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體寺



本體寺

修行與科學實證
最適合現代人的佛法修證精要
係統教學、精準有效、快速入定、早證菩提
1.认识空
我们一般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物质的观念非常强,我们总认为“空”就是指物质之间的距离,是物质之间的这个空间,就是物质存在的这种可能性,物质存在的容积。
佛教对一切事物的认识,全部都是建立在如来藏基础上的,那么对“空”的认识也同样是这样的。如来藏它具有很多的特征,“空”是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我们将来证入如来藏,从如来藏状态再进入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心,就是那种空洞洞的那种感觉。
什么叫做空洞洞的感觉?就是大悲心的一种体验,比如说你有一个很喜欢的事物突然丢失了,然后你感觉到心中空荡荡的,若有所失的感觉。因为你的亲人突然去世了,然后你好像感觉这个心像掉了一样,悬着的,很深邃,空洞洞的,这就是一种空的这种感觉,它是大悲心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来藏具有很多的特征,我们平时用大悲心来形容,就是“佛心者,大悲心也”,大悲心是我们比较容易体验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悲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体验到这种心境,而且这种悲还必须是大悲的,一般的悲还不行,只有在这种大悲的情况下,你才能够体验到心的深邃,空洞洞的像掉了一样,具有悬、细、柔这些特征。
佛经里面说如来藏,我们这里说思维根本状态,它是一个总的概括,这个名称它具有深、悬、细、空这几大特征,在这几大特征中,我们比较容易体验的就是悲,悲的其中一个更明显的特征就是“空”,所以我们用空来代表如来藏,当我们说空的时候指的就是如来藏,指的就是思维根本状态,从思维的角度“空”的一种心境。
天空、虚空是一种物质的境界,是从思维的这种状态逐渐逐渐发展,衍生到光这种境界之后,才表现为这种虚空,在这种情况下就已经演变为一种物质了。当然这种物质是和一般有形可见的物质它是不一样的,它是无形可见的,它属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它和高级的禅定对应的,心处于一种普遍性的专注状态,并不具体作用于某一点,还没有形成选择性思维处于一种虚空的境界,天空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下,有形可见的物质没有形成,因为选择性思维没法形成,随着选择性思维的形成,然后就会衍化出物质,一切物质全部都是由“空”这种物质产生的。我们以前有个成语就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的是物质生成的最基本的规律,物质就是有嘛,一切物质全部都来源于“无”,就来源于“空”。
那么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讲,就是一切物质全部都是由能量形成的,可见的物质都是能量形成的,而在能量的状态,由于观察与被观察关系没有形成,所以这些能量就处于位置无法确定的,遍一切处的这种状态,随着观察被观察这种关系确立,在你观察的时候,物质才会突然形成,也就是说它会在某一个地方突然展现,突然会产生这样的物质,所以我们对“空”的认识,对现在天空的认识,一定要认识到它是一种物质的状态,是一种能量的状态,是高级的状态,我们可见的物质全部都是由它形成的。
“空”这种物质它形成的过程是怎么样的?,也就是先有如来藏这种心境,从如来藏状态出来以后,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心境,形成这种心境之后,随着选择性思维的形成,开始产生这种光的状态,光的状态形成之后,才形成可见的虚空。很显然这种看见的虚空是和光相伴而生的,因此可见的虚空和深邃的心境相比,它也是一个较低的层次,它是介于深邃的心境和可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一个过渡的状态,因此它的稳定度还没有深邃的心境更加稳定,深邃的心境更为高级,这就是在道家里面,你证入这样的光的这种状态,证入虚空的状态之后,你还要继续向深邃的心境,向柔软心、向虚这个方向去证,这就是虚空作为物质它形成的过程,了解这一个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虚空去进行实证了,向着虚空靠拢,这样我们的实证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在生活中,人有一种天然的向往虚空的本性、本能,这种本能正是潜意识回归思维根本状态的一种自发的行为,你说社会上人不实证吗?那也不是这样的,他们是自发的实证的,自动的实证的。连阴下雨下了几天,你会感觉到不舒服,当天突然放晴的时候,乌云散去,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了,这样人们就非常的高兴。你为什么高兴?那是因为虚空它是一种高级的境界,它是和柔软心对应的,它是一种美,它是一种乐,所以你安住于虚空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很快乐,你看到这个蔚蓝色的天空,你感觉到很美好,心情很畅快,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引导我们总是向往虚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够具有一定的实证的基础,实证的根基,你会通过这种潜意识行为而自动的实证,自动的成功的。我们的实证要像虚空靠拢,要和虚空相应,和虚空相应我们就能够证入这种高级的状态。
举例来说:我们和呼吸结合,也就是把呼吸放在鼻前虚空、眉前虚空这个地方就观,和虚空结合起来。因为虚空和光是相伴而生,是同时形成,可见的虚空和光同时形成,所以你和虚空结合,就是和光结合,这样就能证入光团,或者最起码你证入弥散的光这种状态,这就是观呼吸从物质这个角度上走它的其中一种方法。如果观呼吸不和虚空结合,不和这种高级物质结合,你和低级物质结合,在体验身体的呼吸,你观呼吸的时候你观腹部在起伏,或者是鼻部的各种感觉,鼻部气流通过的这种体验。也就是说你是和身体结合的,你将证入气机的状态,所以你想得气机状态,你就和身体结合,你想得光的状态就和虚空结合。
2.观虚空
纯粹的颜色是纯粹的“光”,高级状态的光是非常纯净美好的,通过这种颜色、这种“光”, 我们能够证入高级状态。高级境界天道的天空就是这样,极乐世界的天空就是这样的,你看一眼就一下子被吸引,就会具足定力。就像我们看那个秋高气爽,秋天湛蓝色天空,你上那个草原或者是你到西藏看到的天空,然后你的心就会一下子被深深的吸引。
我们现在看到的天空,相对来说它是一个较低层次,因为这个光还不是非常纯粹的,这种虚空虽然它低级,但是它还具有虚空的一切要素,比如说你就有这种广阔的感觉,这种广阔的感觉是什么意思?
观虚空迫使你必须使用普遍性留意,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功能;第二就是它的深邃,如果我们的虚空不是由如来藏形成的,不具有深邃的心境,那么你看虚空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产生深邃的心境,你为什么在看虚空的时候你感觉到很深邃?那是因为它是由高级的深邃的心境形成,
我们就是要借助这些特征,然后去进行实证,通过一些方法,使自己专注力越来越强,你将会证入欲界定,然后看到更加美好的这种湛蓝的天空,也就感觉到无边的深邃,极其深邃的那种感觉。这时候你看到的天空它是极其纯粹的,没有任何物质,没有任何云朵,是非常非常纯粹的一种天空,这是一种欲界定的境界。
在观虚空的时候,和虚空结合进行实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当前这种虚空它是一种较为低级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虚空进行设置,设置成具有醉人的,深蓝的,湛蓝的这种颜色,同时它是极其深邃,比如说观鼻前虚空的时候,在鼻前虚空观呼吸的时候,那么我们观这个虚空就不能是一般的天空,我们要观想自己坐于天上,然后身体四周上下,周边全部都是虚空,而且空虚是非常的深邃,非常的耀眼,也是完全的湛蓝的、纯粹的,一定要观到这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你再去观呼吸。
过渡状态都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在证入这种状态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返到生成它那个源头,深邃的心境,完全的一种虚的心境,空的心境境。
这种虚的状态,深邃的心境这个地方,它还并不是如来藏的,在如来藏状态,你并不能体验到这样的心境,只是从如来藏状态进入我们当前这种状态之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你才会突然体验到深邃的心境,你才知道刚才如来藏状态是这样的,当你还有这种体验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在如来藏了,所以在这个地方一定牢记这一点。
在实证中,我们要一边体验“虚空”,一边培养、诱导“深邃的心境”。怎样诱导“深邃的心境”呢?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对有形象的、动态的事物能够形成专注。也就是说这种思维功能,你习惯于这种物质的境界,习惯就既能成为实证的一种助力,也能障碍实证,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是要根据我们平时这种习惯,去灵活的运用它去进行实证。因此我们要观察这些事物,通过这些事物诱导深邃的心境,当然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虚空结合起来。我们一定要和那种深邃的心境和虚空结合,这样你才能够证入更高层次这种虚空的状态,虚空的这种物质状态。
举例来说,比如:我们可以观察可爱的小鸟在空中飞,或观察一朵白云在飘动,在观察过程中,你就要和虚空结合在一起,不能仅仅去观察那个小鸟,当然这里观小鸟在空中飞的时候,观察白云在飘动的时候,你唯一只能观慢动作,观慢动作,它是引导我们证入欲界定的,它是能够形成静,由静慢慢形成专注的静(欲界定是专注的静),如果我们在观的过程中,逐渐逐渐开始观将动未动,那么你将摆脱这个境界,然后证入禅定。这样你就丧失了物质的感觉,物质的体验,因为它是破相续性思维的。
观慢动作的时候改变物质时间观念,时间是过程的描述,对过程的体验是形成了时间,一般人用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只能体验到明显部分,感觉速度比较快,观慢动作的时候你用选择性注意你没法观了,在慢的时候,你能观到每一个微细的部分,所以这时候就是一个普遍性留意,普遍性留意才能观察到事物运动过程的一切现象。
就像我们观心的时候,观念头一样,你为什么觉得你走神,那是因为你用的选择性注意,这种警觉心是有意识警觉心,是有意识思维,是选择性注意,是这种思维功能,这种思维功能只能作用于观察对象中比较明显的部分,比如念头比较明显的念头,心力比较大的念头,那些心力比较小的念头根本就观不了,因为这个思维功能有问题,它只能作用于比较明显的部分。所以这时候你感觉到走神了。
反过来当你感觉到走神的时候,说明你用的是什么?是有意识思维,你用的是有意识警觉心,你在故意观心,你还没有转化为潜意识观心,没有转化为潜意识警觉心,当你形成潜意识警觉心之后,而潜意识是作用于观察对象的一切微细细节的,所以当潜意识警觉心形成之后,一切念头都能观得住,你绝不会走神,反过来当你发现自己一点都不会走神的时候,说明潜意识警觉心已经形成。
慢动作有利于我们去形成这种潜意识的心境,潜意识的这种思维功能、思维状态。同时慢动作改变的是时间的观念,我们说时间这个观念是贯穿于思维衍生状态的,因为时间是过程的描述,只有思维衍生状态它才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有过程就有时间。在如来藏是没时间的,在思维衍生状态是有时间的,由于执着心的不同,所以对时间的体验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时间的体验,而一步一步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各个状态。那么在这里观慢动作正是为了改变时间这种体验,改变时间体验之后,然后证入欲界定。我们说“天上一天,地上三年”。
就相当于我们说观声音一样,观外界的声音,这就根据你潜意识发展的平台它的状况来决定的,比如说你在静的时候,这个声音的强度对你有干扰,你感觉到别人说话是一种声音特别大干扰你,这说明你在静中,在静的这种状态下,你就很容易被声音的强度吸引。反过来当你达到静非常的深沉,甚至接近于咱们说的打瞌睡的界面,在这个地方的时候,由于内在的境界非常的稳定,外界的声音强度根本干扰不了你,那么这时候你是侧重于安住于内在的境界,对外界的这种物质的现象,你仅仅只是保持一种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观察,这时候你能观察到它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就是说它的生灭的特征啊,影像的特征,比如“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等这些特征。
3.觀虚空流程
虚空具有光明感,光色和深邃的心境三大特征,深邃的心境是根本,只要能把深邃的心境诱导出来,就能和虚空心物一体。
在实证中我们一边体验虚空,一边培养,诱导深邃的心境。
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思维功能对有形象,动态的事物能够形成专注,因此我们要观察这些事物,通过这些事物诱导深邃的心境。
在这里基本的原理一定要明白,虚空它是一种高级的状态,高级的物质状态是和高度的专注,稳定的潜意识专注相对应的,因此我们在观虚空想安住于这种虚空的境界,想观到那种纯粹的虚空,甚至是深邃的心境,那么我们就必须去培养高度专注的潜意识专注功能。
修行本身是两种方法去修行,一个是与本质相应,一个是与功能相应,与本质相应,比如与深邃心境相应,你不容易做得到的话。那你就去观功能,如果你能做得到,你就可以直接去培养深邃的心境。牧羊女它天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她能够观得到这个深邃的心境,能够通过天空安住于这种状态,深邃的心境,她不需要去观小鸟,不需要观其他的物质。但是如果你现在看天空,看了一会你不愿意看了,看烦了,那你就通过物质诱导,然后把这个心境慢慢转化过来。
要放棄身體,保持身體一動不動,要延長時間。
在天氣比較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到大自然中觀賞萬里無雲,碧空如洗,然後閉眼觀賞這種虛空景象,在證入高級狀態後,就能真正閉眼看到更為美好的虛空景象好其他高級物質,這樣就經歷了一個由看見到想見,再由想見到看見的過程。
1观察对象設置:柔軟心特征設置
柔軟心能夠對執著心產生去功能化作用,這樣我們使用物質誘導深邃心境的時候就不容易產生散亂
鬼道、地狱道那些植物的叶子它都是非常坚硬的,路边随便拿一个叶子,就可以当作刀一样用的,极乐世界的一切的物质境界,是和柔软心相应的,那些荷叶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它是一个物质的虚化的过程,它是和柔软心相应的。
2觀察對象設置:把物質進行虛化處理
物質堅硬的質礙性是執著心的表現形式,要觀想物質是輕薄的,透明的,逐步擴大的。
3觀察對象設置:側重觀察物質的產生和消亡
觀想物質逐漸消亡在虛空中,掌握執著心向柔軟心變化的規律
4觀察對象設置:深遠和近前的處理
觀察深遠地方物質的時候,往往會產生深邃的感覺,把物質放到深遠的天邊。
你之所以看到悬崖感觉到深邃,这是因为这个物质状态,它具有诱导的功能,能够把你那种心境诱导出来,如果我们根本就没有那种心境,那么这个悬崖它无论多么多么的深,我们也绝不会感觉到可怕。一切物质它都和我们的心境紧密关联的,那么在实证中我们就是要借助这些物质的形象,物质的境界去诱导我们的心境,然后逐步逐步证入更为高级的状态。
5觀想融入深藍色,高遠的,醉人的虛空
破除自我觀念,誘發無我觀念
6觀想一只可愛的小鳥在飛,透明的,柔軟的,清淡的小鳥
誘發柔軟心,小鳥是有形象的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物質,容易引起專注,具有操作性,能夠把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快速融為同一種思維功能。
7小鳥逐漸飛向深遠的虛空,越來越遠,越來越小,逐漸消失在宇宙深處
誘發深邃的心境
8觀想小鳥返回,逐漸變大,越來越大,越大越虛,最終完全融入虛空
誘發柔軟心,大小的變化,遠近的變化,誘導心境向深邃發展。
观物质大的时候,你必须和虚空结合,这个观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什么现象?就是你在观物质逐渐越来越大的时候,会融入虚空,你的目的服务于融入虚空的
9觀想小鳥在深邃的天邊連續飛行。
延長時間
10在觀虛空的過程中防止光感過強
不要側重光明感,要側重深邃的心境,用深邃的柔軟心去觀,並通過觀想使深邃的柔軟心更深刻,更穩定,更持久。從而與高級狀態的心境相應。
光能破壞靜,使我們處於散亂中。