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理論解讀
清凉月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在这个“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上我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问题,或者长期生活在某个问题中,尤其当这些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或者是虽然能够被发现,却无法得到解决的时候,潜意识往往使之合理化,这样就不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这一点同样是适用于我们实证中的,这就需要一点,就是我们在实证中,必须首先学会解释你平时生活中的这些行为、你遇到的事情。比如说,你看到一群人围在那里看稀罕事的,或者你看到一个人到那个大自然,突然高兴得不得了,或者是他在大街上不断地寻找,或者是一直在下雨,下了几天的雨,阴雨天,天放晴的时候,人们一下子高兴得不得了,那么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人们喜欢光等等,这些都必须去了解。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中的这些行为,必须去了解,必须得到合理的解释,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应用。咱们平时说要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你对这些生活的现象根本就无法解释,你怎么结合?虽然表面上你也在练四念处,但你最多是一个模仿,也就是在装模作样的实证,起不到根本意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生活中这么多的现象,一定要准确的解释。解释之后,你就能够利用,那么潜意识就会发挥作用;解释不了,你就没法利用。真正的实证是在座下,不是在座上的,不是靠座上一段那很短暂的时间的。座下平时生活你的功夫不到,你就不可能获得实证的突破。而要想在平时生活中功夫做到,那就必须了解原因。过去的人是通过禅定,达到一定高层次,在实证中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反过来,在生活中,一方面他能够保持定中的境界,另一方面他能够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这样他才能够在生活中完成实证,也就是说把实证和生活结合起来。而对于我们没有入过定的人、没有回归如来藏的人来说,那么你就必须先从理论上了解,平时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该怎样解释。
“我们在对‘自我’的认识中,在对思维的认识方面的,也存在上面这个问题,”,这尤其是针对社会上的人,好多的知识分子、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往往在这个方面无法认识自我。
之所以无法认识自我,和上面说的问题是一样的,也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无法发现这种思维状态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就不得不使之正常化,潜意识视之为正常。尤其是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有这个问题,都在不由自主地使用,尤其是我们从小就在使用这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刚出生的时候,就马上打开肺的呼吸,肺的呼吸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呼吸的,所以我们认为这种呼吸状态就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思考过呼吸,更谈不上认识自己,认识自我比这个更深刻。所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们大家从小就生活在这些问题中,而不得不使用这些问题,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不得不视之为正常。
在对“自我”的研究方面,我们也同样是这样的,我们同样是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去研究这些问题,结果导致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就像心理学、哲学等等,各方面都是这样的,都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现在这种问题,这就导致心理学和哲学这方面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正是因为我们无法认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潜意识认为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正常的。从在进行其他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总是前提性地、习惯性地认为我们的思维是正常的,从来不会去研究我们的思维。
我们在研究思维问题中出现这些错误,这些错误主要表现在哪里?
第一个就是“用局部去研究整体”,就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其他的思维状态,也就是说社会上的人,他们去研究思维的时候,他们不是靠实证的,他们就是靠逻辑推理的,就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去研究其他思维状态,也就是用局部去研究整体、研究整体的思维状态。举例来说,心理学也能对思维进行研究,但它就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的;哲学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哲学也是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推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哲学指出了人有一种“本能”,就是追求快乐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本能,但它只能认为它是一种本能,它认为它是本来就有的,但它因为不实证,所以说它无法找到这种本能是怎样产生的?在什么情况下它能够消失?它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这个根本都无法得到解决。这就是在研究方面存在的用局部研究整体。
同时,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有问题的,因此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研究其他思维状态,这样就是用问题研究问题,这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结果。
再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处于思维内容,也就是用思维内容研究思维内容,那么这也是一个用研究对象研究研究对象,就是处在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研究现在这种思维状态,那么就是用研究对象研究研究对象自身,这个是无法得到解决的。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我们必须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然后去看,这样才能够研究出来。
这就是我们在以往心理学和哲学等等,在研究思维方面出现的以偏概全、用问题研究问题、用研究对象研究研究对象等等,从而导致无法真正认识自我。
那么,佛教不是这样的。佛教对思维的研究是什么样的?就是“思维本体学通过严格大量的实证”,这句话是关键,就是佛教对思维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而且这种实证是大量的、严格的实证,而不是一个、两个的偶然的现象。也就是说,佛教对思维的研究不是靠逻辑推理的,它是通过严格实证去进行的,通过严格的实证,佛教发现,我们的思维具有“思维的根本状态就是如来藏状态,和思维衍生状态也就是现在的妄心的状态”这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共同构成了“思维”的整体的面貌。
在这一点上,我们一般的人,因为处于现在的这种思维状态,所以他的一个实证的目的,就是为了怎样摆脱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去使用其他思维状态,也就是说使用如来藏状态,这样他就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现在这种状态是不好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现在这种思维状态也是如来藏状态的一种表现,它属于广义的如来藏,就像大海一样,浪花也是海水,浪花也属于大海,当我们定义大海的时候是包含浪花在内的。这一点需要了解。
下面咱们看:思维衍生状态它进一步分为“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和低级状态”,高级状态是指的一般的“禅定状态”,低级状态就是指我们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在对思维状态的了解中,我们社会上的人将会看到,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是从高级思维状态衍生下来的,这样就会得到一种常识性的认识:
第一,这种思维状态一定带有高级思维状态的特征;
第二,既然是从高级思维状态演变过来的,那么一定和高级思维状态、思维根本状态有一定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我们平时生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一段话重点是对社会上的人谈的。
下面就是谈“思维的构成”。这也是让社会上人的认识,我们现在《思维本体学》对思维的研究,佛家对思维的研究是怎样研究的,就是对“思维的构成”进行研究,然后通过思维的构成去解决思维的问题。那么思维的构成分为“思维本体、思维内容以及思维的方式”。“思维的内容”就是心理学和哲学研究的都是这些思维内容;“思维的方式”是思维科学学会研究的,专门来研究思维的方式;而对佛教来说,就是研究“思维的本体”。
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佛教,“研究思维本体”才是佛教,“研究思维内容”统统不是。哪怕你的禅定功夫达到多高的程度都不算佛教的,因为在佛教诞生之前,禅定早就有。过去的人就是在“思维的内容”上下功夫的;而要“回归如来藏”,必须是“住于思维本体”。
因此,什么是佛教?“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才是佛教,其他的“住于思维内容”,无论你的禅定功夫多高,统统不是佛教。因为心理学也是研究思维内容的,它也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让你住于某种思维内容,能让一些疾病或者心理状态得到调整。
入过定的人都知道,在禅定中和我们现在这种状态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无非是思维内容上有所差别。所以说,只要是住于思维内容,无论你达到多么高的层次,从根本上讲,都不属于佛教。真正的佛教、原汁原味的佛教,就是通过“住于思维本体回归如来藏”。这一点就要告诉我们,既然是学佛就要了解什么是佛教,必须了解这一点,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虽然你认为自己是个佛教徒,但并不一定真的就是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