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性選擇性注意和強迫性選擇性注意

主觀性選擇性注意和強迫性選擇性注意

清凉月

實證的角度出發,我們對“選擇性注意”要進行更深入的認識。這兩天我們講的都是“思維的功能”。思維的功能在我們實證中,是非常非常關鍵的,實證能否成功,關鍵取決於這裏。所以,對思維功能這一塊要深入地瞭解,這個不僅僅是從字面上要瞭解,還要在實證中去應用,在應用中再加深瞭解,要瞭解到字面背後它的意義。對思維功能如果不了解,可以說,你實證道路將非常的崎嶇、非常的艱難,成功的機率非常低的,無論是道家還是佛家都是這樣的。將來你從身體、物質方面走,要想證得意生身,思維功能同樣是極其關鍵的,這一點不了解,問題將很嚴重的。有的人在這方面出現很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從根本上講,統統都是不會利用思維功能,對思維功能無法瞭解。在《西遊記》上面是豬八戒和孫悟空的關係,對豬八戒和孫悟空他們的功能你根本不了解,所以就是沒辦法解決。

咱們談“主觀選擇性注意”。

因為擇性注意是我們平時生活中是經常應用的,我們經常應用的東西是最容易形成習慣的,這種習慣最容易帶到實證中,對我們的實證產生嚴重影響,所以,一定要對選擇性注意進行深入瞭解。我們的選擇性注意,從主觀能動性這個方面來講,可以分為主觀選擇性和強迫選擇性,也就是主動和被動兩種,按照主觀意願的不同。雖然二者分為主動和被動的不同,但它們的本質都是作用於思維內容,只要你使用選擇性注意,就是住於思維內容。也就是我們對於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在總體使用上分為兩種,就是使用和不使用,不使用就是觀心;使用就是一般的練禪定的。使用方面又分為主觀上你主動去使用還是被動地使用,主動使用這方面,“現在這種強烈執著心的作用,我們對外界的事物關注都是建立在獵奇、愛好、希望等主觀意願上,我們只關注那些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感興趣事物,就是主觀選擇性注意”。

主觀選性注意,按照有意識和潛意識,又分為有意識的選擇性注意和潛意識的選擇性注意。有意識選擇性注意,就是在實證中我們應用的時候,就要主動的設置一些能夠引起自己注意的、能夠使自己快速形成專注的這種觀察對象,這就要求我們對觀察對象要進行深入的分析。

我們很多在實證中,第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思維功能,第二不了解觀察對象,對觀察對象根本就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不了解我們這種思維功能它有哪些特徵,這種思維功能適用於什麼樣的觀察對象,他就是亂七八糟地實證,整個實證完全就是一片茫然,亂七八糟地在胡搞的。所以,這種實證基本談不上成功,也談不上效率。

關於觀察對這個設置,如果你使用的是選擇性注意,尤其是主觀選擇性注意,那麼觀察對像一定要具備一些特徵,是那種獵奇的,比如說新鮮的、動態的、稍微具有一定複雜性的,你比如說觀呼吸為什麼要數呼吸?有的數的非常複雜,複雜的東西容易引起專注、動態的東西容易引起專注、新奇的東西容易引起專注、形象化的東西容易引起專注,等等。你要對這個觀察對象進行深入的研究,這就要求,如果你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功能去實證,你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研究選性注意;第二要研究觀察對象。二者都研究好了,你的實證也就成功了。就是這樣簡單的。因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會使用選擇性注意,平時就這樣用的,我們每個人都能形成專注,在生活中的確能形成專注,唯一的是,你的專注無法持久,僅僅只是這一個問題,所以只要把觀察對象設置得能夠讓你的專注持久,那麼你就能證入到一定的程度。

舉例來說,畫家者其他的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那些專家們,他們往往能夠對自己的觀察對象進行持久的觀察,也就是形成高度的專注,達到忘我的程度。比如說梵高、愛迪生等等,他們的問題就在於,他們選擇的觀察對象容易展開複雜相續性思維,假如他們設置的觀察對象,不能夠展開複雜相續性思維,那麼他們早就入定了。要瞭解,這些科學家們,這些藝術家們,他們的問題出在哪里。他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使用身體,第二個就是他們選擇的觀察對象是展開複雜相續性思維的,如果他們能夠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那麼他們就入定了。

對於我們來說,我存在第一個問題就是使用身體,但是這個問題對於實證人員來說容易解決,因為很多人知道不使用身體,就是上坐之後開始排除身體覺受,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個難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複雜相續性思維,複雜相續性思維對於我們實證的人員也不是問題,因為我們往往能夠排除這些能夠展開嚴重邏輯思維的這種思維對象,能夠自然排除,但是我們在排除的同時,就讓這種觀察對象,具有一種不具有吸引力的這種狀態,也就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並沒有犯科學家們所犯的問題,也就是科學家們所犯的兩個問題,我們並不會犯的,稍稍有一點實證經驗的人都不會出現這種錯誤。但是我們出現了另一個錯誤,就是我們的觀察對象不具有吸引力,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總的來說,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你現在具備入定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就是說你根本不需要怎麼練就可以入定的,唯一的只是你對觀察對象的設置有問題,問題是出在這個地方,而不是出在哪些其他的地方。

選擇性注意分為有意和潛意識兩部分。

潛意識就是,舉個例子就是邊騎自行車邊思考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有的人喜歡抽煙的,男子邊抽煙邊思考問題,就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的主觀選擇性注意,主動地去思考一些問題。

我們的實證剛開始都是建在一個主觀的這樣基礎上的,如果這個主觀選擇性注意能夠快速地形成專注,就形成了主觀選擇性專注了,就是我們盯著一點、置心一處,選擇這個專注了,被這個觀察對象強烈的吸引,在這種情況下,時間逐漸、逐漸變化,慢慢、慢慢就演變成潛意識專注。

有的情況下是我們選擇這個察對象剛開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使用主觀選擇性注意的,但是審美疲勞很快就會產生,因為你觀察對象設置還是沒有能夠持久地吸引你的注意。當審美疲勞產生之後,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潛意識的選擇性注意。舉例來說,觀察水滴的滴落,或者是練四念處,觀察慢動作,走路、吃飯這些慢動作的,觀察時間長了,它就沒有吸引力了。但是你心中有這個東西,你覺得這個東西好,所以潛意識慢慢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就會還在這樣走神地觀察,這就形成一個潛意識的選擇性注意,最終的結果是必須用潛意識去發揮作用的。所以說是,在這個地方,比如說咱們舉一個例子,邊去騎車邊思考問題等等,這些對社會上的人來說,好像不是非常好,就是走神。但是對於實證來說,不見得是壞事,因為這種情況至少說明一點,你能夠讓潛意識發揮作用,你能夠形成靜,在靜的基礎上,我們是可以進行實證的,唯一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你要善於走神、會走神,知道走神的關鍵在哪里,這樣的話,你就很容易成功。

下麵咱們再看“強迫選擇性注”。

強迫選擇性注意是在外因的作用,然後我們被迫對一些事情形成注意。簡單例子就是,工作的時候不小心手被砸傷了,然後疼痛強迫我們對它形成注意,形成高度的專注。手剛被砸傷的時候,我們大家可能以前都有這樣的體驗的,手不會感覺到非常疼痛,它是一種脹、熱、麻、木這樣的狀態,這些狀態說明什麼?說明微觀物質在這個地方開始聚集,就是氣機的聚集,氣機的聚集然後才會形成這種狀態。就是我們在平時的活動中,微觀物質照樣是在運動狀態、同樣處於一種作用狀態。但你沒法發現這種氣機作用的狀態,你找不到這個氣機,體驗不到氣機的變化,這是因為你處於散亂心的狀態,心都非常的散亂,無法達到專注。所以微觀物質,心物是一體的,它自然處於一種彌散的狀態。在特定情況下,專注升起了,手被砸傷了,劇烈的疼痛會讓你高度地專注於這個地方,氣機將快速地向這個地方凝聚,然後你再感覺到這種脹、木、麻等等這些感覺,你一點也不會感覺到疼痛。

所以就是,這也提醒我們一點,就實證中,有的時候,你可以製造,比如說尤其是體驗身體微觀物質的,你可以去製造一個觀察點,然後讓氣機向這個地方聚集,馬上你將體驗到微觀物質。我們的身體是非常敏感的,一旦當你體驗到身體的微觀物質的時候,你將快速的形成專注,你將不可能不專注的。這個是以後咱們要談的,就是怎樣使用身體微觀物質問題,也就是解決意生身的問題。在這個地方要需要注意這一點:使用選擇性注意發現身體的微觀物質;觀呼吸那個是使用潛意識發現身體的微觀物質。也就是使用不同思維功能,發現身體微觀物質的時候,走的路是什麼樣的?該怎樣去做?你覺得哪種方法容易操作你就使用哪種方法。實證是非常靈活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優勢。最關鍵的是,你要認識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然後去實證,這樣就很容易成功。

強迫選擇性注意的特徵。它的特徵是易激發追求樂的本能,這個特徵在《思維本體學》的實證中是具有很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至於這個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是什麼?咱們以後還詳細談,這裏簡單舉一個腿疼。腿疼是身體的覺受,對身體的覺受該怎樣認識,這裏談一下,因為這個可以說是每個初學者都必然會遇到的,而且是必須解決的。對這個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你的實證也同樣將是一片茫然。

在專注的時候也是要擺脫痛苦的時候,是追求樂最迫切的時候。這個說的是它的變化過程,主觀選擇性注意容易形成審美疲勞,強迫性選擇注意容易激發追求樂的本能,這種向對立面轉化的現象產生的原因是選擇性專注的“選擇和反向選擇”這種基本特徵所導致的,是由對立分別念所導致的。也就是一切現象一定有其產生的本質導致的原因,對原因不了解的時候,你對這些現象產生的原理根本就無法明白,你整天都在方法上打轉。方法是次要的,原理是根本的。沒有哪個方法是不好的,只有不了解原理,所以你才覺得那個方法不容易操作,是不好的。當你瞭解原理之後,一切方法都是好的。佛教的經典沒有任何一個方法是不好的,僅僅只是對原理不了解。所以,對原理和方法來說,原理重於方法。一定要瞭解原理,要不然,離開原理,方法根本就沒法用。比如說觀呼吸,你不了解原理,觀呼吸的方法你根本就沒法用。觀呼吸看似簡單,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在理論上是非常深刻的。

剛才咱們舉了一個觀腿的疼痛的問題。觀的疼痛也是觀身體的覺受,這個我們需要對身體覺受再詳細談一下。因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所有實證的人都會遇到問題的,這個問題也幾乎是我們所有初學者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多在觀念上錯的比較遠。在實證中我們有各式各樣的身體方面的覺受,對這些覺受我們一般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認識。

第一是通過《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的學習我們知道心物是一體的,因此身體方面的任何反應,都是思維在物質方面的相應表現,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要瞭解這一點,就是思維在物質方面的相應表現,也就是說身體方面出現問題了,一定是思維出現問題。身體方面問題你覺得沒法解決,那是因為你根本發現不了思維方面問題。你不會相應的去發現思維方面的問題,你一直都是在物質上打轉,在思維內容上打轉。我們平時怎樣解決思維內容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包括禪定中也是這樣,他是怎樣解決呢?他是用一種思維內容去解決另一種思維內容,用這種對抗的、中和的這樣的方法。比如說處於動中了,他用靜去解決;處於靜中了,用動去解決,對於覺受也是這樣的,我們在解決身體痛苦的覺受的時候也是用其他方法、思維內容去解決的,包括很多的那些心理學的方法,都是這樣的。都是在思維內容上這樣去打轉的。很多人是無法從思維的根本方面,剛才說的所謂思維內容就是指的是物質,在身體這方面重點指的是物質,腿的疼痛還是就腿的疼痛去解決,所以對於身體方面的這些反應,在物質方面的反應,要立刻想到,是思維出現問題了,這樣側重於解決思維上的問題,那麼身體方面的這些反應馬上就解決。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個角度。

第二個就是在《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中我們解到,任何物質都是分為很多狀態的,這個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我們現在只能使用物質的其中一種狀態,所以我們認為物質只有這種狀態。比如說,你認為這棵樹只有這個狀態,因為你看到那棵樹整天都在大路邊,每天經過的時候它都是這種形狀的。但是你用其他狀態去看的時候,它根本不是這種狀態的,它又是可以不斷變化的,但是我們只能使用這種狀態。同樣的對於我們身體也是這樣,你現在只能使用身體這個宏觀狀態,所以你覺得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都是這樣的,位置、空間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當你使用身體微觀物質的時候,就根本不是這樣的,身體它將根本展現不出這種狀態。所以一定要瞭解,物質是分為很多很多狀態的,身體也是這樣的,分為很多狀態的。我們身體分為宏觀狀態和微觀狀態,要對物質、身體構成方面要這樣去認識。

另一個來說,就是我們無法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上的思維狀態,因此我們不可能同時使用身體的宏觀狀態和微觀狀態。這是因為心物一體的原因。因為兩者是對應的。既然你不可以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思維狀態,那麼你一定不能同時使用身體的宏觀狀態和微觀狀態,我們只能使用其中一種狀態。這是最基本的原理。

原理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對平時的這些生活情況行分析。那就是在平時生活中,我們習慣於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有意識思維功能,我們大家平時都是使用的這些思維功能的。那麼這種思維功能形成習慣之後,也就是使用的習慣,經常使用會形成習慣,那麼自然就會把這種思維功能帶到實證中,這種思維功能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選擇性思維是執著心力的一種表現,建立在執著心的基礎上。因此他是以動為主,具有波動性。我們平時說動與靜,它是以動為主,這種思維功能是與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相應的。因此只要你使用這種思維功能,你就一定在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一定能夠體驗到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反過來,只要你能體驗到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那麼你一定在使用這種思維功能。比如說你感覺到身體的麻,麻是宏觀物質狀態,那你一定是使用這種思維功能,你感到身體的酸痛、腿的疼痛、腰酸痛、喉嚨癢、胸悶等等,這些統統都是宏觀物質狀態,當你能感覺到這些宏觀物質狀態的時候,那說明你在使用這種思維功能。一定要瞭解這種思維功能是和身體的宏觀物質相應的,同時要瞭解我們的宏觀物質狀態究竟有哪些覺受,要對這些覺受進行分析,把覺受進行分類。哪些覺受是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哪些覺受是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是和靜這種潛意識思維活動相應的,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觀呼吸,觀呼吸是體驗潛意識的,呼吸是以潛意識的作用為標準,潛意識是靜,體驗靜,靜極就能發現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也就是身體的微觀物質狀態和靜相應,達不到靜是不可能發現的,這就是為什觀呼吸,觀呼吸要領、目的是什麼?就是達到靜,靜到一定程度了,這種思維狀態和身體微觀物質對應,因為心物一體的,通過心物一體你才能發現微觀物質,我們對物質的發現和使用,統統是通過心物一體這個途徑、這個方法、這個基本原理去實現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原理、沒有這樣的路徑,你是根本不可能發現微觀物質,也根本無法去使用微觀物質。一定要瞭解我們對任何物質的狀態的使用,統統是通過心物一體這個原理和方法去使用的。微觀物質也是這樣的,我們處於靜的時候,然後就能發現微觀物質。但是由於我們習慣於使用選擇性注意,因此這種習慣會被帶進實證中,那麼這時候我們希望進入靜中,但事實上我們已經習慣於使用這種選擇性注意,所以把動帶進來了,這樣我們的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之間出現了分離,出現了兩種力量的互相攻擊,就是動和靜的互相攻擊,出現這樣的攻擊的現象,從根本上來講是執著心和柔軟心的相互矛盾,剛強心和柔軟心的互相攻擊狀態,這樣就會出現癢痛、酸脹、不舒服等,身體方面一切不舒服的感覺,它產生的機理,統統是這樣的,沒有其他稀奇古怪的東西。也就是說當你感覺到身體方面出現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主要是不舒服的感覺,那麼它根本原因全部都是這兩種力出現問題,它們互相攻擊作用,也就是剛強心和柔軟心處於互相攻擊作用。

剛強心和柔軟心在思維功能方面的表現,也是說剛強和柔軟心有很多表現,也就是思維功能方面的表現——選擇性注意和潛意識,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這兩種思維功能,兩種思維功能在這個地方出現問題了。我們要瞭解選擇性,也就是剛強心和柔軟心他們有哪些表現,在思維狀態的表現和思維功能方面的表現等等,只要我們瞭解這些浮在表面的現象它所產生的根本原因,那麼我們實證,一定能夠把作用的側重點放在原理上,放在根本上,這一點是最關鍵的。這一點不了解你將始終是在一個表面上做功夫,無法去在根本上用功。這一點也是,舉例來說,你將來從定中出來了,你再去入定的時候,你將不會像現在這樣,始終在這個方法上繞來繞去的,你將把側重點放在心境上、心的相應上。比如說你現在打坐,一般人的打坐上來就是在方法上怎樣繞啊,怎樣使這個方法啊等等,經常入定的人並不是這樣的,一上來之後馬上是在這個心境上開始調整,在心相應上調整,調整過來了,他會快速的入定;調整不好的時候,他才稍稍的借用方法,方法是次要的,他才稍稍的借用方法然後幫助他達到這種心境。也就是說經常入定的人他知道側重點在哪里,對咱們來說就是原理重於方法。一定要瞭解原理,原理不了解,一切方法都是隔靴搔癢,你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就是,一定要把自己學習的側重點放在原理上,不要整天在這個方法上打轉、那個方法上打轉。

有的人就是學習了一輩子了,然後就是學了很多、很多法,結果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他進入禪定中、回歸如來藏。所以他認為這些方法不好,沒有一個方法適合自己的。但事實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好的,佛經中沒有那個方法是不好的,任何方法都是非常非常好,關鍵是你能不能瞭解原理,能不能把它落實到根本。

第三,就是通過對《思維本體學基本理論》第二章第二節學習,就是思維的構成,我們瞭解當下思維狀態由“思維本體”和“思維內容”兩部分構成。那麼身體方面的任何覺受都屬於思維內容,一定要瞭解這是身體的覺受。我們在體驗的身體覺受是思維對象,我們在體驗這個思維對象,思維對象就是思維內容。一定要瞭解二者在思維方面的構成是怎樣分類的,就是一定要瞭解我們現在的思維是分思維本體和思維內容的。

瞭解這一個之後,我們就可以再向下進行分析。我們對身體覺受往往分為好與壞兩種覺受,因為在對立分別念的作用下,我們只能把這些思維覺受分為好與壞兩種。為什麼我們只能把這些覺受分為好與壞,而沒有其他的,那是因為受對立分別念的支配。假如我們高級思維狀態不是對立分別念,不是一對一對念頭,而是一下子出現四對、五對的,是四個相反、五個相反就這樣一下子出現這麼多的分別念的話,那麼將不是分別好與壞了,會分別很多、很多對的。所以瞭解我們平時生活中為什麼總是處於這種分別的狀態,那是由高級思維狀態這個特徵決定的。

那麼在這裏,身體覺受分為好與壞兩種覺受,也就是分為美好痛苦兩種覺受,從主觀感覺方面是這樣的。對這兩種覺受我們一定要認識它們在實證中的作用。對於美好的覺受,這些美好的覺受我們會在追求快樂這個本能的作用下而自動的追求,這樣將會產生的結果是什麼?由於這些覺受都是思維內容,當我們追求它的時候我們就能住於思維內容。也就是說這些美好的覺受將把我們帶入思維內容、證入禪定中,我們之所以能夠證入禪定中,就是因為這些思維內容它對我們產生了一種樂,引導我們達到了禪定中。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只要你是追求樂的,那麼你將跟著這個樂進禪定狀態。因為什麼?我們平時習慣於使用選擇性思維、習慣使用選擇性注意,我們追求的東西都是思維內容,這些思維內容是它帶來的樂,這個樂基本都是思維內容帶來的,所以將會把你引導到禪定中。

然後對於那些身體方面痛苦的覺受,痛苦的覺受我們同樣是能夠本的、自動的規避。這樣將會出現一個結果就是什麼?那就是我們能夠放棄這些覺受,然後住於思維本體,因為這些覺受都是思維內容,所以這些痛苦我們都自動放棄,就是自動放棄思維內容,然後就住於思維本體。住於思維本體是開悟的前提;住於思維內容,在釋迦牟尼誕生以前,人們都在實證,都是住於思維內容,都是進入禪定中的。只有住於思維本體才是佛教,只有住於思維本體才能回歸如來藏,因為住於思維本體是開悟的前提,沒有住於思維本體就根本不用談開悟這回事了。

我們實證就是為了回歸如來藏的,從回歸如來藏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實證都是有目的的。你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才能談方法、操作等等。由於我們現在側重於回歸如來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住於思維本體是關鍵。那麼痛苦的覺受是有利於我們這個目的的,因此從這個角度、從這個目的來講,對痛苦這個覺受的體驗對我們是幫助很大的,是我們需要去重點掌握的。如果你實證的目的是為了進入禪定中,那麼追求樂那個覺受是主要的。所以根據你的目的來劃分。

上面一點咱們需要注意,無論是苦和樂,對苦和樂都是使用本能去自然然的解決的,並不是我們刻意怎麼、怎麼做的。你不能說,“現在你感覺到樂了,你說,哎呀,這個追求樂能把我引導到這個思維內容,我現在要開悟的,我不能追求這個樂。”你加入這樣的判斷,將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在本能的引導下進行。如果你選擇是要開悟的、回歸如來藏的,那麼你同樣是要使用本能,沿著這個本能作用的這條路進行,你一定要掌握這一點。不能讓實證在那種有意識的推理、判斷等等這樣的思維功能作用下去進行,這樣的作用最終將把我們引向錯誤的地方。

下麵就是一個對“觀心”的解釋。對於痛苦的這個認識,對於這些身體覺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身體覺受都是屬於念頭,都是思維的對象、思維內容,都屬於念頭,這屬於一個廣義上念頭,我們平時認為的念頭都是思維的,這些覺受也屬於念頭,它屬於一種境界化的念頭,也就是與具體的境界結合在一起,包括外面的山、樹、石頭等等統統都是念頭,空中的雲也是念頭,只不過在現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認為它們是念頭,因為你的觀心的功夫達不到,觀心的功夫達到之後了,你看到這些東西之後馬上就知道這是念頭,你會自然的專注於、自然的體驗到這是念頭,然後不追隨它走,不展開思維,這就是古語說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再有這種物質的區別、物質的分別、物質的觀念。

對於身體也是這樣的,身體覺受,剛開始實證的人,這就是物質,他總是在辦法解決物質的境界,實證功夫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就知道這是念頭,他再也不在物質上去繞,而是反過來解決思維,在思維上解決——觀心,然後就開始觀心了。如果你始終在這個物質上繞,那麼你將在思維內容上解決,用一種思維內容去對抗另一種思維內容。像禪定中的人一樣,他一會兒住於空,一會兒住於無我,一會兒住於非想,非想一會又住不下去了,說非想也不對呀,非想也住不下去了怎麼樣?非非想,就是這樣的,一個觀念解決另一個觀念,這就是住於思維內容了。所以這裏就要瞭解廣義的念頭。

對於痛苦的覺受,它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讓我們放棄,所以這時候能夠放棄念,主動的產生放棄,那麼這時候就能夠讓我們安住於思維本體。所以從回歸如來藏的角度講,對於痛苦覺受的認識和使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一點一定要高度重視。也就是身體方面出現這種痛苦不是壞事,應該高興,專心地去體驗,它將把你引導向如來藏的狀態;而像那些快樂的覺受是把你引向禪定的。不過禪定也不是壞事,比我們現在這種狀態強。總之,身體方面的覺受要從上面三個角度去分析,這對於初學者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平時實證中剛開始都使用的一個方法“放鬆”。我們要認識一下放鬆,放鬆基本原理是什麼?放鬆的基本原理就是放棄使用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放棄使用以選擇性思維為主的現在這種思維活動。大家要瞭解什麼是放鬆?放鬆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還包括思維方面的。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放鬆的過程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的,交叉進行的,不僅僅是在某一方面進行。

同時要瞭解我們的身體是分為宏觀物質狀態和微觀物質狀態,我們現在使用的是選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所以我們的放鬆就是放鬆這種身體、放棄使用這個思維狀態、放棄使用與這種思維功能相應的物質狀態,也就是放棄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放棄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之後,我們自然就能夠處於另一種思維狀態,自然就能夠發現與那種思維狀態對應的微觀物質狀態。對微觀物質狀態不需要去追求,只要放棄宏觀物質狀態,自然就能夠發現微觀物質狀態。

一定要瞭解我們尋找和使用微觀物質它有哪幾條路徑。一條路徑就是用破壞的方法,是破除宏觀物質狀態,然後自然找到微觀物質狀態;另一種方法就是相應,就是主動地尋找,尋找就是通過觀呼吸,達到靜,達到與微觀物質相應的這種狀態,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要瞭解放鬆的原理;要瞭解觀呼吸的原理。

下麵,簡單談一個問題,說“靜坐時感覺有時肌肉特別的緊,直不起身子來,或者開始坐直,過一會兒身子就彎了,這樣該怎麼處理?”

身體在坐的過程中,你感覺到身體不舒服,這時候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也是我們所有人實證的時候都會遇到的問題,對這樣問題的認識、這樣問題的解決,同樣是先要從觀念上也就是原理上進行認識。觀念認識之後,然後方法就容易多了。首先第一條,當然也是從心物一體的角度,認識到“只要思維能夠達到一定的狀態,那麼身體就能處於與之相應的標準的姿勢、標準的姿態、標準的狀態”,所以你不要想“什麼樣是標準姿勢”,標準姿勢根本不是你現在造作出來的。無論你造作多麼標準姿勢,只能唬住別人,唬不住你自己,你自己心裏明白,現在還不是一種快樂的狀態,因為是造作出來的。

真正標準的姿勢是與快樂相應的、是與高度專注相應的,所以不用在這姿勢上面用一種作意刻意的去追求。一定要瞭解只要思維達到一種狀態,自然能夠處於一種非常標準的姿勢。我們剛開始實證的人都是對姿勢都是非常追求的,這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總認為禪定這東西不得了,非常高明,尤其是它還能開發一些神通,所以就更覺得這個東西一定是一個非常、非常特別的東西。所以特別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用特別的方法追求,一定要用那種特別的姿勢等等,擺出一幅神仙的姿勢,用這樣姿勢才能去追求,才能得來。這些統統都是觀念上的問題,你有這樣的觀念,所以潛意識就向這個方向引導,就讓你這樣去造作一些稀奇古怪的這些東西。所以對身體的姿勢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這樣去認識。

另一方面要瞭解,身體方面的一切的不適感,一切的不痛快、不高興、不美好的感覺,統統都剛強心的表現,此時改變姿勢是有利於改變剛強心的,而不是你現在對於這姿勢來了你該怎麼解決,用對抗的心去解決,這是不對的。一定要瞭解身體的不適感,其實是潛意識在提醒我們,我們現在已經是處於剛強心的狀態了,這時候要儘快的改變。一定不要再頭上安頭,再用這剛強心去對抗。一切自然發生的現象,都有其根本原因,都是潛意識在提醒我們的。我們人類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太善於應用主觀能動性了。有時候就是,比如在實證這方面,有時候把實證看得非常的神秘,結果把自己搞得非常的被動,匍匐在這種神秘主義腳下,喪失了那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有時候又是特別的主觀能動性,把生活中的這些使用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注意這種功能的習慣都帶進這個實證中,這樣就兩個極端了。

在這裏也是這樣的,有的人就是覺得身體不適了,因為他習慣性使用思維內容,所以就用另一種維內容去對抗,不斷的這樣去做,這個是根本錯誤的。當你瞭解了身體方面不適感覺產生的根本原因之後,我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因為原理一旦明確了,方法是很簡單的,馬上就明白該怎樣做。也就我們瞭解姿勢是一種剛強心的表現,那麼姿勢就完全可以改變。因為什麼?改變姿勢就是改變剛強心,因為調整物質狀態就是調整思維狀態,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我們可以通過對於物質狀態的調整達到對思維狀態的調整,這時候可以自然而然的去改變姿勢,讓姿勢處於一種舒服的、美好的狀態。只要你是感覺舒服的、美好的,那麼你心就處於柔軟心的狀態。

只不過在這種改變過程中就要注意一點,就是咱們以前說的一個原則,“相變而心不變”,這一點非常關鍵的。“相變而心不變”,因為心是根本,要保持柔軟心的連續性。在這個過程需要做的,就是我們調整身體的一個側重點在思維、在心上,心要保持柔軟心的連續性,第一心的本體。第二個,身體表現出來的功能是什麼?你要在專注的觀察身體姿勢它的變化的過程,也就是微觀運動過程,你要在“柔、慢、專注”這幾個字上下功夫。一定要處於柔軟心的狀態,要慢慢的、慢慢的高度專注的狀態下去進行。也就是說當身體方面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不舒服感覺的時候,我們的操作要從以下兩個角度進行:一個就是從思維方面去調整,這時候完全不用去管身體,集中調整思維,只要在思維方面調整達到一定程度了,那麼身體方面的覺受很快的就能夠進入一個很美好的、很高級的狀態,因為心物是一體的。所以你覺得身體方面的操作不容易,身體方面這個覺受怎樣調整都不行,沒辦法解決,那乾脆就不用去調整,調整思維,你覺得思維容易操作,那就從思維這方面走。反過來,如果你覺得思維方面不容易操作,身體方面容易調整,那你就從身體方面調整。也就是說要麼從物質方面,要麼從思維方面,按照你的可操作性,你去主動的去選擇。那麼在身體方面的調整,就是要在保持柔軟心的前提下,這個是最根本的。一定要保持柔軟心,然後慢慢的、慢慢的調整身體,動作方面一定要非常、非常的緩慢,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你要去專注的去觀察調整的過程,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微細的變化。這裏有兩個要點,第一就是“心處於柔軟心的狀態”,第二就是“高度的專注”。一定要是“在柔軟心作用下的高度專注”,因為專注也可以在剛強心作用下專注的。一定要防止你在專注過程中逐漸讓剛強心起作用了,一定要在柔軟心作用下的專注,這點非常關鍵,一定牢記這一點。

我們很多人在觀微觀的過程中,有時候觀著、觀著觀不住了,為什麼觀不住了,那是因為在觀的過程逐漸、逐漸使用剛強心去專注了。一定要瞭解“專注這個東西,是柔軟心也能使它專注,剛強心還能使它專注”。不過柔軟心的專注能夠持久,能夠安住於那個狀態;剛強心的專注能夠產生相反的作用,因為它是一種痛苦,反向選擇會發揮作用,所以會導致無法觀住,觀不住,重新去選擇其他的觀察對象。

這就是在調整身體的過程中兩個要點,在柔軟心的前提下去觀慢動作,專注地觀慢動作。那麼這樣,這調整身體的過程就變成了一個培養柔軟心和培養專注力的過程,一定要瞭解這一點。雖然表面上是在變化的,但是這種變化慢慢的事實上是變成了培養柔軟心和培養專注力的過程,就這樣反復幾次,專注力將會越來越強,最終實現突破。

在這個過程中就說明一點是什麼,身體的不舒服的感覺來了,來了之後就不要對抗,隨順它,它願意怎麼咱就怎樣變。因為什麼?實證就是兩個字——體驗,而不是調整。調整是主觀的,體驗是客觀的。實證就是“體驗”兩個字,你只要客觀的體驗這種實相就可以,體驗它變化過程就行。只不過這種體驗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是用柔軟心去體驗,不能用剛強心去體驗;第二個就是用專注去體驗,也就是剛才說的,在柔軟心的基礎上專注的體驗。四念處等等,統統都是在這個地方用功的,只要你抓住這兩點,實證就一定能夠成功。佛教這麼多方法,就在這兩個方面用功的。一定要在柔軟心作用下觀這個微觀,專注,專注的體驗,這樣自然就能成功。

所以說,在這個實證過程中,身體想彎下來了,那就慢慢、慢慢的彎,非常、非常、非常慢的彎,彎下來之你體驗這個整個過程,然後你覺得想直起來,直起來好,那就慢慢、慢慢的再直起來,一定不要對抗身體。因為身體一切的覺受,也就是身體一切的願望,也就是身體想彎下去或者想直起來,它所產生的這種自然的生理方面的需求,統統是潛意識的表現,它不是主觀造作出來的,潛意識的表現。你去隨順它,就是隨順潛意識,就是在潛意識主導下實證。你對抗它,你就是在用有意識思維去進行,就永遠不可能成功。所以就是無論它彎下去或直起來,這樣反反復複的幾次,只要你是專注的觀察,那麼你的專注力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最終將會非常、非常的挺拔,處於這種狀態。所以對於身體的覺受,一定要牢記這一點,它所表現出來的任何的願望,都是潛意識的表現。一定要隨順這種願望,跟著它走。讓潛意識主導實證,而這時候絕不能去使用選擇性思維、去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對抗了、你要想辦法解決了等等。你想做什麼,你想做什麼都是錯誤的。這時候唯一需要的,就是跟著它走,做一個懶人,不要勤快的太狠了。我們在生活中就是勤快的太狠了,整天這腦子就是不停的轉、不停的轉,所以在實證中也是這樣的,就出現這種問題。

第四點,“要正確認識放鬆和放鬆的過程”。

我們在身體這方面就要解決放鬆的問題,就必須對放鬆要有所認。放鬆是放棄使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但是由平時習慣於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有意識思維功能,這樣就形成習慣。一定要瞭解我們平時使用“選擇性注意”,你經常使用這種思維功能,那麼它就會形成習慣,習慣就會成為潛意識悄然發生作用。雖然有時候你不想讓它發生作用,但它不知不覺又會發生作用,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在放鬆過程中正是這樣的,雖然你也放鬆了,你在慢慢使自己放鬆,但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中那個“選擇性注意”又開始發生作用了,所以你剛放鬆一遍,馬上你又發現,剛才放鬆的地方怎麼又緊張了,這是什麼?這就是習慣在發生作用。這時候一定要瞭解,在物質方面這種反應,它不知不覺出現的反應,是習慣在起作用的。我們平時是很難發現自己習慣的,你怎麼解決你的習慣,習慣是潛意識的,你是很難主動發現主動解決的。那麼這個時候就借助物質,物質作為放大鏡,能夠反過來發現你的這一個思維方面出現的問題。所以就是,當你發現身體方面又緊張了,剛放鬆的地方又緊張了,這絕對不是壞事,它是一種非常好的事情,它能夠讓你發現思維的習慣性。所以你就反復的放鬆。那麼反復放鬆的過程,就是一個改變習慣的過程。只要你能夠改變習慣,你就一定能夠入定。你改變不了習慣,你根本不可能入定,談不上入定的。因為入定必須解決這種深層次的潛意識的問題。這種選擇性思維形成深層次的潛意識的問題它就干擾你的入定。潛意識這種深層次的問題解決不了,你就永遠沒有入定的希望。所以一定要瞭解,身體放鬆的過程是一個反反復複的過程,這個反反復複的過程它的本質是什麼?它的本質就是發現這種沉澱在潛意識中的習慣,發現這些習慣,解決這些習慣,因此身體反反復複放鬆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有必要的過程。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那種急功近利的思想,總是想追求、追求,把那個入定看得稀奇古怪的,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它就是在追求這個思維內容,一定要瞭解這一點。所以這就是,我們對放鬆的過程在原理上要這樣明白。這樣明白之後,在操作方面就不會再出現問題了,你就能夠安住於這種放鬆。也就好多時候我們是根本認識不到,認識不到所以說你不知道這種現象好與不好,你容易判斷,你判斷這個“剛放鬆又緊張了”這不好,不好的東西你自然要排除,你會去追求好的東西,好的東西你根本違背客觀規律又追求不來,所以你就煩燥。當你一旦認為這個東西好,好你自然就會去追求,所以你會樂於放鬆,一遍一遍的放鬆,放鬆完了,那個地方又緊張了,緊張好,緊張發現這個是習慣性的,那麼我再去放鬆,這是排除習慣,所以你喜歡。就像和那個身體一樣,身體一會兒你想彎了,想彎下來了,這時候你知道這是潛意識告訴我要彎下來了,那麼就順應潛意識,這是潛意識的表現,這就是“觀念”,你認識到了,你就能夠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去走;你認識不到,你往往就是對抗,就是用這種主觀思想去做的。所以你說放鬆的方法好不好?放鬆的方法很好,但原理認識不到的時候,你根本就沒法做。所以這就完全是一種觀念。

什麼是實證?實證就是解決觀念的問題。所謂的方法,其實是幫助我們解決觀念的,僅僅只是一種工具,一切方法是一種工具幫助我們解決觀念。觀念正確了,然後就成功了。就像在釋迦牟尼時期,因為這些方法,釋迦牟尼時期大家都在修行,所以方法都掌握得好。但很多人就是觀念不行,所以沒法突破。然後就聽釋迦牟尼在講法,然後80歲的老太太,在釋迦牟尼講過之後,馬上就證入如來藏,就是這樣快的,這就是觀念,觀念達到了,你就卡在那個地方,就是最關鍵的地方,實證達到最關鍵的地方,最關鍵的時候,往往就是由於觀念的問題。觀念一通一下子就突破了,觀念不通,你怎樣做都不行。所以總的來說,還是一定要牢記一點——原理重於方法,一定要掌握原理,不要整天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方法。

第五點,就是要充分認識實證的本質。實證的本質就是一個體驗,不加入個人意願;加上個人意願,就是加入觀念,入禪定中了。一定要瞭解,佛教的實證,就是不要對身體覺受進行好壞的判斷,這樣才能安住於體驗,一旦進行好壞的判斷之後,思維就會展開運作,這就是思維的運作規律——先判斷好與壞,判斷之後就有取捨,一旦判斷好與壞,馬上就有取捨。

這就需要我們掌握一點,就是對身體覺受的體驗,要達到兩個目的:第一就是通過對身體覺受體驗然後培養專注力,這是為什麼體驗身體覺受;第二對身體覺受的體驗就是排除使用思維內容這種不良習慣,因為什麼?我們現在體驗身體覺受,你去體驗什麼樣的身體覺受,毫無疑問你是體驗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的覺受,微觀物質狀態你現在體驗不到的,你體驗的這些酸痛等等,這些統統都是宏觀物質狀態的。所以對於身體覺受的體驗,最有利於發現你現在這種思維活動的軌跡的,因為宏觀物質狀態就是和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對應的。你體驗這個覺受過程,慢慢的就會瞭解我們現在平時使用的這種思維功能它活動的軌跡是什麼、規律是什麼,慢慢的你就把它破除了,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從根本上來說,由於我們實證的目的是為了證入如來藏的,因此我們對身體覺受的體驗為這個目的的。這就要求我們對身體覺受的體驗一定要隨時歸結於這兩個目的——培養專注力和放棄使用思維內容,不使用思維內容,放棄這種習慣,始終服務於這兩個目的。只要是服務於這兩個目的,那麼對於身體方面的這些痛苦覺受等等、等等,可以機動靈活的變化,這時候才是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你的主觀能動性是建立在原理基礎上,原理不對,一切主觀能動性都是錯誤的。這一點就是在瞭解原理之後,你的實證才會變得主動,主動是最關鍵的。當然這和前面說的那一個,你在不了解原理的前提下那種盲動是不一樣的。一定要瞭解,主動,不是盲動。主動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建立在瞭解原理的基礎上的,這些瞭解之後,你就能夠主動地發現問題,同時又能夠主動地解決問題,因為所謂的實證無非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如果你不了解原理,你將非常地被動,這個問題來了,這個問題是怎麼產生的?該怎麼解決?這些你根本就不了解,解決不了就下座了,下座之後到處問。但是你實證過程中不斷地產生問題、不斷地產生問題,有哪一個人整天在你身邊讓你問的?這是沒辦法的。因為現在的修行就是靠你個人的,所以必須瞭解原理,必須對所出現的問題能夠準確地解釋和準確地解決。如果你這兩點做不到,你就不要談成功。所以一定要培養的一點就是實證一定要能夠自主,建立在自主的基礎上,不要總是把實證寄託在別人去幫你,別人幫你當然也是必須的,有時候你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但是最終是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對於這個在實證中一定要掌握。如果你始終無法自己去自主地分析和自主地解決這些問題,那個實證是麻煩得很,不容易成功的。

最後,咱們歸結一點,就是“實證中原理是最關鍵的,方法是服務於原理的”。要在實證中掌握原理之後,機動靈活地處實證中遇到的問題,掌握實證的主動性,這一點是我們實證能否成功的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

就是“主觀選擇性注意”選擇的觀察對象如果具有較強吸引力,並且不能夠產生複雜性續性思維,必須這兩條,第一是觀察象具有較強吸引力,能夠形成專注;第二是不能產生複雜相續性思維,就像愛迪生做發明的時候一樣,能夠產生複雜相續性思維,那麼那是不能夠形成專注,不能夠達到定中的。所以,要具有較強吸引力同時不能產生複雜相續性思維。這個就是,什麼叫做“實證和生活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不僅僅是一種模仿,不是說你在練四念處,到在生活中還是這樣練念四念處,這叫結合,這種結合都是相上的結合,是一種造作的結合。最關鍵是瞭解原理。你比如說,到生活中你看見愛迪生,愛迪生現在在發明,很專注,他也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喝水,也不覺得渴、不覺得餓的,一個人在那裏都幹幾個小時的,這時候你就要分析,他也有專注,但他為什麼沒有入定;然後你看那個梵高;還有一個動物學家去觀那個螞蟻在爬,整天一天到晚趴在那裏看那個螞蟻,非常地專注,為什麼他們不能入定,分析一下原因。你能把他們的原因找出來了,你就能夠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你就能夠把生活結合起來了。平常人們走在大街上,眼睛到處看,看見稀奇古怪的馬上跑過去;還有連陰雨下了幾天,太陽出來的時候,人們馬上高興得不得了,這是什麼原因?等等、等等,這些都需要瞭解。瞭解之後你才能去結合。當你能夠瞭解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的時候,瞭解它問題在哪里,知道該怎樣去解決的時候,那麼你在行住坐臥中,你會自然而然安住於這個原理上,你會自然而然知道該怎麼做,潛意識將朝著那個方向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努力,然後就成功了,就是這樣的。如果這些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麻煩得很。就像一個經常入定的人一樣,入定的人在生活中為什麼最後慢慢、慢慢能達到生活中也處於定中,就是因為相應,瞭解這種情況,知道在哪個地方用功,用功的點在哪里,所以就經常住於定中了,他想不處於定中還不行。不處於定中,他還要想辦法才能不處於定中的。所以,你不要覺得那個入定的人容易,入定的人他想去散亂都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心在那樣相應,潛意識朝著那個方向努力的。所以有的人覺得人家哪一個人開悟了,哪一個人高級禪定中下來了,功夫不得了,然後到紅塵中來鍛煉了等等、等等,這是胡說八道的,根本都不是這樣的,完全就是不實證的人從自己的角度去推測的。

導致“選擇性思維”形成選擇習慣,使選擇頻率大大的增強。如果選擇的觀察對象不具有較強吸引力,那就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致選擇性思維形成選擇性習慣。這就是我們平時人,平時人你也在使用選擇性思維,但是你選擇的這些觀察對象統統不能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所以大家走在大街上就不停地找、不停地看、到處看,你想選擇能夠引起專注的點,這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想回歸禪定中,回歸高級思維狀態,所以你在大街上在不停地找、不停地找。如果他所找到了一個觀察點能夠一下子讓他形成專注,尤其是他的身體一下子愣在那裏不發生作用,處於高度專注狀態,那麼就瞬間證入禪定。時空隧道就是這樣的,境界達到了,一下子能把他吸引了,一下子證入一種禪定狀態。所以這種就是完全是觀察對象看你設置怎麼樣,你設置不到的時候,實證將難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最後搞得你都不敢實證,好多人最後嚇得都不敢去打坐,打坐一次失敗、打坐一次失敗,搞得自己根本都灰溜溜地沒信心,越沒信心,潛意識就越難誘發,那就越不容易成功,最終就是實證一個月不成功、兩個月不成功、一年不成功、兩年不成功,一直到老。都沒法成功。

因此在實證中,我們要首先改變選擇習慣,降低選擇頻率,最後進一步消除選擇性思維,這是我們實證中必須經歷的一個路程,就降低選擇頻率,就像過去人說“牧牛”一樣,把那個實證過程中畫了一個牧牛圖,放牛的,放牛時防止那個牛吃人家莊稼,吃莊稼時就是你走神念頭。剛開始這個牛不停地偷吃莊稼、不停地偷吃莊稼,這是什麼,就是選擇性思維頻率比較高,所以這個牛偷吃莊稼就是指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就是不停地去活動,所以就不停地偷吃莊稼。慢慢、慢慢地選擇頻率降低了,最終慢慢、慢慢不再使用這個選擇性思維了。只要你不使用選擇性思維,你就證入禪定中,所以這個選擇性思維是最關鍵的。

“強迫選擇性注意”,強迫選擇性注意容易激發樂的本能,形成強迫選擇性思維的各種痛苦,如果能滿足以下兩個條件,就能產生符實證要求的專注。第一這種痛苦具有一種較強的吸引力、極強的吸引力,一下子能把你吸引住;第二它不能引起複雜相續性思維。同時滿足以上這兩個條件的痛苦,往往是身體上的傷痛。只要能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就容易形成符合實證要求的專注,就容易激發樂受,讓追求樂的本能在實證中發揮主導作用。如果痛苦能夠引起複雜相續性思維,比如精神方面的沉重打擊,精神刺激,然後整天就處於一種精神病的狀態,這個就沒法實證。所以一定要珍惜身體方面這種痛苦。身體方面痛苦使用的時候,一方面體驗痛苦,一方面放棄這種宏觀物質狀態,就是不去對抗,對抗是使用身體宏觀物質狀態。怎樣放棄身體宏觀物質狀態?只要你不使用選擇性思維,不使用這種思維功能就是放棄,你儘量的排除,當然你故意起一種排除的心,那排除的心本身也是這種思維功能,不使用這種功能,那麼就是放棄對這種物質現象的追求。如果身體方面的痛苦不足以引起專注,那麼追求樂的本能將迫使選擇性思維去追求、選擇其他的快樂。身體方面的這種傷痛達不到、專注點達不到那就不行。

我們在這個地方談到的這一點重點是用於將來去得意生身時候,我們要使用身體的覺受,想出一種辦法能讓身體的覺受能夠提起,然後由自主地形成專注。這樣能夠在身體微觀物質這方面得到快速的突破。要不然它將是非常麻煩的、非常緩慢的一個過程。

由於我們有普遍性留意和選擇性注意這兩種思維功能,根據“心物一體”的基本原理,這種思維功能必然在物質方面有所反應,舉例來說由於微觀物質狀態和觀察者的個性思維狀態對應,而宏觀物質狀態則和大家的共有思維狀態對應,具有相對客觀性,下麵舉的例子是量子力學方面的,我們也可以舉身體方面的。

因為我們以後要使用身體微觀物質狀態,現在我們談一下身體微觀物質方面。因為思維功能有兩種,我們知道心物是一體的,有兩種思維功,那麼微觀物質方面和宏觀物質一定會表現出來兩種狀態。我們平時處於活動中的狀態,那麼這種微觀物質就呈現和我們這種思維功能對應的狀態,因此處於彌散狀態我們發現不了。當處於這種靜的狀態就發現了這種微觀物質,但是靜的狀態並不代表你完全地處於靜中。至於那種更深沉,更深層次靜,這有一個過渡階段的,這個過渡階段的氣機的表現,表現出與這兩種思維功能對應的狀態。一種就是一種氣痞;另一個就是能夠沿經絡運行,表現出來的美好狀態這種氣機狀態。

在醫學上,用醫學上的話來說,氣機也是分為幾個類型的,有那個元氣、衛氣、營氣。這種氣機,它的運動是和不同思維功能配套的,所以有候你會感覺得到,尤其身體氣脈比較明顯的時候,氣機運行比較明顯,你會覺得是,自己意識向哪個地方去注意的時候,先有意識的動,然後氣機才會向那個地方去運動,你覺得好像二者是分離的,事實上不是這樣的,是物質的狀態不一樣,對應的功能不一樣。你的散亂心現在處於一種散亂狀態,專注根本不是達到一種高度專注,也就是說唯一一個思維功能,沒有形成潛意識專注,沒有形成唯一一個的思維功能,所以微觀物質狀態表現為和你不同思維功能狀態對應的這種不同的狀態。也就是說你的注意力向那個地方注意的時候,但事實上你的心還處於一種彌散狀態,你還要讓這個彌散的思維逐漸、逐漸向這個地方聚集,去專注於那一點,這樣就表現為與那種散亂的心對應的氣機狀態慢慢、慢慢地向那個地方聚集,所以你感覺到好像是你的心、你的專注力先集中於某一個地方,逐漸、逐漸這個氣機才再運行,你會感覺到你覺得是你在引導氣機沿著大小周天去運行的,這都是根本錯誤的。因為什麼?你的思維根本沒達到那種狀態,沒達到那種專注狀態,還出現在兩種思維功能同時具備的狀態,所以你還感覺到,好像你在引導氣機去運行,但這是思維功能還沒有達到,還沒有真正融合為同一種思維功能。因此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兩種思維功能互相干擾的過程。所以你在大小周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統統是因為這個問題。一旦這兩個思維功能融合在一起,那大小周天這個過程也就結束了,根本就沒這個過程。因此所謂的大小周天的過程,是完全可以跳躍性地發展,這個階段根本不需要經過的。只不過你的能力達不到,你的專注力根本達不到,所以就必須經過這個過程。如果你能經常處於定中,處於定中之後退回來,然後再去體驗身體的氣機,那麼這個過程將會快速地結束,甚至完全跳過去。這就是道家的其中一派,就是“先性後命”,用咱們這裏的話來說就是“先思維後物質”,這樣就能夠快速解決這個,將來在氣機這方面的使用的時候,因為在身體微觀物質的氣機這方面的變化、意生身這方面的變化,整個過程全部都是這兩個思維功能鬥爭的過程。就像在西遊記上面,西遊記整個過程都是孫悟空和豬八戒的問題,一路都是他倆的問題,這倆的問題解決了,整個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所以就是這一節的內容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定要瞭解這兩種思維功能。這兩種思維功能,不僅是你現在看書去瞭解,而且到生活中一定要應。走在大街上你就開始思考,這個人用的什麼功能?那個人用的什麼功能?他們在幹什麼?這思維功能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分析人,沒事坐在路邊看人,看人去分析人,分析透了,你就知道該怎樣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