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月老師談禪宗的修行

清涼月老師談禪宗的修行

清涼月

目 錄

不同思維狀態的劃分

念頭的活動現象有兩大種、三大類

禪定

欲界定

怎樣瞭解原理

修行分為三步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禪宗的三關

第一關

第二關

第三關

首先,我們要瞭解不同思維狀態的劃分。

我們的思維分為真心和妄心,妄心這個層次,我們分為六道,在六道裏面,我們分為欲界定和禪定兩個大的層次。這個不是蒙的,不是現在憑感覺去隨便劃分的。佛教是非常科學的,它的每一點都有準確無誤的指標,是以絕對的指標作為尺規去劃分的,那麼,這些狀態是根據什麼劃分的?根據念頭的活動現象劃分。

在如來藏狀態沒有念頭,在妄心的狀態有念頭。真心沒念頭,妄心有念頭。這是根據念頭的有與無,把我們的思維分為兩大狀態。一個是如來藏狀態、真心狀態、思維根本狀態;另一個是妄心的狀態、思維衍生狀態。在思維衍生狀態、妄心狀態,念頭的活動現象不一樣,我們又根據它的活動現象,把它分為一個一個的層次。它的主要活動現象有兩大種、三大類:

第一種是念頭之間有距離;這是禪定中,念頭之間拉開了距離。第二種是念頭之間沒距離,念頭自生自滅,這是住於思維本體。這兩種狀態,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就是念頭自生自滅。它們的不同表現在於:一個有距離,一個沒距離。也就是住於思維本體的時候,念頭是自生自滅的,但沒有距離。將來你住於思維本體就會發現,前一個念頭下去,後一個念頭馬上出來,都是自生自滅的。

再往下發展就進入我們當前這種狀態,也就是第三類現象:念頭之間產生相續性了,就像我們大家現在一樣,你寫作文、想問題啊,天馬行空地想,這就是念頭展開相續性了,進入一個連續運作的過程和狀態。

根據這些現象,我們將思維衍生狀態,也就是妄心的狀態劃分為禪定和欲界定。一種是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的相續性狀態,另一種是欲界定,也是個思維相續性狀態,但住於思維本體的時候它是自生自滅的。總之,都是根據念頭的活動現象去劃分。

再向下發展的時候,比如,鬼道,天空中的小鳥,畜牲道和地獄道等,這些也是相續性思維。相續性思維還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相續性思維分為容易或不容易被斬斷。容易斬斷的,我們就把它命名為“人間”,人間也是相續性思維,但是相續性很容易被斬斷。但是,到鬼道的時候,就不容易被斬斷了,鬼道的人就是不停地說,不停地說的,在地底下的畜牲道也是這樣的。按照相續性思維的嚴重程度,按照它展開的程度,把它劃分為一個一個層次。當容易被斬斷,能夠達到一個較高層次時,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把它叫做欲界,欲界定。

什麼叫做欲界?欲界它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思維展開相續性,展開相續性了,這就劃分為欲界,根據相續性的程度,它的表現,欲界又分為不同層次,它的不同層次的劃分,是按照相續性表現的程度和它運作的狀態去劃分的。

所以我們要瞭解,如果你要想通過觀慢動作證入欲界定,那麼,欲界定的一個特徵就是不斬斷相續性,所以,你只能觀慢動作而不能觀將動未動。觀它行雲流水一般的慢動作,你怎樣觀它行雲流水般的慢動作?體驗它的美好就是安住於行雲流水般的慢動作。而體驗將動未動是不體驗美好的,體驗美好是欲界定,向禪定中發展是不體驗美好的。

當然,初禪的時候,由於剛從低級狀態發展上去,因此它還帶有美好的特徵。再向高級狀態發展時,是一定要破這個美好感的,要不然是發展不上去的。所以,這裏我們就要瞭解,如果你想通過觀小狗舔手這種慢動作去入欲界定,那麼,第一個要點,你要體驗它的美好,體驗這個慢動作給你帶來的美好;第二,你必須唯一的安住於這個慢動作,你不想其他任何事情,唯一的只想這個事情。古人說的“純想即飛”,就是唯一的安住於這個動作,你就成功了。為什麼唯一安住於這個動作就成功了?就能達到一定的狀態?這個我們以前也談過了,這個還必須從原理上去瞭解,不了解原理你是沒法做的,你坐了一會兒就對自己產生懷疑,是沒法修行的,因為沒有時間的保證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所以這個必須瞭解原理。

怎樣瞭解原理?瞭解我們現在這種狀態,是從如來藏狀態,禪定狀態,欲界定狀態,從高到低,逐級發展而來的,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發展而來的。這是條件論的基本原理,要掌握條件論逐級發展而來的基本原理。所以,高級狀態的一切特徵,我們現在都有,如來藏狀態的、禪定狀態的、欲界定狀態的等等,這些高級狀態的所有的特徵,你現在全部都有,你與諸佛一樣,一樣都不少。但是,由於在衍變的過程中,受執著心的作用,這些特徵,第一是變得淺顯化了,比如,你也有這種愛心,但這種愛心與大悲心相比,是沒法比的,它淺顯化了;第二是非連續性,也就是說它不能連續發展,它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它被那個執著心掩蓋起來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通過這些特徵向上證回去?

你現在回歸欲界定,我們怎樣回歸?你現在回歸禪定,我們怎樣回歸?你現在回歸如來藏,我們怎麼回歸?這就需要我們從當前這種狀態中找。比如,你要回歸欲界定,好,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哪些特徵是欲界定的?我們當前這種狀態,你能看見外面的樹葉,樹葉是綠色的,這個綠色樹葉它怎麼從欲界定來的?是光發展而來的,那麼,我們就盯著這個樹葉看,然後就回歸欲界定,進入天道了。這就是你先從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尋找到與你要回歸的那種狀態相應的特徵。

你要回歸禪定,要從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找,哪個特徵是禪定表現出來的;你要回歸如來藏,你要從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找,哪些特徵是如來藏表現出來的。

禪宗就是這樣的,就是從我們當前這種狀態,思維的這些特徵表現告訴你,哪些特徵是如來藏表現出來的,你通過它去回歸如來藏了。也就是說,你先確定你的目的地,然後,從我們當前這種狀態中,找與你目的地相應的那些特徵,因為這個特徵是從它演變下來的,你通過它就可以回去了,找到它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唯一的安住於它,其他任何特徵都不用,因為其他特徵是其他狀態表現出來的,那不是你的目的地,你沒必要用的,你唯一的只安住於這個特徵。

比如,我們看見這個樹葉了,樹葉它是綠色,綠光,綠色光這個顏色怎麼來的?從欲界定的光發展而來的,通過這個綠色的樹葉,我們可以回歸欲界定。我們就從當前這種狀態找到了欲界定所表現出來的這個特徵,接下來,我們就唯一的安住於這個顏色,其他什麼都不管,盯著這個樹葉看,直到最後眼中只有這個樹葉,其他什麼都沒有,達到一個非常穩定,非常深刻,達到深刻化的程度,這個樹葉綠色就變得越來越純粹,越來越亮,越來越美好,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化到哪種程度?變化到與你要達到欲界定那個程度完全一致的狀態,也就是這個樹葉變到與那個天道的樹葉是一回事,完全一樣的光的層次,同一個層次,這樣你就回歸到那個狀態。

所以,我們要瞭解,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含有任何高級狀態的特徵,一切高級狀態,如來藏、禪定、欲界定等等,在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全部都有,只是在執著心的作用下,在選擇性思維的作用下,這些特徵無法經常表現出來,絕大多數特徵掩蓋起來了。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把這些特徵誘導出來。

比如,你坐到懸崖邊,感到害怕,心是懸起來的,這是通過懸崖這個物質的形象,物質的狀態,把這個懸的心理狀態誘導出來了。也就是我們一定要通過一些誘導,通過一些方法,把這個特徵誘導出來,誘導出來之後,我們就唯一的安住於這個特徵,唯一的安住於這個特徵叫叫“置心一處”。在淨土宗叫“一心不亂”。也就是無論你用任何方法去實證,必須達到這一步,唯一的安住於這個特徵。如果你不是唯一安住於這個特徵,那就是三心二意。其他特徵是往其他狀態誘導的,所以,一會兒你想到這個狀態,一會兒你體驗那個特徵,你最終是哪一個狀態都到不了。所以,你必須唯一的安住於這個特徵,這樣你才能通過這個特徵達到一個高層次。

這樣你就可以看得到,修行分為幾步:

第一步:就是通過誘導,讓某一狀態的特徵表現出來,

第二步:唯一安住於這個特徵;

第三步:讓這個時間延續,為什麼要讓時間延續?時間延續,能使這個特徵達到深刻化。

比如,你觀這個綠色,你現在雖然也看到這個樹葉是綠色的,但這個綠色是與我們當前這種狀態對應的,這個綠色它已經不純粹了,它不是那樣亮了,達不到那種美好層次了。所以,我們在安住於這個綠色之後,唯一安住於這個綠色,接下來就讓時間延續、延續、再延續。隨著時間的持續,這個綠色就會越來越深刻,也就是它的品質越來越高,也就是提高了它的品質。隨著品質的提高,你就證入欲界定了。我們的修行就是這樣進行的,通過這樣的相應的方法進行發,禪宗也是這樣的。

有的人總是覺得這個禪宗是個什麼東西?禪宗稀奇古怪的,好像神秘得不得了。它沒什麼神秘的,與這個原理完全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當前這種狀態也是由如來藏生成的,如來藏的所有的特徵,我們當前這種狀態都有。你與諸佛一點不差,諸佛有的東西,你也有,你與諸佛差在哪里?就差在人家那個狀態,特徵全部都能夠展現出來,能夠恒定地展現出來,穩定地展現出來,深刻地展現出來,你不能,唯一的就差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定要瞭解這一點,要不然人家告訴你,你本來就是佛,你說我不是佛,你一點都不敢承認的。

禪宗就是告訴你當前這種狀態,哪些特徵是如來藏展現出來的,古人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哪些特徵是如來藏展現出來的,然後你去安住於這個特徵,讓時間延續。第一步就是,人家告訴你,哪些特徵是如來藏展現出來的,你經過他這樣的點,你終於知道,哦,原來這些特徵是如來藏展現出來的,這叫什麼?這叫明心,破初禪。第一關你過了,你知道該怎樣用功了,心該怎樣用了,修行該怎樣用功了,這僅僅只是第一關。

第二關,你就必須唯一的安住於這個特徵,還要住山去修行,幹什麼的?唯一安住於這個特徵,通過這個特徵回歸如來藏,這才是真正的大徹大悟了。只有回歸如來藏才大徹大悟,前面的那個僅僅只是明心而已,後面才回歸如來藏,就是我們說的明心見性。

這一關過了之後,叫做完成了一個思維的回歸,也就是我們證入了如來藏。思維方面解決了,但物質方面的應用你還沒有真正掌握,於是還有最後一步,你要完成物質方面的應用,就證入八地。

最後一關叫“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沒有最後這一步也是不行的,也是成功不了的。也就是說禪宗的修行,這三步也是按照這樣的原理去進行。通過這三步你也看得出,與佛教的一般的修行都是一樣的,都是先證入初地,先證入如來藏,然後再證入八地,證得意生身,獲得一個物質的自由。這就是我們的修行。

最基本的原理,一定要掌握。掌握這個原理之後,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無論使用任何方法的時候,你都能夠按照這樣的流程去進行。掌握不了原理的時候,你往往執著於某種法,你特別執著於某種方法,修行不靈活,你是被這些方法牽著鼻子走。掌握了這些原理之後,修行是非常自在的,它是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

掌握原理之後,在生活中,你想不修行都不可能。你睜眼去看那個樹的時候,你與一般人看的就不一樣,因為你知道它是如來藏生成的,如來藏各種特徵都有。是欲界定生成的,是禪定生成的,它含有欲界定的特徵,含有禪定的特徵。通過這些特徵,能夠去修行。你看到那個綠色樹葉的時候,你不由自主的就會體驗那個綠色。

一般人看到那個綠色,他體驗“哎呦,這個綠色好啊”,有的人不喜歡綠色,“哎呀,綠色不好”,他就是好與不好,喜歡與厭惡,在這上面用功的。你看到這個樹葉的時候,與他們不一樣,你不去體驗好與不好,“這個是欲界定展現出來的,通過這個能證入欲界定”,然後,你看這個綠色的時候,就不由自主的專門看一下,所以,你瞭解原理之後,你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你想不修行也是不可能的,不由自主就會修行了。

達到這種程度有哪些好處?就能達到夢中實證。夢中就是完全按照潛意識暗示進行的,你白天的時候看到這個樹葉,你不由自主地看,夢中也是這樣的。你白天看到那個牆上紋理的裂縫的時候,你不由自主的看那個微細的裂縫,那麼,夢中你照樣的也會這樣看的。這就是你瞭解原理之後,你就能解決白天修行和夢中修行的問題。夢中修行解決了,生死才解決,夢沒有解決生死是根本解決不了的。無論你是修行佛教、道教、還是印度教等等,只要是修行的法門,夢這一關是必須解決的。睡覺這一關解決不了,你就沒辦法解決這個生死問題。所以我們掌握原理有這樣的好處,它能夠讓你隨時隨地都在修行,不由自主地修行,自然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