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與入定
清涼月
一、催眠誤作入定
我們很多人在練習入定的時候,往往會在心裡暗示自己要“松、靜、自然”。但由於“松、靜、自然”也是催眠的技術要點,因此我們往往不知不覺中在利用催眠進行入定,唯一不同的是我們在催眠過程中加入了專注的因素。
事實上,在沒有真正入定前,我們總是在催眠和專注間搖擺不定,這是昏沉和散亂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由於採用了催眠的技術,這就導致有的人錯誤地把催眠的境界當做了入定。由於催眠的境界也很輕鬆、很清靜、很美好,因此,許多人長期墮入這種催眠境界不能自拔。他們甚至固執地認為他們所得到的那種境界就是入定,比如有的人在催眠中感覺到身體飄起來,或感覺到身體的膨脹與縮小,或有所謂的靈魂出竅的感覺等等;這些全部都是催眠的境界,與入定毫不相關。
為了防止墮入催眠境界,我們應從以下幾點對催眠進行認識:
身:催眠要求身體必須全面、深入地放鬆;
心:心要柔軟,要靜,不能對任何事物形成專注;要體會觀察對象的靜、柔;
“松、靜、柔軟”同樣是入定過程中必須做的工作。由於與催眠擁有這種共同的基礎,因此必須警惕不要墮入催眠,並及時採取必要的、充分的技術上的措施。我們所要採取的措施當然必須是有利於入定的措施,是與定中特徵相應的措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定中特徵有所瞭解。定中有哪些特徵呢?
1.高度清明。這種清明感類似于看高清圖片時的感受;
2.高度專注。這種專注是對任何事物和此事物整體與細節的平等無差別的、恒定地高度專注,這種高度專注帶有明顯的親切和拉近感,有那種幾乎要融為一體的感覺。這就像小孩子在專心地看連環畫一樣,由於特別專注,因此不由自主地會拉近書與自己的距離,於是媽媽就提醒他要保持距離;
3.心的深、細、懸。正在定中的時候,你是無法體會到心的深、細、懸的。只有當你剛從定中出來,你才能體會到心的深、細、懸。定中這種心的特別的特徵,與平時散亂心的特徵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與催眠時心的特徵也是不一樣的。催眠能讓我們獲得柔軟心,但卻不能讓我們獲得這種深、細、懸的心的特徵,這種心的特徵只能建立在專注的基礎上。
當對定中特徵有了深入瞭解後,我們就能採取一些與定中特徵相應的措施,從而有利於入定,並有效防止墮入催眠。
二、怎樣利用催眠入定
首先,我們要對催眠保持一定的覺知力,而不是毫無警惕的催眠。當然,這將影響催眠的品質,但卻不至於使我們犯更大的錯誤。我們要及時把握催眠的深度,具體來說就是要在身心的清涼感到來時,能夠及時覺知,並有意識的住於這種境界,進一步達到穩定的程度。住於這種清涼感,最大的好處就是它能使我們的散亂和昏沉最大限度的減輕,從而為下一步專注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要選擇合適的觀察物件,在催眠中培養專注力。這種專注力的培養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你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1.與心的深、細、懸相應。你所選擇的觀察物件,有利於培養心的深、細、懸。比如你觀寫毛筆字的慢動作,粗筆劃與細筆劃相比較,細筆劃容易讓心變得微細;比如觀呼吸,有的人僅僅在呼吸的綿長上下功夫,這是不夠的,因為催眠也是在呼吸的綿長上下功夫的。呼吸的綿長只能讓心變得柔軟,為進一步的專注打下基礎。我們必須在吸氣與呼氣之間的停頓處下功夫,才能讓心變得深、細、懸,從而才能進入定中。一旦進入定中,我們將完全住於呼吸的停頓處,從而徹底斬斷呼吸。
2.在念頭動處下功夫。毫無疑問,在所有的觀法中,只有觀心能夠讓我們準確地不出任何意外的進入定中。事實上,思維衍生狀態中的不同層次(不同層次的定境)是按照念頭的情況來劃分的;而思維的根本狀態則是僅僅只有思維而沒有念頭的,也同樣是以念頭作為劃分標準的,因此觀心是導入定中的最佳方法。與之相反,觀心是催眠最忌諱的。
我們許多人往往總是狹隘地認為觀心就是觀念頭。事實上觀心並不僅僅是觀念頭的生滅,我們平時所說的觀慢動作其實最終也是轉為觀心的。通過觀手的訓練,我們已經能夠體會到,在指揮手的運動時,我們必須首先起念,然後才能進一步調動手的運動。觀慢動作達到較高程度時,你將發現我們的動作並不是連貫的,它的每一點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移動,都是必須首先動念的。正是這個動念,把慢動作切割成了一個個片斷。我們平時人因為心的散亂,並不能覺察到這一點,催眠中也是不可能覺察到的,只有專注力特別強,覺知心特別明厲,你才能覺知到這個動念處,而真正的入定正是從這個動念處切入的。如果你僅僅只能讓自己住於連貫的慢動作,而無法看到慢動作是由片斷構成的,那你將很難入定,你將有可能墮入催眠,因為催眠師也是誘導被催眠者觀察慢動作的連貫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