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本體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

思維本體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基礎

清凉月

基础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一点我们必须去深入的掌握,要不然我们在实证中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分析。

《思维本体学》基础包含“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理论基础包括“条件论和心物一体理论”。方法论基础,我们的方法指的是实证,也就是“实证”是佛教的方法论。这种实证包括很多方法、实证方法。

“条件论”是我们熟知的公认的客观的规律,当然不是所有的公认客观规律,都可以作为佛教的基础的。佛教的基础一定是佛经上所指出来的基础,也就是条件论。无论在任何思维状态,这个条件论,这个客观规律,都是适用的,所以它才能成为佛教的基础,要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的那种大家公认的客观规律,并不一定都适用于所有思维状态,因为我们生活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在这种思维状态认识的客观规律,并不一定是其他的思维状态具有的,并不一定是其他物质世界所有的。所以咱们说的这种客观定律,能够用于佛教的客观的这种规律,只能是佛经中谈的“条件论”,其它的是不行的。

然后“心物一体”理论,心物一体理论即是佛教的基础,也是实证的根本目标,心物一体就是即一切相、离一切相,就完成这一点。之所以能够成为理论基础,那是因为在没有这种理论产生之前,它就已经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必须有这样一个条件。不是说这个理论的结果作为一个基础,这是不可能的。必须是这个理论没有形成之前,它本来就具有,具有这种情况,然后它才可以成为基础的。这就是我们过去能够凭着本能,不知不觉证入心物一体状态,从而发现了这种原理,从而能够证实,我们平时就处于心物一体状态,这样“心物一体”才能成为基础,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不能说你根本没有的东西,或者创造一个,然后成为基础,这个是不可能的。

方法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不正确的方法是不可能把我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的。就像在佛教里面的方法论是靠实证。佛教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观心,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其他的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的观法,但这些观法都不是佛教独有的、不是特色,不算佛教的真正观法。佛教最核心的观法就是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