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论语》一 :为人做事,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快乐

初读《论语》一 :为人做事,如何让自己的内心更快乐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尤其面对人际关系和各种事情,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感慨:做人难、做事难、不容易!怎么办?如何在做人做事时达到内心的自洽?使内心得到和谐与安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恰好有一本书,是专门解决这个问题的,那就是:《论语》。

我以前从未正式读过《论语》,只是初中时课本里有几句,还有,许多年前读过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粗有了解,现在早已不记得其中内容,这里我对于《论语》的解读,没有借助任何其他的书籍,只是参考了书里的注释和翻译,查阅了汉典,然后用清凉月老师教给我的实证理论和我掌握的知识去理解。一家之言,错误多多,仅供参考。

broken image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说和悦

首先我们看“说”字。

“说”的右半边是“兑”。“兑”是什么呢?是八卦之一。在先天八卦里,“乾”代表天,是最高的层次,天上是神仙;坤代表地,是最低级的层次,地上是凡人。我们从凡人到神仙的过程,就是实证。也就是每个人通过打坐实证,都能成为神仙、成佛,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核心。佛家和道家,研究的就是这个,所以,从坤卦到乾卦的演变过程,从实证角度,就是从凡人到神仙,一步步实证成功的过程。“兑”,就是马上就要成功的最后一步,所以“兑”卦,代表内心深处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不是我们平常看笑话的那种,而是类似于你小时候曾经忘我的在那玩沙子的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高度的清明美好专注、忘我而纯粹。(关于八卦的知识,学自于清凉月老师的《易经六爻》课)

broken image


“说”的左边是言字旁,什么是言呢?用现代话讲,就是能说出一套给人以思考、指导身心的道理,而不是平常的闲聊。《黄帝内经》讲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如果“弱而能言”的意思就是“黄帝小时候就能开口说话”,那随便找个小孩都能做到,就不能说明黄帝的厉害之处。所以,这个“言”,显而易见是比我们随便聊天那种更高级,就是讲出来的东西要符合“道德”,才能称之为言。更重要的是,这套学说,还不是简单的随便说,而是能让我们能达到“兑”这种内心深处快乐的层次。

所以,“说”字,不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那种说,是语言的高层次,是能让内心深处喜悦的言语,和说字类似的是“悦”字,悦的左边是心字旁,是内心深处达到“兑”的层次,称之为悦。我们看《论语》这本书,它是给我们的外在行为,也就是为人做事进行指导的,而悦字,是内心深处的感受,说呢,是外在语言的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书达礼、温文尔雅。所以,这句话里的说并不是通假字。文言文,尤其是早期的文言文里“说”和“曰”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层次。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达到“说”这个层次呢?我们所说的话,平时的一言一行,怎样能让内心深处获得快乐?那就是“学而时习之”。


(二)学和习

学,和现代的学习不同,更侧重于对本质规律的学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繁体字的“學”,上面是“爻”,爻是什么?是八卦里的那三个橫,代表天地事物根本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本学问,易经通了,其它的自然就百通,所以,学更侧重于对本质规律的学习。

习呢?就是你学到的东西,要亲自去练习、掌握,在自己的身上得到实际的验证和体验。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核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平常人有个毛病,就是爱说大话,不仅现代人这样,古人也这样,要不然《论语》就不会把这一段放在第一位了。比如有些人说,“我要减肥”、“我要运动”、“我要学乐器”,可实际呢?只是耍嘴皮子而已,实际并没有做到;再比如现代很多人,对自己谈论的领域并没有切实的体会和验证,却在那讲大话、说空话;再比如一个从来不实修的人,在那大谈佛家道家理论。我们发现,人们特别善于说假话、说空话,并习以为常,这样的表达,是让自己得到内心深处快乐的表达吗?显然不是,反而是一种很深的执着,因此而产生种种苦恼,并不能达到“说”这种层次。

比如你在说空话,表面上显得自己很了不起,很炫酷!实际上呢?你的这些空话,都是你思维在那复杂运作的结果,跟你小时候曾经忘我的在那玩沙子的那种快乐,显然没法比,更别提和有实证功夫的人比了,而且不持久,转瞬即去,反而因为空话、大话、假话带来很多麻烦!那怎样才能达到“说”的这种表达层次呢?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些,是你实际验证到、体会到,因为它是你内心深处实际感受到的,所以你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不会运作复杂的思维,而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这个时候是最快乐的表达。

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还要经常的去“习”,必须亲自做到,验证到,体会到,然后把这种体悟真正实感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就是“不亦说乎”。但很多人的学习,并不是为了实际做到,而是炫耀知识,显得自己懂得多,这种人,好像被大家俗称为“公知”。

(三)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里的“乐”,可以通过“音乐”的乐来理解。当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心里如果想着别的事情,这个时候音乐并不能给我们带到情感的契合,并不能真正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只有你沉浸到音乐里了,跟着它的节奏走,才会与音乐的节奏契合,体会音乐的快乐。

快乐也是一样的,我们很多的不快乐,是因为两种力的拉扯,比如你看到一个女人很喜欢她,但嘴上却说没感觉,内心就会很难受,这就是什么?心口不一。比如《大话西游》里最后面,周星驰内心很喜欢朱茵,朱茵也很喜欢周星驰,可就是不能真正的在一起。很多人,看到这一段,都会无限感概:我们人生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无奈,不仅仅是爱情上的,还有事业上的,工作上的。人生之苦:求不得、怨相会、求不得,所以,乐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你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语言行为相统一的表现。心、口、做,相统一,而不是心里想一套,嘴里说一套,行为做一套,这显然不是“乐”。

broken image


乐,一定是真诚对他好的,这样才会乐,如果对他不好,心里想着揍他一顿,打他一顿,显然不是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们要真心的对待朋友好,这样双方才会快乐,而不是虚情假意,互相表演,这样不会真正的快乐。

而很多世人,为了利益,为了目的,而虚情假意,不快乐,这种现象从古至今,多么的常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多人的身上,所以,孔子就教导我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真正的对别人好,才会真正得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四)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的关键字是“愠”,愠字怎么理解呢?愠是生气恨的意思,但生气恨不足以表达这个字的含义,我们可以借一个字来理解它,那就是“温”,温是一种偏热但不热的状态,不激烈但有热度的状态。那,我们什么样的思维状态和“温”类似呢?就是嘴上不抱怨,但心里却不断在那抱怨,在那运作。不像热,是直接表达出来的,直接展现的。温,是不表达出来,是闷在心里自己在那运作,在那想。

所以,愠是嘴上不说,但心里生气的状态,也就是表面上装作不生气,实际上已经生气了,那么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显然不是。关于君子,《论语》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那么这种心中在不断抱怨的人,怎么可能是坦荡荡的状态呢!

“人不知”,我们很多人在不知情、不知道的情况下,会怎么样?会生气。比如自己漂亮老婆打扮的特别漂亮出去了,老公不知道她去哪里了,就会怎么样?心里就在那合计在那想:“我老婆打扮的这么漂亮出去,怎么不告诉我?她去哪了?”心里就在那瞎合计。比如别人讲的话题,自己不知道,自己却装做知道的样子,这个时候,心里就在那不断的在那运作,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表现出我高雅、知性的一面?这些都是愠。

就像上面说的,你学习到知识了,并实际验证了表达出来,就是“说”。那么,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你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的,遇到了这些未知的,怕自己跌面子,怕自己不风度,怕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用坏了,怕自己的爱人跟别人跑了,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打架了,然后心里在那瞎合计,瞎想,就是“愠”。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孔子怎么说的,说这种人就不能称的上君子了。

君子坦荡荡,去信任,去柔软,去慈悲,去包容,而不是因为执着,在那瞎琢磨,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