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寺



本體寺

修行與科學實證
最適合現代人的佛法修證精要
係統教學、精準有效、快速入定、早證菩提
實證與生活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進行生活的,因而对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的使用非常熟练,从而形成各种牢不可破的习惯,比如使用推理判断这种有意识思维的散乱习惯,使用睡眠的习惯,这些习惯沉淀在潛意識中,在實證中經常以潛意識的形式不斷的表現出來,把我們引導到錯誤的地方,使實證難以突破,因此我們必須首先改造不良潛意識。
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為了擺脫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我們必須破除“選擇性思維”。然而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經常使用選擇性思維,經常在選擇性注意這種有意識思維功能主導下生活,這樣必然形成使用有意識思維功能的習慣。在實證中不知不覺重新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有意識思維功能,這將必然導致失敗。
我們必將破除使用“選擇性思維”的舊習慣,必須進一步改造潛意識,清除潛意識中不利於實證的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實證和生活結合起來,使生活實證化。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以潛意識為主導進行生活的新習慣,這樣我們就能在正確的潛意識暗示和主導下進行實證。
身心放松,动作缓慢,安住于柔软心
实证,是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其目的是为了形成潜意识专注;生活,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主要是使用有意识思维。
“实证与生活”从根本上说,是如何完成有意识思维向潜意识思维转化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要根据实证的需要、根据我们实证的目的来进行生活,来调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有意识思维,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思维,这样经常处于一种散乱中,形成了散乱习惯,这种习惯沉淀在潜意识里面,形成了不良的潜意识。
我们的实证必须在潜意识主导下进行,而潜意识是不辨真假的,因此,在实证中这些不良的潜意识,将会障碍我们的实证,而相反地能把我们拉向鬼道。因此实证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改造潜意识。如果我们对潜意识改造不了,就谈不上实证,实证也就不可能成功。
而要想改造潜意识,我们就必须从平时的生活着手,要使我们的生活合乎实证的需求。所以,对于“实证与生活”这个课题而言,那么最核心的就是改造潜意识。我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四念处等等,它们根本目的也同样是为了改造潜意识。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做得就是:要身心放松;动作缓慢;安住于柔软心。
放鬆有利於潛意識發揮作用,因此除非我們必須使用“選擇性思維”的高頻活動狀態,除非我們必須使用高強度的邏輯思維,否則我們都要暗示自己放鬆,只要我們在暗示自己放鬆,就是使用潛意識。
我們平時在選擇性注意主導下生活,選擇性注意是波動性非常大的,非常不穩定的,在選擇性注意主導下,我們只能發現物質運動過程中比較明顯的變化,而無法發現其微觀變化過程。普遍性留意則相反,是潛意識表現出來的一種功能,能夠覺知到物質運動的整體過程,但卻無法對其形成深刻印象,但是只要我們把這種思維功能深化為潛意識專注,就能對物質運動的微觀變化情況進行深入觀察,並形成深刻印象。可以看出,只要我們能夠觀察到物質運動的任何微小變化情況,那就說明我們在使用“潛意識專注”,處於高級思維狀態,所以我們要養成“動作緩慢”的習慣,養成觀想慢動作的習慣,這樣就能逐漸培養起使用潛意識的習慣,並能進一步使之深化為潛意識專注。
柔軟心是由思維根本狀態的大悲心演變而來,帶有大悲心的所有特征。當我們進入思維衍生狀態後,受執著心力的作用,大悲心的深懸細,等持的特征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我們需要對現在這種心理狀態的剛強心進行調整,使之逐漸形成柔軟心,柔軟心具備向心力,是能夠引導我們證入高級思維狀態甚至思維根本狀態的根本力量。我們的實證方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誘導和培養柔軟心。
柔軟心的培養分為平時培養和實證誘導兩種方式。我們只有在平時生活中養成培養柔軟心的習慣,才能形成穩定連貫的潛意識,才能真正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實證。
對柔軟心破壞最大的是執著心,是“我執”,在生活中要有針對性的解決這個問題,才能有效培養柔軟心。
只要我們還在使用身體的這種狀態,就是在使用現在這種思維狀態,就是在使用執著心,我們要養成緩慢使用身體的習慣,培養覺知力,發現指揮身體運作的整個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進而能隨時斬斷這個過程,只要我們能夠自如的放棄使用身體,就是在放棄使用執著心,就是在培養柔軟心。
與身體密切關聯的微觀物質狀態是氣機狀態,只要能掌握氣機的運動規律,就能掌握在使用身體方面的主動權。由此可以既能使用身體,又能處於穩定的,深沉的柔軟心狀態,而不是總是被動的,執著的使用身體,使用執著心,培養執著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隨時警惕自己在用執著心使用身體,在不需要使用身體的以後要完全放棄身體覺受,只有這樣才能科學使用身體,經常安住於柔軟心。
在平時生活中,要隨時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平等對待一切人和動物。在人我方面要與思維根本狀態相應。
生活中不需要使用選擇性思維的時候,我們要通過觀心的方法放棄使用選擇性思維。不得不使用選擇性思維的時候,要降低選擇性思維頻率,防止高頻活動狀態。當選擇性思維確定觀察對象後,要高度專注觀察對象,致力於培養專注力。在使用選擇性注意處理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處於專注中的,這種專注是有利於實證的,而在不需要使用選擇性注意的時候,選擇性思維必然處於高頻活動狀態,從而導致我們處於嚴重散亂中,這種散亂是不利於實證的,尤其是這種散亂形成散亂習慣,沉澱在潛意識中,形成潛意識散亂,會對實證帶來嚴重破壞。無法及時放棄對選擇性注意的使用是導致產生散亂習慣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們要準確判斷並及時放棄對選擇性注意的使用,進而培養起使用潛意識的習慣。
我們要對自己的習慣性行為全面深入分析,清楚自己當下的行為是剛強心還是柔軟心,只要我們能發現剛強心的活動跡象,自然安住于柔軟心。
要觀想能培養柔軟心的場景,防止執著於某一念頭,尤其要防止住於“我執”。
此外,我們要用各種辦法鍛煉自己,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只要我們的柔軟心和意志力能夠同時達到很高程度,實證將很容易突破。
潛意識與有意識這兩種思維功能總是如影隨形,形影不離,當有意識思維發揮作用的時候,潛意識思維也在悄然發揮作用,並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我們要捕捉潛意識的表現形式,並通過體驗和掌握潛意識的這些表現形式而使潛意識能夠連續發生作用,這樣就能形成使用潛意識的習慣,實現在潛意識主導下進行實證。呼吸,睡眠,身體暗示,精神暗示都是潛意識的表現形式。
—清涼月,《科學實證》作息與實證:充分利用作息時間實證
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我们的作息时间实证,我们的修行一定要和生活结合,那么和生活结合,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和这个作息时间结合;那么再一种结合,就是经常入定,那么你就能够以生活作为所缘,而不再以专门设置的观察对象做为所缘。如果你始终还是以专门设置的观察对象做为所缘,那就容易与生活脱节,与生活脱节,你将很难解决生死问题,因为所谓的生死,就是生活,生死是离不开生活的。
只要在生活中,只要这些生活现象我们善于观察,只要我们能够以生活作为所缘进行实证,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生死,这是我们在实证中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清涼月
如何在生活中實證:如理做事,問題對治
1.想玩游戏
能够激发嗔恨心,嗔恨心会随着走的游戏不能玩。尽量不玩游戏。
2.想打击报复
修无我观,慈心观,或者用四念处的观法;比如你现在嗔恨心起来了,心境是什么样的,身体怎么反应,就一点一点体验,体验一点放一点。如来藏的状态对所有的境界都是一种很深的悲心。
3.别人和我开玩笑,别人说话不检点,说脏话
不能跟着玩笑走,不故意去和人家开玩笑,当你准备和人家开玩笑的时候,马上知道你想和人家开玩笑,包括口头禅,和习惯性的耸肩,或者是皱眉,扬眉,使眼色,这些都是必须去戒除的。有的人说话不检点,说脏话,这些说话不检点的,或者你看到不随意的情况,这时候观你自心,境无好坏,关键在你自心,观这些境界对你升起了什么心。比如你觉得现在生气了,马上观你自心,整个过程就是知道自己生气了,然后辨这个音声,这个音声对我产生哪些作用,观的非常非常细,然后开始放下,再观这个情绪的积累,情绪的发展,它是怎样发展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体验这个心境。如果是你习惯性的说脏话,口头禅,就需要戒除。
4.惰性,不想上班上学
首先要知道这个惰性,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专注的人,也就是定力非常强的人是可以去做事的,入定它本身就是很忙的,所以惰性是不利于实证的。
5.事情没做好
只要把打坐做好就行,其他事情都是练这种专注力的,世间的事情做是在做的过程中不让自己的心丧失,做不好也没什么。
6.起的太早打坐→昏沉→想睡→躺下→又想坐→坐不住→循环
白天是绝对不能躺下的,包括午觉也是这样,你就这样专注的多次的去坐,这个过程是一定能够被打破的。如果你觉得昏沉相对比较重的话,就和苦受结合进行。坐不住就观打瞌睡,瞌睡就一定不会烦,无论你白天多忙,只要你现在练打瞌睡,马上就能入静,散乱就解决。
7.七情六欲,欲望
最好的方法就是大悲心提起,大悲心提起的人是绝对不可能产生这些的,就像你观死亡,观到哭的情况下,他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心。
如理的生活: 和定中相应,和定中相似的生活
1.起床
如理的起床,起床的时候除非是外境打破,否则所有人起床的时候都是先心醒,然后身醒。心醒之后,没必要马上睁开眼,先体验心醒过来的过程,心醒过来之后放平静,刻意再让他睡过去,观是哪一个念头睡过去,这时候清明是比较明显的,再观它出,指挥它出,这是第一步,先在心上体验。 然后第二步再完成指挥身体,你先体验身体“无”这个状态,身体没有觉受的状态,然后你体验它的有,体验腿在哪里,胳膊在哪里,体验到了之后再放弃,再体验它的无,对修行的人来说,醒来这两个点是最关键的,这两个点抓不住你的修行将会非常的艰难。
2.洗漱
散乱时:专注洗漱过程,专注洗漱的一举一动。昏沉时:很快的洗漱,打破昏沉。
3.如厕
用四念处对治。
4.吃早饭
散乱时:专注吃饭的过程。昏沉时:狼吞虎咽的吃。破除昏沉
5.上班
如果白天的生活是比较烦乱的生活,忙乱生活的对治是觉知,准确的去观察,专注,专注的目的就是让你活在当下,因为在白天这种忙乱的生活中你不去培养专注的话,那么猎奇心将会发生作用,不断的寻找,跟着猎奇心走,之后就会盯住某一点,然后马上展开联想,所以需要平时对单景点专注。
6工作:思考,争吵,空闲时间,开会,与同事交流,与领导沟通,送礼
思考:需要逻辑思维的时候就展开,专注的使用逻辑,不需要逻辑思维的时候就是走神,走神的时候可以设置观察点去观察,也可以觉知这个走神,我知道我在走神,走神走到哪种状态,跟着走神。走神是对实证危害最大的。 争吵:争吵之前一定有生气,用四念处观察生气的过程,仔细观察牢记这个生气的过程,假如对生气的过程清清楚楚,反而你无法生气起来。空闲时间:空闲时间是最关键的,空闲时间要用来实证,比如上班的时候,或者上学的时候有很多空闲时间,就可以坐着打瞌睡。开会:冗长的会议可以打瞌睡,或者观音声,左耳进右耳出。与同事交流:如果是不重要的,就还是用四念处的方法。与领导沟通:如果事情很重要,你决定把事情详谈,那就展开逻辑思维,练专注;如果这件事情不重要,完全就可以敷衍了事,就观走神,念头起处用功。送礼:做到它没有留下后遗症,收礼的过程和送礼的过程毕竟是很短的时间,过了就像大雁飞过一样,不留下联想。 需要说假话时:无论你说什么假话,只要你是出于爱的目的,出于爱心,柔软心,就是可以的。
7.午休
觉得困了,就练习打瞌睡,觉得昏沉,就练习苦受,交叉进行。
8下班
分为忙时和闲时,和白天一样,对于实证人员危害最大的就是闲的时候,闲的时候最容易走神,闲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解决走神。所以要么就打瞌睡,要么就设置一个观察点,要么就观心,跟着心,跟着心就无法展开走神。
9.应酬
如果应酬是特别重要,就认真去做,不重要的就观心,起念了知道起念,做动作了知道做动作,比如握手,握手的时候就知道我在握手,所以就是分为需要不需要。因为毕竟要生活,需要做的事情就快速的,专注的去做,因为在快速运动中,心是非常专注的,你的这几件事情本来是一个小时可以做完,偏要把它拉到两三个小时,那么肯定有一两个小时是在培养走神的,所以需要做的时候就专注的快速的把它做完。
10.回家:做饭,教育孩子
做饭:也和前面一样,就是把事情集中起来,集中起来做的就非常快,不让联想展开,只管专注的展开逻辑思维。管孩子:不是生气这种状态去教育孩子,是需要使用这种状态去教育孩子,你可以观察你怎样升起生气的心,观察这个过程,变化过程要清楚,不去跟着景界走。
“實證與生活”解讀
1.作息與實證圖解讀
2.身心放鬆,動作緩慢,安住柔軟心
3.改變主導思維功能
4.經常體驗潛意識生理現象
5.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6.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衣食住行
7.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認識“眼”
8.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認識“耳”
9.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認識“舌”
10.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認識“身”
11.建立利於實證的生活觀念-認識“意”
12.柔軟心是實證的根本
13.觀微觀
更多實證與生活專題
實證的兩種方式 清涼月老師 一種方式是自然實證,這是社會上人自然發展模式,因為現在這種狀態是從高級狀態下來的,自然帶有高級狀態成分,會帶有回歸高級狀態的潛意識行為。比如追求快樂、追求真相等等,這樣的行為,這樣的行為能夠引導我們,不知不覺中進行實證,不需要有任何理論、任何老師去指導都照樣能夠成功,這是一種自然發展的行為。 另一種行為,就是一種人為的發展行為(人為實證),就是知道有實證這回事、有學佛這回事、有修行這回事,然後專門去學習理論,這樣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去進行實證,這就叫做人為的發展模式。 任何人的發展模式都離不開這兩種方式,所以,社會上人你看好像他不修行,其實...受“选择性思维”的支配,我们不得不承受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当前这个物质世界的局限,因此我们实证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当前这个物质世界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证中必须首先不使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和当前这种物质状态,这里尤其是身体。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关系最紧密的,对我们束缚最大的就是身体。所以我们对当前这种物质世界的解决,是从身体方面去解决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摆脱当前这个物质世界,并不是说我们怎样一步一步摆脱,坐这个宇宙飞船飞出去,不是这样的。而是直接解决了一点,获得了整体的突破。解决一点就是解决身体,因为身体与我们关系最紧密、最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解决了身体这种物质...学员:“我看到一些(让)人可以平静的书,发现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好像什么都和自己无关,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一样。” 老师:这个叫做漠然,它并不是一种好的境界,对一切的淡漠反而是磨灭了自己的那种精进的心,磨灭了那个探索方法,也就是解决问题这种科学的精神。事实上你打坐并不是对一切漠然的,而它是带着一个解决问题的心去进行的。比如说它到了一定时候的专注,它比一般科学家的专注还要专注,也就是说定中的那种专注,是超越一般科学家们的专注的,科学家们他们的专注、社会上人谈的那些专注,它远远比不上定中的人,他是非常专注的。也就是说将来到了入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身体非常有力,非常挺拔、非常有...论作息与健康:昏沉的静、清明的静、专注的静 我们当前处在“相续性思维状态”,在这种状态,我们不仅在思维方面处于一种相续性运作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的身体同样处在相续性运作状态,举例来说:蚊虫叮咬会使我们一直处在痒痛中。痒痛的持续正是当前状态相续性运作的基本表现,假若我们跳出当前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那么痒痛将瞬间停止。不仅是蚊虫叮咬所形成的痒痛,其他一切病理性疼痛,哪怕是癌症那种恐怖性剧痛,也会瞬间停止,消失得无影无踪。 思维和物质的相续性运作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选择性思维”是执着心强化到一定程度后形成的一种思维功能。执着心具有...細昏沉與深昏沉的區別 (一) 學長問:請問老師,昏沉和細昏沉有何不同? 清涼月老師:細昏沉是心控制不住地想,控制不住地走神,走神特別嚴重。昏沉是馬上就要墮入睡眠,昏昏欲睡。細昏沉是不斷地走神,習慣於這樣走神。人坐在那裡,不會墮入睡眠,但是腦子不停地走神,這種走神建立在靜的基礎上,身體也不願意動。這種走神和一般人的走神不一樣,一般人走神是燥擾、狂烈、強烈的走神,走神時身體亂動的。但陷入細昏沉的人身體喜歡靜,不喜歡動,不停地想,遏制不住地想。下坐之後,身體感到沉困,眼睛感到不清醒,還想再坐。他和證到一定層次的人想要繼續坐的感覺不一樣,他是建立在沉困...生活中可否意守丹田 學員問:生活中意守丹田可以嗎? 清涼月老師:絕對不可以。我們以前講過意守丹田,“意者,氣也”,當意守丹田時,所有氣機都會在這地方凝聚。事實上氣機是在身體裡自然運行中,氣機是布散在周身,按照自己的經絡運行的,如果刻意意守,就會出現嚴重問題,那就是作意,嚴重作意將會干擾身體,讓身體的氣機在這裡聚集,就會出現問題。 丹是怎麼出現的?比如,練氣功的人在放鬆過程中,放鬆到一定程度,到高層次時,在丹田裡會出現一個很小的氣團運動,非常美好,沿著經絡在運行。這是一種生理狀態,是在不干涉身體的前提下,身體自然出現的正常的反映。...心的相應是一種習慣 清涼月 我們平時說的入靜,有的人是通過打坐入靜的,有的人是躺著入靜的。坐和躺著兩種姿勢,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躺著更容易。 因為入靜的前提一定是“松”,松什麼?松身體,松意念。通過松身體,身體的放鬆來改變身體這種物質的狀態。身體物質狀態改變之後,心自然就達到了一個靜的境界。躺著的時候,就直接解決這個問題。躺著的時候就更容易入靜。 同時,你在睡眠醒來之後,心比較清爽,在醒來之後馬上就開始這樣觀,更容易入靜。所以,一個真正精進的人他不是為了睡眠而睡眠的,睡眠醒來之後,不會昏沉繼續睡,而是醒來之後馬上就觀...生活中正確覺知 清涼月 修行實證,實際上功夫是在坐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打基礎? 實證最大的障礙是散亂,也就是選擇性思維的頻率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散亂已經成為習慣,多數情況下是有意識散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無休止地翻看手機,反復操作電視遙控器,無休無止地說著廢話等等,數不勝數。稍微安靜下來的時候,頭腦就像跑火車,一會兒是過去的往事,一會兒是未來的想法,一會兒又是身體的覺受,頭腦裏的念頭像高速公路一樣,車流滾滾,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的實證是在潛意識狀態下,借助觀察對象的相關特徵,向潛意識專注方向發展的,最大的障礙是潛意...在生活中實證 清涼月 你認為什麼是實證?你覺得端端正正地坐在那裏打坐就是實證嗎?能把生活改造得和實證相應,這就是實證。 在第一個階段,我們座下是唯一的只去思考原理,思考原理才能夠和生活結合起來,你把原理搞得非常非常純熟,這是第一位的。原理純熟之後,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座下就是一個無學無修的狀態,無所謂修行,但不離修行。因為原理搞明白了之後,座下你就知道究竟該怎麼做了,而不是故意做任何事情。在座下你故意做任何事情都是訓練有意識思維,因為我們在身體這一關沒過的時候,在座下一定是在使用有意識思維,是用有意識思維去做事的。 ...怎樣培養柔軟心 清涼月 我們怎樣回歸高層次思維狀態呢?其中一種方法是相應,與高層次的心和思維的狀態相應,回歸高層次思維狀態,我們平時說的“八正道”就是這樣的。思維的根本狀態,它含有這樣的柔軟心、深心、空無的心等等一系列的特徵,所以,就要發起這樣的柔軟心。 你怎樣去證到這個柔軟心?平時的人也說柔軟心,但是怎樣實證到呢?這還需要在坐的過程中慢慢去體會,慢慢的去觀。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觀這個呼吸的時候,你就要觀好像是一個嬰兒在那裏熟睡,那樣柔軟的呼吸,這樣觀就能發起柔軟心,然後與之相應。 平時怎樣練這個柔軟心?你就可以...關於四念處 清涼月 四念處的形成 四念處是定中的人自然而然帶出來的一種境界,剛開始並沒有四念處這回事。有人入定了,當他從定中出來的時候,還保留著定中的狀態。定中的心是怎麼樣的?是哪種狀態?他還保留著那種心的狀態!因此,他的身體這種物質,處於與定中的心相對應的狀態——也就是說,他的身體的行住坐臥、言語舉止等,還保持著與定中的心相應的狀態。所以,就說他處於“四念處”的境界。 問題的關鍵在於:對於入定的人來說,他的作用點在哪里?在“心”,而非物質。當我們要去學那個人的時候,我們沒達到入定,我們走的路是相反的——先讓物質達到一定的境界,因為...潛意識探討之靜的演變 清涼月 我們當前只有“動”與“靜”這兩種狀態。有過入定經歷的人都知道,要想入定,必須首先進入“靜”的狀態,經過一個從動到靜的轉化過程,並以“靜”為基礎,準確把握靜的演變方向,才能繼續向更高級的思維狀態實證。無論對實證還是對健康而言,靜的演變方向和層次非常關鍵,非常重要。這裏我們只做簡要的講述。 一、思維與身體的靜 我們講的靜包括思維和身體。大部分人認為身體的靜比較容易做到,而做到思維的靜比較困難,常常一上坐身體雖然靜止了,思維卻還在天馬行空。那是因為一般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如果從細微處看,這個身體的很多動的特徵,比如肌肉的緊張也與靜的層次嚴格...現代人思維複雜,一定要掌握當前的思維規律 清涼月 因為古人生活簡單,民風純補,思維沒那麼複雜,所以古人就容易入靜,證入定中。正因為古人容易入靜,所以古人對低層次思維規律的研究就很少,比如散亂的規律、走神的規律、意識和潛意識的轉化規律等等。 我們現代人恰恰相反,欲望很多,擅長邏輯思維,因此思維也複雜,入靜反而成為了大多數人很難的一道門檻。怎麼辦?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僅要學習各種高級思維狀態,還特別強調對我們當前思維的規律進行學習和掌握。比如我們需要認識散亂的規律,認識睡眠的規律,這樣就能幫助我們現代人更好的實證入定。 這樣,思維規律就有了學科化基礎,我們就可以像學習物理、...
地址:
香港屯門新合里
三號滙賢一號1509
联系方式:
上午8:00 - 下午17:00
電話: (852)-90540084
中国手机号 (微信号):15578913787
訂閱我們的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