有一点不同,世上的人在静的时候,他体验静给他带来得多么美好,对于我们想住于思维本体来说,你必须形成专注才行,所以你一边体验这种静,一边开始体验外界,通过外界,比如说海潮音,或者是其它的声音,或者是你用眼睛的余光观其它的事情,最好是用耳朵的听力,这是最好的,这个咱们以前谈过了,通过耳朵的听力,通过外界的这种变化,然后培养专注力,也就是说我们听海潮音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听海潮音而听海潮音的,海潮音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能够引导我们形成专注,因此这里有两个构成的要素,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内在的这种体验,这种内在的这种静的这种体验,这种体验是什么?它属于潜意识,你明白这一点,它是潜意识,静是一个潜意识。第二个就是通过观察这个海潮音,通过外界这个声音,我们培养起了专注,也就是借助声音这个工具培养起了专注。
因此就形成了两个要素:一个是潜意识,一个是专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专注。因为你是住于内在的这种觉受,属于住于思维的本体,它不是随着外界走的,不是去跟着外界跑的,所以就住于思维本体。所以你要知道耳根圆通法门是由这两个要素决定的,这两个要素是缺一不可,要不然你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当你住在内在的觉受的时候,那么外界的声音是一个似有似无、若有若无了,我们将对这个声音,只停留在它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上。
把耳根圆通法门整个过程谈了一下,这一页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你想通过耳根圆通法门去证的时候,即使你想通过眼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方法去证的时候,也是这样去做的,都必须这样去做,咱们再把这一个详细谈一下:
第一就是一定要注意内在的觉受,如果你这个人就是心比较散乱,容易跟着外界跑,那你就不要谈这个方法了,这个方法根本就用不长,因为你是跟着外界跑的,而是你能够安详地安住于内在,不愿意跟着外界跑,你不愿意和外界的这种事物去过分地去接触、流浪于这种事物,这是第一条必须做得到的,就是安住于内在的觉受。
第二就是对外界的事物你是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记着一定是用普遍性这种思维功能,而决不能用选择性注意,一旦你用选择性注意,你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了。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对外界的事物是似有似无、若有若无地去观的。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咱们谈过,它是一种潜意识功能,它是作用于观察对象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就像咱们以前说的那个小孩子看耍猴的,他一边看那个耍猴的,他一边对周围的事物清清楚楚,但是他对周围事物只能了解到它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
那么,观音法门也是这样的,我们只能用普遍性留意这种功能去若有若无、似有似无地观这个海潮音,那么这种思维功能它是和事物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对应的,它们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某种思维功能有它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它的作用对象和作用范围就是观察对象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因此你在观的过程中,比如你观这个海潮音,只知道它是一种声音,而绝不知道它是什么声音,观音菩萨不可能说这时候知道“啊,那是海浪在那里击打”,不是,他只是知道这个声音。将来你就会体会得到,你在观呼吸的时候,到一个层次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你只知道它是一种声音,至于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当你要知道它是要呼吸音的时候,那你就降低了一个层次,当你再进一步知道它是我在呼吸的时候,你马上就丧失了禅定,完全就退失下来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不同的思维功能和观察对象的不同特征是一一对应的。
在这里,我们想住于思维本体,我们就必须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观察对象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反过来,我们通过这种思维功能就能够发现海潮音它的最基本的、最直观的特征是什么,发现这个特征之后,我们将住于这个特征,然后我们通过这个特征,一定是通过这个特征才行,通过这个特征然后我们形成了专注,这样就形成了潜意识专注,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了。
所以这就是整个耳根圆通法门的三个步骤,我们要从原理上认识这三个步骤。从原理上进行认识之后,你就知道该怎样去做了。然后你也就知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究竟该怎样做,而不是像平时一样,你在野外看见山了,你故意说,“哎呀!我看山不是山”,你看山不是山,你觉得那是什么?实证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去做的。
在整个实证过程中,“自然”是最基本的原则和实证规律,当然每种方法都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我们再看,这种实证方法在设置观察对象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就是最显著原则:就是观察对象一定是周边环境中最显著、最容易捕捉到的,这样的观察对象对我们影响最大,最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我们先住于一个内在的境界,住于内在的境界之后,我们开始观察周边事物,周边的事物你觉得哪个事物对你影响最大,用耳朵去听,哪个事物对你影响最大,那个就能引导你证入禅定,因为什么?我们是为了形成专注的,对你影响最大的那个事物是最容易形成专注的,观音菩萨坐在那个山洞里面,山洞里面那肯定有其它的小虫来叫了,比如说蟋蟀在叫了,或者是其它的蚊子嗡嗡在响了,那么这些声音他为什么没有观察?反而观察那个海浪的声音,海潮音?因海潮音声音最大、最明显,对他干扰最大。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具有一个内在的安详,然后你才能够体验到外在哪一种境界对你干扰是最大的、最持久的,那么那个观察对象就是最好的,它能引导你入定,所以你开始观察它。怎样观察?用普遍性留意,似有似无、若有若离地观察,通过这种思维功能,你将发现那个观察对象的最基本、最直观的特征,然后你就安住于那个特征,通过体验那个特征,慢慢、慢慢地形成专注,这样你就住于思维本体了,然后就成功了。所以,这里我们要了解耳根圆通法门对观察对象的筛选是通过什么样的原理去筛选的。
第二就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必须”原则,就是那个观察对象是我们必须观察的,这样你才能观得住,如果这个观察对象是可有可无的,你就没法观察。比如说念佛,让你现在去念佛,因为这个观察对象你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必须的,所以他就不容易那样快速成功的,反而那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他是不得不听的,他不听老师讲课,老师就要批评他,所以他装作努力听课的样子,也就是观察对象是必须的。只要你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你肯定容易成功了,满足不了这个条件,你将失去所缘,然后就跟着内在的那种境界走了,跑掉了,就没法成功了。
所以,观察对象的“必须”原则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女同志做饭的时候,在电磁炉上烧水,你要担心它是不是烧过头了,所以你坐在那里,你可以闭上眼睛去打瞌睡,你一边打瞌睡,一边还要似有似无地必须去听,听那个壶水是不是烧开了,一直在观察着它,这就是必须的现象,符合必须原则。那么你在打瞌睡,这属于一个内在的体验,也就是你有内在的安详,内在的体验,然后你又有那个专注,你不可能真正睡过去的,你是在潜意识地培养对它的专注的,所以这就满足必须原则。
这就我们说那个小学生听老师讲课,只是那一节课时间短,咱们以前谈过的,那一节课如果是一下上了四、五个小时,那个小学生当场就入定,根本就不需要练什么,禅定根本不是练出来的,就是这样直接诱导出来的。只是说我们很多要素不具备,你没有具备这样的要素,所以你整天练啊、练啊,练了一个月、两个月还是没有入定,你觉得这个难得不得了,这个禅定实在太难,其实哪有那样难的。
第三就是最简单的原则:也就是说,观察对象它一定是最简单的,当然它的第一特征,比如说声音特征,是最简单的,不容易展开逻辑思维。
第四就是最常见:常见的事物不容易展开逻辑思维,还是这样的,它不能够对你产生这种突发性的影响,也就是很稳定的、有一定节律性的、能够延续发展的,这样能够让时间延续。就像那个老师讲课一样,他因为讲的时间短,所以这个延续性达不到,所以那个小学生没有入定,如果连续性达得到,就入定了。所以,我们选择的观察对象要具有连续性。
第五就是最有利于潜意识发挥作用:在这里就是我们使用耳根圆通法门,就比你使用那个眼睛实证要好得多,使用眼睛虽然你也能够努力地去“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这个是不容易的,没有那个耳根圆通法门更好。
关于这个海潮音,刚才谈过了,咱们就简单地看一下,就是海潮音符合几个原则,一个就是海潮的声音非常大,它是周边的事物中最显著的,因此它能干扰我们的内在的这种体验,所以它将成为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能够迫使我们形成专注。
专注力在两种情况下形成:
第一种你主动形成专注,那是因为外界事物具有吸引力,你被迫去住于那种事物,这样你将住于思维内容,你不可能住于思维本体;
第二种就是我们被迫的,本来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但是它对我们有一定干扰、影响,所以我们被迫去听,就像小学生一样,他不想听老师讲课,但是他被迫去听,海潮音是我们不愿听的,但受它的干扰,所以我们被迫去听。被迫的事物往往能使我们住于思维本体。
再一个,海潮音是最简单的,不容易产生逻辑思维;海潮音是最常见的,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这样它能够长时间地诱导;再有,海潮音是一种声音,它能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进行实证。总之,我们所设置的观察对象,能够满足以上条件,实证将是非常轻松、非常顺利的。这就是第一条,通过观察物质运动过程进行实证,我们住于思维本体。
(二)通过体验物质运动过程进行实证。
刚才谈的是观察物质运动过程,是客观的去观察物质运动过程,我们住于思维本体。下面是体验物质运动过程,体验就是参与。参与物质运动的过程,我们将住于思维内容,因为物质就是思维内容,物质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能观察的本体和所观察的对象,也就是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思维分裂为观察与被观察这两种要素之后,才形成了物质,所以只要我们在体验物质,只要参与物质运动的过程,那么我们就是住于思维内容,就不能够住于思维本体,无法回归如来藏。住于思维内容,我们就证入欲界定,或者禅定。
之所以证入欲界定和禅定,那是因为我们体验这个物质运动的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引导我们证入了不同的状态。也就是你进入欲界定是观察事物的某种特征而证入欲界定的;你证入禅定是观察这个事物的另一种特征证入禅定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多特征,我们对它不同特征的观察将证入不同的状态,比如说,海潮音也是这样的,海潮音具有很多特征,它既能够引导我们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也能引导我们证入一般的欲界定,也能引导我们证入禅定,那就取决于你的取向,也就是你希望达到哪种状态,那么你就根据这个观察对象的不同特征,然后进行诱导,然后回归那种状态。
第一就是观察:客观地观察,然后住于思维本体,专注地觉知观察对象,然后住于思维本体;
第二就是体验:体验物质的特征,就是物质的不同特征引导我们证入不同的思维状态。所以我们说佛法是心地法门,那么心地法门它是怎样诱导的?通过哪种方法诱导?对物质方面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通过它的不同特征的观察,我们将证入不同的思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