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
清凉月
惯性思维就是思维的习惯性。思维的习惯性就是我们从某种思维状态出来,进入另一个思维状态的时候,会带着那种思维状态的特征,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两种思维状态必须是相互演变的,而不是截然相反的,若是截然相反的就不会这样了。
掌握这个思维的习惯性(就是惯性思维)的话,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在实证中怎样应用,比如说,你想解决身体微观物质的问题,如果你想从我们现在这种低级状态一步一步向上证,那么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习惯将会带入实证中,将不容易去解决实证的问题。就像从鬼道的人来到我们这个世间一样,他是带着鬼道的那些特征来的,因此他表现的特征就很明显,就是比较的忧愁、比较的悲观、比较的内向、比较的身体素质差,也就是比较的不如意的事比较多,等等,各种方面都表现的非常明显。而天道的人过来正好是相反,他也带着天道的习惯,所以各种特征反应的非常明显。在实证中的时候,我们如果想解决微观物质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证入禅定中,然后从禅定中再下来,再证入微观物质状态。
也就是说,道家的出阳神这个阶段,也就是先达到高级状态,然后退下来,这样就会把高级状态的那种思维习惯带下来,带下来就容易成功的多,这也是道家里面的移炉换鼎它用的方法。在道家的两派中间,这是先性后命,大家都知道道家是讲究性命双修的,先性后命就是先解决思维,思维达到一定的层次,然后再解决物质。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先思维后物质,先解决思维然后再解决物质。在佛家的修行里面来说是先开悟,解决初地的问题,然后再达到八地,八地是解决意生身的问题,意生身是要解决物质的问题,自由使用物质的问题,也就是说佛家用的功夫是先思维后物质,也就是先开悟,然后逐步、逐步证入八地,八地得意生身,然后稳定的不退。一定要了解“思维的惯性”在这里面所产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