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的融合
清涼月
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在生活中总是如影随形、须臾不离地处于密切合作的状态。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从来没有分离过,始终处在一起。它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它是由同一个功能分裂下来的;
第二,这两种思维功能密切合作的根本目的、潜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要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
心理学把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思维功能分为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它认为这两种思维功能就是相反、矛盾的,但是在思维本体学这里,这两种思维功能是同一种思维功能分离下来的,反过来,这两种思维功能也可以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也就是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是将要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的。如果它无法融合为同一种思维,那么你就一定停留在这种思维状态。只有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你才能证入禅定中,证入高级思维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平时为什么大家在大街上走的时候,总是同时使用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从来没分离,这就是在潜意识行为上,它们要合二为一,所以处于这种随时要融合的状态,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它们将立刻会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比如说,找着了比较关注的事物,那么马上就会投入专注中,一旦投入专注中,这两种思维功能立刻就会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一点我们在以后的实证中是必须用到的,也要经常用到的,这个必须掌握的,这一点掌握不好,你就根本没办法实证,你的实证效率是非常、非常的低,而且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失败率反而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在以后,在使用选择性注意这思维功能去实证的时候,一定要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下功夫,要设置到能够快速地形成专注,能够使你非常喜欢的、能够使你快速形成专注,只有这样,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快速地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一定要在效率上下功夫,要高效的实证,而不能是老牛拉破车一样,叮叮咣咣地拉了都半天都拉不过去。要在这个实证的效率上下功夫,要快速地突破。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原理,就能够快速地突破。因为我们本来具有这样的能力,潜意识就是这样运作的,对这两种思维功能的应用,我们本来是非常非常熟练的,现在唯一的就是,怎样给它配备合适的这种观察内容,或者是怎样破除它的观察内容,然后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平时,大家在生活中,也不断地在潜意识地实证,大街上人们都是这样不断地在实证。但他们唯一就是两个条件达不到,第一,就是思维内容方面,它是一种复杂相续性的,如果它是单一化的思维内容,或者是虽然是相续性,但专注力能够达得到的这种思维内容,再加上时间的延长,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那么他们很快就会证入禅定中。
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够融合为一体?也就是能够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在平时这两种思维功能是不可能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的,它们有自己不同的观察对象,适用于不同的观察范围、具有不同的观察对象。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那些熟悉的、无法引起专注的这些观察对象。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那些奇特的、刺激性比较强的这些观察对象。也就是它们的观察对象不一样、作用不一样。在什么情况下这两种思维功能才能够作用于同样的观察对象?那就是:第一,是在高度专注的情况下;第二,就是对高级物质状态的观察这种情况下。因为在高级物质状态下,由于心物一体的原理,这些高级物质状态是与高级思维状态对应的,我们现在这两种思维状态,都是高级思维状态衍生下来的,因此在对高级物质状态的对象观察时,它们能够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比如说,虚空,虚空是一个高级物质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用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同时去观察虚空,而不会产生互相干扰。
反过来,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这两种思维功能是适用于不同观察对象的,因此你不可能把它们安住于同一个观察对象,必须给它们分配去使用,比如说,体内这个气机,体内这个气机作为一种高级物质状态,只和柔软心相应、和潜意识思维功能相应、与静相应,这时候你就不能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如果你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察,就会对它产生干扰,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通过观呼吸来观体内气机的时候,会对气机产生干扰。
那么这个时候你该怎样用这两种思维功能才不至于产生干扰?而且必须最终又能够达到让它们融合为一体、能够寻找高级物质状态(微观物质状态),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寻找到“丹”,那就必须对这两种思维功能进行不同的使用,把选择性注意先放置于体外,不让它观察身体内的微观物质,只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当体内的微观物质达到高度专注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能够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时候,再把选择性注意自然而然地吸引在体内,然后同时去观察体内的微观物质,也就是气机状态,并与之融合为一体。这一点,也就是说,在身体气机这方面,在练意生身这方面,在道家的修行这方面,这一点是最关键、最根本的,这两种思维功能,在这个地方处理不好,你将永远不可能成功。《西游记》上面,猪八戒和孙悟空的斗争,整个《西游记》的过程就是这样演变下来的,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使用的过程。所以,对这两种思维功能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认识不清,你将无法实证,你的实证将会一次次地失败,实证了几个月、几年了,始终没有突破,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
对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认识,这两种思维功能,每一种思维功能都是由两种特性、两个特征构成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作用的范围,另一个就是作用的专注度。作用的范围就是作用的对象。
1. 普遍性留意
(1)普遍性留意的作用对象,就是一个普遍性。作用的范围比较大,就是一种普遍性的;它作用的深刻性、作用力方面,就是专注力达不到,属于一种一般的留意。也就是它的这个思维功能分为两大类、两个特征:一个是作用对象;一个是作用力、专注力。
普遍性留意作用于整体、面,它不是作用于局部的,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你的实证才会科学地进行。举例来说,你现在念佛号,或者你是在观呼吸,那么你用的功能是什么?你是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整体,它不可能同时马上形成专注的,所以,你必须用有意无意这种心理状态去进行实证,你不可能马上去形成专注,因此你一定不要寄希望于马上就能够形成专注,而是始终要用一种似有似无、若有若无、若影若离,用这样的普遍性留意的这种观察特征、思维特征去进行的观察。大家去体验一下,在平时生活中,是怎样使用普遍性留意的,走在大街上,你怎样使用的,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似有似无的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在实证中,如果你要使用这种功能去实证,你就一定不要寄希望于马上形成专注,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必须当潜意识达到稳定,稳定之后才深刻,才能形成专注。稳定这个过程完成不了,你将绝不可能形成专注。
所以,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不至于盲目地追求,也就是说,你一上来,一下子去念佛,你马上说“哎呀!我念了一会儿,怎么还不能形成专注?我观呼吸,我观了一会儿,怎么还不能形成专注?”等等,因为你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它是不可能马上去形成专注的。而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那它将能够高效地形成专注,比如说,你设置的观察对象,吸引力非常强,那么你很快就会融入其中,专注力会快速地形成。我们很多人实证无法突破,那是因为你虽然是使用选择性注意,但你对那个观察对象的设置,根本就达不到要求,只要你能达得到,那么很快你就会形成专注,速度高得很。
(2)作用力(注意力)方面,是一种留意。这种留意主要是作用力不强、稳定性不强,因此它总是被选择性注意破坏,从而导致它的稳定性不强。
所以,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就是综合了“普遍性”和“留意”这两个特征,然后具有了几个显著的表现:
① 作用对象方面:就是普遍性的、是整体。
② 在思维内容方面:无法展现相续性,因为你不是盯着一点,专注达不到,因为你要展开相续性,你必须对那个观察对象具有一定的专注力,然后相续性才可以展开。
③ 在作用力(注意力)方面无法形成高度专注:这个原理已经说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④ 在作用态势方面:普遍性留意它的作用态势就是时间上无法持久,在这个稳定性方面,它比那个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强,也就是我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事情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觉知,不像选择性注意,波动性非常强,一会儿跟着这个观察对象跑了、一会儿又跟着那个观察对象跑了,这个心就像疯猴子一样在不停地跑、不停地跑。这就是普遍性留意它有这样一个特征。
所以,当我们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的时候,这几个优势,只要你能让它达到稳定,那么就一定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因这几个优势是高级思维状态、是禅定中所具有的优势。在禅定中就是持久、稳定,所以我们就要破除那种选择性思维,使它不干涉普遍性留意,那么就能够保持普遍性留意这种潜意识行为的稳定、持久,然后就能达到高级定中。
2. 选择性注意
(1)作用对象方面:(具有选择性)
① 作用于局部(点):在执着心的作用下,选择性注意就只能作用于点,并不作用于整体。所以,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去实证的时候,你就一定要对某些点进行设置。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我们现在开始观察大草原,如果你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这个大草原,那你就要把这个大草原上所有的草设置成同样的颜色、同样的状态,它没有任何特殊性,这样你才能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然后你体验它的美好,与之融合为一体,证入一般的静、专注的静和欲界定。
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去实证,那么你必须把这个大草原当中的其中一棵草设置成特别的美好,或者你设置这个草原上有一棵树,只有一棵树,不能是多的,多了之后,你就没办法形成选择性注意了,所以你设置这个大草原上只有一棵树,然后你在看这棵树的时候,你要设置这个树上只有一棵树叶是特殊的,你必须这样在局部上下功夫,要不然你将不可能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所以就是,我们了解它的作用对象、做用范围之后,就能够在进行实证的时候,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能够做到科学地设置,而不至于非常的盲目。
由于我们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关注对象,无法对两个及两个以上观察对象同时形成“注意”,就是在设置观察对象的时候要设置局部,把局部的特征表现出来,把局部设置的非常明显,设置唯一的观察对象,这样才能使用选择性注意进行实证。
在实证中,有时候我们特意设置两个观察对象同时进行观察,举的这个例子,是针对观呼吸中对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的。观呼吸中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设置,也是非常复杂的,因为这两种功能,如果你使用得不好,你就一定不可能成功。凡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好多人,以前或多或少练过气功啊,或者什么的,了解这个身体气脉的反应,凡是在身体气脉方面反应出现问题的,凡是在练意生身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统统是因为这两种功能无法使用、不知道怎样使用,才出现问题。整个练身体气脉的这个过程,就是两种思维功能使用的变化过程。它的流程的划分,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的融合过程、演变过程。这一个在分类方面是非常非常细的,要想在实证中能够准确掌握,就必须深入地去谈这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选择与反向选择:选择与反向选择的形成有以下三个因素导致的:
a“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力”基础上,而“执着心力”是一种“苦受”。因为它是种苦受,所以我们会自然地去追求一种乐。对于苦我们是天然地规避的,这样就会产生“相反选择”作用。
b“反向选择”行为的产生也是由“选择性思维”自身存在的矛盾而自然形成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选择性思维在不停地选择,选择的目的是想回归高级思维状态的。但是在禅定中,如果你任由选择性思维自然发展,那么选择性思维就只能选择那些自动产生的念头。也就是在禅定中,一些念头是自动产生出来的,这些念头隔一段时间了,就自动出来了,凡是这些自动产生的念头,它的心力都比你当时所处的那种状态的执着心力要强。也就是在禅定中,只要你跟随这些念头走,你就一定能够退下来,退失到我们现在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从禅定中退失下来,就是因为你跟着这些念头走了。所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就是我们本来产生选择性思维的意愿、目的是想回归高级状态,但结果你不由自主选择了这些念头,所以就退失了,这些念头给你带来了苦,带来苦之后,你还要再进行选择,如果你选择的这些念头给你带来的是乐,那你就绝不可能再去选择。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点,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走在大街上,为什么眼睛在到处乱看、不停地看,那是因为你没有选择到真正给你带来的快乐的观察对象。如果你能选择到真正能给你带来快乐的观察对象,能够让你形成高度专注,你就绝不可能再选择。你会跟着这些能够给你带来高级享受的观察对象证入禅定中。所以一定要了解,“反向选择”的产生,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选择的目的和结果产生了矛盾,从而迫使你不断地处于一个选择的状态。
c 我们还有一种本能,那就是希望了解未知的事物,这是选择性思维产生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在选择性思维的作用下,我们的观察力只能作用于局部,这样就产生了很多未知的这些境界,比如说,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你只能知道现在这个世界的境界,比现在这个高一个层次的天道的境界你看不到,所以,你必须要了解这些境界。正是因为你想了解这些境界,所以选择性思维就会形成。
这就是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形成的几个因素,了解它形成的几个因素之后,你就能够解决它。如果你根本就不了解选择性思维产生的基础是什么,反向选择产生的基础是什么,那你就没有办法去破除选择性思维,你的实证将不可能成功。当你了解它的基础之后,那么你就可以在,比如说,针对第一个形成因素,你就可以在执着心力基础上下功夫;那么对于第二个形成因素,你就可以在思维内容上下功夫,改变思维内容,让它形成专注,让它形成一种乐,那么它就绝不可能再产生作用了,这是针对第二个因素;那么第三个因素,当你证入高级禅定中时候,你就不可能再去频繁地选择。这就是为什么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产生的这三个基础,了解了这三个基础之后,我们的实证才能够有的放矢,才知道怎样去进行。
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选择与反向选择”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
要了解“选择”和“反向选择”的作用和产生的一些影响是什么,一定要了解,只要存在“选择”和“反向选择”,那么一定会产生以下几个因素:
a审美疲劳:专注点达不到,所以会形成审美疲劳,要了解审美疲劳产生的原因。
b“选择”频率:因选择的内容达不到,专注满足不了这个要求,带来不了这个真正的乐,所以会处于频繁高频率的选择状态。就是选择和反向选择的力量决定了我们不断地选择观察对象。
选择频率和专注度的比例,成反比的关系,选择频率越高,专注度越低,就无法形成专注。也就是你想证入高级禅定中,你必须降低选择频率。首先解决选择频率的问题,然后再说破除选择性思维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必须经过两步去进行:
第一步,就是解决选择性频率问题。解决选择性频率的问题就是,用过去的话去说就是:“置一不移,置心一处,无事不办”,“置心一处”,然后破除选择频率,但是“置心一处”并不能达到最终的结果,它仅仅只是一个过渡。因为“置心一处”还是使用选择性思维,那么还要进行第二个阶段,就是破除这个过程,破这一点,也就是破这个选择性思维。
怎样破选择性思维?利用那种反向选择的能力,这时候就是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相选择。因为你“置心一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审美疲劳、会产生这种反相选择。当它产生反相选择之后,它就不会再盯着你原来设置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而去观察别的观察对象。虽然是观察别的,但这时候的执着心力已经是降得非常、非常的低。也就是经过了前面“置心一处”的过程,执着心力已经非常低,它已经没办法真正地去形成那种选择性思维,于是它就会进入一种“自由选择的状态”。也就是选择思维有两种功能状态,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下,你的选择性思维是不自由的,你会被牢牢地束缚在某一个观察对象上,比如说,我们现在选择的这个身体,一旦选择了这个身体,我们就被束缚在身体上,执着心力比较强,不自由。在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就不是这样的,没有那么非常强的执着心力,虽然它也使用这种选择性思维,但这种选择有一种的自由性,自由度非常强,可以选择树作为身体,不想用了,马上就可以选择石头作为身体等等,可以不停地这样选择,处于一种自由性的选择状态。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你走在大街上,一旦看到一个感兴趣的事物,那你马上就会被这个事物拉着走,就盯着这个事物去看,跟着这个事物走,跟着它一步一步进入三恶道。但是天人就不是这样的,天人同样走在大街上,没有任何事物对他能够产生特别的兴趣,不能够深深地吸引他的主意力,因此他才能成为天人,他能住于禅定中。所以要了解选择性思维与执着心力成反比。在比例低的时候,它活动的自由性比较强,没有那种苦受,有自主性,可以自主地去做。
由于“追求快乐”的本能在“反向选择”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反向选择产生几个结果,一个是执着心力,执着心力也是一种苦。反向选择自身的矛盾,也就是结果,愿望、内容、行为、结果,结果也是一个苦。还有一个就是对未知事物不了解,也是一个苦。也就是说,反向选择形成的基础是苦。这点是最关键的。所以只要能解决乐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解决这种反向选择频率的问题。
由于“追求快乐”这种本能在“反向选择”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对这些的选择结果是苦,所以是无法住于这种快乐的本能,这是导致反向选择形成一个根本因素。因此要深入了解这种功能,这个地方就是谈追求快乐这种本能,要认识这种本能。在心理学中,它对追求快乐,就是追求幸福这种本能的认识,它仅仅认识它是一种本能,把它定义为本能。既然定义为本能的话,那就是从根本产生的、天然具有的、不可消灭的,这就是心理学认识的缺陷,因为它根本就不实证,完全是靠分析的。
在咱们这里,要了解追求快乐这种本能的本质,对它要进行深入地了解。追求快乐这个本能分为两部分:一个就是“追求”,一个是“快乐”,追求是一种行为,快乐是一种目的。既然我们要追求快乐,那么就一定有这种快乐。如果没有这种快乐,也就是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快乐,我们就绝不可能产生追求快乐这种行为。既然我们现在追求快乐,有追求快乐这种行为,那么说明我们现在是不快乐的。所以我们才会产生了一个行为叫追求快乐。一定要了解这点。
那么那种快乐的状态是什么样的状态?那就是思维根本状态。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在实证中,你觉得你快乐吗?如果你觉得你还不快乐,那你就绝没有达到如来藏状态,如果你真正达到如来藏状态了,那你才获得真正的自由、洒脱和快乐。你觉得禅定功夫很深,你很惊奇人家禅定一坐几个月,但是禅定中的人快乐吗?他也不快乐,因为他苦于念头的解决,正是因为他觉得他是苦的,还不快乐,所以他根本就没开悟,没达到如来藏状态,所以禅定不是究竟、不是圆满,也不是最终的结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就是古人说的“禅定是鬼窟用事”,不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的目标。
同样的,由于追求快乐,是由追求和快乐这两部分构成,所以当我们达到如来藏状态之后,我们获得了真正的快乐,那么你将再也不可能产生追求快乐这种行为。也就是追求快乐这种行为只有在思维衍生状态才有,在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有,在如来藏状态根本就没有,如来藏状态只有快乐,而没有追求。
因此,追求快乐在心理学中是一种本能,在我们这里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而绝不是本能,不存在本能这一回事,它仅仅是我们表现出来的回归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自发的潜意识的行为。
这一个,对追求快乐这个本能,这个是我们在实证当中经常能用到的,经常能够用到这种功能的。所以对于追求快乐,一定要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实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追求快乐这个基础上的。
(2)作用力(注意力)方面:一般的“注意”
① 注意力非深刻性:注意力方面,深刻性方面达不到,也就是达不到高度专注。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使用选择性注意这个思维功能的时候,我们要在专注力的深刻性上下功夫,要达到高度专注。但是,选择性注意还有个特征是它容易形成专注,只要寻找到感兴趣的事物就能快速形成专注,所以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它的这个特征。普遍性留意就不行,普遍性留意不可能就是快速专注的,选择性注意能快速形成专注。也就是你想实证成功,你想实证快速地成功,那你就可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进行实证。如果你想实证慢慢的、慢慢的,这样,在时间没有紧迫感,那你就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根据你个人的性格,有的人性格急躁,他想快速成功,那你就可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如果你不想那样快速,慢慢的,慢工出细活,那你就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
② 注意力的非稳定性:就是“选择性注意”波动性非常强,选择与反向选择的功能,两种能力会互相作用,所以它的稳定性达不到,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
③ 注意力的非持久性:非持久性是因为反向选择作用的结果,所以导致作用力无法持久。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反向选择它形成的原因,知道形成原因之后,你才能够解决怎样使注意力持久这个问题,要不然时间持久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下面咱们看它的综合的特征:
①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
a产生未知领域:选择性注意它的作用对象是唯一的,它无法同时作用于两个观察对象。这一点在量子力学里也是这样的,那么量子力学里面是测不准原理,这就是因为现在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你只能作用一个观察对象,你不可能同时作用两个,对一个观察对象产生干扰,所以你是根本不可能同时测准两个观察对象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面它是测不准的。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们这种思维状态,你使用的是这种思维功能。如果在禅定中,根本就不存在测不准,而是测的非常的准。因为什么?它的作用是普遍性的,没有这种选择性。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的形成是一种偶然因素,因为它认为测不准,测不准就是一种偶然因素,是一种概率,是一种概率化的,它认为这个世界的形成是一种概率化的形成,那是因为它使用的是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所以一定会得出这个结论。但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在高级禅定中,是一种普遍性的专注,是非常非常准确的、极其准确的,也就是说,济公给你变一个苹果的时候,他绝不可能因为概率的因素给你变出来一个萝卜,他要给你变苹果就一定给你变苹果,而绝不可能把握不住,结果给你变了一个萝卜出来。所以,一定要了解,量子力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因素在哪里?就是因为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也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以只能观察到与这思维状态对应的物质现象,因为心物是一体的,他不可能观察到更高层次的物质现象。
b产生相续性思维:因为选择性思维盯着一个观察对象去观察,这样它会有许多的地方是观察不到的,这样它就形成了一个相续性思维,一种推理、判断。为什么要推理、判断?那是因为为了了解未知事物,所以要推理、判断。为什么要了解未知事物?因为有未知事物,是因为选择性思维导致未知事物的产生。我们希望了解未知事物,这是一种本能,也就是说,在希望了解其他事物的这种本能作用下,就会形成了相续性思维。这就是思维的相续性和唯一性是同一观察行为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在这两个特征中,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另一个特征就不存在。破坏了相续性,我们就会进入一种普遍性地观察状态;破坏了这种唯一性,我们就会同时处于一种非相续性状态。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现在破坏了唯一性,也就是不选择某一个物质观察,来到这个大草原,这个草原上所有的草,长的全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你就没法形成一种“唯一性”,就是处于一种普遍性的状态,对于处于普遍性的状态之后,你将不容易展开联想,这时候就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大家往往处于一种静,因为感觉到一种静。假如这个草原,这些草不是一样的,每一个草都不一样,每一个草的颜色也不一样,也就是说,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那你将不可能处于静中,你会觉得,哎呀!太好了,你欢呼雀跃了。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一点就决定了我们在实证中对观察对象的设置,也就是对极乐世界境界的设置,你在观察中的时候你要使用普遍性留意,你该怎样设置境界、怎样观察?如果你要使用选择性注意,你又该怎样设置境界、怎样观察?观察对象的设置和你使用的思维功能一定是配套的,如果你的设置是不配套的,那么你将不可能成功,无论你怎样努力都绝不可能成功。科学就是科学,就是这样的,是非常严格的。
正是由于“相续性”和“唯一性”是同一观察行为同时必有的两个特征,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同时对很多的事情、甚至同时对所有事情形成“普遍性的高度专注”,那么我们将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也就是为什么在高级思维状态(禅定中)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就是这个原因。这种情况是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特有的表现,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唯一性”特征消除掉,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就是说的是我们在学习实证方法时有一句话是“置心一处,无所不办”,那么这句话就是要解决“置心一处”的问题,也就是把那个“置心一处”最终也破掉。破掉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进入,要不然始终都是一个过渡阶段。
这种情况正是“高级思维状态”所特有的表现,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把“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唯一性特征”消除掉,把“选择性注意”发展为“选择性专注”,并进一步发展为“普遍性专注”,那么我们将证入“高级思维状态”。
②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非稳定性
“选择性思维”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执着心力”的波动决定了“选择性思维”具有“非稳定性”。
另一方面,“选择性注意”能够深化发展为“选择性专注”,“选择性专注”是一种高度专注。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能够在运动中形成高度专注,形成“选择性专注”;但在实证中,尤其是初学实证的人,则必须把“专注”建立在“静”的基础上。“一般的静”是不注意、不处理任何其他事务,仅仅停留在对“静”的体验和保持,也就是整体,“静”,我们之所以能形成静,是因为我们体验整体,是用的是普遍性,体验整体、体验普遍性,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才处于静。但是“专注”是与之相反的,它是一种有意识行为,是一种选择性的,因此将破坏静,将导致非稳定性。
也就是说,你的实证在刚开始的时候,你有一个无法回避的一个矛盾是什么?当你刚刚形成了静,这时候为了入定,你也了解入定一定要培养专注的,所以你去专注,所以,一专注,把那个静破坏了,你就是始终是在这样的,在这个境界里面进进退退,一会儿能处于静的状态,一会儿又把静破坏了,又散乱了,你始终是在静和散乱中摇摆不定,这就是它形成的基本原理——专注能破坏静。
这个原理应用的另一个地方是什么?就是在欲界定,你通过光去实证,因进入欲界定有很多方法进入,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光。在进欲界定之前,这个光,刚开始逐渐、逐渐地慢慢地亮、慢慢地亮,越来越亮、越来越亮,这个过程属于一个清明的静,慢慢、慢慢向专注发展,但专注成分还不够,随着继续向前发展,光会不断地闪烁、不断地闪烁。这时候为什么会闪烁?因为这时候专注开始形成,专注破坏了前面那个静,所以你会看到眼前的白光一闪一闪、不停地闪烁。但在闪烁中,闪烁是一种苦,潜意识有一种追求乐的本能,你会在这个本能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心里会希望这种光越来越稳定,你会朝着它的稳定的方向努力,那么很快地会进入真正的开天目的状态,会一下子打开。
这就是要了解,通过光去实证的,在开天目之前为什么会经过那个闪烁的过程,闪烁的原理是什么?那是因为随着专注的形成破坏了那个静,如果你了解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怎样才能够稳定地处于开天目状态。很多人刚开始开天目的时候,看到事物不由自主地高兴,然后一下子就退下来,也就是这种境界怎样才能保持下去?这个不是靠你平时说练心性啊,到那种境界,看到那种境界我不高兴,本来你觉得高兴,退了,这时候你产生了一个思想——不高兴,那照样是不对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在专注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它始终的专注大于静,慢慢地把静的成分破坏,彻底地破除,这样专注的成分越来越强,这时候就会处于一种稳定的开天目状态。刚开始开天目的时候为什么是不稳定的?你自己把握不住的?就是这个因素。随着专注力的提升,你才能真正地、稳定地处于开天目的状态。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思维方面“专注”的“非稳定性”一定会在物质方面有相应的非稳定性表现,比如:微观物质的瞬间生灭以及“能量”的不稳定性等,这个就是根据“心物一体”的原理,我们在观察微观物质的时候,微观物质为什么会这样瞬间生灭、不稳定?这是因为选择性思维它的这种在形成专注时的非稳定性导致的,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的非稳定性所导致的。由于“选择性专注”仅仅是一种过渡状态,因此无论我们进入两边的任何一个状态,都会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这是对过渡状态的认识,我们将来会进入一个一个思维状态,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思维状态,无论我们进入任何一个思维状态,我们都必须经过那个过渡状态。而过渡状态是非稳定的,具有不稳定性。那么等我们进入了其中这个过渡状态两边的任何一个状态,那么都是非常稳定的,比如说,我们真正进入天道的境界、禅定的境界,它也是很稳定的,禅定中虽然能够产生念头、能跟着念头退下来,但是我们可以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说禅定中也是稳定的。同样的,我们进入现在这种状态,我们也是很稳定的,因为你已经稳定地处于其中一个状态。只要是你处于过渡状态,那么你就一定不稳定,因为过渡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状态的特征,这两种状态又是矛盾性的,因而它是无法稳定的。那么在量子力学观察范围内,量子力学借助仪器观察微观物质,而微观物质正是一个过渡状态,过渡状态的一种物质表现,它是非稳定的,不具有稳定性。
我们现在这种宏观状态就是稳定的,你看路边的大树,那个大树就是稳定的,大树就不可能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你看月亮,月亮就是稳定的,不可能因为你不看它,它就没有,因为它是和大家的共同的思维状态相应的,所以它一定是稳定的。在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的就是,量子力学的概率,这种对微观物质的认识,它仅仅只是在过渡状态才具有,在两边的任何一边都没有这种所谓的概率,不存在这种现象的。这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把某一个状态的规律,应用到其他状态,因为它们是根本不一样的。量子力学就存在这个问题,量子力学观察的结果是非常准确的,它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但是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对它的解释是非常有问题的。为什么它会产生这种解释?那是因为他们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以根本不了解,不实证,没有实证,所以不了解什么是心物一体,没法这样去分析。
③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的非深刻性
“选择性注意”的“选择和反向选择”特征造成“选择性注意(选择性专注)”具有“非深刻性”特征,导致“选择性注意”无法深化为稳定的持久的高度专注,只能达到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专注,这也是导致我们无法顺利回归“高级思维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如果我们没解决选择和反向选择这个问题,没法让专注达到深刻性。要想达到高级思维状态,还是前面说的那个,我们必须解决反向选择这个问题。一定要了解选择和反向选择,它产生的基础和形成的结果,这两点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两点掌握不好,实证是很难进行的。
选择性注意与普遍性留意的关系:“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是互为依存、相反相成的关系。它们的基础是相反的,它们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普遍性专注”演变分裂而成的,它们来自同一个根。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
a“选择性注意”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从而演变为“普遍性留意”。也就是二者的互相转化,这个地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是怎样转化的。因为在实证中我们必须使用其中一种思维功能去实证。如果我们对这种思维功能应用得不好,那么它会很快就会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虽然表面上你还是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实证,但结果就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转向另一种思维功能后,实证的路就不一样了,但是因为你不了解这个原因,你还是沿着原来的路那样去希望、那样去走,结果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你的实证会这样反反复复地一直不稳定。有的人就是实证有时候突破了,不知道怎么突破的,下回再去做又不知道怎么做了,因为你根本就不了解两种思维功能的特征和它们互相转化的关系。
选择性注意它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从而形成普遍性留意。那么这一个就要求我们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要解决审美疲劳的问题。举例来说,你要设置那种动态的观察对象、色彩比较艳丽的,然后是一种连续性的画面。比如,咱们以前说的,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设置那个树叶的飘落,你把那个树叶设置得非常的美好,这样引起你的兴趣,然后这个树叶又是飘落的、是动态的,这样飘啊、飘啊,刚开始你体验它的美好,逐渐逐渐体验它的微观的变化。那么这样,体验美好的时候是形成静,体验它的微观运动过程是形成专注。如果你始终在体验它的美好,那么你只能进入欲界定;你体验它的微观运动,这样才能进入禅定中。但是体验微观运动它是专注,专注能够破坏静,所以你不稳定。有的人在实证中的时候始终体验一个整体,所以他能住于静中。静是一种很稳定的境界,所以他会住于一种内守幽静的境界,而不想去提起专注。有的人提起专注,但是专注能够破坏静,使他又处于散乱中,所以他感到心中很迷茫、很散乱、很痛苦,这时候怎么办?就是要利用这个“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要破除它的“审美疲劳”,利用它“喜欢动态的过程”这个特征,于是要把这一个树叶飘落运动的过程让它不断地展开,展开这个过程,只要你能这样做,你就一定能够进入定中。
比如说,这个树叶飘落了,在飘落到地上之后,你还没有形成专注,因为你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形成专注的,这时候怎么办?你还要使用继续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所以这时候你可以设想:这棵树下有一条小溪、小河流,这个树叶飘落到河流上面了,随着这个水,有时候这个水流得快,有时候流得慢,这个树叶就顺着河流不停地流啊、流啊,那你就可以观察树叶在这个飘动的过程中它的微观运动过程,有时候体验整体,有时候体验微观,就这样不断地观察这样的流动,流一会,流到一个湖水里面,从湖水里面再向前流,又一个小溪,你就这样不断地设置、不断地设置,就这样持续地观察,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你就有多大的成功机会。但这里的想象力一定建立在微观的观察上,而不是一种走神,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专注,就是这样设置,你用的是这个思维功能。
假如你不了解这种思维功能的规律,那么你在观树叶飘落的时候,一会儿树叶飘落了,下来了,下来还没形成专注,你又开始重新返回来再观树叶飘落,观第二个树叶飘落,第二个树叶还没形成专注,又掉了一个树叶,你再观另一个树叶,那么这样会怎么样?会形成审美疲劳。审美疲劳一旦形成,你就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进行实证了,这时候如果你再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就绝不可能。当你使用选择性注意没法使用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出现散乱、急躁,怎么还不入定?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失败的。比如,观察水滴的滴落,滴了一滴了,还要再去这样反复地观,始终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规律,了解规律之后,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一定不让它这种规律发生作用。
b“普遍性留意”能够为“选择性注意”提供关注的素材。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进行实证的时候,你所设置的观察对象,一定不能够引起选择性注意的作用。就像我们说的,选择那个大草原,你看这个大草原的时候,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时候,你想入欲界定,你想去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那么你就只能把这些草设置成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形态,等等、等等,体验一阵风刮过来,它像波浪一样的、一个波纹、一个波纹这样地向前走,而不能设置成那种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不能这样设置。所以,看你使用哪种思维功能去实证,一定要对它进行设置。
c“选择性注意”能够破坏“普遍性留意”的稳定性,导致“普遍性留意”无法稳定。这一个就是使用普遍性留意的过程中,防止选择性注意发生作用。在观察对象的设置上注意,同时要知道观察思维的变化。
(3)选择性注意的分类:
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现在的一个主要的思维功能,我们对这种思维功能应用得非常非常地纯熟。这种思维功能的一个非常大的好处是容易形成专注,因此我们必须熟悉这种思维功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思维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这种思维功能,如果我们无法深刻地认识将不可能去顺利地实证。
所以,我们下面看选择性注意的几个类型:
① 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
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到某个地方去旅游的时候,是在故意地、刻意地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这就是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就是在静的情况下,我们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不知不觉进入走神的状态。走神属于一种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跟着它走。
这两种特征都有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实证的优势。有意识选择性注意,要求我们对观察对象的设置,必须设置成能够引起有意识的作用,就是引起专注;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它的作用力、专注力达不到,但它的稳定性强。前者是稳定性不强,所以,必须在专注对象上下功夫,来使它的稳定性强;后者是稳定性强,但是注意力达不到,所以这个需要我们在思维内容上出现形成专注,因为它既然稳定了,那么只要设置一个单一化的思维内容,是利用走神去实证的。这就是有意识思维的选择性注意。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A执着心力比较弱:执着心力比较弱,所以它的稳定性比较强。
B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主要靠习惯性的潜意识:也就是走神,这个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利用走神。再一个就是我们要使用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时候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就是我们要重复去实证,增强实证的次数,这样才能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
C“潜意识选择性注意”是靠潜意识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形成专注的:因此它要求的一点就是时间,时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时间达不到就不可能形成专注,它和有意识选择性注意不一样。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必须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专注,因此对观察对象的设置,只要你设置得好,你今天去实证,今天就能达到定中;如果你选择得不好,就绝不可能。这一点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不一样。潜意识选择性注意,你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具有那样强的吸引力,虽然和普遍性留意的功能又不一样,你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吸引力达不到,达不到那就必须用时间来换取胜利。所以,你选择的观察对象如果专注力达不到,那就只有在时间上想办法,时间延长、延长、延长,然后就入定了;如果你设置的观察对象特别的好,你善于设置,也就是你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那么这时候你将快速地进入一个高级状态。有的人的实证为什么突破地非常快,有的人的就始终很难突破,就是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
所以,我们在实证中,一定要改变一种错误是什么?那就是你不能盲目地追求结果,你总是看人家成功了,我怎么还不成功?你一定要看原因,分析自己的原因,分析自己在这些方面,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只要在这些方面你能把握得好,你和他一样的,照样成功的。因为所有的浪花都是海水,所有的浪花虽然形态上有时候不一样,但是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在学佛方面没有根基好与不好的问题,所有人的根基都非常好,因为大家都是有如来藏作为基础的。一切浪花的根基都非常好,因为一切浪花都是海水。
但由于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思维内容”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这种“注意”不容易快速深化为“专注”,这是不利于实证的。怎样才能使“潜意识选择性注意”转化成“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呢?在实证中,我们主要通过“延长时间”实现其转化。也就是时间是关键。
“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的关系:“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如果经过反反复复地长期训练,就能形成习惯,转变为“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它是怎样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注意的?那是因为你选这个观察对象,虽然你也想让它快速形成专注,因为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嘛,使用这个功能,你也想让它快速形成专注,事实上你选择的观察对象并不具有吸引力。比如说,你选择树叶飘落,你今天观树叶飘落,明天观树叶飘落,你总是这样观,主观上你也希望它快速形成专注,但事实上不能,因为你已经产生了或多或少地审美疲劳,这时候这个过程就慢慢、慢慢地形成了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这需要在时间上下功夫,在每一次的时间上你要持久,那么它就逐渐地形成了潜意识的专注。

这个图示中的演变的过程,就是将来你实证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哪个阶段,它的要点是什么?在自己的实证过程中需要慢慢、慢慢去体验,到哪个阶段该怎么样?第一个阶段,就在观察内容上下功夫;第二阶段,已经形成或多或少的审美疲劳的时候,就一定要在时间上下功夫,在这个阶段就是时间决定一切。
“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经过多次重复,形成习惯,形成“潜意识选择性注意”;“潜意识选择性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将出现两种结果:
A“潜意识的稳定性”得到加强。我们有时候觉得实证就是进进退退的,它之所以进进退退的,是因为这个潜意识还不稳定,总是被有意识的思维打破,所以稳定性达不到。
B“有意识选择性注意”的“选择频率”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我们能够置心一处了。
这两个结果标志着“执着心力”被减弱。因为执着心力的波动性非常大,而柔软心相反,柔软心没有多大波动性,是非常稳定的。
由于高层次思维状态的“专注”是建立在“较弱执着心”基础上的,因此随着“执着心力”的减弱,“专注”将形成,于是“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就会转化为“潜意识选择性专注”。所谓的“潜意识选择性专注”就是指“置心一处”,要了解这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稳定地住于这个观察对象,也就是说“一心不乱”,达到这种状态,就是潜意识选择性专注。也就是一心不乱这种状态不是你故意做出来的,凡是你故意做出来的,你就绝不可能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一种潜意识的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的专注状态。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是一个潜意识专注状态,而不是你刻意做出来的。
由于思维的“选择性”必然伴随着“反向选择”,因此接下来“反向选择”将破坏“选择性”,使我们无法继续专注于原来的“专注对象”。这一点就是指的一个“破”的一个过程,就是破这一个“一心不乱”的过程。我们需要经过一心不乱,到了一定阶段,我们还需要破这个过程,破这个“置心一处”。破了之后,我们才能够得到一种“普遍性专注”,一种禅定中的洒脱自在,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实证多么地难啊,盯着一个观察对象这样烦得不得了地观,那么是不是禅定中也是这样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破这个过程。怎样破的?这个地方讲的就是破的原理。原理是什么?就是在反向选择的作用下,然后这时候由于选择性思维已经不发生作用了,所以不可能被某一观察对象牢牢地束缚,这样就会证入禅定中,也就是证入禅定这样一个过程,它是这样形成的。不过,后面这样一个原理是根本不需要我们去了解的、不需要去掌握的,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将来你入定的时候,你自然会明白这样一个过程,但反过来出定的时候正好是相反。
通过以上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选择性注意”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二者在实证中的演变

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
因为选择性注意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是经常应用的,我们经常应用的东西是最容易形成习惯的,这种习惯最容易带到实证中,对我们实证产生严重影响,所以,一定要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深入地了解。
我们的“选择性注意”从主观能动性这个方面来讲,按照主观意愿的不同,可以分为“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和“强迫(被动)选择性注意”,也就是主动和被动两种,这是按照主观意愿不同。虽然二者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不同,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作用于思维内容,只要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就是处于思维内容。也就是我们对于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在总体使用上分为两种,就是使用和不使用,不使用就是观心;使用就是一般的练禅定的。使用方面又分为主观上你主动去使用还是被动地使用。
主动使用这方面,咱们看: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受强烈执着心力的作用,我们对外界的事物关注往往都是建立在猎奇、爱好、希望等主观意愿上,我们只关注那些能够引起我们注意的感兴趣事物,这就是“主观选择性注意”。
主观选择性注意,按照有意识和潜意识,又分为一个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和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有意识选择性注意,就是在实证中我们应用的时候,就要主动地设置一些能够引起自己注意的、能够使自己快速形成专注的这种观察对象。这就要求我们对观察对象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我们很多人在实证中,第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思维功能,第二不了解观察对象,对观察对象根本没有进行深入地分析,不了解我们这种思维功能它有哪些特征,这种思维功能适用于什么样的观察对象,他就是乱七八糟地实证,整个实证完全就是一片茫然,乱七八糟地在胡搞的。所以,这种实证基本谈不上成功,也谈不上效率。
关于观察对象这个设置,如果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尤其是“主观选择性注意”,那么观察对象一定要具备一些特征,就是那种猎奇的,比如说,新鲜的、动态的、稍微具有一定复杂的,比如说,观呼吸为什么要数呼吸?有的数得非常复杂,复杂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动态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新奇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形象化的东西容易引起专注,等等。你要对这个观察对象进行深入地研究,这就要求,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功能去实证,你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研究选择性注意;第二要研究观察对象。二者都研究好了,你的实证也就成功了。就是这样简单的。因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使用选择性注意,平时就这样用的;我们每个人都能形成专注,在生活中你的确能形成专注。唯一的是,你的专注无法持久,仅仅只是这一个问题,所以只要把观察对象设置得能够让你的专注持久,那么你就能证入到一定的程度。
举例来说,画家或者其他的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这些专家们,他们往往能够对自己的观察对象进行持久地观察,也就是形成高度地专注,达到忘我的程度,比如说,梵高、爱迪生等等,他们的问题就在于,他们选择的这些观察对象,容易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假如他们使这些观察对象不能够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那么他们早就入定了。要了解,这些科学家们,这些艺术家们,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使用身体,第二个就是他们选择观察对象,是展开复杂相续性思维的,如果他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他们就入定了。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存在第一个问题就是使用身体,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实证人员来说容易解决,因为很多人知道不使用身体,就是上坐之后,开始排除身体觉受,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复杂相续性思维,复杂相续性思维对于我们实证人员也不是问题,因为我们往往能够排除这些能够展开严重逻辑思维的这种思维对象,能够自然排除,但是我们在排除的同时,却让观察对象处于一种不具有吸引力的这种状态。也就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并没有犯科学家们所犯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家们所犯的两个问题我们并不会犯的,稍稍有一点实证经验的人都不会出这个错误。但是我们出现了另一个错误,就是我们的观察对象不具有吸引力,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总之来说,说这一点就是,你现在具备入定所需要的一切条件,也就是说,你根本不需要怎么练就可以入定的,唯一的只是你对观察对象的设置有问题,问题出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出在哪些其他的地方。
这种“主观(主动)选择性注意”既包括心理学的“意识”,比如,下棋等;也包括心理学中“潜意识”的一部分,比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感兴趣的问题等。也就是选择性注意包括有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就是,举个例子,就是边骑自行车边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抽烟的,男同志喜欢抽烟,边抽烟边思考问题,这就是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主观选择性注意”,他主动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们的实证,刚开始都是建立在一个主观的这种基础上的,如果这个主观选择性注意能够快速地形成专注,就形成了“主观选择性专注”啦,就是我们盯着一点置心一处,选择这个专注啦,被这个观察对象强烈地吸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时间逐渐、逐渐变化,慢慢、慢慢就会演变成“潜意识专注”。
有的情况下是我们选择这个观察对象刚开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是使用主观选择性注意的,但是审美疲劳很快就会产生,因为你观察对象设置还是没有能够持久地吸引选择性注意,这样审美疲劳产生之后,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举例来说,观察那个水滴的滴落,或者是练“四念处”,观察慢动作的,走路、吃饭啊这些慢动作的,观察时间长了,它就没有吸引力了,但是你心中有这个东西,你觉得这个东西好,所以潜意识慢慢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还在这样走神地观察,这就形成一个“潜意识的选择性注意”,最终的结果是必须用潜意识去发挥作用的,所以说是,在这个地方,比如说,咱们举的例子是“边去骑车边思考问题”等等,这些对社会上的人来说好像是“不是非常好”,就是“走神”,但是对于实证来说,不见得是坏事,因为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一点,你能够让潜意识发挥作用,你能够形成静,在静的基础上,我们是可以进行实证的,唯一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你要善于走神、会走神,知道走神的关键在哪里,这样的话你就很容易成功。
强迫(被动)选择性注意:
强迫选择性注意是在外因的作用下,然后我们被迫去对这些事情形成注意。举个简单例子,就是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手被砸伤了,然后疼痛强迫我们对它形成注意,形成高度的专注。手刚被砸伤的时候,我们大家可能以前都有这样的体验的,手不会感觉到非常的疼痛,它是一种“胀、热、麻、木”,就是这样的状态,这些状态说明什么?说明微观物质在这个地方开始聚集,就是气机的聚集,气机的聚集之后,然后才会形成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微观物质照样是在运动状态,都处于一种作用状态,也就是微观物质同样处于作用状态,但你没法发现这种气机作用的状态,你找不到这个气机,体验不到气机的变化,这是因为你处于散乱心的状态,你的心非常地散乱,无法达到专注。所以微观物质,心物是一体的,它自然处于一种弥散的状态。在特定情况下,专注升起了,比如说,手被砸伤了,剧烈的疼痛会让你高度地专注于这个地方,于是气机将快速地向这个地方凝聚,然后你将感觉到这种“胀、木、麻”等等这些感觉,一点都不会感觉到疼痛。
所以就是,这也提醒我们一点,就是在实证中,有的时候,你可以制造,比如说,尤其是体验微观物质的,你可以去制造一个观察点,然后让气机在这个地方聚集,马上你将体验到微观物质。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敏感的,一旦当你体验到身体的微观物质的时候,你将快速地形成专注,你将不可能不专注的。这一个是以后咱们要谈的,就是怎样使用身体的微观物质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意生身的问题。在这个地方要需要注意这一点,就是:使用“选择性注意”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观呼吸”那个是使用“潜意识”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质。也就是使用不同思维功能,发现身体微观物质的时候,我们走的路是什么样的?该怎样去做?你觉得哪种方法容易操作,你就使用哪种方法。实证是非常灵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最关键的是,你要认识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然后去实证,这样就很容易成功。
“强迫选择性注意”它的特征是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这个特征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是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至于这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咱们一会还详细谈,这里简单举一个“腿疼”,腿疼也是身体的觉受。对身体觉受该怎样认识?一会儿咱们详细谈一下,因为这个可以说是每个初学者,都必然会遇到的,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对这一个如果没有正确的认识,你的实证也同样将是一片茫然。下面我们看:最专注的时候也是我们最希望摆脱疼痛的时候,也是对乐的追求最迫切的时候。这就是说的是它的这个变化过程。
而“主观选择性注意”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强迫选择性注意”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这种向对立面转化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选择性专注的“选择和反向选择”这种基本特征所导致的,也就是说,一切现象,一定有其产生的本质的原因,原因不了解的时候,你对这些事情它的原理根本就无法明白,你整天都在方法上打转。方法是次要的,原理是根本的。没有哪一个方法是不好的,只有不了解原理,所以你才觉得那个方法操作是不容易操作,它是不好的。当你了解原理之后,一切方法都是好的。佛教的经典没有任何一个方法是不好的,仅仅只是对原理不了解。所以,对原理和方法来说,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了解原理,要不然这个方法你根本就没法用。比如说“观呼吸”,观呼吸你不了解原理,观呼吸的方法你根本就没法用,观呼吸看似简单,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在理论上是非常深刻。
刚才咱们举了一个观腿的疼痛的问题。观腿的疼痛也是观身体的觉受,这一个我们需要对“身体觉受”再详细谈一下,因为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有实证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也几乎是我们所有初学者,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很多在观念上是错得比较远。
在实证中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身体方面的觉受,对于这些觉受我们一般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
第一是心物是一体的,也就是说身体方面出现问题了,一定是思维出现问题。在身体方面的问题你觉得没法解决,那是因为你根本发现不了思维方面的问题,你不会相应的去发现思维方面的问题,你一直都是在物质上打转,在思维内容上打转。我们平时是怎样解决思维内容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包括禅定中的人也是这样的,他是怎样解决的?他是用一种思维内容去解决另一种思维内容,用这种“对抗的、中和的”,用这样的方法。比如说:处于动中了,他用静去解决;处于静中,用动去解决。对于觉受也是这样的,我们在解决身体痛苦觉受的时候,也是用其他的思维内容去解决的,包括很多的那些心理学的方法,都是这样的,都是在思维内容上这样去打转的。很多人是无法从它的根本方面即思维方面去解决,刚才说的所谓思维内容就指的是物质,在身体这方面重点指的是物质,腿的疼痛,还是就腿的疼痛去解决。所以对于身体方面的这些反应,在物质方面的反应,要立刻想到,是思维出现问题了,这样,侧重于解决思维方面的问题,那么身体方面的这些反应马上就解决。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就是任何物质都是分为很多状态的,因为我们现在只能使用物质的其中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物质只有这种状态。比如说,你认为这棵树只有这个状态,因为你看到那棵树,整天在那个大路边,在大路边,每天经过的时候,它都是这个形状的,但是在其他的状态去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是这种状态,它又可以不断地变化的,但是我们只能使用这种状态。同样对于我们身体也是这样,你现在只能使用身体这个宏观状态,所以你觉得手在哪里、胳膊在哪里,都是这样的,位置、空间都是清清楚楚的。但是当你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的时候就根本不是这样,身体它将根本展现不出这种状态。所以,一定要了解,物质是分为很多很多状态,我们身体也是这样的,分为很多状态的。我们的身体分为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要对身体的物质构成方面要这样去认识。
另一个来说就是:我们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维状态,因此我们不可能同时使用身体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这是因为心物一体的原因,因为这两者是对应的。既然你不可以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思维状态,那么你一定不能同时使用身体的宏观状态和微观状态,我们只能使用它的其中一种状态,这是最基本的原理。原理明白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我们平时的这些生活情况进行分析。那就是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有意识思维功能”,我们大家平时都是使用这种思维功能的,那么这种思维功能形成习惯之后,也就是使用的习惯,经常使用会形成习惯,那么自然就会把这种思维功能带到实证中,这种思维功能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力”的一种表现,是建立在执着心力的基础上,因此它是以动为主,它的波动性,我们平时说动与静,它是以动为主,这种思维功能是与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相应的。因此只要你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你就一定在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一定能够体验到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反过来,只要你能体验到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那么你一定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的麻,麻是宏观物质状态,那你一定是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你感到身体的酸痛、腿的疼痛、腰酸痛、喉咙痒、胸闷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宏观物质状态,当你能感觉到这些宏观物质状态时候,那说明你在使用这种思维功能。一定要了解,这种思维功能是和身体的宏观物质相应的,同时也要了解,我们的宏观物质状态究竟有哪些觉受,要对这些觉受进行分析,把觉受进行分类,哪些觉受是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哪些觉受是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
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是和静这种潜意识思维活动相应的,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观呼吸?观呼吸是体验潜意识的,呼吸是潜意识的作用标准,潜意识是体验静,静极就能发现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也就是身体的微观物质状态和静相应,达不到静,你是不可能发现的,这就是为什观呼吸,观呼吸的要领、目的是什么?就是达到静,静到一定程度了,这种思维状态就和身体微观物质对应,因为心物一体的,然后通过心物一体你才能发现微观物质,我们对物质的发现和使用,统统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途径、这个方法、这个基本原理去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原理、没有这样的路径,你是根本不可能发现微观物质,也根本无法去使用微观物质的。一定要了解,我们对任何物质状态的使用,统统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原理和方法去使用的。微观物质也是这样的,我们处于静的时候,然后就能发现微观物质。
但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因此这种习惯会被带进实证中,那么这时候,我们希望进入静中,但事实上我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这种选择性注意,所以把“动”带进来了,这样我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出现了分离,就是出现了两种力量的互相攻击,就是动和静的互相攻击,就是出现这样的互相攻击的现象,从根本上讲,就是执着心和柔软心的相互矛盾,刚强心和柔软心的互相攻击的状态,这样就会出现痒痛、酸胀、不舒服等,身体方面一切不舒服的感觉,它产生的机理,统统是这样的,没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东西。也就是说,当你感觉到身体方面出现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主要是不舒服的感觉,那么它根本原因全部就是这两种力出现问题,它们互相攻击作用,也就是刚强心和柔软心处于互相攻击作用。
刚强心和柔软心在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也是说刚强心和柔软心有很多表现,在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就是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就是这两种思维功能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了。我们要了解刚强心和柔软心它们有哪些表现,在思维状态方面的表现和思维功能方面的表现等等。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浮在表面的现象它所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实证,就一定能够把作用的侧重点放在原理上,放在根本上,这一点是最关键的。这一点不了解你将始终是在一个表面上做功夫,无法去在根本上用功。这一点也是,举例来说,你将来从定中出来了,你再去入定的时候,你将不会像现在这样,始终在这个方法上绕来绕去的,你将把侧重点放在心境上,心的相应上。比如说,你现在打坐,一般人的打坐,上来就是在方法上怎样绕啊,怎样使这个方法啊等等,经常入定的人并不是这样的,一上来之后,马上就在这个心境上开始调整,心相应上调整,调整过来了,他会快速地入定;调整不好的时候,他才稍稍地借用方法,方法是次要的,他才稍稍的借用方法,然后帮助他达到这种心境。也就是对经常入定的人来说,他知道侧重点在哪里,对于咱们这里来说就是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了解原理,原理不了解,一切方法都是隔靴搔痒,你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是,一定要把自己学习的侧重点放在原理上,不要整天就在这个方法上打转、那个方法上打转。有的人就是学习了一辈子了,然后就是学了很多、很多的方法,结果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让他进入禅定中、回归如来藏。所以他认为这些方法不好,没有一个方法是适合自己的。但事实上所有的方法都是好的,佛经中没有那个方法是不好的,任何方法都是非常、非常好,关键是你能不能了解原理,能不能把它落实到根本
第三,就是我们了解当前的思维状态由“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两部分构成。那么身体方面的任何觉受都属于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些身体的觉受。“觉受”是我们在体验,体验的这些觉受它是思维的对象,我们在体验这个思维对象,思维对象就是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二者在思维方面的构成是怎样分类的,就是要了解我们现在的思维是分为思维本体和思维内容的。了解这一个之后,我们就可以再向下进行分析。我们对身体的觉受往往分为好与坏两种觉受,因为在对立分别念的作用下,我们只能把这些思维觉受分为好与坏两种。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只能把这些觉受分为好与坏,而没有其它的?那是因为受对立分别念的支配。假如我们高级思维状态不是对立分别念,不是一对一对念头,而是一下子出现四对、五对的,是四个相反、五个相反就这样一下子出现这么多的分别念的话,那么将不是分别的好与坏了,而会分别很多、很多对的。所以了解我们平时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处于这种分别的状态,那是由高级思维状态这个特征决定的。
那么在这里,身体觉受分为好与坏两种觉受,也就是分为美好和痛苦两种觉受,从主观感觉方面是这样的。对这两种觉受我们一定要认识它们在实证中的作用。对于美好的觉受,这些美好的觉受,我们会在追求快乐这个本能的作用下,而自动地追求,这样将会产生一个结果是什么?由于这些觉受都是思维内容,当我们追求它的时候我们就能住于思维内容。也就是说,这些美好的觉受将把我们带入思维内容、证入禅定中,我们之所以能够证入禅定中,就是因为这些思维内容它对我们产生了一种乐,引导我们达到了禅定中。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只要你是追求乐的,那么你将跟着这个乐进入禅定状态。因为什么?我们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思维,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我们追求的东西都是思维内容,这些思维内容是它带来的乐,这个乐基本都是思维内容带来的,所以将会把你引导到禅定中。
然后对于那些身体方面痛苦的觉受,痛苦的觉受,我们同样是能够本能地、自动地规避。这样将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放弃这些觉受,然后住于思维本体,因为这些觉受都是思维内容,所以,这些痛苦我们都自动放弃,也就是自动放弃思维内容,然后就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思维本体是开悟的前提。住于思维内容,在释迦牟尼诞生以前,人们都在实证,那都是住于思维内容的,所以都是进入禅定中的。只有住于思维本体才是佛教,只有住于思维本体才能回归如来藏,也就是住于思维本体是开悟的前提,没有住于思维本体,就根本不用谈开悟这回事了。
我们实证就是为了回归如来藏的,从回归如来藏这个角度来讲,也就是说,我们的实证都是有目的的。你的目的是什么?然后才能谈这个方法和它的操作等等。由于我们现在侧重于回归如来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住于思维本体是关键。那么“痛苦”的觉受是有利于我们这个目的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从实证目的来讲,对痛苦这个觉受的体验对我们是帮助很大的,是我们需要去重点掌握的。如果你实证的目的是为了进入禅定中,那么追求乐那个觉受反而是主要的。所以根据你的目的来划分。
上面一点,咱们需要注意,无论是苦和乐,对苦和乐都是使用本能去自然而然的解决的,并不是我们刻意怎么、怎么做的。你不能说,现在你感觉到乐了,你说,哎呀,这个追求乐能把我引导到这个思维内容,我现在要开悟的,我不能追求这个乐。你加入这样的判断,将不可能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在本能的引导下去进行。如果你选择是要开悟的、回归如来藏的,那么你同样是要使用本能,沿着这个本能作用的这条路线去走,所以一定要掌握这一点。不能让实证在那种有意识的推理、判断等等这样的思维功能作用下去进行,这样的作用最终将把我们引向一个错误的地方。
下面就是一个对观心的解释。对于这些身体觉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身体觉受都是属于念头,都是思维的对象、思维内容,都属于念头,这属于一个广义上念头,我们平时认为的念头都是纯思维的,这些觉受也属于念头,它属于一种境界化的念头,也就是和具体的境界结合在一起,包括外面的山、树、石头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念头,空中的云也是念头,只不过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认为它们是念头,因为你的观心的功夫达不到,观心的功夫达到之后了,你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马上就知道这是念头,你会自然就体认到这是念头,然后不追随它走,不展开思维,这就是过去人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不再有这种物质的区别、物质的分别、物质的观念。
对于身体也是这样的,身体觉受,刚开始实证的人,他总认为这就是物质的一种觉受,物质的境界,他总在想办法解决物质的境界。实证功夫到一定程度的人,他就知道这是念头,他再也不在物质上去绕,而是反过来,解决思维,在思维上解决,这就属于观心,这时候就开始就真正地观心了。如果你始终在这个物质上绕,你认为这是物质方面的问题,那么你将在思维内容上解决,用一种思维内容去对抗另一种思维内容。像禅定中的人一样,他一会儿住于空,一会儿住于无我,一会儿住于非想,非想住一会儿,住不下去了,说这非想也不对呀,非想也住不下去,非想也住不下去了怎么样?非非想,就是这样的,一个观念解决另一个观念,这就是住于思维内容了。所以这里就要了解广义的念头。
对于痛苦的觉受,它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让我们放弃,所以这时候能够放弃念头,主动地产生放弃,那么这时候就能够让我们安住于思维本体。所以,从回归如来藏这个角度讲,对于痛苦觉受的认识和使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一定要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在身体方面出现这种痛苦不是坏事,应该高兴,专心地去体验,因为它将把你引导向如来藏的状态;而像那些快乐的觉受是把你引向禅定的。不过禅定也不是坏事,毕竟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强。
总之来说,对身体方面的觉受要从上面三个角度去分析,这对于初学者是非常关键的。
认识放松:
我们平时实证,刚开始都是要采用一个方法就是放松。我们要认识一下放松。放松的基本原理就是:放弃使用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和放弃使用以选择性思维为主的现在这种思维活动。要了解什么是放松,放松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思维方面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所以放松的过程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交叉进行的,不仅仅是在某一方面进行。
同时要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分为宏观物质状态和微观物质状态,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所以我们的放松就是放松这种身体、放弃使用这个思维状态,放弃使用与这种思维功能相应的物质状态,也就是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之后,我们自然就能够处于另外一种思维状态,自然就能够发现与那种思维状态对应的微观物质状态。对微观物质,我们不需要去追求,只要放弃宏观物质状态,自然就能够发现微观物质状态。
一定要了解,我们寻找和使用微观物质它有哪些路径,总体来说它是两条路径:一条路径就是用破坏的方法,就是破除宏观物质状态,然后自然找到微观物质状态;另一种方法就是相应,就是主动地寻找,寻找就是通过观呼吸,达到静,达到与微观物质相应的这种思维状态,也就是通过心物一体,寻找这种微观物质。所以,要了解放松的原理,要了解观呼吸的原理。
我们在身体这方面必须要解决放松的问题,这就必须对放松要有所认识。放松是放弃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这咱们前面谈过了,但是由于平时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这种有意识思维功能,这样就形成习惯。一定要了解,我们平时使用“选择性注意”,你经常使用这种思维功能,那么它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就会成为潜意识悄然发生作用,虽然有时候你不想让它发生作用,但它不知不觉又会发生作用,这一点是最关键的。在放松过程中正是这样的,虽然你也放松了,你在不断、不断使自己放松,但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中那个“选择性注意”又开始发生作用了,所以你刚放松一遍,马上你又发现,刚才放松的地方怎么又紧张了,这是什么?这就是习惯在发生作用。这时候一定要了解,在物质方面这种反应,它不知不觉出现的反应,它是习惯在起作用的,是习惯起作用的。我们平时是很难发现自己习惯的,你怎么解决你的习惯?习惯是潜意识的,你是很难主动发现,主动解决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借助物质,物质作为放大镜,能够反过来发现你的这一个习惯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是思维方面出现的问题。
所以就是,当你发现身体方面又紧张了,刚放松的地方又紧张了,这绝对不是坏事,它是一种非常好的事情,它能够让你发现思维的习惯性。所以你就反复地放松。那么反复放松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习惯的过程。只要你能改变习惯,你就一定能够入定。你改变不了习惯,你就根本不可能入定,谈不上入定的。因为入定必须解决这种深层次的潜意识的问题。这种选择性思维形成深层次的潜意识的问题它就干扰你的入定。潜意识这种深层次的问题解决不了,你就永远没有入定的希望。所以一定要了解,身体放松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本质就是发现这种沉淀在潜意识中的习惯,发现这些习惯,解决这些习惯,因此身体反反复复放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过程。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那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你不断地想追求、追求,把那个入定看得稀奇古怪的,有什么稀奇古怪的?它无非就是个思维内容。一定要了解这一点。
所以,这就是我们对放松这个过程在原理上要这样明白。这样明白之后,在操作方面就不会再出现问题了,你就能够安住于这种放松。也就好多时候我们是根本认识不到,认识不到,所以说你不知道这种现象好与不好,你容易判断,你判断这个“刚放松又紧张了”这不好,不好的东西你自然要排除,你会去追求好的东西,好的东西,你根本又违背客观规律,又追求不来,所以你就烦燥了。当你一旦认为这个东西好,好,你自然就会去追求,所以你会乐于放松,一遍一遍地放松,放松完了,那个地方又紧张了,紧张好,紧张发现这个是习惯性的,那么我再去放松,这是排除习惯,所以你喜欢。就像和那个身体一样,身体一会儿你想弯了,想弯下来了,这时候你知道这是潜意识告诉我要弯下来了,那么就顺应潜意识,这是潜意识的表现,这就是“观念”,你认识到了,你就能够去按照它指引的方向去走;你认识不到,你往往就是对抗,就是用这种主观思想去做的。所以你说放松的方法好不好?放松的方法很好,但原理认识不到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法做。所以,这就完全是一种观念。所以,什么是实证?实证就是解决观念的问题。所谓的方法,其实是帮助我们解决观念的,它仅仅只是一种工具,一切方法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解决观念。观念正确了,然后一下子突破了。就像在释迦牟尼时期,因为这些方法,释迦牟尼时期大家都在修行,所以方法都掌握得好。但是很多人就是观念不行,所以没法突破。然后就听释迦牟尼在讲法,然后那80多岁的老太太,在释迦牟尼讲过之后,马上就证入如来藏,就是这样快的,这就是观念,观念达到了,你就卡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最关键的地方,实证达到最关键的地方,最关键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观念一通之后一下就突破了,观念不通,你怎样做都不行。所以总之来说,还是一定要牢记一点:原理重于方法,一定要掌握原理,不要整天追求那些稀奇古怪的方法。
实证的本质就是一个体验,而不加入个人意愿。加入个人的意愿,就是加入观念,进入禅定中了。所以,一定要了解,佛教的实证,就是一个体验。不要对身体的觉受进行好坏的判断,这样才能安住于体验,一旦进行好坏的判断之后,思维就会展开运作,这就是思维的运作规律——先判断好与坏,判断之后就有取舍,一旦判断好与坏,马上就有取舍。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点,就是对身体觉受的体验,它所达到的两个目的:
第一,就是通过对身体觉受体验然后培养专注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体验身体觉受;
第二,对身体觉受的体验,就是排除使用思维内容这种不良习惯。因为什么?我们现在体验身体觉受,你是体验身体什么样的觉受?毫无疑问你是体验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的觉受,微观物质状态你现在体验不到的,你体验的这些酸痛等等,这些统统都是宏观物质状态的。所以,对于这些觉受的体验,最有利于发现你现在这种思维活动它的轨迹,因为宏观物质状态就是和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对应的。你体验这个觉受过程,慢慢地就会了解,现在我们平时使用的这种思维功能它活动的轨迹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慢慢地你就把它破除了。
这就是两大目的。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我们实证它的目的是为了证入如来藏的,因此,我们对身体觉受的体验也是服务于这个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就是对于觉受的体验一定要随时归结于这两个目的,就是培养专注力和放弃使用思维内容,不使用思维内容,放弃这种习惯,要始终服务于这两个目的。只要是服务于这两个目的,那么对于身体方面的这些痛苦觉受等等、等等,可以机动灵活地变化,这时候才是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你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原理基础上,原理不对,一切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这一点就是在了解原理之后,你的实证才会变得主动,主动是最关键的。当然这和前面说的那一个,你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的那种盲动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了解:主动,不是盲动。主动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建立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上的,这些了解之后,你就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同时又能够主动地解决问题,因为所谓的实证,无非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你不了解原理,你将非常地被动,这个问题来了,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该怎么解决?这些你根本就不了解,解决不了就下座了,下座之后到处问。但是你实证过程中不断地产生问题、不断地产生问题,有哪一个人整天在你身边让你问的?这是没办法的。因为现在的修行就是靠你个人的,所以,你必须了解原理,必须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够准确地解释和准确地解决。如果你这两点做不到,你就不要谈成功。
所以就是,一定要培养的一点,就是:实证一定要能够自主,建立在自主的基础上。不要总是把实证寄托在别人去帮你,别人帮你当然也是必须的,有时候你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但是最终是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所以,这个在实证中一定要掌握。如果你始终无法自己去自主地分析和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那个实证是麻烦得很,是不容易成功的。
最后,咱们归结一点,就是:实证中原理是最关键的,方法是服务于原理的。要在实证中掌握原理之后,机动灵活地处理实证中遇到的问题,掌握实证的主动性,这一点是我们实证能否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就是“主观选择性注意”选择的观察对象如果具有较强吸引力,并且不能够产生复杂性相续性思维,必须这两条,第一条,是有较强吸引力,能够形成专注;第二个,不能产生复杂相续性思维,不像爱迪生做发明时候一样,能够产生复杂相似性思维,那么那是不能够达到定中的。所以,要具有较强吸引力,同时不能产生复杂相续性思维。什么叫做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模仿,不是说你在练四念处,到生活中还是这样练念四念处,这叫结合,这种结合都是相上的结合,是一种造作的结合。最关键是了解原理。比如说,到生活中,你看见爱迪生,爱迪生现在在发明,很专注,他也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喝水,也不觉得渴、不觉得饿的,一个人在那里都干几个小时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析,他也有专注,但他为什么没有入定?然后你看那个梵高,还有一个动物学家去观那个蚂蚁在爬,整天一天到晚趴在那里看那个蚂蚁,非常地专注,为什么他们不能入定?分析一下原因,你能把他们的原因找出来了,你就能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你就能够把生活结合起来了。
就像人们走在大街上,眼睛到处看等等,一堆人看见别人在看稀奇古怪的,马上跑过去,还有一点,就是咱们以前说的,连阴雨下了几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人们马上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什么原因?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了解。了解之后你才能去结合。当你能够了解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时候,了解它问题在哪里,知道该怎样去解决的时候,那么你在行住坐卧中,你会自然而然安住于这个原理上,你会自然而然知道该怎么去做,潜意识将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努力,然后就成功了,就是这样的。如果这些你根本都不了解,那就麻烦得很。这就像一个经常入定的人一样,入定的人在生活中为什么最后慢慢、慢慢能达到在生活中就能处于定中?那就是因为相应,他了解这种情况,知道在哪个地方用功,用功的点在哪里,所以就经常住于定中了,他想不处于定中还不行。不处于定中,他还要想办法才能不处于定中的。所以,你不要觉得那个入定的人容易,入定的人他想去散乱都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心在那样相应,潜意识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所以,有的人觉得人家那个哪一个人开悟了,哪一个人从高级禅定中下来了,功夫不得了,然后到红尘中来锻炼了等等、等等,这都是胡说八道的,根本都不是这样的,完全就是不实证的人从自己的角度去推测的。
但如果选择的观察对象不具有较强吸引力,那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导致“选择性思维”形成“选择”习惯,这就是我们平时人,平时人你也在使用选择性思维,但是你选择的这些观察对象统统不能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你走在大街上就不停地找啊,不停地看、不停地看,到处地看,你想选择能够引起专注的点,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想回归禅定中,回归高级思维状态,所以你在大街上在不停地找、不停地找。如果他所找到的一个观察点能够一下子让他形成专注,尤其是他的身体一下子愣在那里不发生作用,处于高度专注状态,那么他就瞬间证入禅定。时空隧道就是这样的,境界达到了,一下子能把他吸引了,就一下子证入一种禅定状态。所以,这种就是完全是观察对象看你设置怎么样,你设置不到的时候,你的实证将难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最后搞得你都不敢实证,好多人最后吓得都不敢去打坐,打坐一次失败、打坐一次失败,搞得自己根本都灰溜溜的没信心,越没有信心,潜意识就越难诱发,那就越不容易成功,所以,最终就是实证一个月不成功、两个月不成功、一年不成功、两年不成功,一直到老,始终都没法成功。
因此在实证中,我们要首先改变“选择习惯”,降低“选择频率”,然后进一步消除“选择性思维”。这是我们实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路程,就是降低选择频率,就像过去人说“牧牛”一样,把那个实证过程画了一个牧牛图嘛,放牛的,放牛的防止那个牛吃人家庄稼,吃人家庄稼时就是你走神的念头。刚开始这个牛不停地偷吃庄稼、不停地偷吃庄稼,这是什么,就是选择性思维频率比较高,这个牛的偷吃庄稼就是指的就是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就是不停地去活动,所以就不停地偷吃庄稼。慢慢、慢慢地选择频率降低了,最终慢慢、慢慢不再使用这个选择性思维了。只要你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你就证入禅定中,所以,这个选择性思维是最关键的。
“强迫选择性注意”容易激发“追求乐”的本能,形成“强迫选择性注意”的各种“痛苦”,如果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容易形成“符合实证要求的专注”。
A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种痛苦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下子能把他吸引住。
B不容易引起复杂相续性思维。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痛苦”往往是“身体上的伤痛”。就是指的这一个。只要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容易形成“符合实证要求的专注”,就容易激发“乐受”,让“追求乐”的本能在实证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如果“痛苦”能够引起复杂相续性思维(比如:精神方面的沉重打击等),则不利于实证,有的人就是精神刺激,然后整天就处于一种精神病的状态,那么这个就没法实证。所以一定要珍惜身体方面这种痛苦。身体方面痛苦,使用的时候,一方面体验痛苦,一方面放弃这种宏观物质状态,就是:不去对抗,对抗是使用身体宏观物质状态。怎样放弃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只要你不使用选择性思维,不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就是放弃,你尽量的排除这种思维功能,当然你故意起一种排除的心,那排除的心本身也是这种思维功能,不使用这种功能,那么就是放弃对这种物质现象的这种追求。如果身体方面的“痛苦”不足以引起专注,那么“追求乐的本能”将迫使“选择性思维”去“追求”、“选择”其他的快乐,这就是身体方面的这种伤痛达不到、专注点达不到,那就不行。
这就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谈的这一点,重点是用于将来去得意生身时候,我们要使用身体的觉受,我们想出一些办法让身体的觉受能够提起,然后不由自主地在这个地方形成专注。这样能够在身体微观物质这方面得到快速地突破。要不然它将是非常麻烦的、比较缓慢的一个过程。
由于我们有“普遍性留意”和“选择性注意”两种思维功能,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种思维功能必然在物质方面有所反应,举例来说:由于微观物质状态和观察者的个性思维状态相应,而宏观物质状态则和大家的共性思维状态相应,具有相对客观性,因此我们这里举的例子主要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有关实验。
下面举的例子主要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我们也可以举身体方面的。因为我们以后要使用身体微观物质状态,现在我们谈一下身体微观物质方面。
我们的思维有两种思维功能,我们知道心物是一体的,有两种思维功能,那么微观物质方面和宏观物质方面一定会表现出来两种状态。我们平时处于活动中的状态,那么这种微观物质就呈现和我们这种思维功能对应的状态,因此处于弥散的状态,我们发现不了。当我们处于这种静的状态就发现了这种微观物质,但是静的状态并不代表你完全地处于静中。至于那种更深沉,更深层次静,这有一个过渡阶段的,这个过渡阶段,它气机的表现,就会表现出与这两种思维功能对应的状态:一种就是一种气痞;另一个就是能够沿经络运行,表现出来的美好状态的这种气机状态。
在医学上,它们用医学上的话来说,就是气机也是分为几个类型的,有那个元气、卫气、营气,这种气机,它的运动是和不同思维功能配套的,所以有时候你会感觉得到,尤其身体气脉比较明显的时候,气机运行比较明显,你会觉得是,自己意识向哪个地方去注意的时候,先有意识地动,然后气机才会向那个地方去运动,你觉得好像二者是分离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是物质的状态不一样,对应的功能不一样。你的散乱心现在处于一种散乱状态,专注根本不是达到一种高度专注,也就是唯一一个思维功能,没有形成潜意识专注,没有形成唯一的思维功能,所以微观物质状态表现为和你不同思维功能状态对应的这种不同的状态。也就是说,你的注意力向那个地方去注意的时候,但事实上你的心还处于一种弥散状态,你还要让这个弥散的思维逐渐、逐渐向这个地方聚集,去专注于那一点,这样就表现为与那种散乱的心对应的气机状态慢慢、慢慢地向那个地方聚集,所以你感觉到好像是你的心、你的专注力先集中于某一个地方,逐渐、逐渐这个气机才再运行,你会感觉到你觉得是你在引导气机沿着大小周天去运行的,这都是根本错误的。因为什么?你的思维根本没达到那种状态,没达到那种专注状态,还处在两种思维功能同时具备的状态,所以你还感觉到,好像你在引导气机去运行,但这是思维功能还没有达到,还没有真正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因此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两种思维功能互相干扰的过程。所以你在大小周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统是因为这个问题。一旦这两个思维功能融合在一起,那大小周天这个过程也就结束了,根本就没这个过程。因此所谓的大小周天的过程,是完全可以跳跃性地发展,这个阶段根本不需要经过的。只不过你的能力达不到,你的专注力根本达不到,所以就必须经过这个过程。如果你能够经常处于定中,处于定中之后,退回来,然后再去体验身体的气机,那么这个过程将会快速地结束,甚至完全跳过去。这就是道家的其中一派,就是“先性后命”,用咱们这里的话说就是“先思维后物质”,这样就能够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将来在气机这方面的使用的时候,因为在身体微观物质的气机这方面的变化、意生身这方面的变化,整个过程全部都是这两个思维功能斗争的过程。就像在《西游记》上面,《西游记》整个过程都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问题,一路都是他俩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整个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一定要了解这两种思维功能。这两种思维功能,不仅是你现在看书去了解,而且到生活中一定要应用。走在大街上你就开始思考,这个人用的什么功能?那个人用的什么功能?他们在干什么?这思维功能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去分析人,没事坐在路边看人,看人,去分析人,分析透了,你就知道该怎样用了。
下面举个简单例子就是量子力学方面的这种例子:
A“选择性注意”只能作用于唯一一个观察对象,它不可能同时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观察对象,我们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也就是说,两种思维功能适用的观察对象是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由于它们只能适用于唯一的一个观察对象就是选择性注意,所以在量子力学里面,你设置一个单缝和双缝实验,你设置单缝的时候,好,那么选择性注意这时候能够作用于这个观察对象,也就是设置单缝的时候,你使用的是选择性注意这个功能,所以这时候是点思维,你能观察到微观物质是一种点状粒子的状态;如果你设置的是双缝,所谓的双缝实验,你设置两个缝的时候,你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察,只能使用这种思维功能去观察,这种思维功能属于一种普遍性的、面上的,所以这时候会出现一种波的状态,波就是一种面的状态,是整体的一个状态,不是点的状态。测不准也是这样的,测不准因为我们只能作用于一个观察对象,那么对另一个观察对象我们只能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功能,所以那种观察对象就处于一种弥散状态,是无法去测得准的,那么只能作用于一个观察对象,这都是由我们的思维功能决定的。因为什么?心物是一体的,微观物质的一切变化都是和思维对应的。
这就是我们学习思维功能之后要了解,对于量子力学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该怎样解释,而不是说像量子力学那个物理学家他们解释的那样,完全就概率化呀,等等,你不看啦怎么样,好像太阳、月亮一样,举个简单例子,你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处于弥散状态,不存在的状态,好像说那个动物一样,动物就处于死与活两种同时具备的状态,它不是这样的。因为不同的思维状态是和不同的物质状态对应的,不能把其他思维状态的特征,应用于现在这种物质状态,这样交叉来,来来回回就乱七八糟地讲,那么是不行的,这是因为根本就不了解“心物是一体的”,所以就没办法解释。所以你可以看得到,量子力学里面,一方面就是,这个成果非常的辉煌、非常的显著,用在很多行业里面,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也得到了一个公认。但是另一方面,争论又非常、非常的大,连这些量子物理学家他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就是争来争去的,为什么争来争去?因为这些科学家根本就不了解思维,他们从来就不研究思维,都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家很聪明,但是科学家是最容易自以为是的,总认为自己这种思维状态是正确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都是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问题。所以最聪明的人是谁?还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了解了这么多的思维状态,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很简单、很容易,马上就去解决了。
B“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在作用力上,“选择性注意”的心力明显大于“普遍性留意”,较强的“执着心力”具有显著的“成像”功能,这个是一个相想,这个地方重点讲的是相想,就是,这是他心通的,他心通一个功能就是看见别人心里想什么——相想。
相想也包括物质的形成过程也是这个过程,也是这样形成的。物质形成过程:刚开始是先产生这种“空”的这种观念,然后空的这种体验,然后发现虚空,也就是在空的体验之后,开始产生这种光,然后发现虚空,光和可见的虚空是同时形成的,能够看到虚空,看到虚空之后,然后这个虚空中开始产生物质,产生颜色、产生物质。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个物质产生的过程。之所以产生物质那是和我们其中一个思维状态对应的,就是“形象化思维”开始形成,这时候就开始产生物质,就是空,空中开始产生物质。所以我们在观空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通过其中一种观法就是“观空”。观空的时候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能观有云的空,就是虚空中要没有云朵,没有其他的物质、没有云朵,在观空的过程中,你观着、观着观到空中飞过一串大雁,大雁从空中飞过,你这样观你永远不可能观成,因为空中产生物质的时候的标志着“相续性思维”开始展开了。也不能想象空中开始产生白云,你在观空过程中,一旦发现自己大脑中开始产生白云这种观念,你要立刻排除,知道这是相续性思维在展开,有念头,如果在观空的过程中,你观到空中飞过了一个飞机,那你马上就排除,这是物质的形象,这是相续性思维出现了,飞过大雁你马上排除,就这样安住于对“深邃的虚空”的体验,不断地排除形象,排除形象化思维。这一个就是要了解:这一切的形象化思维都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你在体验观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跟着空中那几个大雁飞走了,那这时候就说明什么?你处于相续性思维,你被执着心牵着走了,执着心的作用,跟着执着心走了,所以就不可能成功的。
这一个就是讲到一个微观物质成相的问题,一切微观物质的相都是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将来你得了他心通之后,你看到别人心中有这种相的时候,你就知道,这个人执着心没断,他现在还呈现这种相的,有这种相想。当然在更高级的思维状态,就是四禅八定这更高级状态的时候,更高级的禅定中的时候,是同样不具有物质的相,它是一种观念,这个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下面咱们再看:而“普遍性留意”则往往对应于无形可见的微观物质(能量),这就是说,两种思维功能,选择性注意主要和宏观物质状态对应;普遍性留意和微观物质状态对应。主要是这样对应的。那么这里是所谓的有形可见的,并非局限于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有形可见。当然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平时是主要使用选择性注意,也使用普遍性留意,但这时候普遍性留意是一种从属的功能。因此,在这个时候照样能够看到面上的境界。但是反过来,当我们以普遍性留意为主的时候,主要功能去使用的时候,我们将不可能再去使用宏观物质状态,因为它是主要的功能,中间有个过渡的过程。所以当你以普遍性留意为主去观察的时候,为主要思维功能的时候,你将发现这种微观物质。那么这样反过来,当你一旦以普遍性留意潜意识为主要功能去观察物质的时候,那么你将无法去发现和使用宏观物质状态。而这里所谓的“有形可见”并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有形可见,这个牵涉到物质方面更深层次的复杂内容,咱们以后再谈。因为这些物质方面的分类也是麻烦得很。
C“选择性思维”是一种波动很大的思维功能,因为它建立在执着心基础上,所以波动很大,因此其所形成的“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功能,同样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这种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在“有形可见的物质”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表现为“粒子”态。有时候瞬间出现了,又多又大,也就是说波动性非常、非常的强。这里一定要了解的是,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我们的选择性思维它有一个最大的功能是什么?它具有一定的专注力,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专注力,所以在微观物质方面,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微观物质方面表现为一种粒子的状态,它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出现,就是可见的这种粒子的状态。而普遍性留意就不是这样了。这种波动性和不稳定性也是量子力学里面“概率”论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是因为这个微观粒子,它是以概率出现的,这是因为我们现在这种选择性思维它的不确定性,选择性思维你不停地选择、不停地选择,我们走在大街上在不停地选择、不停地选择,好像在微观物质方面就表现为粒子方面不稳定、不确定性。但是无论你怎样选择,潜意识会一定暗示你向着一个方向去努力的,那就是追求乐,你无论怎样选择,你的潜意识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所以来说,一切微观物质,虽然它是不确定的,但它最终又是确定的,那么怎样解释这个确定的?于是量子力学家就告诉你这是概率,有了一个概率,但所谓的概率就是潜意识朝着那个方向去发展,没有这种所谓的概率不概率的,就像咱们前几天举的例子,济公去给你变苹果的时候,决不会不小心给你变一个萝卜出来。孙悟空想变一个大雁在空中飞的时候,决不会不小心变成一个野鸭子啪啦掉下来了。
下面咱们再看:另一方面,由于“选择性思维”仅仅是在“思维衍生状态”的较低状态才有的,在“思维衍生状态”的较高状态和“思维根本状态”,我们的思维处于非常稳定的普遍专注状态,也就是“面思维”状态,也就是作用于整体,不是作用于局部,处于面思维,面思维就作用于整体,因此与之相应的微观物质就表现为“波”状;在这种情况下,微观物质也绝对不是概率化的,所谓的概率化就建立在它一定是个粒子,粒子的不稳定性,所以才是概率化的。在面的状态它是极其稳定的。就像我们观察一个湖水一样,湖水中某一个波浪波纹,它是不稳定的,但整个湖面是稳定的,这就是面思维和点思维它的不同。点上它可以动态非常强,但整个面上它是很稳定的。
所以,对于证入禅定中的时候,那么对微观物质的使用是非常、非常稳定的,所以你不用担心你将来有神通变化的时候,是不是不小心能够变出一个错误的东西来,这个是不可能的。同样的一点就是将来大家到禅定中的时候,你觉得:哎呀!禅定中有时候也出现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是不是这也是个推理的过程?一不小心搞错怎么办?根本就不用这样担心,禅定中去解决这问题的时候是准确无误地解决,根本就不存在会不会怎么怎么样,根本就不需要有几种可能性,发散性思维,就像我们现在发散性思维,有几种可能性供我们选择,我们选择这个不对了,然后再调整成那个等等,等等这样,在禅定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下子就解决的。
下面咱们再看:由于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们受观察力所限,受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所限,只能观察到微观物质的低级状态,因此他们对能量和物质的认识存在很多问题。当然这一点也是很多科学领域都是这样的,因为科学家们根本就没研究过思维的本体,根本不了解还有其他的思维状态,所以他们就只能使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问题,那么肯定会出现一些比较麻烦的事情。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去研究佛教,去普及佛教它的根本的意义,它的重要的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