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观呼吸谈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结合观呼吸谈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清涼月

在观呼吸中,观呼吸的整个过程,事实上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使用的过程,你会使用了,观呼吸就成功了,你不会使用,就一定会出现很多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层出不穷的。

我们实证是为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我们有两种思维功能: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是从高级思维状态的这种潜意识专注分裂而成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回去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两种思维功能融合在一起,重新形成同一个思维功能,就是潜意识专注,也就是把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合并在一起,重新融合为同一个思维功能——潜意识专注。

潜意识专注的形成,就必须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这种潜意识达到稳定、深刻这两个目标,两个要素,只要能使平时的潜意识达到一个稳定、深刻,那么就能够形成潜意识专注,就能把二者融合为一体。

怎样使潜意识专注达到稳定和深刻?这就要了解我们平时的潜意识,它为什么不稳定、不深刻,那是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都是使用选择性注意为主导功能的,普遍性留意,潜意识功能处于一个次要的状态,属于一个辅助的思维功能。那么反过来我们必须要让潜意识发挥主导功能,发挥主导作用之后,然后把这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功。怎样让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怎样改变我们平时使用选择性思维为主导功能的这种习惯,然后重新反过来形成让潜意识为主导功能去进行实证?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一定的手段才行,借助什么样的方法?借助什么样的手段去进行?就是通过观呼吸。

呼吸是和潜意识相应,是潜意识的表现,我们去体验呼吸的过程就是使用潜意识的过程。当我们和呼吸牢牢地拴在一起的时候,潜意识就会进入一种稳定、深刻的状态。因此,观呼吸的原理是什么?观呼吸的原理,就是为了培养潜意识,就是使潜意识达到稳定、深刻的状态。

观呼吸的要点是什么?观呼吸的要点就是要和呼吸合二为一,也就是要和呼吸融为一体,用过去的话说说就是“意气相依”,与呼吸合二为一。只要你能够专注地体验呼吸,和呼吸合二为一,那么潜意识专注就一定能够形成。这就是观呼吸的原理,以及观呼吸的目的,和观呼吸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怎样注意的。

至于说我们为什么会选择对呼吸进行观察,身体上和潜意识相关联的生理现象也很多的,比如说,心脏,心脏照样它是和潜意识活动相关联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心脏?这是从从操作性方面去谈,呼吸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才去对呼吸去进行观察。

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

使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它就需要我们在操作中注意一点,就是要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地观察呼吸,去体验呼吸,而不能刻意、专门去体验呼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点,就是怎样解决选择性注意的问题,因为对潜意识的干扰最大的就是选择性注意,你怎样解决它?因为呼吸在身体内,是体内的,你如果把选择性注意放在体内的话,一定会对呼吸产生干扰,因此在观呼吸中,最关键的就是一定要把选择性注意放在身体外,不能让它在身体内,也就是说不能直接让选择性注意去专门地、死盯盯地去观这个体内的这种呼吸。而我们平时人总是相反,我们很多人在观呼吸的时候就是用选择性注意去观身体内呼吸的、观腹部起伏,或者呼吸长呼吸短,就是习惯于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专门地去观察呼吸,结果就会怎么?就会造成干扰,因为呼吸是和潜意识相应的,选择性注意正好是有意识思维,它一定会对呼吸造成干扰,导致它不稳定。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把呼吸放在身体外,放在虚空,身体近前的虚空,放在这个地方,然后用眼睛的余光,也就是咱们平时说是用眼睛的余光,所谓眼睛的余光就是用潜意识,只不过社会上的人他不了解什么是潜意识,所以他就说是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这个呼吸。那么这时候,就是:我们要似有似无、若即若离、若有若无地去观察呼吸。这一个是观呼吸中操作最关键的地方,也就是说,你想让观呼吸去符合它的基本原理,就这样去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是要形成静,所以我们是把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子前面,鼻前虚空,就是轻轻闭上眼,然后用眼的余光盯着鼻子前面这个地方,然后就是把选择性注意放在这里,然后有意无意地观呼吸。

那么接下来还有两点,就是你是怎样体验呼吸的?你是体验体内的呼吸?还是鼻子这个地方的呼吸?如果你体验呼吸,你和身体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那将会出现另一个发展方向,那就是说身体的微观物质将会形成。如果你是完全不去考虑身体的觉受,而仅仅只是体验呼吸,也就是相当于把这个呼吸单独摘出来了,摘出来放在鼻子前面这个地方,你仅仅体验呼吸,而绝不去体验身体,无论身体发生任何反应,都绝不去体验,那么这时候你将以呼吸作为所缘,是跳跃性地发展,因为你将跳过身体这个阶段,证入高级状态。那么这种方法是在观呼吸中,也就是从身体方面走,在出意生身里面,是一个最快捷的方法,是最不容易出现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始终是在鼻子这个地方去观察呼吸,逐渐逐渐形成高度的专注,然后会借助一种物质,那个物质状态就是光的状态,借助这个状态证入高级欲界定,欲界定分高低不同层次的,然后得意生身。这是比较快捷的一种方法。

那么另一种方法,就是:他一边把注意力放在鼻子前面这个地方这样体验呼吸,但体验呼吸的时候,它是和身体牢牢拴在一起的,那么这样将会引发身体气脉的反应。

你要注意刚才说的这一点,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掌握这几个要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几个要点如果掌握得不住的话,将很快将会进入一个很被动的状态,走了一个弯路。这几个要点就是:

第一,要置于鼻子前面的虚空

第二,一定要把呼吸转移到鼻前虚空进行观察和体验。这时候要牢记一点,就是一定要放弃对身体宏观物质状态的任何体验,绝对不能去体验,无论它怎样变化,无论这种觉受多么美好,一定不要去体验。这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观呼吸”,它是比较快捷、稳当的一种方法。

然后,我们需要掌握一点,就是上面说的怎样把呼吸转移到体外去观察?

你觉得这个好像很难,其实这个一点都不难,因为我们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你现在把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子前面这个虚空,你用普遍性留意,用潜意识去观察呼吸、体验呼吸的,当专注力形成的时候,两种思维功能将融合为一体。因为你又没有体验身体,根本就不去体验身体,那么它将怎样融合,将跟随选择性注意去融合,选择性注意在哪里,它将跟着选择性注意去融合。也就是说,实证的结果将逐渐、逐渐,你将只能体验到呼吸,但绝不会去体验到身体的觉受,身体觉受丝毫没有了,将来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你根本感觉不到身体有哪些觉受,胳膊在哪里、腿在哪里,身体整体的觉受都模糊了,唯一的只剩下呼吸,只剩下呼吸了。在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你能够体验到这种呼吸的气机的微观的状态,但是绝不能体验到身体其它的反应,没有身体位置的感觉等等。这一个和接下来的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是根本不一样的。在那个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的时候,你将也能体验到身体的气机的微观状态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一定是和身体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你会有明显的那种身体的觉受,所以它的发展是比较曲折的。这一个在这里需要把握的一个要点,就是:怎样把呼吸转移到体外进行观察?那就是说,你不能体验身体,仅仅只是观呼吸,把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前虚空,只要做到这几点,那么自然就能够把呼吸转移到这个地方去观察。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观呼吸它就会跳跃性地发展,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快捷和安全的方法。

那么,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的时候,按照观察侧重点的不同,它往往是两种结果:一种是侧重于观察思维,就是转移念头;另一种是侧重于体验物质。

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

由于我们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所以在观呼吸中你不了解原理,所以这时候你不由自主也会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我们大家平时就是这样的,很多人的观呼吸就是这样的,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因为不了解原理,所以不得不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所以,你可以看得到:对观呼吸原理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原理不了解,你就根本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所以,你实证的路就是非常非常的曲折。

那么,你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你就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这时候该怎样解决?这时候在解决方面,使用两种方法去解决:一种方法就是改变思维内容,因为选择性注意有一个特征是什么?它对新奇特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然后它能快速形成专注,而一旦形成专注,它将不再去频繁地选择,也就是选择频率将会被破除。对观呼吸影响最大的是选择频率,而不是选择性思维本身。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是选择的频率,它不停地选择、不停地选择,思维就是散乱得很,我们平时说散乱心,就是它的问题。一旦它对观察对象能够形成专注的时候,它将和普遍性留意合二为一,两种思维功能将合二为一去专注地观呼吸。所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对呼吸进行设置,所以,我们平时观呼吸时习惯用的方法就是数呼吸,有的是体验鼻翼的扇动啊,或者是气流进出的这种强弱啊、冷暖啊,或者故意加大腹部的起伏啊等等、等等,这些方法统统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让它具有吸引力,让它能够适应选择性注意它的功能,适应这样一个功能之后,然后它就能够形成专注。这就是因为你的实证出现问题了,你不了解原理,你错误地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所以最后你不得不进行设置,这是我们过去在很多书上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就是这样去设置、去观察。这样的方法是因为出现问题,所以才去这样使用的。不出现问题,是根本不需要这些方法的。所以在佛教的经典里面,释迦牟尼从来就不谈这些,因为是有问题,所以才出现后来的方法。在佛陀他的经典里面,只谈正确的,不谈错误的。所以对观呼吸,我们就必须了解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才能够真正地按照佛陀所教的方法去进行。

那么,解决选择性注意它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要把选择性注意置于体外,然后用普遍性留意去体验呼吸,但这个和刚才有点不同,就是什么?刚才在用普遍性留意去体验呼吸的时候,是不体验身体,而这个地方正好相反,是体验身体。前面那一个方法建立的前提是了解原理,所以你不体验身体,这个地方因为你不了解原理,所以你觉得观呼吸就是体验身体呼吸的,就是这样的。所以,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始终和身体牢牢结合在一起。这样将会出现一个过程,因为你也知道把选择性注意放在体内去观察呼吸的时候会干扰呼吸,所以你会形成一个经验,什么样一个经验?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把选择性注意放到离开呼吸远离一点的虚空里面,身体外的虚空,然后用眼睛的余光,因为在生活中习惯使用这种方法,用眼睛的余光来体验呼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自然而然地就会使选择性注意不再干扰呼吸,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一种良好的生活经验,而正是这种经验,帮助你能够把观呼吸进行下去。如果没有这种经验的话,你根本就没办法去观的,因为这个观法根本是错误的,是不能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这种生活中的经验。我们有时候可以闭上眼,你专门地去练习怎样以潜意识为主导去进行观察,一定要改变我们平时使用选择性注意为主导功能这种思维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可以专门地去训练一下,你拿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你先训练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那么这时候,你就盯着它,专注地去观察。接下来你再训练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以普遍性留意为主导去观察,那么这时候,你就必须把选择性注意放在别的地方,用眼睛的余光去观察、去体验这个苹果。在生活中你就可以这样训练,你训练得纯熟了,那么将来你再去观呼吸的时候就容易得多。

所以就是,这种方法帮助我们解决了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的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将经历一个过程,就是:刚开始,选择性注意放在身体外,比如说,鼻前虚空,放在鼻前虚空,然后你体验身体的呼吸。因为你是体验身体呼吸的,在这个地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样的,你把呼吸和身体牢牢地拴在一起,那么这时候自然就会引发身体方面的一些反应,身体方面,比如说,气机的反应,气机反应之后,逐渐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明显,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了,那么它自然就会把选择性注意从鼻前虚空转移到体内,那么这时候选择性注意将会投入体内对呼吸进行观察,两个思维功将会合二为一来观察这个气机的变化。也就是说,从选择性注意这个过程,你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先在体外,然后进入体内。过去人说的孙外公,孙外公就是孙悟空,孙悟空这个孙外公经常游离在外的,实证的过程中,他会逐渐逐渐由外进入内,因为它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孙外公。一定注意这个名词是怎样给他起的,这个名词是怎样形成的,这就是选择性注意开始游离在体外,然后逐渐转移到体内。在体内观察的过程中,随着微观物质越来越明显,这时候微观物质的其它特征,比如说,气机,刚开始展现为气机,气机逐渐逐渐展现出一种光,光的特征渐越来越明显,光是一种高级的状态,随着光的特征的明显,我们将完全甩开宏观的这种身体的状态,重新住于虚空状态。也就是说,在实证中大家看到,好像是有一个意生身一样,从身体出来,游离了,那么从选择性注意它的发展的轨迹就可以看得到,未来的意生身,你证意生身的时候将经历一个过程,就是这种观察先从体外,然后转移到体内,然后由体内转移到体外,它有这个来回折腾的过程,反反复复的过程。如果你是像第一种方法,完全使用普遍性留意形成意生身的,那么将不经历这个过程。之所以你经历这个过程,是因为你的观察出现问题,所以它要这样去形成。如果你是完全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两种思维功能同时置于体外,然后单单的体验呼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将会跳跃性发展,身体气脉这个阶段将会快速地过去。因为身体气脉是和静相应的,因为你在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时候,它是快速形成潜意识专注的,那么很快将会进入光的状态,那么意生身这个过程,它的解决是非常快速的。所以,在道家的实证里面有一个顿法和渐法之分:顿法就是先天性的,符合这种原理,符合这个原理它就快得多;渐法就是因为你不了解,之所以是渐法,那是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它的原理,所以走的路非常的曲折,有一个进去再出来的过程。所以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之所以在实证中会出现这样的曲折,就是因为对思维功能根本就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曲折。这就是经验主义最麻烦的地方就在这里,经验主义就是根本就不去考虑原理,就是在摸索中,摸着石头过河,就这样摸索着进行,出现问题了,再想办法解决。这样的路比较曲折,容易出现问题。

这个就是咱们今天就结合观呼吸它的实证来谈。通过这种结合,我们以后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牢牢的抓住原理,抓住原理之后,你的实证将非常灵活,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比如说,选择性注意,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的时候,那么怎样让选择性注意直接投入体内。因为刚才咱们谈的方法是选择性注意是放在体外去观察,然后当体内的微观物质达到一定程度了,它自然而然地转入体内。那么反过来,你可不可以直接去投入体内观察?这个也是完全可以的,只不过投入体内观察,你必须去使用选择性注意它的特征,也就是选择性注意对新奇特事物容易形成专注,也就是说你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快速形成专注?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观呼吸一定没法观,它一定在体内给你扰乱得不得了,搞得你根本就观不成,这时候怎么做?一种方法就是直接对呼吸进行设置,另一种方法就是快速让身体的微观物质展现。怎样展现?过去人用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暗示,让微观气机形成,当然这刚开始形成的是气痞,比如说,有的是观穴位,观某一个点,就是让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地方,或者使用一些暗示,比如说,有的同志,吃东西的时候、吞咽唾液的时候,就暗示这个唾液,直接下到下丹田里面,就经常这样地暗示、暗示,只要你这样暗示,因为气机是和潜意识相应的,潜意识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然后气机将向这个地方聚集。大家在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有的病人经常生气,习惯于生气,这时候不由自主这个气机就向两肋聚集,两肋串疼、走疼,气机向这个地方去聚集,时间长了它就会形成一种气痞,只要你稍稍有一点不如意,心情不愉快,这个地方马上就出现结痛,表现得非常非常地明显,快速出现结痛。我们的暗示也是这样的,你经常这样暗示,气机就会朝着那个地方聚集。

举例来说,你认为下丹田这个地方很关键、很重要,气机在这个地方聚集,你经常这样暗示、经常这样暗示,那么气机一定会朝着这个地方聚集,时间长了,慢慢它就会形成气痞。一定要了解,这是因为你使用选择性注意,所以形成气痞,气痞在这个地方聚集。气痞这个东西一旦形成,它将非常明显。正是因为它明显,所以它能够引起选择性注意的关注,选择性注意才会安住于这个气痞,不再处于高频的选择状态,不再去处于散乱状态,也就是散乱心在这个地方将会被我们牢牢地拴在某一个观察对象上,将不再去散乱。气痞虽然是一种病理的状态,但是我们要对它有一定的认识,就是一切浪花都是海水,气痞也属于微观物质的妙用,是如来藏的一种妙用,如来藏的一种状态,所以它一定也带有如来藏的特征,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它,就一定能解决它,通过它去提高实证的效率,气痞也正是这样的,气痞一旦形成,专注力往往非常强,我们将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你想使用选择性注意放于体内去观呼吸,那么你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很容易成功。你稍稍一放松,气痞马上形成,然后你开始观气痞,把呼吸和气痞结合起来,你观这个气团在呼吸,它一吸一呼的,这样去观的时候,很快就会和它达到意气相依的程度,逐渐逐渐由气痞开始转化为真正的气机,真正的气团,真正的微观物质。

所以,这就是我们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的时候它的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它置于体外,然后再逐渐逐渐转移到体内;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投入体内,这样去观察。这就是我们在观呼吸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这两种思维功能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如果这两种思维功能解决不了,那个就是麻烦得很。

有人问气痞是什么状态?这就涉及到气痞的特征,气痞的几个特征,如果是搞过医学的话,接触过这方面的病人的话,往往是了解得比较清的。

这几个特征简单了解一下:一个是形状方面,就是形态学方面,气痞在形态学方面表现为不稳定、不规则的圆形。因为什么?这时候散乱心还比较明显,心物是一体的,它是不稳定、不规则的这种圆形。如果是真正的微观气机的话,那么它是很稳定、很规则、很美好的这个气团。气痞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美感较差。因为什么?它是和散乱心相应的,所以美感比较差,你气痞的形成,你往往觉得不舒服,这个气机会不停地走窜。所以很多人觉得腹部这个东西,它一会跑这里、一会跑那里,有时跑到头上,这样,非常的痛苦,这就是气痞它有这样的特征。第三个就是它的不可控制性。你觉得这个东西不容易控制,它出现问题,其实它的所谓的不容易控制,那是因为散乱心比较重,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它是和散乱心一致的,所以就不存在控制不控制的问题,思维解决了,它自然会处于一种美好的状态。这就是对于气痞简单的了解,从它的形成,它的原理,和它对实证的意义,我们该怎样利用?就从这几个方面暂时的了解一下。

关于观呼吸这一个,也不要把它看得非常的神秘,观呼吸在实证中,是最简单的,因为它完全是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就像咱们过去说过一句话,一定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认识观呼吸,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认识。你体验一下自己吧,自己平时睡眠的时候是怎样观呼吸的?我们很多人在睡眠的时候都是通过观呼吸去睡眠的,观呼吸睡眠的过程中你是怎样在体验呼吸的?这个是三种方式去体验:

一种方式,有的人就是,仅仅去在体验呼吸的过程中侧重于观察思维,当下的思维是怎么样的,比如说,我们躺在那里思考问题,你开始体验这个思维的问题;有的人是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就是把这个呼吸转移到鼻子前面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只体验鼻子的呼吸,体验鼻子的呼吸也根本就不去观察鼻子是怎样呼吸的,就是它一吸一呼,在体验这个过程,就是咱们刚才说的,把呼吸转移到体外,仅仅体验呼吸,不体验身体,这是我们平时观呼吸的第二种方法,我们平时睡觉就是这样的;但是有的人睡觉他是在体验身体内的呼吸的,他把选择性注意放在体外,但是(潜意识)普遍性留意是观察腹部这个一起一伏,他是体验这样的呼吸的。你现在闭上眼,这个根本就不用专门的去想,专门的去造作,你只需要现在闭上眼,想一下你平时是怎样睡觉的,你睡觉的时候是怎样观呼吸的,就是这三种方法:

一种方法就是侧重于观思维;另一种方法就是观鼻子这个地方的呼吸,其它身体的部位统统不管;再一种方法就是体验身体内的呼吸。只有这三种。

三种方法将达到不同的结果:直接观察思维的话,慢慢、慢慢地就转为观心了,如果你要是不参与思维内容,那么你将住于思维本体;如果你参与思维内容运作,你要么达到静,要么通过静进入睡眠,要么就是思维内容如果单一化的话,就进入禅定。这就是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你把侧重点放在思维上面。

如果是第二种方式,你是仅仅在鼻前虚空去体验呼吸的,那么这个发展将会不再受身体的束缚,它的发展往往是跳跃性的,比较快。但这时候操作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绝大多数人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所以这个是最麻烦的,习惯是最关键的,在这里就是习惯出了问题,所以导致这观呼吸比较麻烦。

那么第三种就是在体验身体的呼吸,那么这时候将必然地诱发身体气机反应,最终你将走上身体气机这个道路。

所以,这就是我们一定要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上去认识观呼吸,而不能把观呼吸看得非常神秘,神秘得不得了,然后在操作中你将没法下手,会被某些方法牢固地束缚,而不会灵活地使用这些方法。

关于观呼吸实证的操作,是根据一个目的,然后才决定所操作的。观呼吸的掌握就是借助睡眠进行掌握,因为观呼吸是最简单的,在实证方法里面它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无论是佛家还是其它的修行派别,在观呼吸这个方法上可以说是都使用的,它也是最自然、最原始的一种方法。那么对于它的掌握,你只需要掌握一点就行,就是:你会睡眠就会实证。因为它刚开始的形成就是在睡眠中去发现的,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就是:古代的人,生产效率提高,土地非常广袤,然后是四季瓜果飘香的,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新的生产工具投入使用,效率非常高,但那个时候娱乐措施非常少,所以大量空闲的时间没法打发,没法处理这些空闲时间,那么就怎么办?就是经常在休息。休息时间长了,然后就是没法再睡着,根本就睡不着,经常睡觉的人你不可能始终处于睡觉状态的,睡不着了,这时没办法,就开始观呼吸,慢慢、慢慢地就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呼吸去实证成功了。

所以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掌握几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就是躺着入睡。躺着入睡它的最大特征是能够放松,放松是潜意识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所以对于观呼吸初学者来说,躺着去观呼吸是非常关键的,只要这一个方法你掌握得好,很容易成功。那么这里还有第二个关键点,就是一种清明。如果你要想通过打瞌睡中这个观呼吸去实证的话,那么你的空闲时间要比较多,比较轻松,经常处于一种清明的状态,如果你非常散乱,那你就根本就不可能去通过这一个去实证的,因为什么?你将很快地去堕入昏沉中。比如说,你平时比较忙,然后躺下来之后累得不得了,平时散乱,一旦躺下来之后,很快你就会跟着一些念头跑了,就进入梦乡了,这就没办法去实证。再一个,就是:我们在睡眠的时候,是目光内视向下,置于鼻前虚空的,选择性注意自然而然地放在这里,这个地方。因为我们在平时是对这两种思维功能使用是非常纯熟的,非常熟练的,所以在睡眠中就是不由自主的就把这个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前虚空,你就在体验这里,而不是完全放在体内的,所以要了解这一点,就是我们在睡眠的时候,它是自然而然地把这两种思维功能合理地分配的。这就是科学使用两种思维功能的问题。

所以这个平时睡眠这一个对实证是非常关键的,它和我们观呼吸实证唯一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什么?就是睡眠的时候观呼吸你是暗示睡眠的,而在我们观呼吸中你仅仅只需要改变这一点就行,就是改变暗示,不能去暗示自己睡眠,而要暗示:通过观呼吸进行实证。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其它的要素和睡眠统统一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说观呼吸是最原始的方法,因为无非是一个暗示的问题,只要解决暗示了,然后观呼吸实证就可以很轻松地进行了。所以说观呼吸也可以说是最容易掌握的方法,我们之所以觉得观呼吸很难,不容易出成果,很多人也观呼吸,怎么观都无法成功,根本就达到不了一种状态,那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原始的过程,不能历史的去看待这个观呼吸。只要你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观呼吸就很简单。所以怎样观呼吸?就向睡眠学习,会睡眠就一定会观呼吸,你仅仅只需要改变暗示,其它什么都不需要做,完全和睡眠一样,然后就暗示自己,就可以了。只要这样暗示,潜意识就一定会朝着你暗示的方向去努力,然后就成功了。

咱们谈这一点就是结合实证、结合观呼吸,去谈怎样应用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通过对观呼吸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思维功能在实证中是非常非常关键的,一定要把这个思维功能搞得非常的清,非常的熟练。自己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因为你生活中你就是这样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的,结合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使用的,然后你再把自己以前的实证,以前你也经过观呼吸或者经过其它方法,把以前的实证全部捋一个遍,你仔细回忆一下,无论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把你以前实证的过程考虑一下,检讨一下,重新反观一下过去,看过去是怎么操作的,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得当,符合原理,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也就是你把过去的问题能够分析出来,能够正确地解决,那说明你这个方法就完全掌握,原理明白了。做到这一点,你才能够在实证中灵活地使用,你可以随便使用任何一种思维功能去实证,都能把它处理得非常得当。要不然,就是咱们说的,就是乱七八糟地搞,你怎样搞都不可能成功。

实证,咱们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在实证中到处碰壁,失败了很多很多次了,现在应该去回忆一下,反思一下,找一下这些原理。还是咱们刚才说的,千万不要整天把自己实证的侧重点放在寻找方法,稀奇古怪的方法,整天都是在这个方法上绕来绕去,千万不要放在这上面,一定要放在原理上,原理是最关键的。这一点一定要有一个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的话,这个实证一定会反反复复的,一定不可能顺利成功的。

如果你观念正确了,原理搞得清楚明白,操作得当,那么这个实证就非常快。就像咱们说的通过这个睡眠观呼吸,,学习那个小学生,通过小学生去听课,听老师讲课这个过程进行实证,你的入定就是非常快速的。如果不相信的话你可以专门抽一个星期天,星期天这一天时间你就专门使用这些方法去实证,或者学习那小学生或者学习这个睡眠,就是这样,一天时间就能入定,这是很简单的。你之所以不能入定,这是因为你根本就在方法上绕来绕去,这一点就导致你的实证反反复复的,一直都在这样反反复复的。如果这些原理你都明白了,你未来的实证也会非常稳定的突破,而不是像有的人,比如说,你也很精进,仅仅是你精进的几天进步了,你突破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突破了,经验主义就是这样的,突破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哎呀我这几天实证成功了,但是过两天又不行了,又退下来了,你根本就没办法保证这个实证非常稳定,能够稳定地处于一个高级状态,稳定地处于一个高层次状态,随时就可以入定,你没办法这样做的。这就是因为你的实证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是不了解原理,所以平时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去操作。

所以,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原理,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情况,好好的把自己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和现在这种思维功能好好地捋顺一遍,经常思考、经常思考,想想自己,再到大街上去看看社会上的人,分析一下社会上的人,他们在怎么使用思维功能的,想想自己怎么使用的,然后再考虑自己在实证中应该怎样使用。就这样,连续抽一段时间,专门地去想你自己,思考你现在这种状态。只有你把自己现在这种状态研究透了,你才能够真正去实证,要不然这个实证一定是瞎撞的,最终一定是很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