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留意”、“選擇性注意”、“有意識”、“潛意識” 對應佛教的概念

“普遍性留意”、“選擇性注意”、“有意識”、“潛意識”

對應佛教的概念

根據清涼月老師教學答疑整理

“選擇性注意”,就是我們常說的散亂心。

“有意識思維”,這是心理學上的,對應佛教裏面我們常說的“剛強心”,“散亂”等這些。“剛強心”和“散亂”是從它的現象去定義的,也就是說,散亂是我們從現象,從你的體驗、覺受去定義的,剛強是從你的感覺,心理的心境,是通過這個角度去體驗到的,我們從選擇性這個角度講,是從它的功能角度去定義的。

認識一個事物有不同的角度,我們對這個事物的認識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去定義。比如說那棵大樹,我們平時定義這棵大樹的時候,定義樹的時候,我們就從它的形態來定義的,但這個樹有很多的特徵,我們往往從這個更直觀的特徵去定義。

佛法修行,為什麼剛開始你定義為散亂,因為你覺得是一種痛苦,在這種狀態你覺得是一種苦,苦的原因是亂。你感覺到思維非常亂,煩惱,所以從覺受這方面定義,你容易掌握。這就是我們為了培養出離心,對這個狀態的定義,是根據你的覺受,根據修行需要這樣去定義的。我們現在的實證,是要掌握它的原理,必須從功能的角度去定義,從功能的角度去定義,你容易掌握原理,所以我們用“選擇性”、“有意識”,從心理學的這些角度,結合心理學的這些去定義。

“普遍性留意”“潛意識”,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這種思維功能,心理學裏面的這種思維現象。在佛教裏面,佛法告訴你,我們說一般的“如是觀”、“體驗”、“安住當下”等等,這些就是用的這種思維功能。因為散亂心是不可能安住於當下的,安住當下只能在我們說潛意識作用狀態。

用道家的話來說,這些“普遍性留意”“潛意識”是怎麼去描述的呢?就是“混混沌沌,杳杳冥冥”等,就用這樣的話去描述。對於這些簡單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色受想行”,對應思維本體學還是“色受想行”,這個沒有其他的。因為這個無非是使用身體的感覺器官,使用我們當前思維狀態,也就是使用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物質狀態。也就是色受想行,就是從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物質狀態去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