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禪定是鬼窟裏用事”
學長問:為什麼說“禪定是鬼窟裏用事”?
清涼月老師:這句話是以前一位大師講的。以前有一個人,自詡為禪定功夫非常好,一坐幾天,一坐幾個月,以這個作為向人炫耀的資本,於是那位大師就說:禪定是鬼窟裏用事。我們現在談一下,他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理論。
首先,在欲界定這個地方,身體的感覺消失,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徹底的消失。接下來就是一種清明的升起,指身體的感覺真正地徹底地消失,得到一種真正的自在。隨著清明的升起,這個地方就是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這個地方出現一種快樂。因為身體的覺受消失升起一種樂,這種樂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所以,許多人在這個地方開始追求這種樂。然後,自然而然的,他會向高層次走,初禪、二禪、三禪,向上走。但是這種不由自主的快樂,有時候會破壞他這種境界,快樂之後境界消失,所以,就出現了第二個層次,叫做“舍”——放棄這種樂。
將來你就會體驗到,到那個時候你是自然而然的,他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無法自製的一下子達到了高層次的禪定——四禪,第四個層次,就這樣向高層次走。但在高層次有個特徵是什麼呢?他都是有思維對象的,他是在不同的思維對象上進行的。他的心還是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還沒法跳出去的。所以,雖然他能達到更高的層次、非常高的層次,但是,因為他還在這種思維狀態,他沒法自主,就像睡覺一樣,睡到一定程度是必然醒的。所以,雖然他能達到非常高的層次,但是他會自然退失的。到一定程度,他的這種定力會自然喪失,喪失之後,他同樣還會回歸到一個非常非常低的維次,非常非常低的維次的世界,像我們說的、道家所說的、佛家所說的鬼道、地獄道等等,回歸到這種狀態。
這就是大師講的:不要覺得自己有了很高的禪定,覺得這樣就自豪了,非常不得了了,這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可自豪的,你還是未來的鬼道的人,也就是說“候補鬼”,遲早是要掉下去的。所以他就講了一句話:禪定是鬼窟裏用事。為什麼是鬼窟裏用事?他不能自主。無論你達到多麼高的層次,只要你不能自主,只要你的人生不能自主,那麼你就不可能得到永恆的快樂、真正的快樂。
所以,我們追求的是能夠自主的生活。怎樣才能自主?就是回歸思維的根本狀態,到這個地方就能自主了,他(如來藏)是不可能退失的。他還是憑著一種願心的,他如果想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他是要起願的,發願的,有這種願的力量才能回來。而在高層次的思維狀態,他(禪定)要回到我們現在的世界,到一個更低的世界,他不是憑願力的,他是不希望回來的,但是他沒辦法,這就是他們的差別。
這就是過去大師講,禪定是鬼窟裏用事,大家只要這樣理解就可以,只要知道這一點就可以,就是一個自主的問題。這個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所以,我們就是以定石磨智慧劍,定就是提供了一個條件,以定作為一個條件,思維達到一種狀態。
如果你在這裏達到這個狀態之後,向高層次走,到達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樣向上走的時候,你怎樣才能夠回歸到思維的根本狀態呢?通過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到了四禪之後觀空,我們以前說過的,觀空之後自己住於那種空的境界,因為到那個時候他還要解決退的問題,怎樣不退?他就觀空,這樣住於一種頑空、偏空。然後,就是合適的外緣打破這種空,打破偏空,打破頑空,得到了真空。所謂的真空就是指的真空生妙有,就是思維的根本狀態,只有思維的根本狀態才能產生妙有。怎麼樣觀空呢?這個時候根本沒必要管,這個不是現在低層次能夠做的,這個觀空也是不值得這樣去追求的。
關鍵是觀心的問題而不是觀空的問題。也就是說按經典來,一定要牢牢的掌握經典,經典上講的,“能觀心者究竟解脫”,從觀心上下手。這個觀空可以說是方便法,觀空只是對小乘人講的,小乘人是沒辦法的時候才講禪定,對大乘人講的是觀心,對小乘人講的是觀空,小乘人講的是禪定,禪定是一種方便法,不是究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