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耳朵

認識耳朵

清涼月

耳朵是听觉功能,这种听觉功能,我们大家可以体验一下,当你专注地去听远处的一个声音,或者一个微小的声音的时候,你往往是要把眼睛稍稍关闭的,这时候不是说你专门地很灵活地去使用眼睛,而是眼睛稍稍关闭,眼帘下垂,身心放松,你处于放松的状态,然后静悄悄地听。大家闭上眼想一下,自己偷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关闭眼睛的,眼睛的功能不怎么使用,因为眼睛是和选择性思维相应的。同时你还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在放松的情况下,你还有一个表现是什么?尤其是别人说话声音很低的时候,你往往是屏住呼吸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是一个潜意识的状态,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耳朵的时候,我们是处于潜意识的状态,这与使用眼睛不一样,使用眼睛时我们是处于有意识的状态的,使用的是选择性思维。使用耳朵的时候,直接就是用潜意识的。

所以我们在使用耳朵这种功能去进行实证的时候,就是直接用潜意识进行实证。因此我们平时说的耳根圆通法门,耳朵最有利于实证,因为耳朵可以直接应用,不像眼睛的功能需要改造,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快速形成专注才可以的。耳朵是可以直接用的,它比较灵活,操作难度不大。

用耳朵去实证,有的时候是侧重于观察对象,侧重于体验观察对象,比如说你侧重于这种声音的美好,那么你将住于静;如果你在这个静的过程中体验声音的清明,不仅仅是美好了,你开始体验清明,在清明感上下功夫,那你将住于欲界定;如果你侧重于体验这个声音的生灭,声音逐渐消失,因为当你唯一听声音的时候,声音就是念头,念头消失了,你在这个消失上用功,斩断思维的相续性,这个时候你将证入禅定。也就是你使用耳朵的时候,你侧重外景的时候,你将得到这几种结果,根据你对观察对象,它的观察侧重点的不同,也就是你取向的不同,你将证入不同的思维状态。

如果这时候你不是侧重于外景,而是侧重于内在,侧重于内在的这种安享,咱们说的内在的这种境界,比如说,小学生他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处于打瞌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他是侧重于打瞌睡的,对老师的那个声音他并不侧重,他不是说我现在专门去听你那个声音的。他一边打瞌睡,一边似有似无地去听老师的讲课,这是侧重点的不同。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你将住于思维本体。

咱们说的观音法门,就是通过观声音证入如来藏,那你就必须用这种方法,侧重于内在,而不是侧重于外在的声音。侧重于内在,然后对外界的声音不用去管它的大小、生灭变化,统统都不用管,只知道它是一种声音就行。不用侧重声音的某一个特征,对它任何特征都不要去管,仅仅知道它是声音。通过这种声音去培养专注力,形成一种专注。当然这种专注,它所形成的结果就是安住于内在的这种境界,像那个小学生一样,他一边安住于内在的这种打瞌睡的状态,一边去专心地去听老师讲课的声音,那个专心虽然也能形成一种清明的专注,但这种专注并不是侧重于外景,外在的老师讲的声音,而是侧重于内在的,是内在的这种境界不断地提高、提高、提高,达到一种高度的清明。这就是耳根圆通法门,对于耳朵的应用,我们需要掌握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