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各种潜意识自发行为

科学认识各种潜意识自发行为

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衍生演变而来的,根据“条件论”, “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就成了我们当前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的构成条件。 这些构成条件在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都有所表现, 它们主要表现为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各种特征、成分以及潜意识自发行为等, 比如:我们喜欢“光”和“虚空”,我们追求快乐等。

这些自发行为是我们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潜意识行为, 我们总是在这些潜意识行为的作用下自发地、自动地、自然地努力回归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 因此我们要深入认识这些潜意识自发行为,熟练掌握其发展规律,并进一步在实证中充分利用这些潜意识自发行为引导我们完成实证。

01“选择性思维”与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总是处于散乱状态, 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寻找、 思考各种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所谓的“散乱”其实是“选择性思维”高频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现象、思维状态。

通过《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的学习, 我们知道“选择性思维”的产生是我们为了防止向更低层次思维状态演变而自发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对抗性思维功能,

是我们在潜意识作用下寻找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路径。

我们在寻找能够引起专注的观察对象, 我们在潜意识中希望通过“专注”返回曾经拥有的高级状态。

由此可见, 这种思维功能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分别, 这就是说“选择性思维”所产生的最终结果,究竟是好还是坏,并不是由“选择性思维”本身所决定的,不是由动机决定的,而是由“选择性思维”的内容决定的, 是由选择对象决定的,这样对于“选择性思维”, 我们就只需改造其思维内容(观察对象)就能够变不利为有利, 充分利用这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

从这里可以看出,“选择性思维”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而是完全能够充分利用的, 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认识并科学使用这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

生活中, 我们总在不停地寻找、 选择感兴趣的能够使我们专注的事物, 我们总在不停地努力回归高级状态,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努力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我们虽然历经无数次失败, 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 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仍然在不停地努力、努力、再努力! 寻找、寻找、再寻找! 总有一天我们一定能寻找到一个足以使我们形成“潜意识专注”的观察对象, 我们一定能因此而证入高级状态。

当我们了解了这些自发行为后, 就不会再埋怨人们不实证了, 相反我们会深深地同情人们, 这样我们就能经常生活在爱心中, 就能经常与“柔软心”相应, 而与“柔软心”相应就是实证, 就是在培养潜意识。

受经验主义、神秘主义的危害, 我们往往容易把实证狭义化, 把实证看得非常狭隘, 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实证一定要摆出一副特别的姿势, 一定要有别样的表现才叫做实证,这是根本错误的。

一切实证方法最终都是落实在柔软心上, 都是为了培养和诱导柔软心, 因此只要与柔软心相应、 与向心力相应就是实证。

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是服务于本质的, 如果我们无法把实证方法落实于“柔软心”,那么我们就不是在实证, 尽管我们把表面文章做得非常好, 但却并不能使这些实证方法真正发挥作用,无法使实证获得突破。

了解了“选择性思维”后, 我们同样不会再盲目地责备自己比较散乱,相反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潜意识自发行为进行实证, 更何况我们在生活中已经能够非常娴熟地使用这种思维功能, 这样潜意识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善加利用, 只要我们能够给“选择性思维”配置足以引起专注的观察对象, 就能快速形成专注, 证入高级状态,获得实证突破。

02追求快乐

“追求快乐”这种本能我们在《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中已经谈过, 我们已经了解到只有“思维根本状态”才是真正快乐的, 我们现在对“快乐”的追求正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潜意识自发行为。

当我们真正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后, 我们就再也不会继续追求了。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追求快乐”的潜意识自发行为进行实证, 我们要设置能够使我们感到祥和、平静、快乐的观察对象, 我们要在实证中通过“是否快乐”判断实证是否进步, 我们要通过“是否还在追求快乐”判断是否真正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03追求真相、探索未知

在生活中, 我们总在探索未知事物, 总希望了解事情真相, 这些行为正是我们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潜意识行为。

在“思维根本状态”, 我们对一切事情清清楚楚, 能够了知一切事情。

然而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却并不是这样, 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领域, 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 这是因为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 受“选择性思维”的作用, 我们只能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事物, 而无法了解其他事物。

这就必然产生未知事物、未知领域, 同时必然导致我们总是在努力探索未知领域,努力了解未知事物。

然而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是通过“心物一体”这个原理实现的, 因此我们必须证入与那个物质世界对应的思维状态才能了解那个物质世界,

这就决定了我们追求真相、探索未知的行为, 从本质上说其实是回归高级状态的潜意识行为。 正是在这种潜意识的作用下, 我们才永不疲倦地追求事情真相、探索未知领域。 等我们把一切事情都了解了, 我们也就回归“思维根本状态”了。 当然事实上只有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才能真正了解一切事物, 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实证,努力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04向光(虚空)性

在阴雨连绵的秋天, 当灿烂的阳光撕开乌云投射到大地的时候,我们是多么高兴啊!

在悲伤绝望中, 我们总是仰望虚空, 无助地呐喊:“天哪,救救我!”

在生活中, 我们就是这样, 在潜意识中向“光”、向往“虚空”。 这种潜意识自发行为是有其根本原因的, “光和虚空”都是高级物质, 我们当前这个物质世界的各种物质都建立在“光和虚空”的基础上。

低级物质与高级物质相比, 低级物质往往存在很多问题, 而高级物质则恰恰相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光和虚空都是高级物质, 我们当前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光和虚空”生成的, 因此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在“光和虚空”这个物质层次得到解决,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潜意识中天然具有这种“向光(虚空)”的行为。

这种行为是我们回归“思维衍生状态高级状态”的潜意识行为,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潜意识行为, 通过“观光”、“观虚空” 进行实证, 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

05依止的心理

在生活中, 我们在身心极度疲惫的时候 希望有所依止——

我们在孤独的时候希望有所依止—— 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希望有所依止—— ………这些心理正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潜意识行为, 因为我们当前这种思维状态是从“思维根本状态”衍生演变而来的, 它就像翻飞的风筝, 而“思维根本状态”则象绳索一样是风筝的根, 风筝无论怎样飞, 都一定是围绕“根本”飞翔的,最终都一定会重新回归根本。

叶落归根, 一切衍生出来的东西最终都必然要重新回归根本, 我们必然会在潜意识作用下努力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这是因为根据“条件论”, 一切现象都是条件生成的, 都必将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

虚幻的东西一定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真实”的东西是不可消灭的, 它是一切现象得以生存的根本。 消失的是现象,不灭的是根本, 一切现象最终都一定会重新回归根本。

我们总希望有所依止、有所依靠, 就像小鸟一样, 总在寻找停留的地方, 这是潜意识希望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一个表现。

我们所有人都在这种“依止”心理的作用下,在潜意识中自发尝试着各种回归高级状态的方法。 由此可见这种依止心理、寻根行为, 是我们实证的潜在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动力和需求, 因此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进行实证,都将叶落归根。

需要注意的是, “依止”心理只有在疲倦、悲伤的时候才会显著表现出来, 因为这时候我们的柔软心能够逐渐发挥主导作用, 能够与“思维根本状态”相应, 而“相应”就是回归, “相应”有利于回归根本状态, 这时候自然会产生回归根本状态的力量, 自然会产生很强的“依止”心理。

“依止”心理的显著加强, 标志着此时我们回归根本状态的愿望特别强, 标志着此时的向心力特别强, 也标志着此时是非常有利于实证的,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实证, 更要善于创造这样的机会进行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