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

相續性思維的動與靜兩種狀態

思維本體學基礎理論解讀:相續性思維的動與靜兩種狀態

清凉月

再一個就是相續性思維的動與靜這種狀態。

們現在這種相續性思維狀態只有兩種狀態,就是“動”與“靜”,第一,首先要瞭解動與靜的定義,動與靜的定義可以說是基本是沒法定義的,我們平時也僅僅是按照常規的形態學的觀念去定義的,因為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對物質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它的形態學特徵進行認識的,也就是這個物質處於運動狀態,什麼樣的形狀,它運動的狀態等等,通過這些認識的。

我們對動與靜的定義往往是根據肢體、身體是處於明顯的運動狀態還是坐在那裏的一個靜坐的狀態,是按照這個去定義的。這種定義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從物質的層面來說,它的運動分宏觀運動和微觀運動,即使你處於“靜”的狀態,身體的微觀物質同樣處於一種運動狀態;那麼至於從思維方面去理解,那麼也是這樣的,除非是你住於那種完全的“靜”這個觀念,然後你才能說它是靜,如果你處於一種走神的這種狀態,雖然也是“靜”,但不能稱之為靜,因為它還是思維的一種連續的波動,只是輕微的一種波動。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實證中經常會說一句話,就是過去人經常說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是因為定義的問題,原本動與靜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只是因為定義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那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這種情況。對動與靜我們簡單瞭解一下就行。

然後動與靜的表現,對動與靜的表現去分析主要是從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去進行。這裏需要瞭解的就是,和思維功能結合起來去認識。我們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的時候,它是處於一種動的狀態的,明顯的波動狀態,因為選擇性思維本身是一種波動的。所以當你使用選擇性注意的時候,那麼就處於這種明顯的動態的狀態,這時候和身體方面相對應的就是動,要不要動;另一個就是和身體物質狀態方面相對應的宏觀物質狀態,也就是你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也就是有意識思維功能的時候,它是和身體的這種宏觀物質狀態對應,當你使用普遍性留意,就是以普遍性留意為主導,咱們說的是主導,而不是完全是,你平時也使用普遍性留意,但那是一個次要功能,不是主導,所以不起多大作用,咱們說的這個使用指的是主導。也就是當你以普遍性留意這種潛意識功能為主導的時候,那麼這時候是與微觀物質相應的,身體各方面都處於一種靜的狀態。所以對於動與靜的理解要結合思維功能進行,結合思維功能進行有一個好處是什麼?就是對實證有意義,因此咱們對一切思維現象、思維功能認識都必須是基於實證,為實證服務的。

這樣你思維功能結合理解之後,你就知道是在實證中要使用普遍性留意,然後住於靜的狀態、靜止狀態,當然這裏的靜是一個專注的靜,這涉及到下麵靜的層次,住於這種狀態之後才能與微觀物質相應,與微觀物質相應你就可以使用這種微觀物質。這就是對動與靜的定義方面的認識要結合思維功能去認識。

然後是靜表現,靜的表現主要是通過靜的層次等這些進行去認識的,總體的認識是從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去認識的,這就涉及到一個靜的層次。靜的層次也同樣是基於實證去認識。因為在不同學科,對它的分類認識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服務不同的目的,比如對我們來說是服務於實證的,所以對於動與靜的認識,都是從實證的這個角度出發的。從實證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對靜的認識也是這樣的。

首先是昏沉靜,昏沉的靜就是一般人的靜的狀態,一般人的靜的狀態,其中一個就是深昏沉的靜和細昏沉的靜。深昏沉的靜,是見於平時身體素質差,或者比較勞累等等、等等這些狀態,然後是睡眠的狀態,甚至昏迷狀態;細昏沉的靜,主要見於生活比較安逸,或者是經常比較內向的人,這些人的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不是經常處於一種非常勞累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他容易處於一種細昏沉的靜,比如說,他睡眠的時候也不是說睡得很死,而是處於一種似夢非夢的狀態、多夢的狀態,有時候還表現為一些走神,等等這些,也就是說,具體的表現來說,要麼是走神,要麼是似睡非睡的,就是這樣的狀態,就是細昏沉的靜,這個我們在實證中也經常遇到的。

只要是昏沉的,它對我們的實證都是不利的,因為什麼?昏沉的靜是建立在思維的嚴重的相續性基礎上,它是以相續性作為表現的,而我們的實證是必須打破這種相續性狀態的,所以對昏沉的靜是必須破除。這個地方需要瞭解的就是昏沉的靜它形成的基礎,它形成的基礎就是思維展開相續性,如果你的思維無法展開相續性,你就絕不可能昏沉,一定要瞭解這一點。

我們有的時候,眠是不知不覺的睡過去的,為什麼不知不覺睡過去?那是因為思維展開相續性,你無法發現,所以就睡過去了,如果你能發現思維展開相續性,那麼思維將無法展開相續性,相續性將被斬斷,這時候你是不可能睡過去的。這一點在觀打瞌睡中大家會有明顯的體會,就是觀的過程中,如果你把念頭看得很緊,它無法展開走神,那麼你就絕不可能睡過去,這時候一旦哪個念頭看不住,它展開,你將瞬間點頭,你馬上頭一點,也就是說你馬上睡過去了,你會明顯地感到這個過程。這就是說睡眠它是建立在一個相續性的基礎上,這種昏沉的境界是建立在一個相續性思維的基礎上,要瞭解它形成的基礎。

再一個就是清明的,清明的靜是有一定的專注力,但專注力不強,剛開始實證我們需要經歷這個過程——清明的靜。清明的靜是社會上的人,如果是身體素質比較好,專注力比較強,比如說科學家或者智商比較高的人,都能保持這種清明的靜。清明的靜,它的最大一個特徵就是有一定專注力,無論這種專注力是我們實證中形成的,還是因為智商高,專注力比較強,總之只要它有專注力,就可以形成這種清明的靜。清明的靜對實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就是它容易斬斷相續性,雖然有時候也會發現自己展開相續性,但他很容易把它斬斷,這就是對實證的影響,專注力比較強,所以能夠斬斷相續性。

平時對潛意識的使用智商高的人對潛意識也是能夠很準確地使用的,很容易使用潛意識的,這是因為他們有專注力原因,能夠很準確的把握,他能夠讓自己處於清明的靜這種狀態。

下麵咱們看專注的靜,注的靜是必須實證達到一定層次。和前面清明的靜不同的一點就是清明的靜是靜大於專注,這在我們一般實證中經常處於靜的人是最容易出現清明的靜的,而專注的靜不是這樣的。專注的靜,必須實證達到一定層次這才可以,專注的成分明顯大,雖然專注的成分大,但靜的成分並沒有完全破除,所以還會出現靜極生動的現象。

專注的靜特指的是和我們界定這個狀態對應的,我們平時說的欲界定,尤其是練氣功的人、開天目等等,這些都是建立在專注的靜的基礎上。由於它有靜這種成分,所以它容易出現靜極生動;另一個,專注和靜它們是有一定矛盾的,因此這個階段是不穩定的,這個階段的最大的特徵就是不穩定。這種不穩定必須從思維上去解決,必須讓專注佔據絕對的位置,也就是靜完全退居於末後,甚至完全消失,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穩定的狀態。這個並不是說是靠你去充分地去練啊,練啊就可以解決的。比如,有一個老太太,也是開天目了,然後但是不穩定,當她看見東西的時候馬上高興,一高興,沒有了,於是她追求這種境界,她去問她師父這個怎麼解決?她師父告訴她“這個你多練幾次就行了!”,這個不是靠這樣去進行的,只要你還是沿著原來的路去走,無論你怎樣練都是不可能的,因為什麼?你這種的境界它的形成,你是通過觀那個整體、觀美好、觀清明,通過體驗這樣的境界,然後你才證入這種開天目的狀態的。這種狀態本身就是建立在專注的靜的基礎上的,所以你無論怎樣練都決不可能克服這種特徵,這就是說科學就是科學,它有它的基本的規律。在這個地方你就必須去觀微觀,觀微觀後證入高級禪定,證入禪定中,這個境界自然就會穩定下來,處於一種穩定的開天目的狀態。所以就是我們對於哪種狀態,哪種境界,它的形成,形成的原理一定要清清楚楚。如果原理不明白,那麼它產生的這些問題你將無法解決。這是我們對靜的理解。

下麵看“靜的形成”。對靜形成,從物質方面的形成來看,在實證中意義最大的,就是要放棄身體的宏觀物質狀態,這就是在生活中完全是採用放鬆,一定要充分地理解這個放鬆;從思維方面,就是不使用那種選擇性注意,放棄選擇性思維,只要你能放棄選擇性思維,那麼就能解決問題。

下麵再看“動與靜的形成因素。前面是“動與靜的形成條件”,條件它是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對動與靜的分析要從物質和思維兩個方面去分析。

動與靜的形成。

靜它的形成因素第一個通過守靜第二個是走神。“守靜”是在養生群體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喜歡守這個靜境,這樣才形成的。這個尤其是我們實證的人,是最容易出現這個問題,這一個在我們實證中可以說是非常、非常常見的,一個人在山裏呆多了,呆時間長了,不願意這種吵雜的環境,喜歡這樣的靜境;有的是因為實證方面觀念的問題,我們說是現在這種心比較散亂,當這樣說的時候,他馬上產生一種觀念,我既然散亂的話,那肯定靜,因為什麼?思維只有動與靜兩種狀態,他對思維的認識,也只有動與靜這兩種認識,所以既然散亂,散亂是動,那應該是住於靜,所以他就是這樣去解決散亂這個問題的,不由自主就產生一種靜,喜歡靜。這個情況在修行中、佛教界中非常多見,所以說是他排斥那種散亂。

正確的觀念是,佛教對這些觀念的解就是一個要認知、體驗、了知,就可以,不要再去加入另一個觀念。如果你加入另一個觀念,那就同樣是住於另一種思維內容,和禪定一樣,就是從這個火坑裏跳出來,然後就掉入了另一個火坑。對靜也是這樣的。所以這裏就要瞭解什麼是佛教?主要是看你怎樣去做的,不是通過這樣守靜住於觀念的,而是準確地體驗、覺知、了知這一切就行,絕對不要加入一些觀念。

對於靜的形成,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神”,比如說內向、身體素質比較差,或者是在精神方面有一定的問題,這樣就出現一種走神。對於走神,我們也要有一些正確的認識。走神它的建立的基礎就是一個靜,這是第一點。因為當你去進行百米衝刺的時候、打乒乓球的時候,你是絕不可能走神的。一切走神都是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動本身是一種專注。所以說一定要瞭解,只要你在走神,那麼最起碼,你已經達到了一個靜,一種穩定,還是一種穩定的靜,還不是一般的靜。第二個來說,能夠走神,說明你是住於思維內容,思維被牢牢地住於思維內容上面的,這時候是不容易斬斷思維內容的,觀心基本是不起多大作用的。這時候該怎樣實證?改變思維內容。我們以前說過,就是實證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這就要求在你沒有實證的時候,你先要對自己有一個瞭解,你要瞭解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性格,工作性質是什麼樣的?在上座之前你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你有哪些問題?這些都必須準確無誤地瞭解。瞭解之後,你才可能去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證,如果這些你都不了解,你的實證就是很茫然。比如說這個走神,在上座之前,你覺得自己性格比較內向,特別容易走神,不容易馬上去培養專注,不容易馬上斬斷這個相續性思維,那麼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就要根據這個特徵去進行,按照走神去實證,而不能使用其他方法,使用其他方法基本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這也說明一點,就是我們現在這種思維狀,無論你處於哪種狀態,只要你善於利用,都一定能夠有利於實證的。所以不要對現在這個思維狀態進行一個好與壞的判斷,沒有什麼好與壞,關鍵是看你會不會利用。因為一切狀態都是如來藏狀態的自然展現,都是有利於實證的,走神也是這樣。當你發現自己善於走神的時候,那麼這時候就要在走神的內容上下功夫,改變走神的內容。怎樣改變走神的內容?就是根據實證的目的。你想證入欲界定,那你就在那種清靜、光明這樣的境界上下功夫,比如說你觀一些光明的境界,然後這樣與光明的境界融合,這樣就可以證入欲界定。比如觀色彩,你設置境界的時候,設置那些樹葉的飄落,你把樹葉設置地特別美好。設置顏色,顏色方面是一種純淨的色,比如說《彌陀經》上講的青色、青光等等。什麼是青色青光?顏色很純粹、很純淨,對於這個你怎樣去體驗?因為我們平時就生活在這種散亂的狀態,心物是一體的,所以你見到的這些境界,這些顏色都不是純粹的,樹上的樹葉,那個樹葉看上去是灰濛濛的,各種顏色不純淨,度達不到,無法體驗身體的青色、青光,這時你該怎樣解決,你可以拿一片樹葉,比如說綠色的樹葉,用一個繩子掛在前面,然後就盯著它看,專注的去看,在靜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專注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顏色會發生,會變得純粹,向著純粹化的方向去發展,會非常的清晰,非常的純粹。這就是在設想,在對觀察對象進行設置的時候,要對顏色的純粹性方面去設置,所以在當你善於走神的時候,你就要在這種顏色的設置方面、物質境界的設置方面下一番功夫,然後你再去走神,走神這個境界怎樣變化,山怎樣變化,比如說這個樹葉飄落,隨著風去飄啊飛啊,一會飛過這個草原,一會飛過那個山脈,就這樣在飛,飛的過程中,樹、山它又是怎麼怎麼樣的,對境界要進行設置,你要是為了入欲界定,就在這個光明感、清明感、美好感在這個方面進行設置。

如果你是為了入禪定的,那你就要觀它的微,微觀運動過程的變化狀態,在這個地方下功夫,在這個地方下功夫,在這個地方走神,然後你就證入禪定中,比如說同樣這個樹葉的飄落,它順著在風的吹動下,然後飛呀飛,剛開始的時候你是觀它的這種美好,婀娜多姿美好,這個過程是容易形成靜、清明的靜的,但你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專注進入定中的,那麼這時候,你觀著觀著開始去觀它這個微觀運動過程,也就是樹葉它的慢動作,飛的慢動作。由於專注是能夠打破靜的,所以當你去觀微觀運動過程的時候,反過來它將打破這個靜,你覺得自己觀著觀著觀不住了,沒法觀了、煩了,這時候怎麼辦,說明一點是靜不穩定,這時候你重新再去觀這個美好的境界,再觀這個樹葉飛啊飛過哪個山,落到一個小溪裏面,隨著溪流慢慢的這樣流動,非常美好的流動,小河是清澈見底的,樹葉就順著這個河流遊啊遊啊,你就觀這個整體的美好,觀一會你覺得心情很美好,又穩定了,然後你再開始觀那個專注,也就觀那個微觀運動過程,慢慢的誘導,就這樣。就這樣連續的聯想,因為你聯想功夫比較好,然後就利用這個功夫,就開始這樣不斷地聯想,不斷地轉換,只要時間能夠延長,就能夠一次性的入定。

回去之後,你就可以這樣實驗,抽出一天的時,只要你設置的好,聯想著這個場景,按著這樣的方向去進行,你一定能夠快速入定的,因為什麼?聯想這個東西是我們幾乎是所有的人都會的,生活中有的人就是走神比較嚴重,但有的人不怎麼走神,但不走神照樣會聯想,因為你本身處在這種相續性思維狀態,所以要充分的利用相續性的特徵。相續性思維我們有時候是為了斬斷它,達到一定狀態,剛開始時咱們談過,對相續性思維的解決,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在念頭上下功夫,也就是在思維內容上下功夫,改變它的思維內容,然後證入禪定狀態,剛才說的就是這種狀態,就是要充分利用走神。所以你不要說,你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維,容易走神,容易走神也不是一個壞現象。在上座中你覺得走神是個壞現象,所以就排除排除,那是因為你不會認識,不了解一切浪花都是海水,所以你把它搞錯了。有的人恰恰相反,容易散亂,容易散亂所以他認為這個不好,但這個也沒有什麼好與不好的,凡是散亂的人一定不會昏沉,就像是你在大街上一會看這,一會看那的,你絕不會是正看著一下子睡著了,也就是你不會昏沉,你的專注力是比較強的,你是很容易形成專注的,現在唯一的一點就是,你沒有找到能夠引起你專注的觀察對象,所以在你上座的時候,你覺得自己很散亂,這也很好,現在最主要的是怎樣利用這個散亂。怎樣利用是你給自己選擇性注意,配置一個能夠引起專注的觀察對象,因為所謂的散亂,是選擇性注意這種思維功能處於一種高頻選擇狀態,它之所以處於一種高頻選擇狀態,因為它沒有找到能夠找到引起專注的觀察對象,在這時候你就在觀察對象上下功夫,一定要在這個方面下功夫,去設置,設置你喜歡的場景,你喜歡幹什麼你就設置什麼。比如說,有的人喜歡去踢足球,那你就可以觀踢足球,慢慢的觀這個慢動作;有的人喜歡去騎自行車去旅遊,那你就可以設置騎自行車去旅遊的這個場景。你喜歡什麼就去選擇設置什麼,這裏一定要注意一點,你設置的觀察對象,一定是自己非常喜歡的,如果你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你就是剛才說的,最起碼善於聯想,你聯想的東西一定是你喜歡的,你就可以對這個聯想的東西設置,你喜歡極樂世界場景,就設置極樂世界的場景,你喜歡外太空怎麼怎麼樣,然後你總想的很美好,那你就想向著美好的方向去設置,這樣去設置,描繪這個場景,做白日夢是每個人都會的,要充分的利用做白日夢的這種能力,去進行這種設置。設置之後選擇性注意就會引起專注,這就是你在引導這個專注,專注形成了,然後自然就成功了。

所以,上座之後你不要去對你的這些狀態不會利,而是盲目的去排斥、否定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一定要從理論上去瞭解,一切浪花都是海水,現在這種狀態一定帶有如來藏狀態特徵,只要你善於利用,就一定能夠快速的成功,如果你不善於利用,你的實證始終是盲目的,那麼你一個月不成功,二個月不成功,半年也不可能成功的,如果你始終還是這樣的,那你就是幾年也絕不可能成功的,證一輩子同樣不會入定的,證了一輩子也沒有入定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這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就是,不要盲目的去否定這種狀態,要充分認識這種思維狀態的特徵,這一個是我們對於走神它的認識和利用。

再一個就是對動與靜兩種心力,也就是在心力方面形成的基礎要有所認識。動中狀態是以執著心力為主的,執著心力作用比較強、作用大,這是動中狀態形成的基礎。反過來我們也不能說是,一說執著心力馬上就認為這個東西不好,執著心力是一種功能,大海騰起浪花也不在於好與不好的,它是一種功能,看你會不會利用它,這裏是這樣的,選擇性注意不在於好與不好,就在看你會不會利用。我們剛開始在利用選擇性注意的時候,就是使用執著心力的,執著心力它能夠選擇感興趣的觀察點,然後形成專注,這是它好的方面,只要你能夠給它設置這樣的場景,它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如果你設置不了場景,它就處於一種高頻選擇狀態,那麼它就不好。也就是說執著心力它的好與不好,不是說這個東西本身好不好,而在於它的思維內容,你對它的內容設置有問題,如果你要改變它的內容的話,它就一定會變成好的現象。

再一個就是從那個執著心力形成的那種選擇性思維就以看出來,執著心力在其發展過程中,執著心力能產生另一種功能,就是形成選擇性思維,選擇性思維的形成就是要找一個能夠引起關注的這種觀察對象,然後返回去,通過專注再返回去,我們以前說“置心一處,無所不辦”,就是利用執著心的這種功能,利用它有選擇性思維的功能,利用這個功能去實證的,所以就是你要在這個思維內容上下功夫,你要設置合適的內容,然後充分的利用執著心力去實證。

執著心力它活動的時候,它的一個最大好處是什麼?是易形成專注,但它最不利於實證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波動性比較強,所以,你只要能夠克服它的波動性,使它能夠穩定的對某一個觀察對象持續的形成專注,那麼就一定能夠成功,但這就需要我們去靜下心來,平時好好去思考一下,我們對哪些事物能夠形成專注,比如說我們對於那些新、奇、特的事物,我們對一些比較複雜的事物,哪個東西比較複雜,所以說容易形成專注,這一點就像我們學習《彌陀經》一樣,《彌陀經》中我們使用的一些觀法,某個觀法是非常複雜的,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你是根本掌握不了的,平時你背《彌陀經》的時候,就這樣隨便背的,你沒在實證上去進行真正的操作,《觀無量壽經》這裏面有很多實證的方法,有的操作實證方法是非常非常複雜的,比如說觀那個亭臺樓閣等等,那些場景,這些觀法特別複雜,複雜的東西能夠引起專注,一定要瞭解這一點,你使用這個執著心力去實證,使用選擇思維去實證,你就要在這方面努力,設置東西複雜一點。

第二個就是它喜歡連續性的,喜歡這種動態的連續性的,以就像咱們剛才說的樹葉的飄落,你就設置場景飄啊飄啊,一個場景又一個場景就這樣,展開你的聯想,就這樣設置。只要你能這樣持續設置的話,它就一定能夠安住於這個觀察對象,而絕不可能展開那種散亂的選擇性活動,也就是它的選擇頻率一定不會強,它會持續的安住於這種狀態,也就是我們說的“置心一處,無所不辦”。

對這個“置心一處”我們也要瞭解,“置心一處”並不是說你現在去盯著那個蘋果,眼睛一眼不眨的,死死的盯著那個蘋果這叫”置心一處”,根本就不是這樣的,“置心一處”也是使用兩種思維功能去置心一處的,你可以使用選擇性注意,也可以使用普遍性留意去“置心一處”。用普遍性留意去置心一處,那是觀察一個物質,靜態的物質,因為普遍性留意本身是一個潛意識的,它是與靜相應的,所以你要選擇一個靜態物質,比如把那個蘋果放在那裏,或者把那個樹葉靜靜的放在那個地方,躺在那個地方,然後就用這種普遍性留意去觀察那個樹葉,這就是用這種潛意識去觀察,與靜相應,觀察靜態物質。如果你用的是選擇性注意去觀,那麼必須這個樹葉是飄起來的,是一種動態的。

因為思維功能不一樣,它適用的觀察對象不一樣。一定要瞭解心一處,看你使用的思維功能是什麼樣的。如果你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這種思維功能,那麼你就觀察那個靜境,把心安住於這個靜境,這就叫“置心一處”。如果你使用的是選擇性注意這種功能,那你就設置一個動態的場景,只要你能安住於這個動態場景,心能夠住於這種安住的狀態,那就是置心一處。所以一定不要把那個“置心一處”理解得非常狹隘。我們平時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實證,都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實證,所以你就把那置心一處,把它理解得非常狹隘,你認為就是一個咒語、或者一個佛號、或者觀一個靜態的場景等等,這叫置心一處,這是對思維功能不是非常瞭解的緣故。所以這就是我們使用執著心力,選擇性思維這樣去實證,也就是說在動的場景下是以執著心力為主的,所以設置場景一定要適應執著心力,設置成一種動態變化的一種物質的境界。如果你是通過靜這個方面努力,靜是建立在柔軟心也就是向心力的基礎上,那麼這時候你要在這種心力上下功夫,設置的場景是那種能夠引起那種深深的柔軟心的這樣的場景,它和那個選擇性注意還有點不一樣。選擇性注意就是在那個境界的吸引力上下功夫,就是新、奇、特、複雜啊、相續性啊,在這些上下功夫。當你使用這種靜,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實證的時候,你必須是在這個柔軟心上下很大的功夫,要不然你是不容易讓這個潛意識發揮到極限的,不容易去安住於這種觀察對象的。因為潛意識發揮的一個前提是,前面我們學過心理學對於潛意識的認識——就是處於深深愛心的這種狀態的時候潛意識最容易發揮作用的,所以要瞭解靜這種境界是以向心力為主、柔軟心為主,因此在實證中要充分利用這種特徵。

再一個我們對於靜與動的認識,它的層次的認識。動與靜雖然表上看是同一個思維狀態的,應該是同一個層次,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動是一個較低的層次,因為是執著心力比較強;而靜是柔軟心為主,執著心力相對動來說較弱。按執著心力劃分,動是較低的層次,而靜是較高的層次。所以在那種較低的層次是一種消耗,我們要在靜中去進行恢復,只有在這種高級狀態我們才能夠得到精力和體力方面的恢復。所以,不要把動與靜當作一個平等的層次,當作平等的層次你就沒法實證,你將沒法理解為什麼我們的實證一定要建立在靜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動的基礎上。即使我們利用選擇性注意去實證,也不是生活中那種平時的那種動,那樣觀念去實證的。這是對於動與靜它的形成這些認識。

對動與靜的屬性來說,一定要瞭解,動屬於苦,靜屬於樂。這個也非常關鍵的,這個在實證中達到一定狀態你才能夠準確的去體會,如果在一個較低狀態這個也是不容易體會的。比如生活中的人很難體會到“動是苦,靜是樂”的,對他來說,動反而是一種樂,因為他認識的靜,就是那種類似睡眠,也就是說他的靜就是這種靜,他達不到更高層次的靜,這種靜往往是一種昏沉,為了破這種昏沉,所以他會進入動中去破,動中會得到一種美好。所以這一般人根本體驗不到這一點,這個必須在實證中,無論你是在欲界定,還是在禪定都將體驗到這一個,當你實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將不喜歡再去動,因為動是一種苦。比如說,樂坐狀態,你將不再願意去動,與動相應的話馬上會有一種苦受產生,破你這種境界。在那個禪定中也是這樣的,念頭出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出現這種念頭,念頭出的時候你馬上會體驗到這是一種苦,容易退失,你會不由自主去排除這種動,不讓念頭出,因為念頭是自動蹦出來的。因為念頭這種出現它有明顯的一種心力,所以這時你自然去排除這種動。所以,對於動與靜的性質要瞭解,同時要瞭解我們對於現在這種狀態為什麼會認為動是樂,認識不到靜是一種樂。這個就是簡單瞭解一下就行。

動與靜的關係,這個在實證中對我們來說意義是比較大的。

它們的關第一是:二者是對立的。對於這種對立的關係在實證中應該樣應用,就是我們在實證中一旦出現動的問題,比如你現在比較散亂,怎麼對治散亂?就用相反的狀態去對治,就想辦法引導讓自己處於靜,處於靜馬上就把這個散亂破除了;如果你處於一種細昏沉,細昏沉這種狀態該怎樣解決?細昏沉是一種靜,這時候就可以用動去破除。也就是說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一旦你墮入某種思維狀態,就用與之對立的思維狀態去破除。這就是要瞭解動與靜它們是對立的。

第二要瞭解它們是互相轉化的,就是靜極生動,和動極生靜。靜極生動,極生靜這個應用,最關鍵的就是在兩個方面應用。在我們平時,你會覺得自己剛上坐的時候,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就是散亂,一種情況是昏沉。對於散亂這種情況怎樣解決?你就可以在沒打坐之前先讓自己處於一種動的狀態,明顯的動的狀態。達到那種情況你再去打坐?就達到你想去休息,你有一種休息的觀念,你不想再去動了,那麼這時候再去打坐,就容易處於靜中。這一點一般人還是沒有體會的,如果你有身體氣脈方面有反應的話就更容易體會。比如說你去活動一會之後,你身體氣脈方面比較好的話,你會發現這個身體不由自主會有某些穴位開始出現跳動,尤其是頭頂百會穴這個地方,它會出現一種輕壓感、頭髮有豎立的這種感覺,就是發根有種動、頭髮有種豎立的這樣感覺,那麼這時候就標誌一點,就是身體逐漸、逐漸希望靜了,所以在這種情況產生的時候,你再去打坐,效果就特別的好。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動極生靜,你要製造這種動極生靜這樣的機會去強化實證。

然後,在實證中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它會出現靜極生動。靜極生動的時候如果你這個情況下沒法通過專注去解決,那麼你就必須順應它這個過程,使自己處於運動狀態,舉例來說,我們在樂坐狀態的時候,坐了一段時間之後,你覺得心又散亂了,但是又沒法解決這個散亂,那這時候你就要退下來,這是靜極生動了,你就不能再去證了。最常見就是在那個酥暖,酥暖形成之後,是因為酥暖是建立在專注的靜基礎上,這時專注比較強,但含有靜的成分,所以酥暖是最容易喪失的,專注將破壞這個靜,這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無法安住於這種酥暖狀態,你不由自主會追求,但追求又追求不到,你的心會煩,在這情況下你就要馬上停止,要順應這個靜極生動的過程,不能再去實證。如果你再去實證的話,就會出現兩種力的互相干擾、互相攻擊,就是向心力和離心力互相攻擊,很快你就會出現燥熱、出汗等等這樣的特徵。

所以就是在現在這種狀態,你要瞭解兩種思維狀態“動”與“靜”的互相轉化瞭解轉化之後,你要準確地利用這種轉化,給自己製造條件,然後順應這種轉化,不讓自己出現其他的問題。所以對於靜極生動和動極生靜的應用要有所把握。不過這種應用,將來在你身體氣脈方面比較明顯的時候,會應用得非常好。在一般人剛剛初學的人往往是應用得不好的,也不知道這個怎樣應用,因為什麼?沒有明顯的對比。等你身體氣脈反應比較明顯的時候,也就是動與靜這些方面稍稍有一絲變化,立刻就會表現得非常明顯。就像我們現在思維散亂一樣,你只觀察到那個粗的散亂、粗的念頭、粗的觀念,那種微細的意識流你還根本沒辦法去觀察它。但是當將來你身體氣脈方面比較明顯,比如說氣機按經絡去運行,那麼這時候,思維方面稍稍的走神,很小很小的意識流就一下子會放大,這在氣脈經絡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你將很快就會發現這些特徵。這就說明一點,就是我們的實證要麼在物質方面進行,要麼在思維方面進行。在思維方面這些問題沒法解決,那麼你就在物質方面下功夫,因為物質方面將會把這些思維方面的問題放大,會明顯的表現出來,然後你就可以反過來解決思維方面問題。就像我們剛才說的,氣機沿經絡運行這個過程,就是解決思維方面那種潛意識的習慣、潛意識的散亂。因為能夠體驗到身體氣脈的人、氣機運行的人,心已經能夠安住於靜中,能夠達到一定境界,絕不會出現明顯的散亂。這時候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沉澱在潛意識裏面的那種散亂的習慣,這個問題在發生作用。所以就是我們通過物質方面的表現,能夠觀察到思維方面的問題,這樣就可以通過這個手段進行調整。

同樣的,我們設置觀察外物也是這樣的,你能夠安住於對外物的觀察時候,說明已經不散亂,安住不住的時候,說明是比較散亂。這就是有時候我們的實證一定要注意,所有的實證只有兩種方向,一個是在物質方面進行調整,一個是在思維方面調整。由於心物是一體的,所以無論是在物質方面調整,還是思維方面調整,本質都是一樣的。不要疏忽任何一個方面,二者要結合進行。

我們對現在這種思維狀態的認識都是基於實證的,根據實證的需要,我們還可以把在這種思維狀態分成“外源性思維”和“內源性思維”。所謂外源性思維是指主要以外界的人、事、物為主,這些東西讓你的心處於一種散亂狀態,它吸引著你,吸引著你的選擇性思維,讓你處於一種散亂狀態。這是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實證還沒有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是以外源性思維為主。

但對於實證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人,比如說進入樂坐狀態,那麼這個時候,外源性思基本是不起作用,這時候的散亂是內在的,內在的產生一些願望、念頭,這就是內源性的思維。

對外源性思維和內源性思維的認識,這一點我們在實證當中有個準確的判斷,過去人們過一句話:“凡事欲則立”,也就是你提前瞭解,那麼當這種境界到來的時候,比如說樂坐狀態到來的時候,你將很快發現這種內源性的思維開始出現,出現之後你能夠判斷它就是發展到第二個階段了,第二個階段必然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候你不會慌亂,不會在一直的責備自己,責備自己怎麼心還在這樣想、還在這樣散亂?這時候你就會有一個準確的認識,你就會瞭解在這個階段是一定會出現這種情況的,所以你會安住於對這種情況的解決。

所以這個就是有時候我們為什麼說是要重視理論的學習,理論學習有一個好處是什麼?就前面的過程是怎麼樣的,你將經過什麼樣的過程,在瞭解理論之後你會準確的掌握。那麼當這種境界到來的時候,你能夠準確的認知,你不會在這種境界到來之後一片茫然。如果你對這些境界根本都不了解,那麼這些境界到來的時候你沒法判斷,你沒法準確去轉化,那麼這時候,你會處於一種手忙腳亂的狀態,這是最容易導致失敗的。

再一個,尤其是在身體的覺受沒有消失之前,幾乎所有人的失敗都是這樣去失敗的,前面的根本就不了解,情況到來了又沒辦法認知,沒辦法解決,於是就退下來了,如果這些情況你都瞭解的非常好,那你就不可能去慌亂,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像我們使用選擇性注意去實證,觀樹葉它的飛行的過程,如果你瞭解在這個過程中是必須讓時間延長,時間延長到一定程度了,才能夠穩定的,那麼這樣你就絕不可能再去追求,不會再對當時境界的判斷,你會責備自己,怎麼還沒有入定啊等等,不會這樣去判斷,你反而會下決心在時間上下功夫,讓這個時間無限的延長、無限的延長。所以,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你就能夠安住於在時間延長上面,在這個上面下功夫,這樣就很容易成功。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身體覺受沒有消失之前,在欲界定之前,一定要對這之前這段路,實證是怎麼樣的,將怎樣去變化,經過什麼樣的過程,有哪些實證要素,一定要瞭解的清清楚楚。

至於到了禪定中的時候,這些通通都不起作用,沒必要去瞭解。禪定中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全是準確無誤的,自然而然的,而且所有人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只有欲界定之前是不一樣的,禪定中通通都是一樣的,沒有哪一個人特殊的不得了,他的路和別人不一樣,沒有這回事的。

住於思維本體之後回歸如來藏,只要你住於思維本體,那麼以後的路也照樣都是所有人都一樣的沒有特殊的。

對於我們來說,咱們說要瞭解這個實證的路,掌握理論,重點指的就是欲界定之前,身體覺受完全失之前,指的是是這個過程,因為絕大多數人失敗都是在這個地方失敗的。

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它的功能和特徵基本談完了。由於咱們實證是基於現在這種思維狀態,所以下去之還是要把書合上,然後自己靜下心來好好的想,想一段時間了然後再翻開看一下,對照一下,最終把書全部扔掉,讓自己能夠在生活中自然的潛意識的使用,你對自己思維功能的這種使用,它的變化,一定要達到一個非常準確、非常熟練這種狀態,也就是兩個要素:非常準確、非常熟練。只有這樣,潛意識才能夠準確的發揮作用。

所以,下去之後,沒事就到大街上去看人、分析人、分析自己、分析別人,這樣經常的分析,天天分析連續分析一個月,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這個實證本身就是非常簡單的。只要我們能夠瞭解現在,就一定能夠知道未來,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