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體
清凉月
“心物一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了解“思维具有物质属性、物质具有思维属性”,不能用平时的那种物质的观念和平时的那种思维的观念去认识思维和物质。平时我们就认为“思维是精神的,物质才是真实的,精神一定是由物质产生的”,这是一般人在现在这种状态他所产生的观念,这种观念的产生有其根本原因,下面咱们开始分析。
第一,“心物一体”的科学性。
①从现代科学来看,现代科学对物质的认识,虽然还不究竟,但是它毕竟有所认识,量子力学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认识,物质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虽然量子力学的认识还是很浅薄的,但是毕竟有所进步了。
②通过条件论的分析去认识,如果思维是由物质产生的,那么思维当然是虚假的,也就是我们每个人是虚假的,这又是不可能的;如果物质是有思维产生的,那么物质也是虚假的,那么这些物质又该怎么解释?所以,最终思维和物质是同一个源头、同一个根本,思维具有物质属性,物质具有思维属性,我们既不能否定物质也不能否定思维。
③通过实证实验来印证,人们平时对思维和物质的认识,都是靠逻辑推理的,心理学、哲学等等都是靠逻辑推理去分析的,但是佛教对心物关系的认识,不是依靠推理,佛教历来是反对这一点,历来是靠实证的,只有实证才是最根本的,必须由实证验证,严格验证,然后才能证实,才能作为依据、作为真实。
第二,“心物一体”的特性。
①“心物一体”具有绝对性和严格性,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状态下,心物都是一体的。这一点我们在实证中也是要经常应用的,也就是一旦发现思维方面出现问题,你要马上考虑到在物质方面一定会出问题,或者发现物质方面表现出哪些问题,你一定要反过来知道是在思维方面一定会出现问题。比如说,在气机的运行过程中,在我们体验身体的微观物质过程中,比如说暖、或者气机的反应、大小周天等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物质方面出现问题,你要马上知道是思维方面出现了问题;反过来在思维方面出现问题之后,要立刻想到物质方面一定会出现问题,在这两者之间就这样来回的调整。
②心物一体的自由性。这就是我们可以自由的使用各种状态。我们可以自由使用任何的思维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自由的使用任何的物质状态,可以自由的和任何的物质保持心物一体。
③同一物质具有心物一体的相容性。这个大家可能平时不是非常了解,因为我们平时就是生活在这种宏观状态,对微观状态不是非常了解,所以不了解它的心物一体的相容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实的物质就是如来藏。我们把这个如来藏假如用一支钢笔来表示,把钢笔放在前面,放在你的眼前你看,处在不同思维状态的人,去看这支钢笔的时候,它将呈现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形态。我们现在只能使用的是这种宏观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去看如来藏状态的时候是这种宏观状态,我们身体里面同样含有如来藏状态,也就是根本的物质状态,我们现在只能使用这种状态。然后处在其他思维状态的人,他能使用另一种状态,就是微观物质状态。然后更高层次的人,他们又能够使用其他更高的状态。释迦牟尼他们能使用思维的根本状态。也就是说同样是这个身体,它分为一个一个状态,处在不同层次的人使用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你现在的身体,并不是你一个人在使用的,诸佛也照样使用,诸佛以一切相为相。所以,这个就是要了解身体它的相容性、它的共性。
了解相容性、共性之后,还要了解一点就是,我们只能使用一种思维状态,因此我们只能使用一种物质状态,不可能同时使用两种思维状态,也不可能同时使用两种物质状态。这样就会有一个好处是什么,举例来说,比如生病,我们现在宏观物质状态表现出一种疾病的表现了,得了癌症,得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病,根本没法治好,但是由于我们只能使用一种状态,因此我们可以不使用这种状态,我们使用微观状态。一旦我们证入微观状态,那么宏观状态癌症这种病,无论它多么疼痛,它瞬间都会消失的无形无踪,就绝不会出现疼痛。这是对于解决疾病问题有个影响,有个好处。
对于实证也是这样的,我们很多人都想体验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那么很简单,你只要放弃宏观物质状态,那么马上你就会进入微观物质状态,因为只能使用一种状态。所以对于我们实证来说,你怎样进入微观物质状态,用两个字就可以了,那就是“放松”。所谓的放松就是放弃宏观物质状态。放弃宏观物质状态之后,微观物质自然就会展现,所以你想体验身体的暖、酥暖,你想体验身体的气机、大小周天的变化等等,你仅仅只需要放松就行,不需要去追求,你一切的追求都是错误的,你的追求是一种宏观思维状态,也就是与这种宏观物质对应的思维状态,越追求越不可能有,所以就是放松、放下。一定要了解它的最基本的原理,了解之后,你就能坚定不移的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也就是说潜意识将引导你朝着这个方向去持续的用功。要不然你的实证就是瞻前顾后的,一会儿你放松,放松之后又说哎呀我要追求微观物质,这样摇摇摆摆,摇摆不定的。就像我们了解条件论之后,你就知道,“放松、放下”是条件论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通过放下两个字,可以获得实证的进步。实证没有什么高深的,就是这样很简单的——放松、放下。
第三,心物一体的分类。
“心物一体”分为整体的心物一体和局部的心物一体。整体的心物一体,这是高级状态的,在没有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同时和很多物质保持心物一体,同时也就是心物一体的面积比较大,普遍性的心物一体,山河大地同时作为你的身体。但是在现在这种状态,在选择性思维作用下,你只能选择局部,选择局部作为你的身体,也就是心物一体,这是一种局部心物一体。要了解心物一体的两种表现,一个是整体心物一体,一个是局部心物一体。
在整体心物一体里面,又根据层次的高低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在低级状态是不稳定的,包括欲界定状态,都是非常不稳定的;在高级的状态才是稳定的。在稳定的情况下,它表现的面积更大。之所以能形成稳定的状态,那是因为处于如来藏状态或刚从如来藏状态出来,然后就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四,“心物一体”和“心物对立”的关系。
心物一体和心物对立的关系,这是解决我们平时人的疑问的。平时人总认为心物是对立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心物对立建立在心物一体的前提下。我们现在和身体是心物一体的,然后我们用身体去观察其他物质的时候才和其他物质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也就是说,那种对立的观念,是建立在心物一体的基础上。假如我们无法和身体保持心物一体,那么就不存在这种心物对立。假如我们无法和身体保持这种心物一体的关系,那么心物对立将成为一种绝对的心物对立。平时的心物对立的观念都是建立在心物一体的基础上的。
第五,心物一体的能力。
因为我们能够自由使用各种思维状态和各种物质世界,因此“心物一体”它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几个表现:
①心物一体的范围,有的就是能够以山河大地为身体,有的人只能以很小的范围为身体,我们大家只能以现在这个身体为身体,就是你的能力达不到,心物一体的范围你达不到。范围之所以达不到,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的原因。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上,是执着心的一种表现、一种功能。所以执着心越强,那么选择性思维越强,这样就必然导致心物一体的范围越小;执着心越小,选择性思维不发生作用,那么这时候你就能够和普遍的、大面积的、大范围的物质保持心物一体,也就是同时以山河大地为身体。这是心物一体的范围。
②心物一体的稳定性。如果执着心比较强,反向选择性思维比较强,那么心物一体稳定性将达不到、将容易退失。比如有的人也证入禅定中,但他不稳定,很容易退失。尤其是欲界定,欲界定这个地方更不稳定,更容易退失。这就是说我们的实证要使心物一体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就必须减弱执着心力,必须使选择性思维不发生作用。
③心物一体的自由性和非自由性。自由性和非自由性,我们平时就可以体会得到,比如你现在使用这个身体,你能自由的脱离吗?咱们平时说的解决生死是“坐脱立亡”,所谓的坐脱立亡,就是你能够自由的使用这个身体吗?自由的放弃这个身体吗?你做不到的,这自由性达不到的。高级禅定中人可以,就是一会以树为身体,一会以石头为身体,这个不想用,再用那个做身体,随随便便的选用,这就是在物质的境界上先达到心物一体的自由性。当然最自由的状态只有如来藏状态,如来藏状态既可以使用这些物质,也可以不使用。一般的禅定达不到,一般的禅定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选择某些物质去必须和它保持心物一体,你无法脱离物质。比如一般的禅定中,就像我们现在一样,你睁眼,你就必须看到物质,你无法不看到物质,你必须去体验这个物质世界,你不可能单独以思维的形式存在。在如来藏状态不是这样的,如来藏状态可以离一切的相,单独的以思维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这种心物一体的自由性,还表现在能不能脱离相,能不能离开一切的相,这是其中一个方面。这种能力,也就是离一切相的能力,只有在如来藏状态才会有,也只有在佛教里面有,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属于心物一体自由性里面一项内容,如果这项内容达不到,那么心物一体并不具有真正的自由性,虽然你能从一个物质到另一个物质,但这同样是在生死中奔波、在生死中流浪,并不具有真正的自由性。所以,要了解心物一体的自由性它的不同的含义。
大家结合以往的在学佛的过程中了解到的知识,和基础理论结合起来,一定要让以往的知识,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框架,这样在以后的实证中,你将会自己去分析、实证,自己去掌握实证的过程。不能说是实证出现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决,然后你到处去问啊、问啊,问这个、问那个的,这个都不能解决最终的实证问题,因为实证必须靠你自己。在实证中你会遇到很多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如果你没有自我解决的能力,那么你的实证将无法准确无误的进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