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實證與現代物理學——量子物理篇
清涼月
目 錄
在世界的另一邊
思維本體學對雙縫實驗與波粒二象性的解釋
思維本體學對薛定諤的貓佯謬和愛因斯坦月亮的解釋
附錄:
哥本哈根詮釋
薛定諤的貓和愛因斯坦的月亮
量子物理發展100年來,成果輝煌而顯著,在很多行業裏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對世界的認識也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量子物理通過各種實驗證實了“物質”世界與意識是密不可分的,並且認識到,物質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關係的描述。
在二十世紀至今的近100年間一直被大多數的物理學家當作是量子理論“正統”,至今仍被寫進各種教科書中的“哥本哈根詮釋”,圍繞著概率解釋、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性原理這三大核心原理展開,給予了量子系統的量子行為一個精簡又易懂的解釋。但儘管如此,它帶來的問題和它給出的答案同樣多。
量子系統的概率、測不准原理、薛定諤的“貓佯謬”、愛因斯坦的沒人看的月亮、ERP悖論與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
這些著名的問題,至今仍無法被量子理論自圓其說。量子力學的創始人玻爾甚至這樣說過:“假如一個人不為量子論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沒有明白量子論!”
在世界的另一邊
古往今來的思維科學實證者們,通過打坐實證,用身心求證到了思維狀態(世界)的不同層次,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各種物質狀態(世界),併發現了物質與思維嚴格一一對應的關係(心物一體原則)。在這一重要發現的啟迪下,量子物理領域那些困惑了全世界頂級科學家上百年的佯謬和難題,就好像遇到了萬能鑰匙一樣,紛紛迎刃而解。
和絕大多數還未參與實證的人們一樣,量子力學的研究者們,只能使用一種思維狀態,就是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去認識與這種思維狀態相對應的物質世界。而不能靈活自由的使用各種思維狀態。並且,研究者們往往不假思索的認定自己的思維是正常的,而且只有這樣一種思維狀態。所以他只能通過這種思維狀態去解釋他所觀察到的現象,這樣必然會出現問題。
因為心物是一體的,科學家們借助儀器所觀察到的高級物質狀態的一些現象是與另一種思維狀態對應的,不是與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對應的。而科學家又只能使用當前這種低級思維狀態,所以無法解釋與高級思維狀態對應的物質現象,只能對高級物質狀態進行推理式的認識,因此發明了概率論等一系列理論去自圓其說。
但概率僅僅是處在低級狀態的人的一種推測,在高級狀態,並不存在概率,一切都是準確無誤的。
思維本體學對雙縫實驗與波粒二象性的解釋
首先,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思維功能是從高級思維狀態的思維功能分裂演化而來的。高級思維狀態具有的思維功能是普遍性專注,可以在同一時刻廣泛全面的對一切觀察對象都保持高度專注的觀察能力。而在當前思維狀態,這一高級觀察能力分裂為兩種觀察能力,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
選擇性注意只能作用於唯一一個觀察對象,它不可能同時作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觀察對象。對於兩個或兩個以上觀察對象,我們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在量子力學的單縫實驗中,觀察者使用的是選擇性注意這個功能,只作用於單一觀察對象的,這種思維是一種點狀的思維,因此能觀察到微觀物質是一種粒子的狀態。
如果設置的是雙縫實驗,由於觀察點變成了兩個,觀察者便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去觀察,而這種思維功能屬於一種普遍性的,呈現為面的,所以觀察結果會出現一種整體的,面的狀態,也就是波的狀態。
思維本體學對薛定諤的貓佯謬和愛因斯坦月亮的解釋
貓的身體屬於宏觀世界的物質狀態,其狀態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相對應的,有共性的規律,而不是和某一個觀察者的思維相對應的。同時,薛定諤即使沒有打開箱子,只要他想到了,就是看到了。因為想到就是看到,之所以說現在沒有看到,是因為他使用身體這個工具,是工具有問題。這是因為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而導致了在量子力學裏面推理方面出現的錯誤。
同樣的,月亮也是宏觀世界的物質狀態,也是和大家共同的思維狀態對應的,個體無法決定月亮的存在狀態。
第二,愛因斯坦不看月亮的時候,其實僅僅是不用眼看,但卻在用心看;我們躲在房間內,無法用眼看到月亮,但卻能用心看月亮,用思維看月亮,之所以無法真的看到,那是因為眼睛這種光學儀器有問題;
附錄:
哥本哈根詮釋
哥本哈根詮釋是量子力學的一種主流詮釋,它的基本內容是圍繞著概率解釋、不確定性原理和互補性原理這三大核心原理而展開。量子論革命的破壞性是相當驚人的,在這三大核心原理中,前兩者摧毀了經典世界的(嚴格)因果性,互補原理和不確定原理又合力搗毀了世界的(絕對)客觀性。
新的量子理論展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它是如此奇特而難以想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傳統觀念格格不入,但在哥本哈根詮釋的描述下,量子世界中的一切不可思議的現象幾乎都是可以解釋的。
首先,不確定性原理限制了我們對微觀事物的認識程度,這個程度目前似乎已經達到了不可逾越的極限。
其次,由於觀測者對被觀測物不可避免的擾動,現在主體和客體世界必須被理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一個孤立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事物,甚至沒有一個絕對純粹的客觀世界。任何事物只有給出一個特定的觀測手段,才有談論它的意義。觀測對象所表現的形態,由於觀測方法的不同,可能是互相排斥的,但必須被同時應用在這個對象的描述中。二者在更高的程度上實現對立的統一。
最後,由於不確定性的原因,對量子世界的描述到目前為止只能是概率性的,波函數代表一個觀察者對於量子系統所知道的全部資訊。大尺度宏觀系統的量子物理行為應該近似於經典行為。
薛定諤的貓和愛因斯坦的月亮
1935年,薛定諤發表了題為《量子力學的現狀》的論文,其中提出了後來成為量子論中最令人頭疼的著名的“貓佯謬”思想實驗。
設想在一個不透明的箱子裏有一只貓、某種放射性物質、一個毒氣瓶。放射性原子的衰變本身是一種量子過程,是完全概率性的,有一套結構巧妙的精密裝置使得放射性物質中的某個原子一旦發生衰變,就激發一連串連鎖反應,導致毒氣瓶被打破從而把貓殺死。
按照常識,貓只有死去和活著兩種狀態,但在量子力學原則中,箱子內的一切物體所組成的系統,是由波函數來描述的,這個系統的波函數包含著兩種互相排斥的觀測結果的組合。因為沒有人打開箱子觀察,那個原子就處在衰變和不衰變的疊加狀態中。因為原子的狀態不確定,所以貓的狀態也不確定。只有當人打開箱子查看,波函數才坍縮,原子的狀態由疊加變為確定,貓要麼活,要麼死。但正如在測量做出之前電子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一樣,貓在被觀察以前,既不是活著也不是死了,而是在同一時刻處於一種既活又死的疊加狀態……
薛定諤的實驗把量子效應放大到了宏觀尺度的日常世界中,人們幾乎無法想像並接受一只又死又活的貓,但這卻是哥本哈根詮釋的必然結果——系統的狀態被觀測本身改變了。
量子理論認為:不僅僅是貓,一切物質,在我們不去觀察的時候,都是處在不確定的疊加狀態,因為世間萬物也都是由服從不確定性原理的原子組成的。這就連帶到一個愛因斯坦提出的流傳很廣的問題:月亮在我們不去觀看它的時候,是否還存在?因為月亮,也是由不確定的粒子組成的。
量子理論對貓和月亮的問題,至今無法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