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論

條件論

清凉月

条件论包含的内容,就是下面几条:

第一,就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事物、任何事情,都是由各种条件构成的,这个很简单。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构成这些事物的条件,同样也是由其它条件构成的,这就是对事物的构成条件进行逐级的分解。事物从形成来说是条件逐级叠加。在佛教的观念里,有像“空”的观念,空中产生的光,空和光后再逐渐、逐渐形成产生境界、产生气机的概念、然后产生我们现在的这种物质状态,就是条件逐层叠加,然后形成我们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要返回去怎么办?就是条件逐层的递减,让这些条件不断的分解、分解。当我们研究思维的时候,研究心的时候,佛教是“心地法门”,研究思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对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逐层的分解,然后回归思维根本状态。这就是通过“条件论”知道佛教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就是逐层分解的方法然后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世界来源于同一个源头,在同一个源头的基础上,叠加进去很多条件,条件的不断叠加,形成了从高到低纷繁复杂的世界。这就是在哲学上,世界各种现象、物质等等,具有普遍的关联性,那么这种普遍的关联性、普遍联系,它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在佛教里面就指出了这个原因。在哲学里面这是一种现象,在佛教里面能够指出它的原因,因为佛教靠实证能找出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下面谈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种思维状态,也就是由许多条件叠加而成的。如果对这些条件进行分解,我们将最终能找到生成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原始条件、根本条件、真实条件,那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是指佛教在研究思维的过程中是怎样使用条件论的。

第二,是“条件的相容与排斥”。我们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是最容易了解这一点的。新加进去一个试剂,这个试剂和原有的物质的条件是叠加还是排斥,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佛教的实证中,正是利用这个条件的。我们通过观心住于思维本体,然后通过一个合适的外因,这个外因就相当于一个试剂,这个试剂加进来之后和你当时所处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我们说思维本体状态,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和思维本体状态的条件叠加是相容还是排斥?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他们是排斥的,它将破坏你当时住于思维本体的构成条件,从而回归如来藏状态;如果他们是相容的,将不可能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也就是说,满天的繁星,为什么无法让释迦牟尼开悟,而只有流星可以让他开悟,这就是因为条件的相容和排斥。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我们住于思维本体的时候,它是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有什么特征,然后我们才能去确定这种合适的外因,什么样外因能够使这些条件破坏。这一点最有利于大家将来看公案的时候,进行有效的鉴别,有的公案你是看不出问题在哪里,因为你没证到那种状态,但是如果理论上你了解,你就能够有所鉴别。

第三,“条件与过程”。任何事物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反过来,任何一个物质如果有形成的过程,那么它就一定是由条件构成的。这就说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只要这种新事物是以前没有的,后来产生的,有产生和消亡的过程,那么它就一定由条件构成。只要知道它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条件论去研究它、认识它,最终解决它。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思维状态,同样是由条件构成的,也就是由思维的本体、思维的内容和思维的方式构成,因此我们一定能通过条件的分解,然后回归高级状态。

第四,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它没有真实性、自主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这一条是我们实证的目的。实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自主、自由和自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不受条件的约束;相反的我们能够自由利用条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不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束缚,反过来我们能够自由的使用各种思维状态。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

第五,就是“条件的存真”。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事物,对它的条件进行分解,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条件。就相当于我们分析思维,最终能找到一个真实条件。当我们分析路边的大树,对这个大树进行分解,也照样能找到最终的一个真实的条件,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研究物质而证入根本状态,也可以通过研究思维证入根本状态。无论你研究哪一种状态,都可以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因为这些状态都是由思维根本状态形成的,都是由如来藏状态形成的。这就是经上一句话“有情无情,共成佛道”,也就是说你成佛,路边的大树照样成佛。

第六,“共性条件和个性条件”。

“共性条件”,也就是任何一个物质世界,任何一个层次的思维状态,任何一个物质世界,它们都有共同的条件,正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条件,所以它们才能形成一个单独的物质世界,一个层次的物质世界。比如说,天道、鬼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因为它们有共同条件,所以它们才能够共处于同一个世界。然后是个性条件,“个性条件”是个体的差异性,有个性条件它才形成一个个体的差异性。

这就告诉我们一点,你想进入禅定中,或者你想从禅定进入现在,你想进入任何一个状态,物质世界或者任何一个思维状态,你都必须了解那个物质世界、那个思维状态它的共性条件是什么?比如说,欲界定,你现在进入欲界定、欲界天,那么它们的共性条件是什么?你必须了解;你想进入禅定中,那么禅定中它们共性的条件是什么?你也必须了解。如果你不了解,你将不可能准确的达到你的目的地。比如,有的人他想本来是要入禅定的,但是他观的是整体和美好,然后他就进入欲界定了。也就是说你不了解那个物质世界它的共性的条件,你将不可能准确无误的进入。进入这个物质世界之后,你怎样使用那个物质世界的某一物质体?那么这样你必须了解它的个性条件。比如说,我们从定中回来,进入现在这个物质世界,我们通过共性条件进入现在这个物质世界,你怎样使用现在这个物质世界某一物质体作为你的身体?比如说,你使用现在这个身体作为你的身体,或者使用路边的大树作为你的身体,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你就必须去体验它的个性条件。就像禅定中的人使用路边的大树作为身体,那就得必须去体验那棵大树的个性特点,熟悉它的个性特点,使用它的个性特点,然后才能以大树为身体,否则是不可能使用的。

我们使用人的身体也是这样的,这个为死亡后服务的,死亡之后该怎样?这个咱们不谈那么多了,因为这个谈的多的话,你又会起一些不应该有的观念。

第七,“条件与特征”。条件与特征也是非常关键的。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这些条件在这个事物内是没有消失的、是存在的,它以什么样形式存在?它以这种物质的特征和功能的形式存在。比如说,构成那个电灯的各种条件,构成电灯的各种条件都没有消失,消失之后电灯就无法形成了,那么这些条件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他就是以这个电灯的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说构成电灯的这个玻璃,玻璃就以这个形状表现出来,构成电灯的这个电,电就用光的特征表现出来,也就是任何物质的构成条件,都以这个物质的特征和功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反过来我们现在要找高级物质,找高级物质怎么找?同样是根据它的特征和功能去找的。

比如说,我们想找高级微观物质,我们大家在实证中,比如有的人想得这种气机啊、意生身啊等等,这种高级的物质状态,你该怎样找?那么就是通过物质功能和特征的形式表现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呼吸它是物质的功能,在我们看来它是肺的功能,肺是宏观物质,宏观物质是微观物质生成的,因此呼吸同样是微观物质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功能寻找到这种物质,也就是通过观呼吸寻找微观物质“气机”,也就是说观呼吸的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这种物质的功能,然后寻找到物质的本身。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听到一个轰隆隆的声音,我们听到这个声音之后但是没有看到什么东西轰隆隆的,然后我们顺着这个声音去找啊、找啊,然后找到隔壁,找到隔壁那个墙角,发现那个地方有个电机,也就是我们通过这个声音,通过这个功能,然后找啊、找啊,找到了那个电机本身。观呼吸正是这样的,我们通过呼吸这种功能找啊、找啊、找啊,然后找到了那个物质本身,这就是它的“气机”,当然气机也是微观物质的一个特征,一定要对气机有所认识,对气功有所认识,气机,气功,“气”仅仅是微观物质的一个特征、一个状态。

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真实的物质就是如来藏,其他什么物质都没有,只有这个东西是真实的。“气机”仅仅只是如来藏在某种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气机并不是一个物质,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也是找到了它的一个特征——气机这个特征,只不过我们对物质认识都是通过形态学去认识的,比如说我们认识大树,我们怎么给树定义?没法定义,我们大家都认为那就是树,那就对了,就是这样的,根据形态学去定义的。我们对微观物质在这个状态的表现也是通过这种形态学定义的,就是用“气机”、用“气”来代表这种微观物质。

然后我们对气机进行体验,和它达到能所双亡的状态、心物一体的状态,那么这时候我们将发现气机的其他特征。因为气机这种状态也是由条件构成的,在体验它的过程中,我们将发现它的其他特征,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它的其他的特征,证入更高级的物质状态。举例来说,我们在体验气机的过程中,逐渐逐渐开始发现光的特征。气机到一定程度,我们体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都可以发现会产生光,发现光这个特征。然后我们很快就根据光这个特征,寻找到更为高级的物质。这里就是要了解“条件与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一个对我们以后的实证,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第八,条件的简单至上法则。简单与自由、简单与真实、简单与快乐,就是对于佛教的修行来说要追求“简单”,简单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也就是我们的实证是一种用加减法来说的话,就是用减法实证,不是用加法实证,也就是我们的实证越简单越好,就朝着简单的目标努力。如果你的实证,你发现自己是越来越复杂了,那一定是出问题了。这就要求你的实证不能是刻意的、造作的,因为刻意和造作本身就是一个条件,等于把条件叠加进来了,这将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无法回归高级状态。

总之来说,“条件论”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一定要了解条件论,然后在实证中去使用条件论。如果对条件论不了解,或者虽然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在实证中不会灵活的使用,那么你就谈不上实证,你的实证一定不可能获得根本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