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方法論

思維本體學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方法論基礎理論解讀:方法

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方法論

清凉月

今天咱們先談“思維本體學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每一個學科都必須有的,方法論是基礎,任何一個學科都必須有自己的正確的方法論。方法論是決定這個學科是不是成為科學的一個根本,方法論錯誤將直接導致結果是錯誤的。現在科學,物理、化學等等,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實驗實證就是他們最基礎的方法論。任何一個結論,任何一個推論,如果得不到實驗的驗證,那是無法被承認的,也就是說,在物理化學裏面,在這些自然科學裏面,是必須得到實驗的驗證,然後才能成為科學的結論。佛教也是這樣的。

以是一門非常嚴謹的科學,那是因為它建立在嚴格的實證基礎上,這種實證具有嚴格的可重複性,無論是世界任何地方,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何膚色,任何種族,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你按照它的方法去實證,那麼就一定能夠獲得同樣的結果,也就是說,不論什麼樣的人來實證,都一定會獲得同樣的結果,實驗操作是不一樣,但結果一定都是一樣的。就像釋迦牟尼走過的路一樣,釋迦牟尼開悟時的情景、開悟時的情況,無論任何人去實證,任何人開悟的時候都一定和釋迦牟尼是一樣的,只要有一點不一樣,那就一定是錯誤的。科學就是這樣的,是非常嚴格的,非常嚴謹的。不是張三開悟一個樣,不是李四開悟一個樣,也就是你當時開悟的心境,你開悟的情況,如果和釋迦牟尼不一樣,那就毫無疑問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瞭解這一點。

正是於佛的方法論是實證,因此我們在學習中,也必須建立在實證基礎上,不能空談,實證多少說多少,在沒實證到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對那些沒有實證到的境界去辯論,沒有意義的。這就像有一個人,人家製作了一個很好吃的餅,人家吃了人家知道這個餅是怎麼的好吃,你沒有吃你也在那談論“這個餅多麼好吃啊,非常非常好吃啊”,等等,這樣的談論有什麼意義。所以一定要瞭解,佛教的方法論是實證,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同時佛教的學習也必須以實證為基礎,如果不去實證,那麼佛教的學習將毫無意義。

現在咱談方法和方法的區別。

方法論是很多的方進行歸納、總結,找出其一般性的規律,然後才得出的。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方法,這些方法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什麼,就是實證,所有這些方法通通都是為了實證,都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實證的。所以佛教的方法論是實證,那麼這種方法論包括很多很多的實證方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實證方法?因為處於不同狀態的人,處於不同層次的人,在不同的時間,為著不同的目的,所以他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對剛開始實的人,是潛識引導下的。在不同的情況下,潛意識會向著不同的方向去誘導,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方法。這就是佛教的實證有很多很多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有它們的特點、適用的範圍、作用的目的,這些都必須掌握的。哪些方法有哪些特點,有哪些操作要點,適用於什麼樣的目的,適用於什麼樣的範圍,這些都必須去掌握。如果你選擇的目的地是A,到達A地,那麼你就必須用和A配套的方法,要不然你將不可能到達那個地方。就像我們很多人在實證中想入禪定,但你用的方法是入欲界定的方法;而有的人想入欲界定,結果用了入禪定的方法,這些都是錯誤的;再比如說,有的人想開悟,但是用的是住於思維內容的方法,那你就沒辦法。所以你的方法必須是和你的目的是配套的,這樣才可以,這就要我們對所有實證的方法,都必須瞭解它的原理、作用的範圍、作用的目的、操作的要點,這些都必須掌握。這些如果掌握不好的話,是根本不可能達到最終的目的的。那麼,方法論的重要性,方法與方法論的區別,我們就談這些內容。

下麵咱們再談佛教實證的方”。

佛教在具體的實方法方面,一個是觀心,另一個就是相應與破壞,兩大類的方法。

“觀心”是作為佛的一個最具特色的法,也就帶有本質意義的方法,因為佛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回歸思維根本狀態,回歸如來藏的,是為了開悟的。那麼開悟的前提,就是必須住於思維本體,然後再談得上開悟。如果你住於思維內容,那你就根本談不上開悟了。而能夠住於“思維本體”,就必須使用“觀心”的方法,也只有“觀心”的方法才能讓你住於思維本體,所以觀心是佛教最根本的方法。如果沒法掌握觀心,又不了解觀心的意義,那麼就無法住於思維本體,無法回歸思維根本狀態,無法回歸如來藏。所以我們就要瞭解“觀心”在佛教中的地位、它的重要性。至於觀心的操作,我們在後面再談。

下麵咱們談一下“相與破壞”。

“相應”的就是與其思維狀態的特徵相應。一個思維狀態都有自己的特徵,與它的特徵相應,然後就會進入那種思維狀態。

“破壞”就是破壞你所處那種思維狀態的特徵,然才能證入其他思維狀態,脫離那種思維狀態進入其他思維狀態。

那麼對於相應這種方法,在們大家還沒有證入如來藏之,這種方法只能適用於思維衍生狀態,也就是只能用於住於思維內容這種狀態,是無法通過相應回歸如來藏的,因為你根本就不了解如來藏的特徵,所以無法通過相應去證入。

至於破壞這種方法,可以適用思維衍生狀態,也可以適用於歸如來藏。回歸如來藏的前提就是,先通過觀心住於思維本體,然後再使用破壞的方法回歸如來藏。

這就是對於這兩種方法我們要瞭。尤其是相應這種方法,相應這方法在第一次回歸如來藏之前,你是不可能通過相應回歸如來藏的,在以後是可以的。因為經常證入如來藏,你將瞭解如來藏的特徵,這樣以後就可以通過相應證入如來藏。也就是要瞭解相應和破壞這兩種方法它們的適用範圍。

那麼接下來是“相應的操作”,在作方面需要注意些什麼?

相應這種法的操作,必須滿足兩個件:第一個條件就是瞭解其他思維狀的特徵;第二個條件就是對其他的思維狀態特徵有所體驗。瞭解其他思維狀態的特徵,然後還必須有所體驗,這樣才能夠通過相應去證入其他思維狀態,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那麼基本原理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思維是從思維根本狀態經過高級思維狀態然後逐漸衍生演變下來的。根據條件論,高級狀態就成了低級狀態的生成條件。生成條件能夠以低級狀態特徵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樣就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什麼情況?是有一些特徵是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是各種思維狀態雖然有它們各自的特徵,但是某些特徵是各個思維狀態都有的,是貫穿下來的。而這些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特徵,正是我們“相應”的依據,我們必須與這些特徵相應,然後才能回歸,進入其他思維狀態。就像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一樣,它也有很多的特徵,是高級思維狀態都有的,是定中都有的,甚至是如來藏狀態都有的。

所以,在實證中我們要瞭解哪些特徵是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這一點必須要做到的,果不了解這一點你根本沒辦法實證。對於哪些特徵是貫穿各個思維狀態的,咱們在以後的相應的章節中都有談論。

第二個要求是要對這些特徵有所體驗,我們在生活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某些特徵也是穿各個思維狀態的,我們經常會對這些特徵有所體驗。正因為你有所體驗,你才能夠相應。如果你根本就沒有體驗,你就不可能使用“相應”這種方法去證入其他思維狀態。舉例來說,“時間”這個特徵,時間是貫穿思維衍生狀態各個狀態的。在我們這種狀態,也有時間這個特徵,禪定中也有時間這個特徵,正是因為禪定中和我們現在都有時間這個特徵,所以我們才能通過對時間的體驗,然後證入禪定中的。如果禪定中根本就沒有這種時間的觀念,你就根本不可能通過體驗時間去證入禪定中。舉例來說,如來藏狀態根本就沒有時間的觀念,所以你不可能通過時間,與時間相應去證入如來藏,只要是你是與時間相應的,你唯一的只能證入禪定中,而絕不可能證入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根本就沒有這時間觀念。所以一定要瞭解這一點。正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狀態也有“時間”這個特徵,對時間有體驗,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時間的體驗,改變這種體驗,然後證入禪定中。比如說我們觀慢動作等等,這些通通都是為了改變時間體驗的。也就是要瞭解為什麼要觀慢動作,觀慢動作的原理是什麼?就是為了改變對時間的體驗、時間的觀念,然後證入禪定中的。這就是相應,要瞭解某些特徵貫穿思維各個狀態的,同時我們必須有體驗,在生活中有這種體驗才可以,沒有這種體驗是無法做到的。

再一個就是“破壞”。使用“破壞”的方法去證。各種思維狀態它們之間有聯繫,但是每種維狀態有自己獨特的特徵,自己唯一具有的特徵,這種特徵是其他思維狀態沒有的,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利用這些特徵,怎樣利用?就是你想證入其他思維狀態,你就必須使用那個思維狀態獨有的特徵。比如,證入禪定中,禪定中有哪些獨特的特徵,然後你使用這些特徵才能證入;證入欲界定,欲界定有哪些獨特的特徵,然後你才能使用這些特徵去證入。這是使用。第二個是你想出離某種思維狀態,那麼你必須“破壞”你那種思維狀態特有的特徵,然後才能出離,要不然是不可能出離的。就像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它獨特的特徵是什麼?就是“思維的相續性”,這種思維的相續性是其他思維狀態沒有的,只要我們把這個特徵破壞了,那麼我們就會脫離這種思維狀態。

所以一定要瞭解,每一種思維狀態,它們有哪些徵是自己獨有的,牢牢的掌握了這些獨有的條件獨有的特徵,充分利用這些特徵,證入這種思維狀態,或者出離這種思維狀態。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要出離現在這種思維態,即使將來在禪定中,我們也要出離禪定,也就自由使用各種思維狀態,我們實證的目的並不僅僅只是為現在的這種思維狀態服務的。我們要做到的最終結果就是“所有的思維狀態都可以自由使用”,可以自由進入禪定中,自由進入如來藏,自由達到任何一種狀態。佛的境界就是這樣的,任何狀態都可以使用,如果有哪種狀態不可以使用,那就不叫佛。所以一定要瞭解我們實證的根本的目的。

最後再談論一下“方法論的使用,在使用中需要達到最終目的”。我們的實證必須排除“有意識”的思維動,就是邏輯推理這些思維活動,因此實證要靠潛意識去發生作用的。所以,實證方法一定要達到的一個目的就是,它能夠在潛意識中發生作用。這就是所有的方法都必須達到這樣一個最終的結果。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所以我們對這些方法的使用,有最基本的標準。最基本的兩大標準:

第一個標準,就是要對這些方法的使用要準確;

第二個準,就是要對這些方法的使用要熟練。

為什麼要準確”因為最終是潛意識發揮作用的,而潛意是不辨真的,它是按照暗示去進行的。如果你對方法掌握錯誤的,掌握的不好,那麼潛意識將按照你的暗示進行,最終一定會把你引導到一個錯誤的地方。第二個就是實證的方法要“熟練”,熟練才能形成潛意識。我們很多人對某些實證方法不熟練,在打坐的過程中,還在思考這個方法該怎麼用啊、怎麼用?怎麼調整啊?就這樣在座上思考來思考去的,那麼這樣就不可能使潛意識發揮作用。因此對任何方法必須達到兩個最基本的操作標準:第一就是準確,第二就是熟練。這兩個標準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