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清凉月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
上藥三品,神與炁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題目解讀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道家文化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文化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很大,可以說有不少傳統習俗家喻戶曉。道家經典也是繁若群星達兩萬多部。《玉皇心印》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歷來被後人奉為經典。
“玉皇”在這裏不是指道教裏被描述成天道境界的那個玉皇大帝,而是道家在生命科學實修實證的過程中要把握的兩個層次。“玉”是指道家在物質路線的修行中氣機達到比較美好的境界時的一個比喻的說法,一個層次的描述。“皇”由白和王來組成,王代表至高無上到頂點了,白代表光就是以光為主導的境界。”玉皇”合在一起所代表的是在實證中微觀物質演變的一個發展,即微觀物質世界由低級到高級也就是由氣機到光的兩個層次。
“心印”或者“印心”代表正確的實證方法,也就是科學的理論。是表明我們在實修實證中要遵循和如何掌握科學的理論並運用正確的方法達到實證的目標,而不是糾錯的方法。因此,《玉皇心印》主要講的就是我們的古人在研究生命科學時,走物質路線在物質方面的實證所達到的微觀物質的兩個層次:氣機和光。從而告訴我們你怎樣做才能象古人那樣證到氣機和光的境界。
所以《玉皇心印》作為我國著名的道家經典,是道士修行每日功課的必誦經典,是修道者在欲界定修行方面的必修路徑。據古典記載按照此經所講述的原理和方法去做,最小可以實現修身養性,健康長壽,解決健康問題;最大就可以證道登仙,解決生死問題。也就是在光的狀態下,你擁有了自由身,可以自由選擇你喜歡的物質做為自己的身體。就象《西遊記》裏的孫悟空那樣“我命由我不由天”,七十二變隨我心。所以命功的修行,也就是掌握此經中欲界定的修行是我們達到身心健康長壽的必經之路,也是達到中脈實現光化自由身的不二選擇。
呂洞賓老祖在他的《敲爻歌》裏說“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告訴我們要性命雙修,本經便是命功修行之法。命功修好了,身體健康長壽,根據心物一體的原理,身健康,心也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這就為實證根本突破打下物質基礎,有利於破除身見,證到身空,然後觀心證入思維根本狀態即如來藏。在世俗生活和工作中,也可以做到不再被疾病困擾,提高工作效率,更多更好的為家庭和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欲界定的實證,命功非常重要,是身心健康的基礎必修課。
“上藥三品,神與炁精”
一提到藥,大家很容易就會想到中藥西藥等,認為這個也是講藥的。這裏的藥只是一個比喻,不是指宏觀方面的有形的藥,而是指無形的微觀物質和思維方面的藥。“上藥”就是指最高級沒有什麼能超過它。
“三品”精氣神,精指的是比人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稍高一個層次的那種精華物質。怎樣找到這種物質呢?達到穩定的清明的靜就可以與這種物質層次相應。氣是指與宏觀物質相對的微觀物質層次,微觀演變成宏觀。在我們現在的思維狀態階段使用的是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再往上一個層次就是我們身體的微觀物質氣機階段。平時由於我們的思維太散亂感覺不到它,當你達到靜的狀態時就可以體驗到氣這種微觀物質。
“神”不是指的傳統意義上的神仙、上帝什麼的,不是宗教意義的東西。由於東方傳統文化找到了世界的源頭,找到了世界的本質,我們中國是沒有宗教這回事的,中國的土壤生存不了宗教。只所以道家後來被宗教化那是人們不理解它,不實證或沒有達到那個層次,因此給它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外紗。
我們平時形容一個人目光炯炯有神,就是只看眼睛就知道它篤定有神,是從專注這個角度感覺到的。神,就是指的思維狀態、思維功能達到了潛意識專注。
因此,由靜找到了氣機,再以氣機為觀察對象使思維達到了潛意識專注就找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藥,心物一體,就可以把身體調整到最健康的狀態。所以說最好的藥在自己身體內,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恍恍惚惚,杳杳冥冥”指的是在實證過程中由意識向潛意識過渡的一個狀態。這裏涉及到了實證的兩條路線:一個是直接形成專注;一個是由散亂到專注。因為物質方面的實證是運用選擇性注意,借助觀察對象來進行的。
我們當前的思維狀態有散亂、走神和專注。要想從散亂直接進入專注,必須要有非常強的有吸引力的觀察對象,比如我們喜歡那個視頻,對裏面的內容和畫面很感興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進入到了精神高度集中的清明狀態。這個過程就超越了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階段。
但在目前情況下我們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將來科技發達了如果有這種類似時空隧道出現,可能瞬間就會讓你進入一個高度專注的狀態。或者將來到欲界定的中高級階段,因為你有過經常入定的經驗,也可以坐上一相應就可以直接達到清明狀態。
但目前我們只能走第二個路線,即走神路線。我們大家都有過走神的經驗,走神的時候特別容易和昏沈關聯在一起,出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狀態,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如果走神的內容始終是實證的內容,形成制心一處後就會進入高度清醒的狀態,也就是入定的狀態。“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就是指的這樣一個入定前的過渡階段。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
“無”和“有”在這裏代表的是對物質功能的一種體驗。具體來講“有”就是指通過身體覺受(比如觀呼吸、觀手等)找到微觀物質,即找到物質方面的”有”; “無”代表的是和虛相對應的一種思維狀態。
“存無守有”告訴我們在實證中心和物要有機結合、高度統一。不可有心守,不可無心求。要用虛的心境去體驗有,不要死守,不要用全部意識心去守,要似有似無的守。既要“存無”還要“守有”就是不要完全用意識心使用選擇性思維去守,要用潛意識在潛意識狀態下去體驗這個有,就是潛意識的使用選擇性思維。因此,“存無守有”代表潛意識狀態下使用選擇性思維。
“傾刻而成”就是在由下向上實證時很快突破了,跳躍性的發展,也可以稱為頓法。“存無守有”掌握的好,一下子就可以達到非常高的層次,不象漸法是按照條件論逐級向上。因此,存無守有是在物質方面實證一個最根本的原則。“傾刻而成”也說明氣機這種物質狀態我們本身就有,也就是本自具足,我們只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把它誘導出來。
欲界定實證由於是從物質方面入手,而我們人類的特點就是容易著相。因此,只要這個相吸引力足夠強,很容易就使我們形成選擇性注意,心物一體,只要這個相緊緊吸引著我們進入了潛意識,思維和物質高度融合,潛意識選擇性專注將很容易形成,實證突破就會非常快。所以,傾刻而成。
“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欲界定實證首先是借助身體的氣機進行的,需要完成氣機在體內的一個運轉發展路線然後到光的昇華。一來一去,有上有下,有進有退,有來有去謂之“回”。代表氣機的一個運行,也代表呼吸的一個運行。
“混合”是指陰與陽的一個混合,也代表意識和潛意識的一個混合,最後形成潛意識專注。因為潛意識專注在向下發展的時候分裂為潛意識和意識,我們在向上實證時就必須反過來把二者合二為一,就形成這樣一個混合的過程,也是對意識一個改造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呼吸和氣機的一個體驗,由於專注力越來越強,氣機由氣流到氣團再到氣珠,由無序運行到處走竄到有序沿經絡運行,由不規則不美好不自如到美好自如,就完成了它的物質的運行過程。從思維層面上講就是完成了從有意識散亂到潛意識散亂,到最後形成潛意識專注。
心物一體,在這裏,氣機就象一面放大鏡照出了我們思維方面的問題,通過對微觀物質氣機的運行觀照就放大了我們自己不容易發現的思維問題,從而借助氣機調整思維。
完成從有意識散亂到潛意識散亂再到潛意識專注的時間對我們一般人來講需要一百天,只要努力精進實證一百天就可以完成,因此也稱為“百日築基”。當然百日築基也就是個比喻的說法,並不真正是一百天,這裏強調的是這一階段打好基礎的重要性。
這個階段所涉及的主要是氣機方面的實證,“回風”就代表氣機反反復複運行的一個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就可以形成潛意識專注進入光了。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
“默朝上帝”這裏是指在光這個階段的實證。由氣到光的實證過程我們的注意力是放在眉前虛空的,在虛的心境下一路還虛,氣團到光團由下向上,由體內向體外,也就是道家講的出陽神。
念頭起處為玄牝,只要及時覺察到念頭的升起,意識不再干擾潛意識,制心一處,潛意識就會自動的向深處發展。因此說是“默朝”。由於此階段已經身空與光團保持心物一體,因此可以做到虛其心,忘其形,身體不再發揮作用,身心無為,只要“默朝”即至誠心不息就可以制心一處。“上帝”古人意指上丹田,注意力由下向上,面向虛空,達到了潛意識專注。
“一紀飛升”裏“一紀”指十二年,古人形容這一過程:十月胎圓,三年哺乳,九年還虛,共12載。因此努力精進實證12年就可以通過對氣機的運用達到自主健康,對光的運用達到超脫生死,飛升天界,自由往來人間天道,實現自由身,也就是古人講的成神成仙。至此,大道完成。
“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知者”在這裏指的是懂得了實證原理的人;“昧者”就是不懂原理的人。在長期的修行實證探索過程中,很多人不懂原理,要麼在方法上終日苦苦研究形成了經驗主義,不敢越雷池一步;或者只根據聽來的方法盲修瞎練,被路邊的風景所迷戀,墮入了坑,陷入了靜;要麼只是紙上談兵,只讀經不實修實證,使修行陷入了空談;還有的只在相上下功夫,練了一輩子盤腿。
許多人終其一生不得要領,實證得不到進展,都是因為沒有掌握實證的根本,不懂原理,因此寸步難行。只要掌握了原理有了正知正見就可以靈活運用各種方法,從心上下功夫,就比較容易突破。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
“履踐天光”,代表大自然的一種靜。實證需要一個靜的平臺,人和自然界是同步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自然界的早上、中午或晚上進行實證。比如中午,太陽光由強開始轉弱,我們人體的執著心也開始下降,這個時候順勢而為進行實證效果就比較好。
“呼吸育清”,指的是運用觀呼吸的方法進行實證,清和靜意思一樣,這個靜是指專注的靜。深化潛意識需要通過觀察對象,若沒有觀察對象只能進入一般清明的靜或昏沉的靜。而借助呼吸這個觀察對象,我們就可以通過對呼吸的觀察,隨著呼吸由粗到細,由強到弱,由淺到深,由短到長,我們也慢慢地由意識進入到潛意識,然後穩定深化形成潛意識專注。
“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道家大師白玉蟬曰:“念頭起處為玄牝”。告訴我們能觀到念頭的起初最關鍵。這裏的“出玄入牝”就是指在觀呼吸的過程中,吸可以看做念頭的開始為玄,從吸到呼,呼是關鍵,“呼而神”,要順著呼到下丹田,深長平緩,似有似無的用柔軟心用虛的心境來觀,因此為“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
這裏的“綿綿”指的是什麼?是潛意識的一個連續的發展。“不絕”,就是它不被干擾,不被打破,也就它的過程不被打破。因為欲界定的實證就是研究和掌握相續性思維。微觀物質的運作,也是一個相續性思維,所以必須體驗相續性思維。在形成氣機之後,你需要做的是什麼?是長時間的體驗它,你體驗這個氣機的運轉,體驗的時間越長越好。只要越長,它就一定能夠深化。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意識打破了它,那就干擾了它。
在體驗氣機過程中,只要不被意識打破,潛意識一定會深化。這就是潛意識的一個基本的發展演變規律:潛意識只要不被意識打破,它就一定能夠深化。由於心物是一體的,因此微觀物質的一個深化,也就是氣機的一個深化同樣是這個規律。只要氣機深化,在體驗的這個過程中,它能夠綿綿不絕,就是能夠持續地體驗,這中間不被意識打破,那麼這個微觀物質,一定能夠不斷深化,到很高的層次。所以這是我們在氣機實證過程中的一個最核心的一點。潛意識深化的規律就是在於不使意識打破它,只要不打破它,就一定能深化。
“固蒂深根”,是指只要我們能不斷地深化,就可以做到第一是鞏固,第二個是深化,像根一樣紮下去,固蒂深根。當然這個也是一種比喻,比喻我們只要這樣做,一定能夠確鑿無疑的向前發展、向前深化,潛意識和微觀物質都會同時不斷的深化,進入更高層次的物質狀態。
所以這句話它所揭示的,就是微觀物質,就是潛意識,它的一個發展演變的最核心的規律。只要掌握了這個規律,欲界定實證中最核心的東西也就掌握了。掌握了這些核心的東西,那麼人體自然就會從宏觀到微觀,一步一步的向前不斷發展。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人各有精”是說精這種物質層次人人都有,只要完成物質和思維的有機結合,就能夠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即“精合其神”。怎樣結合呢?就是通過最基礎的物質精達到靜,然後形成專注就可以完成神,即達到專注的靜,從而找到氣機。這裏強調的是這個階段物質和思維心物一體的結果。
“神合其氣,氣合體真”
“神合其氣”,是指借助氣機進一步向上發展,只要意識不干擾潛意識,潛意識就可以深化連續發展進一步形成潛意識專注。
在氣機的低級階段,我們體驗氣機的時候往往感覺氣機是氣機,身體是身體,有一個感覺到身體的宏觀物質和氣機同時存在的狀態,氣機和身體是兩回事,二者是分裂的。
隨著專注力的不斷提升,在氣機的高級階段,“氣合體真”,真代表思維和氣機這種物質能保持高度的統一,氣機就是我,我就是氣機,心物完全合一,這樣就可以達到真這種狀態。在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感覺不到宏觀身體的存在,達到了專注狀態下的身空,只感覺到氣機這個點在動,其他都是虛無的深邃的空的感覺,這才是這個階段的真。
“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前面講到“氣合體真”,就是和氣機保持高度心物一體,只有達到了這個狀態才能說是真正的氣機的高級狀態。“不得其真”,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還在同時一邊感覺到身體宏觀物質的存在,一邊體驗著氣機的狀態,就是沒有完全達到潛意識專注,是意識和潛意識並存的一種狀態,是不能說自己達到了高級狀態的。因此,“皆是強名”,沒有達到真的狀態。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
這裏的“神”指的是高級狀態,就是我們證入潛意識專注狀態所擁有的能力。“入石”,就是我們和石頭合而為一。在高級狀態,因為我們已經甩掉了身體,和微觀物質保持心物一體,因此我們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喜歡的東西做為自己的身體,石頭、樹木和河流都可以。這種狀態,除了欲界定,禪定照樣可以擁有的,如果在禪定方面做的好時,可以輕而易舉證入這種狀態。“神能飛形”,就是我們證入這種物質狀態之後身體方面的一個輕盈。走路飄飄欲仙象飛起來一樣,有身空感。在光的狀態,可以瞬間去到想要去的地方,不像現在你想到哪里去還必須用工具拉著你的身體。
“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我們平時的一個入水和入火,是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這種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和水的火的狀態,它們都是宏觀層次上的,因此它們之間有一個對抗的相互作用。但是無論作為水還是火,它們都來自同樣的高級狀態,也就是說當我們證入它們的根也就是它們共同的基礎之後,它們就是相融的,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這些所謂的神通,從條件論來講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什麼?所有的這些石頭,以及水、火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當前狀態給下的定義。當前的這個宏觀物質狀態你把它定義為火啊水啊石頭,豬馬牛人等,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各性特徵,但它們有共性的條件。但它們通通由高級微觀物質生成,也就是在微觀物質方面,它們是一樣的。所以說當我們證入微觀物質,證入它們當前物質狀態的共性的條件,我們只需要證入那個共性的條件就可以了。
這個共性條件,在欲界定的實證裏面,它是指微觀物質。只要證入微觀物質,那麼你就可以自由的掌握這些宏觀物質,就不會出現那麼多問題。所以就不可能像在宏觀物質狀態那樣,水能夠淹著你,火能夠焚燒你。這就是所謂的一些神通。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
“神”,這種思維的狀態即潛意識專注狀態,我們怎麼樣才能達到?“神依形生”,就是我們通過對物質的體驗,借助物質作為工具作為所緣達到的。神代表的是什麼?是潛意識狀態。也就是說它代表一個深的潛意識層次——潛意識專注。潛意識深化,靠什麼去深化?必須借助所緣。
在欲界定實證中,潛意識深化是借助物質,借助物質的層次進行的。這裏“形”代表物質的層次,就一個一個層次,隨著實證水準的提高,達到的物質層次也會逐漸的提升,我們的思維就將會證入這種潛意識專注狀態。
“精依氣盈”,精和氣在物質層次方面,它們是緊緊挨在一起的。如果我們單純的停留在一個低級的精這個層次,沒達到氣機層次,那麼我們的思維和物質狀態是無法達到一定的穩定性和深刻性的。我們只有給它提升一個層次,也就是到達比它更深的層次,我們進入高級層次之後,自然能夠掌握低級層次,因為低級物質是由高級物質生成的。
所以精依氣盈它所揭示的是對物質層次的掌握問題。某種物質層次,我們要想真正的掌握它,我們必須提升比它高的一個層次,這樣才能真正掌握。就像我們現在的身體宏觀物質狀態一樣,我們平時社會上的人去解決健康問題的時候,他會想很多各種養生的方法:比如不同種類的運動、各種食物大補和花樣繁多的保健器材等。但這僅僅只是在宏觀物質這個層次用功,是無法真正掌控健康的,因此也就不可能在養生方面獲得一個根本的突破,即健康問題不可能獲得一個根本突破。那麼怎樣才能解決它?必須提升一個層次。也就是最起碼,你比現在這個層次要提高一個物質層次,這樣你就能夠徹底掌握它了。為什麼?因為現在這個物質層次是由較為高級那個層次生成的。那麼這裏的精依氣盈,精和氣,它們是相鄰的兩個物質層次,氣機比精要高一個層次,所以當我們證入這個層次的時候,自然的就解決了精這個物質層次。
所以這裏揭示的,是宏觀物質和微觀物質的關係,物質層次的問題,解決物質的不同的層次。“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就是揭示心和物兩方面,思維方面的一個演變是借助物質的演變進行的,揭示的是物質層次的問題。
“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凋和殘,是代表宏觀物質的一種演變,也就是說物質生成過程一個演變,它的一個明顯的變化。這種演變,在物質的最低層次的時候,由於執著心的波動性非常強,所以物質的變化也非常的顯著。當證入較高層次的時候,執著心的波動性就不再那麼強,所以在物質的變化方面,不是非常顯著,所以會出現什麼?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也就是你感覺到那個物質,它不像我們現在一樣,春夏秋冬這個樹木的發芽,樹木的落葉啊,一年四季表現得非常明顯,每年你都能看一遍,這一生你都看無數遍樹木的這種演變。那麼到了高級的物質層次就不是這樣了。
因此這裏所揭示的,就是在物質方面,我們將會體驗到物質的一個穩定性,就是證入這種較高層次的時候,我們將能夠解決宏觀物質的波動性非常大的物質的這種演變,我們將會體驗到那種穩定性。這種穩定性,在宏觀物質方面會表現什麼?就是會出現明顯的身體健康方面的波動性,也就是健康問題,其實是宏觀物質的一個波動性問題。那麼當證入微觀層次的時候,身體健康方面問題,就不會像普通人那樣,出現嚴重的波動,會出現各種的病變。在宏觀身體方面你會保持一個健康,在生命長度方面,你會保持一個長壽。當然這種長壽是相對的,一切物質都是可以生滅的,所以這種長壽,不是說像如來藏狀態一樣,不生不滅,而是相對的一種長壽。
“松柏青青”是一種比喻,就是比喻它的穩定性,比喻健康和壽命兩個方面的穩定。青青代表生命力,代表一個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代表健康的狀態。松柏我們知道,它的生命狀態是比較緩慢的,生命週期非常長,所以代表的是一個長壽的這種狀態。
因此當我們在精氣神這些方面,都達到這種層次:思維方面,我們依靠對物質的層次不斷的深化而同時深化;物質層次方面,我們能掌握更高的一個層次。在這種情況下,宏觀物質方面,我們就會形成這樣的穩定性和深刻性,就不會出現健康和壽命方面的一些問題,所以說道不言壽。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就是精氣神代表它們是由同一個基礎,同一個理論去支撐。那麼這一理論指的是什麼?就是側重於思維方面。道家雖然從物質方面實證,主要是借助物質方面實證掌握思維的,但核心的指的是思維,是心。也就是說,我們在通過精氣神方面去實證的時候,是通過心的體驗方面來掌握的,正是因為通過心的方面去掌握去探討,所以說會體驗到什麼?妙不可聽。
妙在這裏是指思維達到較高狀態之後,用語言所無法表示的一種狀態。語言無法表示的狀態,我們往往說什麼?妙。就是在欲界定實證中,在物質層次方面的實證,我們也要側重思維方面的調整,這種思維方面的調整,它和禪定方面的調整不一樣。禪定方面可以單純的從思維方面調整,欲界定實證,雖然也是從思維方面調整,但它是借助物質,就是前面我們談到的“神依形生”,思維狀態的提升是借助物質的層次去深化的。也就是說潛意識深化,必須依靠一定的所緣,在這裏,它是從物質方面,結合物質進行深化的。結合物質進行深化,因為心物一體,我們思維方面就可以獲得妙不可聽的這樣的體驗。
“其聚則有,其散則靈”
“其聚則有”,是說作為物質,在它向下的發展過程中,是選擇性思維處於一個執著力非常強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它會形成物質的形態學特徵。“有”代表什麼?物質的形態學的特徵。物質形態學特徵表現的非常的顯著,也就是物質完成了有與無的一個轉化,無中生有。
“其散則靈”,是向更高層次,向上發展。這句話揭示的是一個是向上的發展。向上發展,這種“散”不是代表物質完全崩解,是代表我們證入較高層次的時候,我們就不再去執著於個體,不去側重於個體。選擇性思維向下強化時有一個很顯著的個性的作用。在較高狀態的時候,雖然仍然是選擇性思維,但是它有一個自由的發展狀態,也就是執著心不是非常強,所以它不會特別的在意個體,執著於個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接近於普遍性留意那種狀態,但還不是普遍性留意。
其實到這種狀態已經是非常高了,所以到這種狀態之後,我們會體驗到一種靈。靈思維方面代表什麼?一種靈的狀態。它體現執著心不是非常強的一種靈動,是高級的那種心理體驗,同時在物質方面,它代表物質的從有到無的一個變化。思維代表靈,也就在物質方面,我們不再去體驗個體的形態。這一點,事實上是在物質的有與無方面,它涉及到的神通變化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物質有與無這個地方,怎麼樣形成有?在這個地方,你執著心只需要去體驗形態學,只需神通變化能力,也就是說,在物質有與無這個地方,怎麼樣形成有?
在這個地方,執著心只需要去體驗形態學,只需要去體驗普通人所體驗的形態學,那麼很快的就能像孫悟空一樣變出一個蘋果,心想事成。那麼只要你不去體驗它,就是說你的思維完全不執著於一點,然後形成一個接近於普遍性留意,但它還不是普遍性留意,仍然是選擇性思維的一種自由的狀態就可以擁有這種能力。因為在高級狀態選擇性思維剛剛生成的時候,是非常自由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形成這樣的一個表現。那麼這種表現是選擇性思維的自由活動狀態,它和單純普遍性留意的專注是不一樣的。單純的一個普遍性專注,它是如來藏的一個能力,那麼在這裏並不代表如來藏的能力。
所以在這裏我們要明白這個代表的是物質的一個演變,有與無的一個變化,也就是我們真正想掌握宏觀物質的時候,那麼你必須掌握物質產生和消失的這個介面。這個消失指的是宏觀的形態學的消失,並不代表物質方面完全消失。因為物質它是源自如來藏,是如來藏的一種能力,那麼心物是一體的,任何物質都有思維的功能,任何思維都有物質的功能,所以你是不可能摧毀它的。所以這裏代表的是常規的天眼所能見的物質的具體的形態學。其散代表就是不呈現為具體的形態學,這一點倒是和我們現在所學的量子力學所觀察的結果,有非常近似的地方,就是在量子狀態下可以呈現出有或者無,跟選擇性注意還是普遍性留意哪個占主導有關。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物質方面的演變,我們是通過我們現在的思維方面的功能去掌握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因此思維和物質的演變是同步的。物質方面,我們有各種感知器官,我們通過這些感知器官去實證,對這些感知器官怎麼去認識和掌握呢?首先一個就是“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我們的實證是借助身體的器官,身體的功能去實證的。在實證方面,我們要側重思維,但是這個思維是潛意識。潛意識深化要借助什麼?物質,借助身體。
欲界定實證中,潛意識深化,是借助身體去深化的,和禪定中不一樣。那麼身體它是有很多特徵和功能的,我們是借助身體的某種特徵和功能去實證的,而這些特徵所表現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眼耳鼻舌身這些感覺器官。因為我們對物質特徵的認識,就是通過這些感覺器官去達到的。比如有的時候,我們通過耳朵實證,通過聲音的強度去實證,通過眼睛,通過物質的光學特徵實證,有的時候我們通過氣味特徵去實證。
雖然表面看來,我們是借助不同的物質不同的方法,但“七竅相通”,用心是一樣的。我們的實證潛意識深化有時候是通過眼睛的功能深化;有的時候我們通過耳朵的功能;有的時候通過鼻子的功能等等,通過這些功能去深化。這些功能的使用統統都是通過心來實現的,心即思維的主導,心物一體,因為它們是一回事,所以說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功能去深化。
因此表面看來,我們用的功能不一樣,有的是用眼睛、耳朵、鼻子等等,器官功能不一樣,但是理論完全是一樣的,本質是完全一樣的,所以是“七竅相通,竅竅光明”。就是通過任何一種方法,我們都可以證入較深的潛意識狀態,由於心物是一體的,所以這種狀態和較高的物質狀態是對應的。
那麼欲界定實證中較高物質狀態是什麼?光的層次。所以無論用任何方法,我們最終都能證入較高的物質狀態,就證入光的層次。光的層次,是潛意識專注,叫欲界定,也就是我們通過任何方法,都可以證入欲界定的層次。這裏的眼耳鼻舌,它屬於我們當前宏觀狀態的功能。這個功能,也是由高級狀態發展演變來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它,不斷的向高級狀態去實證,因此,可以“七竅相通,竅竅光明”。
“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當我們證入“竅竅光明”的這種狀態時,這是一種高級的物質狀態,這個物質狀態我們是怎麼證入的?我們是借助身體,一步一步證入這個物質狀態。很顯然,我們的身體,它也包含光這個物質層次。怎麼認識身體光的物質這個層次?接下來就是,“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聖日聖月”當然指的就是光了,加一個聖,代表的是層次的問題,就是最高的層次的光。不像我們現在也見光,我們見到這個光是較為低級的層次,聖代表的是光的一個高級的層次。
在我們現在的層次,我們使用的是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我們現在只能掌握宏觀物質狀態,那麼身體的背後,它還有更高的層次,有氣機狀態,有氣機沿經絡運行的狀態,也有光的運行狀態。光的運行,在我們身體裏面,它是由下向上去運行的。為什麼由下向上運行?那是因為光是和潛意識專注對應的,專注的作用方向,是由下向上的。比如我們在做數學題,非常專注的時候,眼睛不由自主向上看,那麼這就是它的一個作用方向的問題。由於思維作用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此物質方面,因為心物一體,所以說,光的發展路線也是由下向上的這很顯然和氣機是不一樣的。
光的發展路線由下向上,給它起個名字叫金庭。金代表什麼?光。庭代表什麼?路線,地方,代表比較好的地方,美好的地方,不是茅草房。我們常常把蓋的非常好的地方,起名才叫庭。從根本上講,它只是一個位置的問題。所以金庭代表就是光的一個發展路線問題,它的活動場所問題。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
關於金庭,光的發展路線,在西遊記裏面往往用靈山來代表,唐僧一行去取經,經過什麼?小靈山。那麼從這裏就開始進入光的一個發展路線了。當我們證入這種光的發展路線的時候,就是較高的物質層次了,這種境界相對比較美好。
在自由物質的發展演變中,也會有一個過渡的狀態和其他的狀態。當證入較高的狀態之後,我們將超越物質演變中間的變化過渡的過程,所以說我們就證入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古人認為是“一得永得,自然身輕”。這裏它代表的就是我們證入這種層次,它的穩定性。此岸和彼岸,它都是穩定的,只有那個橋那個過渡狀態是不穩定的。所以證入的層次也是穩定的,但它不代表一得永得,不代表它不退失,所以這裏僅僅只是表明一點,它的相對穩定性,比過渡狀態穩定。
再一個就是身輕,也就是當我們真正使用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時,會自然體驗到身輕。這是因為什麼?證入光的層次時,光的層次是自下向上的,它是向上的一個發展,所以就會自然感覺身輕,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太和充盈,骨節寒瓊”
“太和充盈”代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在光這種狀態時,就不像現在一樣,會體驗到胳膊體驗手體驗腿,就是說有物質的具體的空間感和部位感。太和充盈代表一個融合,和合的、融合的,也就是說,不再去體驗宏觀物質狀態這些了。我們所體驗的是高級物質狀態,不再注意局限於物質的具體的形態學特徵。
“太和”它是一種心理狀態,就是代表一個虛的狀態。在這裏,由於我們證入了一個較為高級的狀態,那麼心量各個方面,體驗的範圍就非常的廣。這一點我們從心物一體方面也能瞭解,證入較為高級層次的時候,我們所能夠體驗的範圍非常廣。不像現在,我們只能使用這個身體,體驗這個身體,以及體驗身體所能觀察到的範圍。當證入更高層次的時候,我們得到的證到的範圍非常廣。
比如說,你將來實證,會證入一種虛空的狀態,這種狀態不需要到非常高的層次就容易證到,這時你能看到無限深遠深邃的虛空。那麼這時候的場景,我們在確認自己的一個存在的時候,有時候能親眼看的到的,體驗的到的,這才表明我在那個地方。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能體驗到一個廣大的你,廣大的身量,用現在的話說是心胸的一個開闊,非常非常廣,這種狀態是一種高級狀態。高級狀態和低級狀態相比,在物質方面的一個體驗,就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總是體現到一種燥熱,實證中體驗到由熱到暖再到酥暖,更高級的狀態得到的是清涼。所以“骨節寒瓊”,得到的是清涼。那麼即使現在你還在體驗宏觀物質狀態,使用宏觀物質狀態方面的與微觀物質對應的特徵,表面看來,你也在使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但是和普通人的使用不一樣。
宏觀物質狀態,它雖然是個低級的物質層次,但浪花也是海水,它含有高級物質狀態的特徵,也含有低級物質狀態的特徵。普通人只能使用低級物質狀態的特徵,而實證到高級狀態就能使用這個身體含有的高級物質狀態的特徵。所以你和一個有修行的人並排去走,你走路的時候,使用的是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他走路使用的是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你們兩個人都在這樣並排走路,但是走著走著你就累的不得了,人家越走越美好。這個是不同的。所以這一點和證入氣機的時候的體驗走有相似之處。證入氣機之後,行走中,你在使用氣機的時候,你會發現身體非常輕盈,不會出現疲勞。那麼光也是一樣的,我們在使用身體的時候,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和使用微觀物質狀態,得到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
在物質各種層次中,物質的過渡狀態是最關鍵的。這裏的過渡狀態,主要指的是丹,丹是非常關鍵的,古人對丹是高度重視的。所以他說“得丹則靈,不得則傾”。“得丹則靈”,說是我們必須證入丹這種狀態。“靈”代表什麼?靈表明物質層次的自由演變,就是非常的靈活,可以自由的掌控,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心非常自由。不像現在生病了,你被身體束縛了,沒辦法解決。當你證入這個物質層次的時候,上下各物質層次,都會掌握得非常好。所以靈代表一種自由的狀態,可以自主掌握這種物質的狀態。
“不得則傾”,傾代表退失,就是不自主,這是和靈相反的。就是說如果證入不了這個狀態的話,那麼你一定會退失的。雖然你現在也能體驗到比較高級的物質,氣機的狀態,你感覺這個氣機狀態,高級狀態非常美好,但是這個一定會退失的。因為什麼?你沒有掌握這個關鍵的點。為什麼掌握這個關鍵點就能夠得到靈,不像現在一樣,非常容易退失呢?那是因為氣機只是個過渡狀態,光是更高級的層次。
身體宏觀物質狀態的層次是穩定的,光的層次也是穩定的,只有氣機這個過渡狀態是不穩定的。它是一個由光到宏觀物質狀態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它相當於過渡的階段,所以它的穩定性不是非常強。只要我們證入和光交界的這個地方,我們輕而易舉的就能夠進入光的狀態,這樣就比較穩定了。光的狀態是一個專注的狀態,宏觀物質狀態是個散亂的狀態,氣機狀態是介於專注和散亂之間的狀態。它有潛意識專注的成分,氣機的高級狀態是潛意識散亂,氣機的低級狀態又代表一個有意識散亂,那麼氣機的更高狀態,向丹過渡的時候,它是個潛意識專注。我們如果僅僅掌握氣機的話,它是不穩定的,所以我們必須達到丹的層次,相對來說,我們就很容易掌握物質方面的這種發展演變。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丹在身中,非白非青”。丹我們上哪去找?當然是借助身體,借助物質,丹是屬於我們身體的一個物質的層次。在身體裏找,它在物質的層次方面,屬於非白非青。白代表什麼?代表光,青代表什麼?木。白在中國傳統文化,五行裏面,是用金來代表的。金和光,在東方傳統文化實證學裏面,它們是一體的。所以白代表光的層次,代表金,代表光的層次。木能生風。風是代表氣機運行,它代表氣機運行的一個特徵,像風一樣的運行,運行的特徵。所以白和青代表物質的兩個層次。那麼丹,既不屬於光,也不屬於青,它是二者之間的過渡。非白非青,反過來就又是白是青,包含兩個特徵即有兩岸的征。
在西遊記裏面,孫悟空的金箍棒,就是用來代表丹的。所以說,金箍棒它雖然屬於鐵,但是兩邊有金箍,鐵代表氣機,金箍代表光。所以它是兩種成分都有,這代表什麼?過渡狀態,古人對過渡狀態非常重視。因為只有我們把過渡狀態真正掌握了,才能夠快速的突破。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
“誦持萬遍,其理自明”
“誦持萬遍,其理自明”,就是我們讀的多了,自然道理就明白了。因為古人的實證都是一個經驗的堆集,經驗學的一個過程。所以說對這些經驗,只能通過一些比喻,通過比較強調的一些語氣,哪些是強調的,哪些是否定的,然後他直接跟你這樣去講。那麼這時候背後的理論往往不容易掌握,不容易掌握怎麼辦?那就多去體驗,誦持萬遍,其理自明。這裏的誦持萬遍,我們一定要明白一點,誦持是和實證結合的。如果你沒有任何實證功夫,你讀一千遍也不起作用的,根本就不起作用的。因為你理解不了,可能會把它讀歪的。所以這裏一定要瞭解,誦持萬遍是要和實證緊密結合的,不單單是依靠讀的。
對於我們來說,古人的這些經驗,如果我們從理論上精准的掌握,對我們的實證就有很大的幫助,就可以通過古人的經驗,掌握實證的精髓。因此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宜多讀並結合實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古人經典的學習,一定要牢記一點,就一方面多讀,另一方面和實證緊密結合。讀的過程中,不需要現在就去理解,一定不要去迫切的去思考理解,你只需要結合實證就行。因為你讀的比較多,讀的非常熟,那麼在實證中,你潛意識到那種狀態,實證到那種功夫,然後就豁然開朗,一下就明白。
第二,忌已知推測未知。
如果在實證過程中,功夫沒到的時候,你感覺到你在讀的過程中突然明白了,那都是曲解。所以說,千萬不要在功夫不到的時候,去滿足於自己對那種知識的一種認識。一定要瞭解,我們人類學習知識的時候,是通過兩種方式去學習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邏輯思維學習,另一種是通過潛意識學習。通過邏輯思維去學習,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習慣於通過已知的東西去推測未知的東西。在這裏它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已知的東西一定是正確的,這樣才能去推測未知的東西。而恰恰在這個地方出現了問題,因為我們現在處於低級狀態,我們所已知的那些東西,我們所已知的這些知識是有問題的。當我們通過這些有問題的東西,去推測那些問題的時候,就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說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一定要掌握一點,就是不求甚解,你只需要讀就行,千萬不要去理解,不要邊讀邊想,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這樣?一定要瞭解,我們現在的思維,我們現在的知識掌握,是通過現在這種低級狀態的已知去推導未知,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
第三,不求甚解,交給潛意識。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只要讀就行,然後結合實證,把對那種理論的一個理解,把對古人經驗的理解交給潛意識,潛意識會一下子豁然貫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描述微觀物質的,是描述潛意識的,對潛意識的描述必須由潛意識來決定。所以這是我們在學古人經驗的時候,要牢記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