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略解
清涼月
《西遊記》是一本修行的書,它用講故事的形式把修行的過程清清楚楚、詳詳細細地講解給我們。其中,三教合一的思想貫徹全書。所謂“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釋道三教最終都匯歸於佛教。道家,尤其是全真派,極其重視明心見性,已經基本上和佛教歸為一體了。再說儒家,到了王陽明時期,基本上都變成了佛教,只不過是名詞術語有所另類罷了。《西遊記》鮮明地體現了這一特色。從本書可以看出,三教合一並不是現代某些人講解的那樣“三教都是一回事”“學會了道教、儒教,也就學會了佛教”,根本不是這樣。
這裏零散地、簡略地講解一下《西遊記》的修行思想,目的是拋一個引玉之磚,希望飽學之士、實修大德能夠在後面的評論裏,把自己對《西遊記》的體會寫出來,讓更多的學佛人能夠從中學到一些修行經驗,培養學佛的正知正見。
1、孫外公
《西遊記》把我們的心比作猴子,終日不停地追逐外物,流浪在外,因此叫做孫外公。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心向內觀,比如你念佛號、持咒等等,目的都是讓孫外公回來。剛開始,心不是那樣容易就會回來的,孫外公總要向外面跑,把唐僧孤零零地仍在一邊,心不向內看,不專一,根本無法修行。怎麼解決?好辦得很,給他戴一個“緊箍兒咒”,《西遊記》第十四回又稱之為“定心真言”,就是要讓不安分的妄心安定下來。我們修行人,就是要給自己戴一個“緊箍咒”,時時看自己是不是把緊箍咒扔了,離了這個緊箍咒,離了這個“定心真言”,心怎麼定?心不定何談修行。因此,給自己戴一個緊箍咒是修行的第一步。
第七回原文:“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勞拴莫外尋。萬象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我們說的“心猿意馬”就是從這裏來的。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心和意要一心一意(定)配合默契,不能三心二意(散亂),只有這樣才能到達彼岸。
2、六根清淨
孫悟空來到唐僧身邊,要開始真正的修行了,那麼,第一堂課是幹什麼呢?就是打死那六個毛賊?《西遊記》在“心猿歸正,六賊無蹤”這一章裏,告訴我們六賊就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意見欲、身本憂”,這就是我們的六根,打死這六個毛賊,六根就清淨了,就可以修行了。但我們(唐僧)剛開始還很貪戀六根的美妙,往往怪罪悟空濫殺“無辜”。
3、齊天大聖
悟空學來了很大的一個本事,那就是“出陽神”,也就是有了“意生身”。他認為好象閻王拿他沒辦法了,心開始不安分了,目空一切,心比天高,要與天齊。我們很多修行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認為有了一點兒神通就了不起了,好象真的就解決生死了。其實這都是妄想,還是逃不出如來的手心。在藏傳佛教裏,因為手與心最相應,所以往往用手來代表心,比如講到“大手印”的修行,就是直接講心法的。所以,孫悟空逃不出如來的手掌,你飛得再快,能快過心嗎?最終還要在五行山下修行。我們平常人總是五行不全,免不了要心發狂,五行山正好能讓我們五行齊全,更何況山上還有如來的“唵、嘛、呢、叭、咪、吽”,這可是六字真言呀,能定心的。悟空就這樣,天天念,年年念,一朝朝,一歲歲,終於讓心定了下來,這樣才能跟著唐僧開始真正的修行。
4、有人說:悟空會飛,讓他把唐僧背上,飛到佛陀那裏不就好了。這就是因為不了解《西遊記》是在講修行過程的,所以才會說出這種話。書中每一個小故事,都有很深的含義,如果對古典哲學等沒有很好的瞭解,再加上沒有實修實證,是無法看懂《西遊記》的。因此,要學好古代的文化,就要在實修中邊證邊看,這樣才能看懂。
5、人物出場
唐僧為南瞻部洲人,為火,能生土,所以一出發就掉進了土坑,土生金,所以金星解厄,又金氣相感,所以唐僧遇到孫悟空。悟空由石生,屬金,火克金,故唐僧能收復悟空;悟空是金,金生水,所以惹出了小白龍(水),悟空心猿生意馬,所以只能生不能克,就去求觀音。觀音為真水,同類相招,故收了小白龍(水),水生木,故招來了豬八戒。金克木,所以悟空能收復豬八戒(木);八戒木木相感,故招來了黃風怪,風為木,但此怪為是老鼠成精,鼠為水,金生水,所以悟空沒辦法,只好找靈吉菩薩用飛龍寶杖收復,龍為辰土,化作八爪金龍,以金克木、土克水,終於收服了黃風怪。八戒屬木能克土,故八戒能戰沙和尚(土),而土生金,為金母,所以悟空不能戰沙僧。
6、水簾洞
這一點兒牽扯到道教知識。身體任督二脈,任脈在前,性屬陰,用水喻之,恰似瀑布。書中寫到這水“遠通山腳之下,直接大海之波”,說的是下丹田,是根。而水簾洞的洞,指的是玄關,就是平常人們說的“天目”“第三只眼”。洞裏風光無限好,“天造地設的家當”,書中有很好的描述。
7、心
悟空師傅居住的那個洞叫斜月三星洞,就是“心”。因此,修行就是修心,悟空深知這一點兒,後來在自己洞前立了兩個碑,寫著“安靜”“寧神”。而弼馬溫的溫養功夫也是在修心。孫悟空實在是一個真修實幹的大修行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8、金箍棒
金箍棒代表的是元氣,為什麼來自海底?在中醫學理論裏,腎屬水,為先天,元氣歸於腎,是先天之氣,大海深水,為一切水之本源,故金箍棒產於海中。元氣,能隨人的意願可大可小,非常如意,所以金箍棒又名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耳朵為腎之外竅,和腎是同一系統,所以金箍棒能夠藏在耳朵裏,而不能藏在鼻子裏。
9、無底船
唐僧師徒一行歷盡艱辛終於到達目的地,卻有一條大河橫在眼前。幸虧來了一條船,不幸的是這船竟然沒有底。唐僧不敢上,悟空一把把他推上去,唐僧心裏一驚,卻竟也沒有掉下去。他還在疑惑時,卻見上游漂下來一具屍體,眾人說:“師傅,那是你!可賀可賀!”為什麼可賀?因為他證得了無漏,證得了漏盡通,所以不會掉進下麵的煩惱河裏去,不會再輪回了。他證得了無生法忍,得見本來面目,生死已了,大事已畢,臭皮囊自然就可以拋棄了。書中描寫無底船時有一段寫得很好:有浪有風還自穩,無始無終樂升平。六塵不染能歸一,萬劫安然自在行。無底船兒難過海,今來古往度群生。
10、三根救命毫毛
觀音菩薩取三片楊柳葉變作“救命毫毛”放在悟空腦後,謂之“叫天天應,叫地地靈”。楊為柔木,即巽木也;三為乾卦,三根毫毛即元氣也;放在腦後,即取坎填離,變離卦為乾卦。“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即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實為練真息。這裏涉及不少道教概念。
11、迷魂湯
迷魂湯就是我們這個肉體所需的各種物質。《西遊記》寫到“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有人說:佛陀還吃飯呢。那僅僅是示現,真的吃了嗎?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是怎麼來的?就是光音天的人來到地球上,誤食了地球上的東西才無法回去的。因此,地球上的任何食物,從根本上說,對我們的修行都不利。
12、九頭獅子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論語•季氏》)。思即獅也,靈者,思之靈也。九思歸一即返聖成真。
13、火焰山
這一段比喻道教過##tian(這裏用代號,防止初學者執著)的景象。此處人為什麼全身燥熱?那是因為妄念紛飛。意靜則燥火自息,身降清涼。芭蕉是木葉,極柔(喻柔軟心),扇以生風,風者真陰之氣,以滅燥火。三調芭蕉扇,三者乾也,金也;芭蕉木也,金木交並。孫悟空見鐵扇公主,情話綿綿,以比真陰真陽相見,陰陽交感和合。牛魔王即雪山之大白牛,是為坤土,亦是意土。意多邪妄,去妄即真。意本相續,故牛魔王的頭砍不完,砍掉一個又生一個,意的相續性就是這樣。返妄歸真,即為白牛。
14、通天河、老龜
通天河同樣是喻督脈。老龜,白色圓形,喻乾元坤元;絲絛系鼻,喻觀呼吸時要把呼吸調柔到象絲絛一樣柔細,這就是龜息。
15、女兒國
女兒國一事對我們今天尤有教育意義。國為女兒國,純陰,國中子母河,陰中之陰。河中之水,飲之結胎。在中醫學中,把人身之氣分為元氣和營氣,營氣為陰,行走脈內。練氣功的人因為是意識用事,所以會使營氣結聚,形成自覺有形之球體(胎),氣功人士練的就是這個。這是陰中之陰。氣功人士走火入魔也正是因為這個。他們把這種氣結現象當做好事,在那裏搬運氣機,結果出現一系列問題。怎麼解決?書中寫道:推倒旁門宗正教,心君得意笑容還。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在氣機上用事,要在心上用事。也就是說,只要按照佛陀的心地法門修行就能解決這些偏差。
16、車遲國
文中寫道:灘頭上坡板最高,又有一道夾脊小路•••••••••。這裏說的是督脈,督脈在脊柱中央,下麵是夾脊關。這個故事說的是佛門中的某些修行人,因為不能準確全面的把握佛學理論,總認為身體是修行的關鍵,想盡辦法在身體上用功,所以就大量引進道教的氣脈修行法,在那裏艱難的運轉河車,三環九轉,所以叫車遲。文中道教人物的名字以及故事的內涵都有寓意,為防止初學者在這些有為法上執著,不再細說。
17、紅孩兒
紅孩兒之火為真火,四海龍王之水不能滅,必須觀世音楊柳枝之水,方可滅之。楊柳為柔木,觀音居南海,此即真水降,而真火滅。枯松澗即坎,離下坎上,真水真火相交於中宮。修行人在練習禪定的過程中,尤其是剛開始時,由於意念紛亂,會擾亂體內氣機,出現燥熱上火情況,這時候用一般的水,也就是龍王之水,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能用柔軟心(楊柳枝)才能去掉這種燥火。柔軟心是大悲心的特徵之一,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常住大悲心是修行的關鍵,許多著魔現象皆是因為沒有常住大悲心。
18、貫穿《西遊記》的修行原則:身修和心修交替進行。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修行時,從師父須菩提那裏學會了一個修行原則,那就是身修和心修交替進行。師傅在教身修時提到幾個容易出的偏差,文中寫道:“••••••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洹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怎麼躲過呢?原文:須要明心見性,預先躲藏。這就告訴我們,在身修的過程中,遇到偏差,那是什麼原因呢?其實,身修實際是修氣,“意者,氣也”,因此,身修從根本上說就是修意。這裏身體出現偏差的原因就是意表現得不安分。《西遊記》告訴我們解決的方法就是躲入如來藏,斷掉意根,讓身體自行恢復正常。同時因為經常躲入如來藏,當從如來藏出來時,意根會更加清淨,更有利於身修。這個原則貫穿整個《西遊記》修行過程。比如過火焰山借芭蕉扇,以及後來的收復青牛、青獅等等,目的都在說明這個原則。
19、《西遊記》講到的兩個修行禁忌。
(1)不可守靜,原文“修糧守穀,清淨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動功,併入定坐關之類”,悟空的師傅斥之為“窯頭土坯”。“靜”,也是一個虛妄的念頭,靜境並不是開悟的如來藏。所以不要把“靜”作為修行的目標,最多作為一個剛學靜坐時的方便。
(2)不可單純在身體的氣上用功,原文“此是有為有做,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練秋石,並服婦乳之類”,悟空的師傅斥之為“水中撈月”,因為身體如幻,如果單純在身體上用功,最終如水底撈月一場空。在身心雙修中,一定要以心修為根本。
20、收復青牛。
牧童看牛沒看住,讓牛跑了。在“牧牛圖”中要求看住自己的念頭,就像牧童牧牛一樣須臾不離。剛開始,一不小心,牛就跑了。青,在五行配五色中屬於木,木能生火,故此時的牛(意)必不安分,稍不注意就走火入魔。物之為青色,是不熟之色,喻此時觀心不熟。後文中的青獅也是這個含義。獅與思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都讀作shi,用來比喻“意”的綿綿不絕之相續性。青牛的寶物白色圈子,比喻太極圈,太極生萬物,故能收復各種兵器。老君用芭蕉扇收復牛,芭蕉性陰柔,喻把心調柔就能伏下身修中的燥火,解決走火入魔問題。
21、青獅。悟空在青獅腹中說:過廣東時,帶來折疊鍋,好在三叉骨上支鍋,煮雜碎吃,又把金箍棒朝頂門上戳個窟窿,一來作天窗,而來當煙囪。這裏三叉骨指的是陰硚穴,這裏是三脈交匯處,喻之為三叉骨。用金箍棒朝上戳個洞,比喻沖脈,意生身從這裏出去,故稱之為天窗、煙囪。
22、對12、13、14、18、20、21的小結:以上各節均提示在身修中,保持意的清淨是最關鍵的。怎樣保持意的清淨?有的人說:能看破就好了。悟空的師傅則告訴我們,要經常到如來藏中培訓。因為在如來藏中你才能知道“意”本是幻,知幻即離,這才是真正的看破,因而也能真正放得下,從而使意根清淨,不致在身修中走火入魔。社會上一般人的“看破”,往往是世智辯聰的看破,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而不可能真正放得下。他們那種看破不叫修行,而叫修養。我們今天佛教中有的修行人把修養當作了修行,因而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修行,辛辛苦苦修行一生,最後毫無修行,最多落一個“很有修養”的好名聲,並不能解決生死問題。
23、原文摘錄:
(1)第八回
試問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
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
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
誰聽得絕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因為絕想,所以無陰)
漕溪路險,鷲嶺雲深,此處故人音杳。
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嫋。(此處五葉,指達摩以下五位祖師)
禪心朗照千江月,真性清涵萬裏天。
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2)第十回
人生卻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3)第十二回
萬裏長空淡落輝,歸鴉數點下棲遲。
滿城燈火人煙靜,正是禪僧入定時。
三寶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盡評論。
明心解養人天法,見性能傳智慧燈。(見性方可傳法)
護體莊嚴金世界,身心清淨玉壺冰。
自從佛制袈裟後,萬劫誰能敢斷僧?
(4)第十四回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要物。
若知無物又無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沒模樣,一顆圓光涵萬象。
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來不向不回向。
無異無同無有無,難舍難取難聽望。
內外靈光到處同,一佛國在一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個身心萬法同。
知之須會無心決,不染不滯為淨業。
善惡千端無所為,便是南無釋迦葉。
(5)第十六回
安禪僧定性,啼樹鳥音閑。
寂寞無塵真寂寞,清虛有道果清虛。
(6)第二十回
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辯別。
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
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癲劣。
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滿我,一拳先打徹。
現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
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7)第二十三回
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從前恩愛堂。外物不生閑口舌,身中自有好陰陽。
功完行滿朝金闕,見性明心返故鄉。勝似在家貪血食,老來墮落臭皮囊。
(8)第二十四回
《西江月》
色乃傷身之劍,
貪之必定遭殃。
四佳人二八好容妝,
聖更比夜叉凶壯。
試只有一個原本,
心再無微利添囊。
好將資本謹收藏,
堅守休教放蕩。
清虛人事少,寂靜道心生。
(9)第二十六回
處世須存心上刃,修身切記寸邊而。常言刃字為生意,但言三思戒怒欺。
上士無爭傳亙古,聖人懷德繼當時。剛強更有剛強輩,究竟終成空與非。
24、美猴王
悟空為群猴探路,飛身進入水簾洞,發現這裏的家當都是石頭做的。石頭在五行屬金,金為乾,性陽,這裏的傢俱純為石作,暗喻悟空此時證得純陽之體。修行人到了這個階段,往往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天目已開,常見美好境界,相因心生,故此時不僅容顏俊美,而且氣質高雅,堪稱為“美”,所以稱美猴王,也只有到了這裏才能稱得上是美猴王,在這之前不能稱為“美”。
25、上元節賞燈
元宵花燈高張,兩廂笙歌陣陣,良景目不暇接,美聲悅耳動聽,唐長老不禁喜上眉梢,悄然間魔來侵犯。原文詩曰:“經雲泰極還生否,好處逢凶實有之。愛賞花燈禪性亂,喜遊美景道心漓。••••••。緊閉牢拴休曠蕩,須臾懈怠見參差。”
唐長老一時開懷尚且著魔,我輩日日狂放又當如何?今天某某生日,明天某某大婚,賀罷同學喬遷,又祝好友升官,如此快樂如仙,何時心能閉關?世間快樂怎比得上禪樂法喜,學佛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是一件能讓人上癮的事,但如果沒有實證功夫,學佛就如煉獄般痛苦,愛也不是,恨也不對,想擺脫痛苦,又害怕快樂亂心。前進一步是錯,後退一步也錯,原地不動更錯,學佛學成了小媳婦見惡婆婆,戰戰兢兢,畏畏縮縮,除了練就一身佛氣,增長滿腹知見,實證上不見絲毫進步。既無禪樂法喜,當然要向紅塵偷偷瞟一眼,暗送秋波在所難免,如此修行,必是地獄常住。只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真實修行,才能法喜充滿,才能找到永恆的真正的快樂,才能擺脫六道老家。
26、第十六回
觀音院“卻說三藏師徒,安歇已定。那行者卻是個靈猴,雖然睡下,只是存神練氣,朦朧著醒眼”。對修行人來說,睡眠是一門必修功課。許多人是在睡眠中恍恍惚惚隨著小鬼走了。睡眠沒解決,不敢說生死有把握。
27、第十九回豬八戒自述練功過程,他經過九轉大還丹,飛升成仙,但一見嫦娥,立動凡心,自墮畜生道。由此可見,即使你在身體上的功夫如何了得,最多是得到一個品質高一點兒的身體,那就是天道的身體,但是是不可能解決生死輪回的。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死大事,必須在心地法門上用功,把開悟作為必須的不容回避的必修功課,這場考試終究是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