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选择性思维实证

通过选择性思维实证

清涼月

选择性思维的形成

我们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之后,刚开始先出现的是一对一对的念头,然后是出现单个的念头,当然这单个的念头也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单个的念头是前后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先经过这两种状态,两种状态过了之后,才产生选择性思维。

执着心力最基础的能力就是产生念头,在产生念头之后,开始形成选择性思维,也就是选择性思维是后来的能力。

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我们就会选择其中一个念头,也就是和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具体化的念头,我们将选择其中一个念头,选择其中一个念头之后,展开联想,联想一旦展开,身体的功能很快就会形成,也就是先要经历一个呼吸打开,呼吸打开之后,身体的觉受马上产生,然后我们才可以使用现在这个身体,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选择性思维是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的基础,如果把选择性思维破除了,那么现在这种状态也就摆脱了,也就不可能再形成了。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实证,最根本的就是解决选择性思维的问题。佛教的方法非常多,所有的方法都是为着这个目的去进行的,先解决这个选择性思维,然后你才能进入禅定中,要不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为了开悟,你也必须解决这个选择性思维,解决选择性思维之后,然后住于思维本体。

禅定对选择性思维的解决

入禅定解决选择性思维,是解决念头。因为它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所以它对选择性思维的解决,是使用念头去解决的。念头的演变,刚开始是抽象对立的一对对念头,逐渐形成了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念头,但这些念头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也是没有前后的因果性,瞬间地生灭,自生自灭的。当这些念头形成之后,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我们才盯着具体的念头展开相续性,于是就会进入相续性思维状态,思维开始出现相续性的变化,因果链条开始形成。

在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我们所接触到的这些念头,主要都属于一个形象化的念头,也就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念头。当我们返回去的时候,进入高级思维状态,进入禅定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念头和念头之间出现距离,拉开距离之后,过一段时间还会自动产生念头。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都是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心力是比较重的。凡是自动出现的念头,心力一定比你当时所处的那种状态心力要重,因为这时候受执着心的作用。所以为了摆脱这些念头,因为这些念头能够让你退失,只要你选择这些念头,就一定能够退失。也就是说,在禅定中的时候,我们要掌握两点:

第一,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都是心力比较大的;

第二,只要你使用这些念头,你就一定能够退失。

所以在禅定中为了不退失,当这些念头出现的时候,我们不由自主要想办法解决这些念头。怎样解决?就是用另一些念头去解决自动出现的这些念头。那么另一些念头就是一种“观念”,我们心中要产生一些观念,比如说“空、无我、非想、非非想”等等,就是这些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同,但它们有同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心力比较小、心力比较弱,就是执着心比较弱,它能够克服那些自动出现的那些念头,因为那些念头的心力比较重,能够对抗那些念头,从而使我们能够继续住于禅定中。这就是整个念头的演变。当然这些都是从思维上去谈。

当我们进入现在这个物质世界之后,由于我们只能和我们所选择的某一个物质体保持心物一体的状态,这样就产生了一种能所的对立,产生了一种物质的境界。所有物质的境界也是一种念头,不过这些念头属于一种境界化的念头。因为我们选择它、使用它、观察它,所以它呈现一种相续性。当我们不选择它、不使用它的时候,那么这些念头将无法产生一种相续性思维,无法引起我们的思维产生相续性的反应。

所以就是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现在这个物质世界,我们照样可以住于思维本体,但这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艰苦地训练,斩断相续性思维,然后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那么这时候出现一种情况是什么?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些东西统统都是念头的变异,当它出现的时候,比如说,“看见山”,你不会在心中马上升起“山的概念”,你在心中马上就知道这是一种念头,自动就会跳出一个观念“这个境界过来了”,那就是个念头。但如果是你已经起了一个“山的观念”,但是你马上告诉自己,“这是念头,不是山”,那这就说明是已经堕入“相续性思维”了。所以这个需要有一个艰苦的训练过程,然后才能达到。一般情况下需要从高级禅定中退下来。因为高级禅定中我们始终住于那种观察念头和解决念头的状态,现在我们退到平时生活中,无非就是仅仅“观察念头”,而不去想办法“解决念头”,因为一旦你动念解决念头,那么瞬间就会进入禅定中。所以在生活中,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仅仅只需要观察念头就行,那么这时候外界的一切对他来说统统都是念头,他不会去思考这是什么、这是什么?不会思考其它的,他仅仅只是住于这种思维本体。

选择性思维与念头

这个就属于我们对念头要进行了解,念头包括“思维上的”和这种“物质的境界”,物质境界也是一种广义的念头。通过对这些念头的认识,我们将认识到住于思维本体有三种状态:

一种状态就是住于一对一对的念头,这个是住于思维本体的一个比较高级的状态;

第二个就是住于那些和具体的人、事、物结合在一起的、瞬间生灭的念头,这就是我们一般人去实证的时候,你所住的这种状态,就是思维本体这个状态;

再一种状态就是境界化的念头,不再去观心中的思维,只是观外境,这些境界化的念头,这种状态是从高级禅定退下来的人,然后在平时就住于这种状态。这就是要了解住于思维本体有哪几个状态。

在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选择性思维的产生,在哪个阶段产生的?需要再了解第二点就是:选择性思维属于一个执着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形成的一种功能,它不是执着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执着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衍生出的一个比较复杂的功能。这个功能的破除,只能让你得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就是住于禅定中,住于禅定中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破除这种功能,而是使用这种功能,唯一的住于某一个观念,也就是摆脱了它的高频选择状态,但还是使用它;另一个就是真正地破除这个选择性思维,然后住于思维本体。对选择性思维的使用就是这两种:一种使用是破除它的高频选择状态,然后住于其中一种状态;另一种就是完全破除它,破除它之后,住于思维本体。这是对选择性思维的产生和它的解决。

选择性思维的形成,要了解它形成的原因。在我们将来从如来藏出来的时候,执着心力刚产生的时候,你会立刻产生另一个观念,就是想马上回去,任何人将来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执着心力刚升起,在升起之后你就脱离如来藏状态了,这时候你马上就会产生一个相反的观念,就是想重新回去,这就是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一个是想回去的力量,一个是出来的力量。那么后来产生的念头,和后来产生的这些功能,都是这两种力量的反应。在那出现的一对一对念头中的前一个念头都是和如来藏状态相应的,它的心力是比较弱的,是指向如来藏的;后一个念头全部是背离如来藏的。因为这些念头非常的特殊,第一是它们成对出现,第二是它们自生自灭,第三是每一对念头中的前一个念头,它的心力一定是指向如来藏的,而后一个念头一定是背离如来藏的。为什么会先出现指向如来藏的?那就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希望回归如来藏,是因为你这种意愿在发生作用,所以总是先出现回归如来藏的这一个念头,然后那个相反的、执着心作用的那个念头开始产生,与它产生对抗,这就是了解它们产生的基础。

随着自动出现的这些和人、事、物结合的念头它的形成,那么我们将不可遏制地向下退失,就像高级禅定中一样,这些自动出现的念头,将会把我们拉下去,一下子退失。那么这时候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就主动地使用选择性思维,这就是选择性思维为什么会形成,那是因为我们主动使用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要主动使用这些选择性思维,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形成专注,防止退失,想重新回去,在选择通过专注去回去的。如果你使用得好,那么就能稳定地处于这种高级的状态,如果使用不好就退下来。

这就是选择性思维它的产生,产生是因为我们潜意识中要回归如来藏,所以才产生了这个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社会上人也在使用选择性思维,都在使用选择性思维,他们使用选择性思维就是潜意识要回归如来藏的这种表现。

所以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它产生的基础,它是为什么要产生的?这种目的是什么?这个也必须了解。这就告诉我们一点,就是:在思维衍生状态一切事情的产生,都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要找出它的原因,原因找不到的话,你就根本都没法利用。所以这就是选择性思维的形成。从选择性思维的形成来说,这种思维功能本身并不是坏事,因为它是潜意识要回归如来藏状态的,它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我们不会利用,它处于一个高频选择状态,我们不会利用,所以你没办法使用这种功能。再一点,它属于一个衍生的功能,那么我们要回归如来藏状态,我们必须住于执着心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产生念头这个功能,然后才能回归如来藏。这就是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产生的一个过程、时机和它产生的一个原因,根据它产生的原因,我们使用它,然后能能够住于禅定中。也就是只要你使用选择性思维,你最终一定是住于禅定中的;如果你是破除选择性思维,那么你将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对于选择性思维的使用。

选择性思维的使用

你使用选择性思维住于禅定中,这个是在选择性思维它的内容、选择对象上下功夫。如果选择性思维选择的是能够展开相续性思维的这些念头,那么我们将住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如果选择性思维选择的是那些没法展开相续性思维的单一化的念头,那么将住于禅定中。也就是说,无论我们住于禅定中还是住于现在这种状态,我们都是住于思维内容,唯一不同的是禅定中住的思维内容和我们现在所住这些思维内容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禅定和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它们的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没有其它的区别了,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所以,对于没有入禅定的人,他是很羡慕入禅定的人,他觉得禅定很高明。但是对于入过禅定的人来说,禅定丝毫都不值得去向往,因为什么?和我们平时状态没有本质的区别,仅仅只是思维内容上的差异。

所以,要掌握佛教的实证是必须解除选择性思维,然后住于思维本体,只要不是住于思维本体就不属于佛教的实证,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实证的目的就是回归如来藏的,不是去搞其它的。这就是对于选择性思维它的了解。

那么,选择性思维它在平时活动中的表现:

第一个就是它的选择活动;

第二个就是它对注意力的影响;

第三就是选择性思维它的思维内容。

选择性思维的活动,它对我们实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选择频率,我们平时生活中选择频率是非常高的,如果为了入禅定的话,那么你必须首先降低选择频率。这就像过去人为了解释这个实证的过程,画了一个牧牛图,防止这个牛去吃草,这个牛刚开始是频繁地去偷吃人家庄稼的,这就是选择性频率非常高,我们不断地改变它,这样选择频率慢慢、慢慢地降低,这就是选择性思维它的选择活动的特征,第一个就是选择频率;

第二个就是选择习惯,我们经常使用选择性思维这种思维功能,慢慢、慢慢地就会形成习惯,这就是选择习惯,选择性思维的活动我们容易解决,但是习惯不容易解决,也就是一旦形成这种高频率的活动习惯,那么是很难解决的。在我们的实证中,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努力,事实上都是解决选择性思维的习惯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即使我们在观察身体气机的变化的时候,比如说,观察那个气机沿着经络运行,气机沿经络运行这时候是潜意识发挥作用,一定要牢记这时候是潜意识发挥作用,只要是沿着经络运行一定是潜意识发挥作用。如果是选择性思维处于一个活跃状态的时候,那么将会出现气机走窜,那将不可能沿经络运行,也就是必须是达到潜意识作用,然后它才稳定地沿经络运行。沿经络运行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那就是因为选择性思维习惯,因为它本身也是个潜意识,选择性习惯形成潜意识,这时候它会不由自主地活动,活动之后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那么这就是你怎样去解决选择习惯也就是这种思维功能它的习惯性的活动,由于你无法去直接去解决潜意识,所以这时候就通过潜意识活动的物质的表现,从物质角度去发现潜意识的活动,然后解决它。这就是在观呼吸中为什么会经历这个气机运行的过程,这个过程什么意义?就是解决选择习惯的,解决这个问题。

再一个,我们再说放松,因为气机的反应是绝大多数人,因为刚开始实证,还没有达到这种层次,所以你体验不到这一点,但是最起码的放松你能体验得到。在放松的过程中,粗的这种紧张状态你容易发现,因为这是选择性思维它的高频活动状态,这个容易发现,容易放松,但是在放松过程中放松到一定程度了,有时候刚刚放松过的肌肉群,不由自主地又处于紧张状态了,这时候你是没办法发现的,你是没办法发现自己在思维方面是怎样的又重新处于紧张状态的。因为什么?这就是习惯在发挥作用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才能破除这种习惯性紧张?那是通过物质方面,就是你发现这个刚放松部位不由自主又紧张了,也就是你根本不留意的,它就不知不觉就又紧张了,这是选择习惯在发生作用,那么你就再放松。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放松你解决的是选择频率的问题,也就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解决这一个的,那么以后当你达到静之后,那些不知不觉产生的紧张状态,那个是选择习惯,是一个潜意识的选择习惯,你再不由自主地又处于紧张状态,无法控制地处于紧张状态,那么这时候是最关键的时候,只要这个阶段你能过了,那你将很快摆脱宏观物质状态,将会进入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进入相当高层次的一个思维状态。

所以从放松这个过程来说,它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破除这些明显的选择性思维活动,也就是高频率的选择性思维活动;第二个阶段就是破除选择习惯。

这是从选择思维的这个过程我们来谈实证的。因为什么?选择性思维它是我们这种思维状态特有的,只要你把它破除了,你就能证入高级状态,欲界定或禅定。那么它的破除,在实证中往往就是借助这种物质的手段去破除,放松正是这样的,为什么要放松?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同时也要掌握一点,就是:放松不能泛泛的而谈放松,不能忽略放松,你把放松看得太简单、太轻松了,这个根本不是这样的。放松的原理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一定要掌握它的原理,掌握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放松是可以说在实证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掌握原理之后你又应该明白,放松不是说你随随便便就能够解决的,它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你平时能够放松的仅仅只能放松那种粗的阶段,也就是明显的紧张,那种细微的紧张是根本发现不了。放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根本就观察不到身体的这些紧张情况,但事实上内在的深层的紧张,深层次的选择习惯还在发生作用,那么这时候往往还需要借助气机的反应。气机反应才能达到真正放松的状态。举例来说,在气机运行的过程中,你觉得气机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了,卡在哪里了,没法运行,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选择性思维的选择性习惯在发生作用,在这个地方不由自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无法放松。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反过来发现是思维发生问题,你开始调整思维,只要你思维调整了、放松了,也就是用道家的话说,就是还虚的状态,那么达到这种状态,在思维这方面解决之后,在物质方面气机反应方面就会瞬间打通的,瞬间就通畅了。这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只要你思维方面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物质方面立刻就会表现为一种非常通畅的状态。这就是说选择性思维它的潜意识的作用,我们是根本没法直接解决的,我们必须借助对物质方面的观察去解决潜意识方面的这些选择性思维。

这就是对选择性思维的解决,我们分为几个过程去解决。如果你是直接去解决的就是这样去进行的,借助物质方面就是通过这个过程,先放松粗的这种紧张状态,再放松细的,就是反反复复地放松。直接放松,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达到身体的觉受基本消失的状态。如果这时候你不想去通过身体气脉再进行放松的话,那你可以去观察身体外的观察点,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就是当身体的放松已经达到身体的觉受基本消失、基本模糊,那么这个时候有两条路去走:

一条路是比较快的,就是选择身体外的观察点,一定不能观察身体,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再去体验身体的。因为身体是和相续性思维相应的,如果你体验身体的话那么将会走向微观物质,身体的气脉将会表现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将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因为什么?潜意识的破除是不容易的。那么这时候就可以跳过去,跳过去就是观察身体外的观察点,设置身体外的一个观察点,依靠身体外的观察点去提高思维状态,那么就可以去解决选择性思维的问题。

所以对于选择性思维的活动,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这两点,它的活动方面对于我们实证产生的影响,就是这两个地方,一个就是选择频率,一个就是选择习惯。这两个方面解决了,那么我们就不用再担心没办法解决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没办法证入禅定中。过去有很多很多的实证方法,我们大家在实证中也接触了很多很多的实证方法,这些实证方法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两个特征进行的,围绕解决选择频率和选择习惯去进行的。就是通过解决这种思维功能,我们说每种思维状态都有这种思维状态的特征,只要把这个思维状态的特征解决了,我就证入其它思维状态了,那么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思维状态正是这样的,选择性思维是它的一个特征,我们就解决它,解决它之后,就证入其它思维状态了。所以,在实证中我们使用的很多方法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去进行的。

然后是选择性思维它的另一个特征是什么?就是一个注意力,它在注意力这方面,由于它是一个高频活动的状态,所以会导致它的注意力不强。注意力的强弱是和选择频率成反比的,选择频率过高,我们在大街上眼睛到处看,不停地看、不停地看,那么你对某一事物的注意力就达不到,你无法观察到它的很细微的变化。只有选择频率降低之后你才能形成专注。也就是说,在实证中,我们怎样才能形成专注?那么只要你能降低选择性思维的频率,就一定能形成专注,你不要再去想什么、什么样的方法去形成专注,只要降低频率就可以了。这一点主要用于哪里?用于普遍性留意,用于潜意识这种功能,比如说,有的人在念佛的过程中,因为什么?你选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它不可能快速形成专注的,那么这时候怎样才能通过念佛达到专注?那就是降低选择频率,不让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状态,在念佛的过程中不断排除选择性思维,让它处于一个极低的活动状态,也就逐渐逐渐停止活动。只要选择频率能够降低,专注就马上形成。所以一定要牢记这一点,我们对专注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不同途径去进行的,你可以改变思维内容,也可以去改变选择频率。

所以在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与选择性频率是一个反比关系,这个原理的使用,重点是适用于,我们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时候所用的。有的人在使用潜意识就是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时候,他总是想:怎么样才能形成专注?这个问题,它不能解决就是必须了解这个原理,了解这个原理之后,自然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在对选择性思维的认识上,还有一个就是选择性思维它的选择内容,也就是说,选择性思维它的运作。选择性思维,我们平时之所以能展开相续性思维,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选择了某一观察对象然后展开运作,是这样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对于思维运作,我们必须摆脱那种参与思维运作的习惯,也就是说,不使用选择性思维,这必须是我们在生活中要经常注意。我们在实证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因为你现在经常使用选择性思维,所以你不由自主就会住于思维内容。比如说,我们在观察念头的时候,你不由自主就会加入一个观念,就是:判断念头的好坏,你认为这个东西不好。我们实证中也是这样的,对好多好多事情都是产生一个判断,判断好与不好,当你判断好与不好的时候,思维将马上展开。比如说,身体上的疼痛,或者是住到一个外境,比如说,你正在坐在这里,坐在这里你打坐的,然后是外面过车了或者什么声音了,你听到了,听到了你立刻就会产生一个观念,这个不好,它影响嘛,也就是你不由自主就会产生这样的观念,而一旦你产生这样的观念,思维将马上展开运作,也就是说,选择性思维马上来发挥作用,将会选择其中一个观念展开。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在思维运作过程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了解这一点之后,你就可以知道,实证是在哪个地方用功。也就是说,你要了解这个思维运作的过程,然后你在哪一个环节用功,你在哪一个环节进行实证,改变哪一个环节,对思维运作的过程,你改变哪一个环节,改变哪一个环节你将证入不同的阶段,比如说,你改变思维内容,你将证入禅定中;改变这个相续性的特证,你将进入一个静啊或者是其它状态;如果你是把实证的重点放在不使用选择性思维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不加入判断这个地方,那么这时候你将住于思维本体。就是我们过去人说的,就是:实证,要让自己像一个镜子一样,什么来了都能照得见,但是不跟着它走,也就是说,“汉来汉现,胡来胡现”,那么这时候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也就是说,对于选择性思维,它的运作的规律,对于思维运作的过程,它的作用,我们一定要了解。

选择性思维的破除

上面说的是“选择性思维的表现”,几个过程;下面就是选择性思维的破除。选择性思维的破除,事实上,关键是一个使用问题,因为这个破除,有时候我们在实证中不完全是破除,有时候是使用的,也就是怎样解决选择性思维的。因为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实证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而并不完全是为了解决思维衍生状态的,这是由实证目的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实证目的是解决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所以有时候的实证,我们是需要利用选择性思维去证入禅定中的,因为证入禅定中能解决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当然也可以通过破除选择性思维,然后证入如来藏状态。所以,对选择性思维的解决就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选择性思维进入高级状态,另一种就是破除选择性思维回归如来藏。

当然,破除选择性思维是回归如来藏的一个前提,破除选择性思维之后,我们将不参与思维的运作,我们将客观地观察思维的变化,也就是说,住于思维本体,这是破除选择性思维的一个结果。破除选择性思维之后,我们就住于思维本体,然后再破除执着心力,就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了。

这就是我们对选择性思维的认识。认识了选择性思维之后就能够应用它,这时候我们就不会再去对选择性思维非常地排斥,反而我们能够很好地应用它,应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当我们对选择性思维的原理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灵活地使用它,既可以使用它进入禅定中,也可以随时解除它的作用、破除它的作用。

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就是: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用选择性注意作为主要的思维功能进行思维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选择性注意观察到哪个点,那么普遍性留意将会紧紧地跟随选择性注意,对它的周边进行观察。也就是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一个点,普遍性留意作用于这个点的周边环境,也就是以这个点为圆心来画周边环境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一点在以后观呼吸中,要反过来应用的。因为观呼吸是用潜意识去观的,潜意识观的时候,那么你是先确定了一个观察对象,确定了这个潜意识的观察对象,然后你才去确定选择性注意该怎么观察它。在现在你是以选择性注意为圆心去画的,去画这个普遍性留意的作用范围的,那么当观呼吸的时候是相反的,先确定了这个点,普遍性作用的点,然后才把选择性注意放在其它地方,不能再作用于这个地方。因为观呼吸中,最关键的点,就是处理这两种思维功能该怎样使用。在观呼吸中,凡是出现的问题,统统是因为这两种思维功能没法处理好,所以才出现的问题,《西游记》就是猪八戒和孙悟空他们两个的矛盾,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的问题。

那么,在选择性注意的使用上,我们要注意一点,就是关于眼睛的使用问题,就是:目光内视向下、目光内视向上的问题。因为在禅定形成的时候、专注力形成的时候,我们总是目光内视向上的。这就告诉我们,就是在实证中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身体的变化,去灵活地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在目光内视向下的时候,将是与静相应的,这就是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目光内视向下观鼻前虚空,过去的书上说的就是“眼观鼻、鼻观心”。眼观鼻,事实上不是盯着鼻子尖整天这样去死盯盯地去盯着观的,把注意力放在鼻前很近的这个虚空状态。也就是说,我们选择的观察点,既不在身体内,也不远离身体,如果在身体内的话,那么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注意一定会干扰,如果远离身体的话,我们将无法体验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体验气机状态,无法通过对身体的观察,然后去证入高级状态。所以我们选择的观察点,是不能在身体内,也不能远离身体。那么这样我们根据在实证中,眼睛的变化情况,就可以把对身体外的这种观察点分为两类:一类是观察鼻子前面的虚空,就是鼻前虚空;一类是观察眉毛前面的虚空,就是平时咱们说的“玄关”。玄关不在体内,也不远离身体,而不是说我们现在把两个眉毛之间称为玄关,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最终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在道家里面这种问题出得多得不得了,练气功的人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是这样的,他总是把目光盯在这个地方,认为这个地方开天目等等,结果就是出现这样严重的问题。这一个是我们通过对目光的形成、目光变化的情况,然后我们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它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